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這樣做以後,我從班級的「中庸」之輩,成為了年級第一

2020-08-27 璐名老師心理頻道

回想20多年的學習生涯,我最大的轉折期是在剛入初中,那時候小學剛畢業,成績相當一般,對學習完全沒有章法,也會認真聽講,也會貪玩走神,屬於班裡沒有存在感的「中庸」之輩。

本來以為就會這樣波瀾不驚的走下去,結果開學第一次家長會,我媽媽來參加,竟然遇到了曾經教過她的一位老師,她們進行了一次久別重逢的談話。


具體內容我無從知道,只知道老師大約給了媽媽一些指導我學習的建議,因為,從那以後,媽媽開始關注我做作業了。



印象中,她並沒有要刻意檢查我的作業,而是在我百思不得其解,準備放棄時,來徵求我的意見,問要不要幫忙看看。


她的態度並不強勢,我也不覺得被質疑,而且想到不會做第二天一早還是要抄同學的,不如讓媽媽看一下。

由於那時候剛上初一,很多題目還不是很難,媽媽畢竟是成年人,看看課本學習一下,還是能幫我指導一二。就這樣,我們倆配合著竟然攻克了一道道所謂的「難題」,我也再不把作業空到第二天了。


這個過程中,每次解完題,媽媽都會開心地說一句:「你看,人都是學而知之,而不是生而知之的吧!

除此之外,我們一起做完不會的題,媽媽還會在我玩的時候檢查一下其他的題目,錯了也會請我及時更正。


這樣,我每次交上去的作業幾乎都沒太多差錯,所以得分也比較高,慢慢地順便培養了我更多的興趣,對學習也越來越有信心。



印象最深刻的是有一次題目太難,我已經放棄了,就跑到樓下玩了,結果媽媽還在對著課本研究,後來千辛萬苦做了出來,非常激動,就跑下樓來找我,結果踏空了兩節樓梯,摔了一跤,導致腳踝的骨頭都摔碎了,後來修養了很久才恢復過來。


然而,那麼痛的時候,媽媽竟然把那道題給我講了一遍才跟著爸爸去看醫生。現在想來,我都心疼不已。

事實上,媽媽的指導大概只維持了一個學期,後面隨著題目越來越難,她也力不從心了,不過我似乎也不需要她指導了,很多題目自己只要琢磨琢磨,複習下教材,看看參考書,基本上都能找到解題思路。

就這樣,我學習上的畏難情緒一點一滴被融化,遇到問題都會去找解決辦法,而不是放棄逃避。


這種學習態度讓我的成績得到了大幅提升,開始從班級的中遊水平前進到前十名,前三名,到初一下半學期後就一直穩居班級第一,甚至經常考年級第一。以至於後來我再考年級第一名的時候,國旗下講話就改成了第二名的獲得者,因為我已經分享過太多次了。



如今仔細回想,我覺得之所以那個時候成為了別人眼中的「學霸」,並不是我天資多麼聰慧,或者基礎多麼紮實,而是媽媽教會了我:遇到難題不要怕,一步一步找方法。


更重要的是,她不僅這麼說,也是這麼做的。

後來學了心理學,我才開始明白為什麼當時媽媽對我的影響那麼大。因為她在用自己的行動教育我,而不僅僅是言語。

為什麼行動教育的效果這麼顯著呢?心理學裡給了這樣一個解釋:首先,如果是言傳,它通常只能影響孩子的意識層面,或者說是認知層面,一般也有一定效果,但這要取決於孩子本身對道理的接收程度。


而對於很多認知還沒發育成熟的孩子來說,效果就非常有限了。事實上,心理學研究發現,人的認知基本上到要18-20歲才會發育的比較完善。

而行動或者說「身教」的影響,則直達潛意識,是孩子在不知不覺中都能感受,也無法拒絕的部分,這一點不受年齡影響,再小的孩子也都能感受到。



關於意識和潛意識之間的關係,有一個很形象的比喻,如果把我們的「自我」看成一座冰山,那麼,意識只是冰山上的一個小角,潛意識才是冰山下更大的部分。


可見,潛意識的力量往往是意識的很多倍,而且傳遞速度遠快於意識,用我們常說的話就是「秒懂」。

舉個例子,生活中有的父母自己沉迷於打麻將,刷電視劇,卻對孩子說:你可要好好讀書,千萬不要像我一樣沒出息。這種效果往往有限,甚至有時候家長的道理還沒講出去,孩子已經聽不進去了,因為潛意識影響已經送達,家長的行為早就分分鐘出賣了自己。


相反,有的父母自己經常讀書學習,孩子自然而然就會比較自覺。

這也是為什麼自古以來我們都講究「言傳不如身教」,本質上就是要用我們的潛意識去影響孩子的潛意識。



當然,這並不意味著每位家長都需要通過陪孩子做作業的方式來影響他們,畢竟,每個家庭都有不一樣的部分,但只要明白了這個原理,殊途也可以同歸。

我有一個同事,一般孩子學習的時候,他就會在旁邊處理工作,比如寫文章、做科研等,平時也會跟孩子用淺顯的語言解釋自己在做什麼,遇到了什麼困難,也在慢慢克服等等。他很少直接指導孩子作業,但卻用自己其他方面的努力鼓勵孩子去勇敢探索,結果他家小孩各方面表現都很自主。

可見,陪伴從來不只有一個方向,成長更是有十萬八千個法門,你在工作上的不懈努力,你在生活上的積極溫暖等等,對孩子都是莫大的影響,也都會啟發到他們去自我成長,不輕言放棄。

最後,跟大家分享一句我非常喜歡的,德國著名哲學家雅斯貝爾斯的話:真正的教育,是一棵樹搖動一棵樹,一朵雲推動一朵雲,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

願我們一起用自己的努力去激發孩子的成長,相信他們一定會熠熠生輝,迎來屬於自己的一片星光。


相關焦點

  • 我是如何成為班級第一,而且是每一門學科都是班級第一的?
    為了少睡多覺,我只能用這種方式「折磨」我自己。我算了一下,每天吃飯、睡覺、休息加起來的時間沒有超過8個小時,每天學習要達到16個小時。我發現全校沒有人比我更刻苦,但遺憾的是我的成績卻不是最優秀的,我是班級第二名,年級前十名左右。這個成績跟我付出相比是不成正比的,看到兄弟班的那個年級第一的同學,一下課就在外面打桌球,而我的手裡總是拿著書。那時我一直覺得人家是天才,而我是一個智商不高的愚笨之人。
  • 我是如何成為班級第一,而且是每一門學科都是班級第一的?(二)
    上一篇文章中說到,初一時沒有學習方法,成績一般;初二時玩命學習也沒有衝到班級第一,是看了表哥送給我的一本學習方法書改變了我的命運,讓我無需熬夜苦學,就輕鬆取得班級第一,年級第二的好成績。我把當年的學習過程總結成了《13次學習法》。
  • 《中庸》與中庸之道
    深圳大學文學院院長、國學研究所所長景海峰表示,有關「中庸」的負面印跡,跟《中庸》的某些方面可能有些瓜葛,有某種牽連,但把《中庸》如此凌辱化甚至是妖魔化,把這樣一種中國文化的偉大精神進行貶低,並沒有任何太多的現代意義和價值。「所以,此次講《中庸》和中庸之道,實際上有矯正之意,要把非常重要的儒家思想觀念重新梳理。」
  • 我不是無名之輩|社會化營銷廣告比《無名之輩》電影更吸引人
    在電影中,一名碌碌無為的落魄保安一直有成為警察的夢想,熱衷於自行查案,但往往以失敗告終;一名坐在輪椅上的悍婦,嘴無遮攔,但她只能靠這樣的毒舌來掩飾著自己身體的殘疾;還有兩個「有理想」的憨匪,為了生活尊嚴鋌而走險搶劫,看似瘋狂,實則無助。平凡的題材背後反映的是電影的核心洞察。
  • 孩子從班級倒數第一,一躍到全年級第3名,這位媽媽是這麼做到的
    文|歆小迪周末到朋友家做客,朋友很欣喜的告訴我,她家孩子上學期期末考試考了全年級第三名,孩子上小學一年級,全年級一共10個班,一個班60個孩子,600個孩子中排第三,非常厲害。媽媽做的筆記1她把孩子的課本認真學習了一遍,做了詳細的標記,一點一點教孩子,孩子慢慢的有了進步,也有了信心,不再那麼排斥學習了
  • 【讀有所悟】《大學中庸》教我勵志、育人
    《大學中庸》是儒家的代表性經典,現在很多幼兒園已經開始誦讀,稚氣的童音傳來韻味十足,意味深長,可實際上,其中蘊含的為人處世之理,別說是孩童,連我讀來也是一知半解。這次拿起《傅佩榮譯解大學中庸》一書,卻讓我將《大學中庸》看了個明白。傅佩榮將歷代學者的研究成果和自己的理解相結合,以現代白話文作解,那一句句深奧的古文就變得毫無門檻,老少皆宜,通俗易懂。
  • 孔融讓梨的故事,是否可以定義為中庸之道
    孔融想當班長,以後要更多的梨,因為一千多年才出一個孔融,所以能傳說至今,所以違反人性,有人希望我們是孔融,這才是最危險的。在今天這個時代,這和許多難題一樣,也是一個難題。品德課老師可以出這道題目,語文老師不應該出,有經驗的老師應當預見到這樣的答案地多樣性,既然出這道題了,就應當多樣化,允許學生自主發揮,原因還是在於這是語文課……孔融讓梨我不讓連小孩子的實話都不想聽不願意聽才是這個社會最大的悲哀!其實孔融讓的不是梨,好像是香蕉~孔融讓梨我不讓標準答案因該是「我不是孔融」。
  • 「中庸」——禮之用也,為您揭開「中庸」的真實含義
    最著名的就是賈誼《過秦論》中他說陳勝吳廣的「才能不及中庸」,理解一下就是他們的水平還不比上一般水平的人。作為「四書」之一的《中庸》作者,肯定不會謙虛到這種地步,也更不會專門寫一篇文章來教大家和稀泥,做和事佬。漢朝大儒鄭玄曰:「名曰《中庸》,以其記中和之用也。庸,用也。孔子之孫子思伋作之,以昭明聖祖之德也。」
  • 中庸之道:博學 審問 慎思 明辨 篤行
    歡迎收聽《童音同緣,瀚羽相隨》國學品讀節目第九期:《中庸》。《中庸》和《大學》、《論語》、《孟子》並稱為「四書」。宋、元以後,《中庸》成為學校官定的教科書,對古代教育產生極大的影響。書中許多名句流傳至今,仍被廣泛使用,像「君子慎獨」,「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半途而廢」,「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篤行」等。
  • 學習中庸之道
    《中庸》第3節3.《成語接龍》下第1節讀經人員:媽媽,霖霖,嫻嫻題目:學習中庸之道感謝保倩老師為我們帶來的《中庸》系列講座第4講,中國文化的優勢是避開了極端主義。外儒內道,儒家的核心思想是中庸之道。中庸最根本思路反對一切極端主義,它讓我們躲過一次次戰爭的危難。中華文明集百家於一體,互相支撐,彼此成就,合而為一,天人合一。
  • 我是年級第一,最大的願望是:跟班級第20名的同學互換人生
    「我想跟那個同學互換人生」 讀初中時,有一年期末,我考了全年級第一。 拿成績單回來的路上,有個同學約我去她家玩,在她家吃中飯。 她爸爸看了成績單,那個同學班級第二十名,我是年級第一。 我挺不好意思,怕她爸爸拿我跟她對比。
  • 班級第一,年級第二!英語閱讀奔跑班的扛把子來了!
    據說聞達是學霸聚集地但能在學霸堆裡一直保持尖子地位的少之又少今天這裡就有一個!他學習刻苦努力還自帶優秀光環就連晉級新能力班級的時候原來的老師千叮萬囑:「這是我愛徒,你一定要多多關注他!David在學習上從不懈怠,從閱讀提高班到奔跑班,一直排在班級前列!拿下的獎學金、免學費機會…更是數都數不完!David期中考了班級第一、年級第二!媽媽收到成績,第一時間就來匯報這個好消息了!還能去領取獎學金!
  • @高三生 | 從無名之輩到逆襲清華,給你講述我的平凡之路
    回首高中三年的時光,大部分時間裡我都是成績不突出的無名之輩。今天我不想講述什麼學霸養成記,也不想描繪奮鬥血淚史,我只想講講我一步步走過的最為真實的平凡之路。清華大學,心之所向小學畢業的那個暑假,我第一次走進清華園,蔥鬱的古樹,田田的蓮葉和清雅的荷花,還有偶遇到的和藹的白髮學者,讓我不禁幻想在這樣的環境中學習會是怎樣的感受。
  • 我是朱朝陽,我是年級第一,我長成了一個壞小孩
    很多事,發生了就是發生了,永遠也改變不了,那些做過的惡不會被磨滅,那些逝去的人永遠也不會活過來。 我是家長老師同學眼裡優秀的年級第一,為什麼我會長成一個壞小孩?像是每次考試後都要寫總結一樣,我也來做一個錯題分析吧,希望在未來的日子裡能避開這些陷阱。
  • 《中庸》之道,君子之道
    第一層,《中庸》原文。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是一種原始狀態,是「天下之大本」,是本原,是根本,不受人為地喜怒哀樂,任何情緒的影響;和是一種修為,是「天下之達道」,是抒發情緒,卻又有所節制,是達人之道。第二層,後人註解。
  • 「創作開運禮」中庸是個貶義詞?其實愛憎分明才是中庸的本來面目
    「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中庸.第一章》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中庸成了一個貶義詞,老好人、折中主義、和稀泥等成了其代名詞,平庸成了它的象徵。如果對一個人說「你做事很講求中庸之道啊」,人家肯定會不愉快,因為人家認為你在詆毀他。
  • 大學,中庸的啟示
    當今社會,很多政治家和學者,都在潛心研究和積極實踐《大學》,《中庸》的理念,在感受到《大學》,《中庸》博大精深的同時,又感受到《大學》,《中庸》似乎離我們很遙遠。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呢?《大學》,《中庸》到底在講什麼呢?對現代社會有什麼借鑑意義呢?《大學》開篇即說: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
  • 胡適:新舊之「中庸」
    他雖然留下了很多遺憾和委曲求全,但也或主觀或客觀地避免了衝動急進所可能造成的破壞。我們最後考察胡適在政治社會參與中的個人認同。抽象地說,他既參與政治,又不入於政治,他永遠做批評者,但是他又不是那種激烈的激進的批評者。不過這樣抽象的歸納,裡面還是體現不出「中庸」之道的高明;我們非要進入胡適的人生軌跡和具體的歷史處境,才能揣摩得到那種「庸常」的活動參與之中的脈脈溫情。
  • 凡夫俗子說平庸,君子之道謂中庸
    第一:不偏之謂中,不易之謂庸不偏於一邊的叫做中,永遠不變的叫做庸,這裡的不偏於一邊是指不偏激,在人生的路上不偏離道德,不偏離自己的初心;永遠不變不是不變通,而是對於一個目標矢志不渝,不變換自己的目標和主張。
  • 我一直在做3件事,收穫很意外,班級均分從倒數第一到正數第一
    新學期接手新的班級,今年又被安排帶六年級。新班級的學習風氣不夠好,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很差,成績年級倒數第一,和第一名分差接近5分。從接手班級開始,我就下決心要整頓班級不良的風氣,首先從課堂入手,緊抓課堂聽課習慣;課外抓學生的行為習慣養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