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想20多年的學習生涯,我最大的轉折期是在剛入初中,那時候小學剛畢業,成績相當一般,對學習完全沒有章法,也會認真聽講,也會貪玩走神,屬於班裡沒有存在感的「中庸」之輩。
本來以為就會這樣波瀾不驚的走下去,結果開學第一次家長會,我媽媽來參加,竟然遇到了曾經教過她的一位老師,她們進行了一次久別重逢的談話。
具體內容我無從知道,只知道老師大約給了媽媽一些指導我學習的建議,因為,從那以後,媽媽開始關注我做作業了。
印象中,她並沒有要刻意檢查我的作業,而是在我百思不得其解,準備放棄時,來徵求我的意見,問要不要幫忙看看。
她的態度並不強勢,我也不覺得被質疑,而且想到不會做第二天一早還是要抄同學的,不如讓媽媽看一下。
由於那時候剛上初一,很多題目還不是很難,媽媽畢竟是成年人,看看課本學習一下,還是能幫我指導一二。就這樣,我們倆配合著竟然攻克了一道道所謂的「難題」,我也再不把作業空到第二天了。
這個過程中,每次解完題,媽媽都會開心地說一句:「你看,人都是學而知之,而不是生而知之的吧!」
除此之外,我們一起做完不會的題,媽媽還會在我玩的時候檢查一下其他的題目,錯了也會請我及時更正。
這樣,我每次交上去的作業幾乎都沒太多差錯,所以得分也比較高,慢慢地順便培養了我更多的興趣,對學習也越來越有信心。
印象最深刻的是有一次題目太難,我已經放棄了,就跑到樓下玩了,結果媽媽還在對著課本研究,後來千辛萬苦做了出來,非常激動,就跑下樓來找我,結果踏空了兩節樓梯,摔了一跤,導致腳踝的骨頭都摔碎了,後來修養了很久才恢復過來。
然而,那麼痛的時候,媽媽竟然把那道題給我講了一遍才跟著爸爸去看醫生。現在想來,我都心疼不已。
事實上,媽媽的指導大概只維持了一個學期,後面隨著題目越來越難,她也力不從心了,不過我似乎也不需要她指導了,很多題目自己只要琢磨琢磨,複習下教材,看看參考書,基本上都能找到解題思路。
就這樣,我學習上的畏難情緒一點一滴被融化,遇到問題都會去找解決辦法,而不是放棄逃避。
這種學習態度讓我的成績得到了大幅提升,開始從班級的中遊水平前進到前十名,前三名,到初一下半學期後就一直穩居班級第一,甚至經常考年級第一。以至於後來我再考年級第一名的時候,國旗下講話就改成了第二名的獲得者,因為我已經分享過太多次了。
如今仔細回想,我覺得之所以那個時候成為了別人眼中的「學霸」,並不是我天資多麼聰慧,或者基礎多麼紮實,而是媽媽教會了我:遇到難題不要怕,一步一步找方法。
更重要的是,她不僅這麼說,也是這麼做的。
後來學了心理學,我才開始明白為什麼當時媽媽對我的影響那麼大。因為她在用自己的行動教育我,而不僅僅是言語。
為什麼行動教育的效果這麼顯著呢?心理學裡給了這樣一個解釋:首先,如果是言傳,它通常只能影響孩子的意識層面,或者說是認知層面,一般也有一定效果,但這要取決於孩子本身對道理的接收程度。
而對於很多認知還沒發育成熟的孩子來說,效果就非常有限了。事實上,心理學研究發現,人的認知基本上到要18-20歲才會發育的比較完善。
而行動或者說「身教」的影響,則直達潛意識,是孩子在不知不覺中都能感受,也無法拒絕的部分,這一點不受年齡影響,再小的孩子也都能感受到。
關於意識和潛意識之間的關係,有一個很形象的比喻,如果把我們的「自我」看成一座冰山,那麼,意識只是冰山上的一個小角,潛意識才是冰山下更大的部分。
可見,潛意識的力量往往是意識的很多倍,而且傳遞速度遠快於意識,用我們常說的話就是「秒懂」。
舉個例子,生活中有的父母自己沉迷於打麻將,刷電視劇,卻對孩子說:你可要好好讀書,千萬不要像我一樣沒出息。這種效果往往有限,甚至有時候家長的道理還沒講出去,孩子已經聽不進去了,因為潛意識影響已經送達,家長的行為早就分分鐘出賣了自己。
相反,有的父母自己經常讀書學習,孩子自然而然就會比較自覺。
這也是為什麼自古以來我們都講究「言傳不如身教」,本質上就是要用我們的潛意識去影響孩子的潛意識。
當然,這並不意味著每位家長都需要通過陪孩子做作業的方式來影響他們,畢竟,每個家庭都有不一樣的部分,但只要明白了這個原理,殊途也可以同歸。
我有一個同事,一般孩子學習的時候,他就會在旁邊處理工作,比如寫文章、做科研等,平時也會跟孩子用淺顯的語言解釋自己在做什麼,遇到了什麼困難,也在慢慢克服等等。他很少直接指導孩子作業,但卻用自己其他方面的努力鼓勵孩子去勇敢探索,結果他家小孩各方面表現都很自主。
可見,陪伴從來不只有一個方向,成長更是有十萬八千個法門,你在工作上的不懈努力,你在生活上的積極溫暖等等,對孩子都是莫大的影響,也都會啟發到他們去自我成長,不輕言放棄。
最後,跟大家分享一句我非常喜歡的,德國著名哲學家雅斯貝爾斯的話:真正的教育,是一棵樹搖動一棵樹,一朵雲推動一朵雲,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
願我們一起用自己的努力去激發孩子的成長,相信他們一定會熠熠生輝,迎來屬於自己的一片星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