祭祀先祖的日子—中元節 這些傳統習俗您知道嗎?

2020-12-18 北晚新視覺網

2017年9月5日訊,天學碧海吐明珠,寒輝射寶星鬥疏。西樓下看人間世,瑩然都在清玉壺。每年的農曆七月十五是中元節,俗稱施孤、七月半,佛教稱為盂蘭盆節。與除夕、清明節、重陽節三節同是中國傳統的祭祖大節,也是流行於漢字文化圈諸國的傳統文化節日。中元節有放河燈、焚紙錠的習俗。

上元節、中元節、下元節合稱「三元」,是中國的傳統節日。農曆正月十五日稱上元節,乃慶元宵,古已有之;七月十五日稱中元節,祭祀先人;十月十五日稱下元節,乃食寒食,紀念賢人。七月十五是秋後第一個月圓夜,此時暑熱剛褪,金風正在霏微潛入,夜涼如水。

歷史淵源

中元節,可以說是佛教、道教與世俗的融合。它的產生可以追溯到古代的時祭,以及與之相關的祖靈崇拜。古時由於生產能力與認識水平有限,人們對於農事的豐收,常寄託於神靈的庇佑。奉祀先祖在春夏秋冬皆有,但「秋嘗」在其中十分重要。秋天是收穫的季節,人們舉行向祖先亡靈獻祭的儀式,把時令佳品先供神享,然後自己品嘗這些勞動的果實,並祈祝來年的好收成。

從歷史文獻記載來看,秋嘗祭祖的活動,先秦時代已有之,起先是天子諸侯的事,然後自上而下影響到民間。起初,「秋嘗」的日期並不確定,後來逐漸固定在七月十五前後,一般是立秋後第一個月圓的望日,秋氣新來的陰盛之時。

而「七月半」被稱為「中元節」,則是源於中國民間的宗教信仰。道教諸神中有天官、地官、水官,合稱「三官大帝」,他們是天帝派駐人間的代表:天官為正月十五上元賜福,地官為七月十五中元赦罪,水官則為十月十五下元解厄。

各地習俗:

祭祖

山西省洪洞縣大槐樹尋根祭祖 資料圖 北晚新視覺網供圖

祭祖節在陰曆七月十五日,所以簡稱為「七月半」祭祖。民間相信祖先也會在此時返家探望子孫,故需祭祖。祭拜的儀式一般在七月底之前傍晚時分舉行,並不局限於特定的一天。

放河燈

資料圖 北晚新視覺網供圖

河燈也叫「荷花燈」,河燈一般是在底座上放燈盞或蠟燭,中元夜放在江河湖海之中,任其漂泛。放河燈的目的,是普渡與祈禱。放河燈,尤數黃河裡放燈壯觀。

麵塑

資料圖 北晚新視覺網供圖

七月十五節前,民間婦女盛行麵塑活動,晉北地區最烈。一家蒸花饃,四鄰來幫忙。首先根據家庭實有人數,給每個人先捏一個大花饃。送給小輩的花饃要捏成平型,稱為面羊,取意羊羔吃奶雙膝下跪,希望小輩不要忘記父母的養育之恩;送給老輩的花饃要捏成人型,稱為面人,意喻兒孫滿堂,福壽雙全;送給平輩的花饃,要捏成魚型,稱為面魚,意喻連年有餘。

吃鴨

資料圖 北晚新視覺網供圖

農曆七月十五中元節這天,全國很多地方都會選擇吃鴨子。為什麼呢?原來「鴨」就是「壓」,取其諧音,吃鴨子是為了壓住「魂靈」。東莞人一般會吃蓮藕煲鴨。在江蘇省部分地區,很多人還會在中元節當天吃扁食(一種以麵粉和糖作成畚箕形的食品)。在浙江省台州市的天台,中元節會吃「餃餅」,一種類似於春卷的食物。

做茄餅

民間認為,茄餅可以成為已故祖先的乾糧。每到中元節這天,老南京人家家戶戶做茄餅,也就是把新鮮茄子切成絲,和上麵粉,用油煎炸。其實,茄餅如今已是一道再尋常不過的家常菜,想吃的話隨時可以做一盤解解饞哦。

祈豐收

資料圖 北晚新視覺網供圖

中元節施祭與祈望豐收又常聯繫在一起。施孤之夜,家家戶戶要在自己家門口焚香禱祝稻穀豐收,並把香枝插於地上,這叫做「布田」(插秧),插得越多越好,以此象徵著秋收稻穀豐登。

祭祀土地和莊稼

七月十五,民間還盛行祭祀土地和莊稼。將供品撒進田地。燒紙以後,再用剪成碎條的五色紙,纏繞在農作物的穗子上。傳說可以避免冰雹襲擊,獲得大秋豐收。一些地方同時還要到后土廟進行祭祀。

(原標題:今天是中元節! 這個節日你了解多少?)

 

來源:鳳凰資訊

 

相關焦點

  • 閒話中元節:祭祀先祖,準備秋收
    中元節在民間還有個更為接地氣的稱呼——七月半。而這一天,因為傳統中要祭祀先祖,現在很多人就乾脆將其稱之為鬼節。嚴格來說,無論是從時間還是目的、意義,咱們神州大地炎黃子孫的這個中元節,跟老外的萬聖節可是風馬牛不相及的兩桿子事。
  • 中元節|祭祀「防火」不可缺
    這次起火原因可不是菸頭,而是,中元節期間附近居民燒紙祭祖,不慎引燃周邊雜草引發火災。農曆七月十五中元節,老百姓也把它叫做「七月半」。中元節屬於中華民族傳統祭祖大節,列入了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這一天,老百姓會前往祖先墓地焚香,燒紙進行祭祀,以表示對逝去先人的懷念。中元節風俗。
  • 中元節又叫鬼節?中元節由來和習俗你知道嗎?中國傳統節日習俗匯總
    今天是農曆七月十五,是中國傳統的「中元節」,民間有在這一天祭奠已故親人的習俗。其實,中元節可不止燒紙這麼簡單,在中國傳統文化裡,它也並不是陰氣森森的「鬼節」這麼一個文化氛圍。 這是一個有著豐富文化內涵的節日,今天,我們就講一講關於它的由來和習俗,以及其他傳統文化的知識。
  • 中元節|文明祭祀莫「惹火」
    中元節,俗稱鬼節、七月半,佛教稱為盂蘭盆節。與除夕、清明節、重陽節三節同是中國傳統的祭祖大節,也是流行於漢字文化圈諸國的傳統文化節日。中元節有放河燈、焚紙錠的習俗。祭祀祖先,是中華民族自古的傳統。傳統的焚香燒紙的祭祀方法,既不環保,又不安全,特別在農村地區,幾乎每逢清明、中元節重大祭祀活動,都會發生嚴重的火災事故。在一些老舊小區的周圍,依舊會有不少市民隨意在空地上、樓梯口焚燒紙錢,甚至有的個體戶索性就在店鋪門口的大街上、人行道上支起一個小茶桌,設置供臺,燒紙點蠟,也有人帶著紙錢和祭祀品上山,到親人的墓前燒紙錢。
  • 中元節,緬懷先人,文明祭祀!
    中元節的來源每年的農曆七月十五都是中國傳統的祭祖節日——中元節,它也被稱為七月半,鬼節,地官節等。中元節最主要的傳統習俗就是祭祖,祀亡魂,一般人們都會用焚燒紙錢的方式來緬懷先祖和逝去的親人們。你也許不知道的是,中元節其實是由上古時代「七月半」農作豐收秋嘗祭祖演變而來,那個時候,還沒有中元節這一名詞。而七月半則是當時民間初秋慶賀豐收、酬謝大地的節日。當有若干農作物成熟,民間按例要祀祖,用新米等祭供,向祖先報告秋成,所以七月半隻有單純的祭祖慶豐收的內容。而後來的中元節這一稱呼,源於東漢之後道教的說法。
  • 中元節有什麼習俗,為什麼變成了鬼節?
    在傳統的民間信仰種,拋開佛道,這一天本來是七月十四來祭祀亡靈,追思祖先的日子,但是唐朝因為皇帝姓李,便認為道教是國教,大力扶持道家。道教這個時候也逐漸成熟,創立了自己完整的宗教體系。成為國教的道家之後,道家的三元說說得到普遍的認同,於是最終,七月半、中元節、盂蘭盆節合為一個,所有的祭祀禮儀逐漸相通,並且隨著漢字的擴張遍及漢字文化圈。那麼這個日子怎麼變成鬼節的呢?佛教的這個日子本來只是僧自恣日、佛歡喜日。道家的中元節也是地官赦罪日,與鬼無關。
  • 中元節的來歷與中元節習俗
    中元節的來歷與中元節習俗分別是什麼?中元節與除夕、清明節、重陽節並稱中國傳統四大祭祖節日。
  • 今日中元節,有一個中國式的浪漫習俗,你知道麼?
    今日是農曆七月十五,也是我國的傳統節日中元節,同時中元節也有其它幾種別稱,如七月半、盂蘭盆節、地官節等說法,因為不是國家的法定節假日,對於很多年輕人來說,中元節還是挺陌生的一個節日,今天小尼也給大家科普科普,中元節是個什麼樣的節日。
  • 中元節的習俗:祭奠先祖,拜掃新墳,成為了每家每戶相傳的節日!
    中元節的習俗:祭奠先祖,拜掃新墳,成為了每家每戶相傳的節日!中元節,中國的傳統節日,相信大家都不陌生,畢竟在這個節日我們每家每戶都要去祭奠先人,那麼這個節日還有哪些習俗呢?接下來就跟隨歷史貪吃漢一起來看看吧!
  • 2017年中元節是什麼時候 中元節有什麼習俗
    2017年中元節是什麼時候 中元節有什麼習俗時間:2017-08-26 09:11   來源:川北在線整理   責任編輯:毛青青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2017年中元節是什麼時候 中元節有什麼習俗 2017年中元節是哪天?中元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之一,俗稱鬼節。
  • 七月十五中元節,中元節是怎麼由來的?中元節有什麼傳統習俗
    奉祀先祖在春夏秋冬皆有,但「秋嘗」在其中十分重要。秋天是收穫的季節,人們舉行向祖先亡靈獻祭的儀式,把時令佳品先供神享,然後自己品嘗這些勞動的果實,並祈祝來年的好收成。從歷史文獻記載來看,秋嘗祭祖的活動,先秦時代已有之;起初,「秋嘗」的日期並不確定,後來逐漸固定在七月中旬,一般是立秋後第一個月圓的望日,秋氣新來之時。
  • 中元節祭祀引爭議 傳統風俗淘汰還是繼續?
    原標題:中元節祭祀引爭議 傳統風俗淘汰還是繼續?  原標題:中元節祭祀引爭議傳統風俗該淘汰嗎? 面對每年的「傳統」,不少網友表示出了寬容。「祭祀代表對逝者的哀思。」部分網友則提出了自己的擔憂:「我們小區外頭一條綠化帶全是火堆堆,還有人在樹底下燒紙火多大多高,好危險!」   有網友希望能夠倡導文明祭祀,用其他的方式緬懷先祖。「請相關部門規劃固定區域,規範祭祀行為,不要讓其在安全隱患中生長。」「可以使用網上祭祀,或者在墓前祭拜完後自行打掃。」
  • 中元節是「鬼節」嗎 閩南的習俗你知道多少
    中元節的來歷是什麼?為什麼要普渡呢?閩南人都有哪些習俗?一起來看看吧~什麼是中元節呢?中元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俗稱「七月半」、「鬼節」。中元節來源於佛教,與佛家的盂蘭盆會有著緊密的關係,是中國民間最大的祭祀節日之一。每到中元節,家家戶戶都要祭祀祖先,供奉時行禮如儀。
  • 中元節:不忘先祖,不失良善,不負韶華
    編撰:儒風君中元節,俗稱鬼節、七月半,佛教稱為盂蘭盆節。與除夕、清明節、重陽節並稱中國的四大鬼節,也是流行於漢字文化圈諸國的傳統文化節日。中元節讓我們知道自己來源,明了自己的歷史,看清了未來的方向:不忘先祖,不失良善,不負韶華。1慎終追遠,不忘先祖中元節處在小秋,作物開始收穫,人們開始嘗到豐收的喜悅。
  • 中元節:緬懷新形式,祭祀新理念
    中元節是中國傳統節日,祭奠逝者、悼念先人、寄託哀思也是中元節的傳統習俗。每年此時,很多人會習慣焚香、燒紙錢祭拜祖先。同時,燃燒紙錢、燃放孔明燈等不文明祭祀行為也會造成消防隱患,每年因此而引發的安全事故都讓人觸目驚心。現如今,傳統的燒香、焚紙祭祀方式已與現代文明格格不入。中元節源遠流長,祭奠的目的在於表達哀思,從中汲取前行的力量。至於祭奠方式如何、在哪裡祭奠,並不是最重要的。
  • 中元節是陰曆還是陽曆 臨沂人這一天都會祭祀先祖
    中元節在佛教裡被稱為是盂蘭盆節,在民間被稱為是鬼節,中元節在七月十五這一天,不過很多網友都搞不清楚中元節是農曆還是陽曆。   中元節是在每年的陰曆七月十五。   中國的傳統節日都是陰曆節日,因為古代的日曆紀法都是農曆的,因此鬼節也不例外,鬼節就是農曆七月十五,又稱中元節。
  • 中元節是什麼節中元節為什麼又叫鬼節?中元節的習俗禁忌盤點(4)
    中元節是什麼節?中元節為什麼又叫鬼節?2019年8月15日農曆七月十五,星期四,可能很多人都會覺得這是平常的一天,但也會有少數人在這一天告誡子女、孩童晚上不要出門,甚至會有燒紙祭祀祖先的現象。這一天稱之為七月半中元節。那麼,中元節是什麼節了,關於中元節有哪些傳統習俗和禁忌呢?
  • 中元節|念先祖,顯孝道,護平安
    中元節,俗稱鬼節、施孤、七月半佛教稱為盂蘭盆節它與除夕、清明節、重陽節組成中國傳統的祭祖大節農曆正月十五日稱上元節,慶元宵七月十五日稱中元節,祭祀先人十月十五日稱下元節食寒食,紀念賢人中元節在農曆七月十五部分地區在七月十四中元節適逢小秋
  • 中元節習俗與包袱寫法
    但也有一些人對中元節習俗知之甚少,特別是一些年輕人,或者平時接觸這種儀式不多的人,就不知怎麼「接」,怎麼「送」,怎麼「祭」,怎麼寫封包。有些人知道我是研究民俗的,於是,每年都有人跑來問我,或打電話問我,我就我所知道的,一一作答。但這都是個對個解答,不夠大眾了解,為了普及,在此作文以答。
  • 中元節(又稱鬼節)祭祀,祭祀可以改變運勢
    中國自古以來就有祭祀祖宗的習俗,以示孝敬、不忘本。清明節、中元節、寒衣節,是中國傳統節日裡祭祖的三大節日。七月半是民間初秋慶賀豐收、酬謝大地的節日,有若干農作物成熟,民間按例要祀祖,用新米等祭供,向祖先報告秋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