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0月16日至18日,2015中國桃花潭國際詩歌藝術節暨中國詩歌啟蒙精神論壇在安徽宣城市涇縣中國桃花潭文化藝術中心舉行。本次活動由《詩刊》社、魯迅文學院、國際漢語詩歌協會、北京師範大學中國當代新詩研究中心、宣城市人民政府主辦,涇縣人民政府、宣城市旅發委、宣城市文廣新局、宣城市文聯協辦,涇縣文旅委、桃花潭鎮人民政府、中國桃花潭文化藝術中心承辦。是近年來規格較高、規模較大的一次詩歌、學術與藝術相融合,具有海內外影響力的活動。
詩人,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書記處書記,魯迅文學院院長吉狄馬加、《詩刊》社常務副主編商震、副主編李少君、北京師範大學中國當代新詩研究中心主任譚五昌、詩人洛夫、梁小斌、西川、陳先發、雷平陽、樹才、陳東東、周瑟瑟、胡弦、龐培、瀟瀟、葉匡政、餘秀華,以及翻譯家、學者趙振江、谷羽、劉文飛、賀驥、劉楠祺、周偉弛,美國漢學家梅丹理、瑞典詩人和翻譯家李笠、臺灣詩人和翻譯家陳黎等200多人與會,60多家媒體記者參加了活動。同時,吸引了來自全國及海外的遊客與涇縣各鄉鎮、村落、學校的群眾與師生也參加到詩歌藝術節活動中。這是一次詩歌與大眾溝通、藝術與村民互動、文學與遊客共歡樂的活動,十月的桃花潭因為詩與藝術而沸騰。
國內外知名詩人用不同語言朗誦贈汪倫
10月16日晚在桃花潭畔現代感極強的球形空間舉行了開幕式,活動組委會主任、中國桃花潭文化藝術中心創始人韋國平先生在熱情洋溢的致辭中闡述了詩歌節的意義:詩是中國文學的源頭,人類自由精神的載體,此次「中國桃花潭國際詩歌藝術節暨詩歌啟蒙精神論壇」,不僅是一次學術與藝術活動的高深論調,更是現代精神文明的倡議。希望通過詩歌節這一盛會為中國的詩人、學者搭建交流平臺,一同來探究中國詩歌啟蒙的現實意義,在桃花潭詩意山水中尋找到中國文化信念的力量,以詩歌的啟蒙精神促進社會的自由創新,賦予詩歌更多神聖的使命。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魯迅文學院院長吉狄馬加致辭,並對桃花潭國際詩歌藝術節的文化意義進行了充分肯定與高度評價。《詩刊》社常務副主編商震、北京師範大學中國當代新詩研究中心主任、國際漢語詩歌協會秘書長譚五昌、詩人西川等做了精彩的發言。開幕式晚會節目異彩紛呈,各國詩人用不同的語種或方言朗誦了李白的詩《贈汪倫》。
10月17日上午在萬村書院召開了由《詩刊》與魯迅文學院聯合發起的詩歌翻譯論壇,吉狄馬加、趙振江、梅丹理、西川、劉文飛、陳黎、趙四、樹才、穀雨、賀驥、劉國鵬、劉楠祺、周偉弛等詩人翻譯家作了主題發言,樹才、趙四主持了論壇,與會120位詩人參與了論壇。
10月17日下午在萬村書院召開了中國詩歌啟蒙精神論壇,狄馬加、洛夫、西川、李少君、周瑟瑟、譚五昌、葉匡政、安琪、陳先發、李之平、餘怒、龐培、餘秀華、馮宴、李笠、魏克等作了主題發言,針對中國詩歌啟蒙精神的現實意義與實現方法,各抒己見,發表了自己的觀點。周瑟瑟、譚五昌分別主持了上下兩場論壇。
吉狄馬加、洛夫為中國詩人田野調查小組啟動儀式揭牌
在啟蒙論壇的最後,還舉行了「中國詩人田野調查小組」成立儀式,中國詩人田野調查小組組長周瑟瑟說:「中國詩人田野調查小組行動是重新與晏陽初、梁漱溟、陶行知、費孝通那一批知識分子的思想一起走向真正的啟蒙,與田野同構啟蒙的現代性意義,並且發起文獻文學、元詩歌寫作,通過我們的調查式寫作,開展鄉村重建與平民教育。」藝術家深入到桃花潭古村落、古祠、社區、學校作調查訪問,與原住民互動,進行詩歌朗誦、詩歌普及活動,並拍攝了大量有人類學、社會學意義的影像作品。
10月17日晚,在桃花潭畔球形空間舉行了中國詩歌榮耀盛典,隆重舉行了《詩刊》社桃花潭詩歌創作中心揭牌儀式、魯迅文學院桃花潭創作培訓中心啟動儀式、萬村書院暨田野圖書館成立揭牌儀式、《萬村》雜誌創刊號首發儀式、「中國詩歌田野調查影像文獻館」揭牌儀式。在莊重熱烈的頒獎典禮上,詩人吉狄馬加榮獲中國詩歌傑出貢獻獎,詩人洛夫、梁小斌、西川榮獲中國詩歌終身成就獎,陳先發、樹才、雷平陽、周瑟瑟、龐培榮獲中國傑出詩人獎,餘秀華、胡弦、瀟瀟、胡茗茗、吳少東榮獲中國實力詩人獎,王彥山、劉曉萍、王單單、王西平、郭建強榮獲中國新銳詩人獎,古馬、黃明祥榮獲中國優秀詩集獎,同時還給詩人攝影家陳東東頒發了「2015年李笠詩歌攝影獎」。京劇表演藝術家丶中國戲劇梅花獎得主董成,黃梅戲表演藝術家、中國戲劇梅花獎得主何雲,中國當代書畫禪僧一音禪師,中國古琴家協會常務理事高建國,北京音樂人圓光等表演了精彩的節目,中央電視臺主持人長嘯及安徽廣播電視臺主持人趙媚主持了開幕式和榮耀盛典頒獎儀式。桃花潭畔球形空間聲光色效炫目奪人,中西融合,現場氣氛溫馨熱烈,極富感染力,讓人驚嘆桃花潭在傳統與現代之間交替,在靜謐靈魂與先鋒時尚之間轉換的夢幻奇境。
晚上桃花潭詩與歌篝火之夜在青弋江白鷺島、桃花潭畔踏歌臺舉行,詩人們臨江暢飲,朗誦自己喜愛的詩作,好不熱鬧。
10月18日上午召開了詩人李笠、吳少東、黃明祥作品研討會,現場數十位詩人對他們的創作進行了三場主題討論。同時還舉行了餘秀華讀者見面會,見面會以詩人陳先發與餘秀華的對話形式開展,涇縣本地詩歌愛好者、桃花潭遊客與附近村民、中小學生與餘秀華老師積極交流互動,場面十分感人。
詩人、藝術家周瑟瑟於10月16日下半夜還在桃花潭汪倫墓園進行了「與李白、汪倫同眠一夜」影像觀念藝術活動,活動開始前十多位詩人現場朗誦了關於李白、汪倫與桃花潭的詩歌,詩人、導演陳家坪與黃明祥的團隊全程拍攝了紀錄電影作品,將汪倫墓園的天相、動物、參與者、圍觀者、實施人周瑟瑟完整記錄。
與李白汪倫同眠一夜朗誦
桃花潭國際詩歌藝術節期間還同步舉辦了詩人、攝影家李笠、陳東東、匡國泰、黃明祥「桃花潭人類學攝影展」,展出了他們在桃花潭拍攝的60多幅照片。攝影展的策展人周瑟瑟在前言中闡述到:「這是一場以四個人為視覺個案的攝影展,我所提出的人類學立場,並無嚴格意義的對拍攝對象做文獻研究的要求,感性的藝術創造才是他們自由表達的前提,但通過他們的攝影我卻看到了桃花潭的歷史與現在,從而在視覺藝術上建構起我們的精神烏託邦——啟蒙價值在桃花潭人類學攝影中有了清晰的再現。」同時皖南涇縣非物質文化遺產攝影展也在此次詩歌藝術節期間展出。
詩人、評論家、紀錄片導演、中國詩人田野調查小組組長周瑟瑟講話
詩人、藝術家周瑟瑟談到他參加本次詩歌藝術節的感想,本次桃花潭國際詩歌藝術節,從中國詩歌啟蒙精神重建、中國詩人田野調查、與李白汪倫同眠一夜,到桃花潭人類學攝影展,無不是在向後看,向桃花潭這一人類精神共同體靠近。李白與汪倫在桃花潭的生活正在我們心裡一點點恢復,我們來到這裡是因為內心深處有對他們無盡的想像。當我們深入到桃花潭與周邊的村落時,才發現在緊張與焦慮的現代生活之外,桃花潭的寧靜與清淨正契合了我們對於烏託邦的想像。」
附:中國詩人田野調查
名詞解釋
田野調查被公認為是人類學學科的基本方法論,也是最早的人類學方法論。它是來自文化人類學、考古學的基本研究方法論,即「直接觀察法」的實踐與應用,也是研究工作開展之前,為了取得第一手原始資料的前置步驟。
中國詩人田野調查小組深入桃花潭村落
前言介紹
文/周瑟瑟
「2015中國桃花潭國際詩歌藝術節」的主題是重新認識李白、汪倫的人文精神與重建中國詩歌啟蒙精神。重新認識李白、汪倫意味著對失去的愛、溫潤的傳統情懷與文人情義等等的呼喚,重建中國詩歌啟蒙精神是一種新的文學方法論、詩歌烏託邦與現代性難題的梳理與總結。
在「2015中國桃花潭國際詩歌藝術節」將有「中國詩人田野調查小組」成立儀式,首批成員包括我、龐培、吳少東、李笠、黃明祥、陳東東、陳家坪、李成恩、大衛、谷禾、葉匡政、張後、張成德、胡茗茗、安琪、沙漠子、江小魚等詩人、導演、攝影家。
「中國詩人田野調查小組」將深入到桃花潭古村落、宗祠、鄉村學校,以口述實錄、民謠採集、詩歌朗誦、方言整理、問卷調查、影像拍攝等方式進行「田野調查」。
早在上世紀三十年代,晏陽初、梁漱溟、陶行知、毛澤東、費孝通等知識分子就認識到平民教育與鄉村建設的重要性。我們這樣做的目的無疑也包含了對平民教育與鄉村建設的嚮往,但我們目前只是以「田野調查」的方式介入到鄉村、農業與原居民。
在城鄉混合的過程中,我們的「田野調查」並不能起到改變現狀的作用,在傳統精神與現代文明的衝突中我們只是一隊「行腳僧」,我希望以一種近似於「乞食」的方式回到鄉村、農業與原居民中間。就我個人而言,我本是他們中間一人,我生於鄉村,有過十多年的鄉村生活史,但我在中國現代化的進程中背離了鄉村,背離了我內心深處真正熱愛的傳統農業,而淪落為現代城市的既得利益者,我們的行動旨在呼醒對農業資本主義的警惕。
對土地重新調查,並且以詩歌的方式記錄下來,在日漸強大的農業資本主義籠罩下的中國鄉村,我們以行腳僧乞食一樣的樸素、平和、悲憫與虔誠,從桃花潭出發,「中國詩人田野調查小組」計劃在我的出生地慄山、黃明祥的出生地中田村,以及北京宋莊等地陸續展開。
「中國詩人田野調查小組」行動的啟動,是「2015中國桃花潭國際詩歌藝術節」的一部分,也是對本次國際詩歌藝術節主題的補充與延伸。
如果要探尋我們這麼做的其它意義,可以參考我為「2015中國桃花潭國際詩歌藝術節」寫的前言《重建中國詩歌啟蒙精神》一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