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文章中說到,初一時沒有學習方法,成績一般;初二時玩命學習也沒有衝到班級第一,是看了表哥送給我的一本學習方法書改變了我的命運,讓我無需熬夜苦學,就輕鬆取得班級第一,年級第二的好成績。我把當年的學習過程總結成了《13次學習法》。
《13次學習法》,排在第一位重要的是課前預習,以前學習從不預習,只知道上課時認真聽講並做好課堂筆記,下課時認真背筆記,然後做練習。後來看了《學習方法導引》,知道了預習的重要性,所以我幾乎每個學科都會課前預習一下,這樣課堂效率特別高,記筆記不像以前那樣把老師的板書全都抄下來,而是有選擇性的做一些筆記。更重要的是我知道老師所講的,哪些是我已知的,哪些是我未知的,哪些是我要加強複習的;而且有精力思考一題多解,有底氣發表跟老師不一樣的見解。課堂效率極高,這都是預習帶來的神奇效果。
除去「預習」後面的12個學習步驟幾乎都是複習。因為人會遺忘,而遺忘的規律是先快後慢,要想把所學的東西全都記住,就要讓複習的頻率遵循先密後疏的規律。在我看來,學了多少東西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記住了多少東西,記住了才是你的,沒記住的,都與你無關。《13次學習法》保證了我幾乎能記住我的全部所學,卻無法保證我把所有的學科學成絕對的王者。人生就是這麼奇妙,成績的再次飛越來自一次頓悟。
記得那是一個周日的下午,夕陽西下,我躺在床上問自己:我學習已經很努力了,為什麼有的學科還不是最優秀的呢?語文滿分100分,我只能考80分左右,那20分左右的分數跑哪去了呀?語文通常考什麼內容呀?我突然意識到,我天天學語文,卻從來沒有認真想過語文考什麼?以什麼形式考的?應對策略是什麼?這些我都沒有真正想過。我開始思考語文試卷上的考試項目:語文第一項考生字詞,對,我有時會被扣分,我要是把書本上的生字詞全都搞定不就可以了嗎?第二項考詞語辨析,也叫中文語法,有時也會被扣分,對,我要徹底搞懂中文語法。第三項,填空題,考文章默寫,我要是把書本上要求背誦的文章、段落全都搞定不就可以了嗎?第四項,閱讀,第五項,作文;這兩個項目我丟分也比較多。那我該如何學習,並不保證儘可能不丟分呢?我聯想到我們語文課本。專家為什麼會選擇這些文章作為範文讓我們學習?好在哪裡呢?是思想好還用詞好?是敘述方式好還是修辭手法好?是體裁特別還是其他什麼原因……
我越想越激動,我立刻坐起身來寫下《語文學習七問》。自從感悟出了《語文學習七問》以後,我就按照這七問研究每一篇課文,竟然發現老師分析課文就圍繞這七個問題展開的。做閱讀題時,只要把這七問搞清楚,一定可以得到高分。後來的語文成績都能保持在95分左右,絕對的班級第一。更神奇的是我寫出來的作文經常被語文老師作為優秀範文拿到講臺上朗讀給全班同學聽。
其實這也並不奇怪,因為只要老師給出作文要求,我就會想:我想告訴讀者什麼?我要用什麼體裁告訴讀者?我要使用哪些敘述方式?我要分幾個層次展開?我要採用哪些修辭手法?為什麼讀者一定會喜歡我的這篇文章?我打算借鑑哪篇或哪幾篇範文的寫作優點?提前構思好這些問題之後,很快一篇好作文就誕生了。
長大之後才發現,一個人的語文成績並非跟閱讀量成正比;並不是喜歡讀書的人就一定會寫作文,關鍵還是要有良好的態度及科學的方法,當然緣分也很重要!
語文學習七問:
1、作者到底想告訴我們什麼?(中心思想、段落大意)
2、他是用什麼方式告訴我們的?(體裁:記敘、說明、議論、應用、散文、小說等)
3、他使用了什麼敘述方式?(敘述方式:順序、倒敘、插敘、平敘、補敘)
4、他是分幾個層次告訴我們的?(分段)
5、使用了哪些修辭手法?(比喻、排比、擬人、誇張、借代、象徵)
6、這篇文章為什麼會成為範文供我們學習?(是思想好呢,還是用詞好呢?還是其構思或敘述方式好呢?)
7、要是我來寫作文的話,有哪些可以借鑑的地方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