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文化,是各種文明長期交流融匯的結晶。我國自漢代以來兩千多年的歷史長河中,敦煌始終以中華傳統文明為根基,不斷吸納著來自其他地域和民族的文明成果。多元一體的敦煌文化始終傳承著中華傳統文化的精華,同時又閃耀著古代印度文明、波斯文明、希臘文明的璀璨光芒,成為舉世矚目、特色鮮明的地域文化。
回顧五天四夜的敦煌研學之旅,每個人對敦煌文化有不同的見解和感觸。如約而至的演講分享會,讓我們再一次回到敦煌,再一次感受敦煌。在這美好的時光,我們相聚心和,站在舞臺,互相學習,一起分享。
站在舞臺上,你就是主角
鄧智文:目標對一個人很重要
人間最值得—敦煌莫高窟。在這裡,我們尋找到我們中國文化的根,更加深入感悟敦煌的歷史文化、宗教藝術等。與莫高窟守護人付華林老師的交談中,我了解到付老師是如何從一個花花公子蛻變成一個敦煌守護人,執著追求研究敦煌文化和藝術,他身上良好的品質值得我去學習,這種堅韌不拔、積極進取、家族傳承的精神深深影響了我。這次研學,我明白目標的重要性,做一個有目標、有理想的人,為目標而奮鬥。人在不同的階段會有不同的目標,當下這一刻我要給自己立下目標,全力以赴去實現它,並且把自己喜歡的事情做到極致。
劉莉霞:堅持就是勝利
這一次的研學之旅,我最欣賞的人是孫鍵老師。在我們穿上古裝去參觀敦煌古城之行,孫老師當起了我們的隨隊攝影老師,十分辛苦。孫老師對於拍照的角度與姿勢要求非常嚴格,所以幫助我們拍了很多高品質的照片,據說他喜歡把事情做到極致,不斷地給自己定目標,不斷地超越自己,才會有現在的他。希望自己在以後更加努力認真學習,更好地提升自己。無論以後在生活中遇到多困難的事情,都告誡自己不要輕易放棄,堅持就是勝利!加油!
廖靜怡:傳承中華歷史文化
參加敦煌研學活動,我學習到敦煌為什麼要開鑿石窟。相傳在一千多年前,有一位弘法者來到敦煌修行,在他行走中「忽見金光,狀有千佛」,於是決定做石窟在這裡修行修心。從此以後敦煌就開始有各種各樣的開鑿石窟。同時,我也了解處於戰爭時期,這裡被搶奪了不少文書,大量的寶藏流失到國外其他地方,中國曾經受到了如此大的屈辱,是因為中國當時不夠強大,所以我們要好好學習中國歷史文化,並傳承下去。
陳心睿:增強團隊合作精神
通過在莫高窟的學習,我了解到古人在藝術與建築方面的造詣很高,並且在每一個朝代都有各自不同的特色,每個人追求藝術的方式也有所不同。古人留給我們的不僅僅是事物的本身,而是留給我們歷史的演變。敦煌壁畫在演變的過程中,吸收了各個地區的文化並加以改變,讓我們能夠更好地傳承下去,中國的未來不僅靠我們的前輩,也是靠我們青少年的努力。心和的團隊凝聚力非常強,「聚是一團火,散是滿天星」,讓我感受到團隊精神的力量。
餘昕芷:為自己的夢想而奮鬥
在孫鍵老師的帶領下,我們來到陽關。陽關,我覺得它起到一個國土邊界的作用,是一道內外交匯的重要關卡。走過陽關,就如同肩負使命要去完成。其實我們每個人身上都肩負著不同的使命,關鍵在於我們如何選擇,並且義無反顧地去完成它。後面去看《又見敦煌》實景表演,劇情把我們的人生看成是一瞬間,就在這一瞬間,我在想我們能做什麼?我覺得最好的答案是「做好當下,不負時光」。不在乎時間的長短,而是在相同的時間裡,我們要做有價值和有意義的事情,為中華復興,為自己的夢想繼續奮鬥!
李雅雯:保持好心態去接受眼前的一切
在敦煌古城的時候,我們換上古裝感覺很有意思,就像穿越到古代的敦煌,一群俠客行走天涯。並且我們還表演了一些情景劇,充分地還原了古代的生活,也讓我體驗了古裝的優雅之處。在行程中,如果感到很累的時候,我就會一直抱怨,沒有一個好的心態去面對眼前的困境。幸好有孫鍵老師、Cicy老師、潘猛老師一直鼓勵我,我才慢慢地適應。無論遇到什麼困難,首先我們要有一個好的心態去學會接受,樂觀地去面對,並且還要克服它。
保護傳承文化,用心感知未來
孫鍵老師:
本次敦煌研學之旅,我最開心也最驕傲的一件事情,就是同學們通過本次學習,逐漸提高自身對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保護認知和傳承意識。因為我們去敦煌就是感受中國文化,而不是遊山玩水。
還記得在行程當中,一位同學問到:「日本人為何投資修建敦煌古城、莫高窟?」其實很多人都不理解日本人的做法,相信同學們現在已經解開心中的疑問了。出身加拿大的白求恩醫生,不遠萬裡來到中國抗擊日寇,把中國人民解放的事業當作自己的事業,用高超的醫術救死扶傷。這就是醫學無國界,因為救死扶傷是醫生的天職。同樣,佛學也無國界。無論中國、印度、日本,只要與佛學有關,其思想都是一脈相傳。
當我們去到敦煌的時候,第一印象就是很破,那麼好的文化沒有真正被保護好。在日本人來修建之前,當時我們中國在物質生活上比較匱乏,當地人過得比較艱難,所以沒有經濟實力與充足精力去修建和保護。而日本人花巨資修建,正是因為他們在物質生活達到一定程度,並上升到精神文明的層次,他們在精神文明的追溯過程中,就要去傳承和保護。
在貴州研學的時候,我們了解到關於陽明先生的很多紀念景點,是過去日本人捐款修建的,包括稻盛和夫在內。1868年,日本明治維新,基本上所用最底層的文化是陽明心學,而陽明心學正是中國儒家思想文化最精華的部分,陽明心學講「致良知」、「知行合一」。這些文化在日本得到盛行。對中國來說,現在我們慢慢地找回我們曾經過往的歷史,從最基本的物質追求到精神的追求。希望通過我們心和的努力,可以讓孩子們明白:我們在生活中不但要有物質上的追求,更要有精神上追求。特別在我們的成長道路中,對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和保護,是一件極其重要的事情。
在敦煌,我們邀請不同的老師為我們授課,從他們身上所體現的堅守精神、傳承精神、藝術精神,看到他們對敦煌藝術貢獻自己的一生,讓同學們感受頗深,也深深地影響了我們。我經常跟家長說「教育是一種行為的影響」,也許很多對心和了解不深的父母,往往只會看到行程的表面,卻不知行程背後的意義是什麼。就像我們這次邀請付老師授課,請不同的老師,不是單純一場形式上的教學,更是一種情懷的感染,我們的老師認為他們骨子裡的精神是能夠觸動我們的,能夠影響我們的,因為人與人之間的影響非常重要。
敦煌,一場尋根之旅。希望我們能夠用心去感知未來,弘揚和傳承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甚至可以真正讓傳統文化復興。敦煌,也是一場有意義的研學之旅,相信同學們有所收穫,並在以後的生活中踐行。身為一名中國人,我們為自己的身份感到驕傲自豪!
—2020年8月3日
重現行走敦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