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相繼講了,《13次學習法》、《語文七問》、《數學四背》、《英語五沒有》、《理化三點注意》、《史地生的學習策略》,《三清》等,以上這些內容有的是學來的,有的則是自己悟出了的。這些科學方法的運用加上良好的學習態度,使我的學習成績一直能穩居全班第一,而且是所有的學科。到了初三時的另一個感悟也非常棒,它讓我的學習效率更高,「考感」更穩定。
初三第一學期,每天都忙於學習。某日我突然發現自己有點厭學,背不進東西,即使靠毅力強迫自己,效果也是不佳;稍微複雜一點題目在那時竟然搞不定了。意識到這一狀況之後,我停下來開始琢磨,怎麼會這樣呢?我聯想到以前:有的時候,也沒有什麼特別的事情發生,但心情很愉快,思維反應特別快,學啥都能快速記住,而且還想學。而此刻恰恰正好相反,為什麼會出現這種狀況呢?我把這兩種現象還專門起了個名字。我當時把記憶力減退,厭學、思維反應不活躍,等這些現象叫「大腦處於抑制期」。而心情愉快、思維活躍、記憶力強,還想學習的這種現象叫「大腦處於抑制期」。如果某次考試大腦剛好處於「抑制期」,那時思維反應不活躍,本來會做的題目,在那一刻竟然做不出來了,考試一定會「發揮失常」。如果某次考試大腦剛好處於「興奮期」,此時心情愉快,思維活躍,平時不會的題目,竟然奇蹟般地做出來了,考試一定會「超常發揮」。
那人腦的「興奮」與「抑制」是否有周期可尋呢?是否可以調節呢?要是每次考試都處在興奮期,那考試成績一定很好,至少不會出現「發揮失常」現象。帶著這些推理,我開始在同學中進行走訪調查。調查的結果是除了少數人說沒感覺外,絕大多數人都同意有「思維活躍,想學習」的現象,有時也會出現「反應遲鈍、厭學」的情況。而且人最興奮的時間不超過「3天」;人最抑制的時間也不超過「3天」;中間再有2-3天的過渡期,這樣加起來在8天左右一個周期。
帶著這份調查,我開始寫日記,認真記錄自己大腦所處的狀態;並且讓它為我的學習服務。通過一個階段體察、記錄、思考、實驗,我得出如下的行動方案:當我明顯感覺思維不活躍、厭學的時候,我就知道大腦處於抑制期了,我就「少學一點,早睡一點,多和同學聊聊開心的事,特別加大體育活動的時間。」等這種情緒過去之後,就恢復常態學習。等到心情愉快、思維活躍,想學習的時候,我就「多學一點,少玩一點,要背的內容抓緊背,提前背。」
面對考試,如何避免在考試期間大腦正好處於「抑制期」。考試時間老師都會提前告訴我們。我就開始推算考試期間大腦所處的狀態。如果推算的結果剛好處於「抑制期」,我就要想辦法讓其提前過去。我的應對措施是「加大體育鍛鍊、多說一些開心的事情,多睡一點時間,飲食也再好一點......」 用這樣的方法來加速大腦的循環周期,讓大腦興奮期提前到來。
因為有了這一感悟,後來的考試都很順利。有一次火車上遇到一位衡水中學的學生,我把這一發現告訴了他。他聽了之後非常激動!他說他也有「大腦興奮期」與「大腦抑制期」的體驗,但從來沒有研究過周期的問題,更沒有想到可以利用這其中的規律來提高學習效率和應對考試。讀到這裡你應該只要為什麼有的人考試會「發揮失常」,有的人卻能「超常發揮」了吧!
今天把這個規律分享出來,但願能給那些有緣人一定幫助。如果你也有類似的體驗或研究或不同的大腦轉換周期,歡迎留言,討論!如果覺得我分享的有價值,也可以轉發分享,讓更多的人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