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序性行政行為可訴性之考量

2021-01-12 中國法院網
 

  裁判要旨

  對答覆或通知等程序性行為的可訴性認定,要從行政機關是否具有法定的答覆或者通知的義務、答覆或者通知行為是否僅僅構成行政行為的中間性程序和答覆或者通知行為是否構成行政決定的構成要件三個方面進行考量。

  【案情】

  坐落於福建省龍海市海澄鎮前厝村後厝土地一塊(面積173.25平方米),1985年由原告蔡某建房使用。蔡某於2008年4月向被告龍海市自然資源局申請土地使用權登記,同年5月10日取得《集體土地使用權證》(以下簡稱《土地證》)。2018年11月,被告工作人員發現蔡某的身份證與其於2008年4月向被告申請土地使用權登記時提供的身份證不一致,被告遂於同年11月30日對該本《土地證》立案複查。2019年1月22日龍海市公安局開具證明認定蔡某申請土地確權登記時提交的身份證系偽造。同年2月20日,被告作出《不動產權證書註銷通知》(以下簡稱《通知》),要求蔡某自接到通知之日起30個工作日內,主動將涉案《土地證》繳交到龍海市行政服務中心不動產登記窗口辦理註銷,逾期不主動繳交,將依法予以公告註銷、廢止。因2019年2月20日作出的《通知》援引法律錯誤,被告又於2019年3月28日重新作出《通知》,認定蔡某所取得的涉案《土地證》無效,要求蔡某自接到通知之日起15個工作日內,主動將該《土地證》繳交到龍海市行政服務中心登記窗口辦理註銷,逾期不主動繳交,將依法予以公告註銷、廢止。蔡某對上述兩份《通知》不服提起訴訟,請求判令撤銷上述兩份《通知》。

  【裁判】

  福建省漳浦縣人民法院經審理認為,《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的解釋》第一條第二款第(六)項規定:「下列行為不屬於人民法院行政訴訟的受案範圍:……(六)行政機關為作出行政行為而實施的準備、論證、研究、層報、諮詢等過程性行為……」第六十九條第一款第(八)項規定:「有下列情形之一,已經立案的,應當裁定駁回起訴:……(八)行政行為對其合法權益明顯不產生實際影響的……」根據上述法律規定和行政訴訟法理論上的行政行為成熟原則,對於行政程序中的對相對人權利義務未產生實際影響的過程性、階段性行政行為,司法權不應過早介入進行司法審查,以免破壞行政權行使的獨立性、完整性。本案中,被告作出兩份《通知》,告知原告自行前往不動產登記窗口辦理註銷,這是被告依照職權在行政執法過程中實施的階段性行為,是整個行政處理行為的一個環節,兩份《通知》對原告的合法權益未產生實際影響。且從法律法規規定的程序來看,可能對原告產生實際影響的應是原告未按《通知》所載自行辦理註銷後行政機關最終作出的行政處理等行政行為,而非行政過程性行為。原告針對這兩份《通知》提起訴訟,不屬於行政訴訟的受案範圍,裁定駁回了原告的起訴。

  裁定書送達後,雙方均未上訴,現裁定已發生法律效力。

  【評析】

  本案涉及行政通知行為的可訴性問題。行政通知行為是行政機關以公開的方式告知公眾特定事項的行政行為,通知行為因針對的事項不同而具有不同的法律性質,其是否可訴應當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筆者認為,對答覆或通知等程序性行為是否具有可訴性的認定,主要需考察以下三個因素:

  1.考察行政機關是否具有法定的答覆或者通知的義務。如果行政機關具有作出答覆或者通知的義務,且該答覆或者通知行為對行政法律關係的產生、變更或者消滅產生影響的,應當屬於可訴的行為;如果行政機關沒有作出答覆或者通知的法定義務,且該答覆或者通知對行政關係的產生、變更或者消滅未產生影響的,則屬於事實行為,屬於不可訴行政行為。

  2.考察答覆或者通知行為是否僅僅構成行政行為的中間性程序。如果構成行政行為的中間性程序,則一般屬於不可訴的行為。例如,在行政處罰案件中,對違法行為人的「處罰前告知」,又或者對於符合聽證條件的,法律規定行政機關應當在聽證的7日前,通知當事人舉行聽證的時間、地點。這裡的「告知」與「通知」均只是行政處罰程序中的一個中間性程序,不具備可訴性。

  3.考察答覆或者通知行為是否構成行政決定的構成要件。一般情況下,行政機關在作出行政決定時必須通過一定的書面形式體現出來,該書面文件則有答覆或者通知的含義,此時答覆或者通知行為僅構成行政決定的一個要件,並不具有獨立性和可訴性,對於這種答覆或者通知行為不服的,實際上是對行政決定不服,應當以該行政決定為訴訟標的提起行政訴訟。

  具體到本案,根據《不動產登記暫行條例》第二十一條規定,涉案的《通知》作出之後,不論最後是原告自行去辦理註銷登記亦或是被告依法公告註銷原告的《土地證》,被告均應向原告核發登記證明。本案中可訴的行政行為則是被告後續作出的註銷登記行為,而涉案的兩份《通知》僅是被告辦理註銷登記之前的一個中間性行為,並未給原告設定權利、加負義務,顯然不具有可訴性。

  本案案號:(2019)閩0623行初74號

 

 

相關焦點

  • 【以案釋法】行政機關為作出行政行為而實施的程序性行為不具有可...
    實施的程序性行為不具有可訴性——(2020)最高法行申6826號李某訴遼寧省凌海市人民政府土地行政徵收申請再審案裁判要旨具備成熟性、終結性是可訴行政行為的必備要件。行政機關在作出行政行為之前所進行的準備工作並非最終的行政行為,不具備可訴性。程序性行為的效力通常為最終的行政行為所吸收和覆蓋,當事人可以通過起訴最終的行政行為獲得救濟。基本案情遼寧省凌海市人民政府(以下簡稱凌海市政府)在徵收土地過程中,實施了對被徵收的土地等實物核量等工作。被徵收人李某與凌海市政府達成補償協議,並領取了補償款。
  • 對當事人權利義務產生實質影響的程序性行為具有可訴性
    、材料進行補正時,一併告知申請人不按要求補正將視為放棄申請等後果的,若申請人未按期進行補正,行政機關視為申請人放棄申請而未另作答覆的,應認定該告知行為對申請人的權利義務產生了實質影響,具有可訴性。一般而言,更正補充告知系行政機關收到申請之後,在對申請書的內容、證據材料進行審查的基礎上作出的一種程序性行為,屬於一種觀念通知行為,其本質是一種事實行為,而不是最終的行政決定。但這是在告知行為未對申請人的權利義務產生實際影響的情況下才能作此認定。
  • 戶口遷移中行政行為的可訴性
    綜上,案涉規範性文件作為被訴行政行為的依據並無不當,具有合法性。1.釐清多階段行政行為和多階段行政程序以及階段性行政行為和終局性行政行為的關係。多階段行政行為,是指行政機關作出行政行為,須有其他行政機關批准、附和、參與始能完成之情形。
  • 內部行政行為實質外化才具有可訴性
    ,只有當內部具體行政行為對相對人的權利義務產生實際影響,即內部行為實質外化才具有可訴性。   二、內部行政行為的外化及其可訴性  (一)外部化的標準判斷  內部行政行為的外化標準,在我國理論和實務上仍存在不同的看法。一種觀點認為,內部行政行為的外部化是指內部行政行為作出的本意是不對外產生法律效力,但其實施對行政機關以外的行政相對人產生了實際影響,其效力超出了機關內部的範圍。
  • 法律顧問律師//最高法判例:公證行為不具有行政行為可訴性
    公證內容的爭議屬於民事爭議,應當通過民事訴訟途徑解決,因公證行為造成損害的,公證機構及其公證員承擔民事賠償責任。故《公證法》實施後,已明確公證行為不屬於行政行為,不具有可訴性。因此,無論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公證法》實施之前,還是實施之後,公證機構作出的公證行為,屬於一般證明性質,在訴訟中僅作為一種證據來對待,均不具有可訴性。
  • 徵收拆遷中,幾種常見行政行為的可訴性和補償賠償問題淺析!
    ,難以作為行政訴訟受案範圍,除非出現極個別情形下政府以自身名義直接對當事人作出而非依法責成有關部門實施或者出現其他可能產生外化效果之情形時,此時則具有可訴性。(四)關停行為關停行為,一般包括下發相關通知、批覆、督查送閱件、供電局停電、水務局停水等一系列行政行為,但關停行為本身完全可以表現為一種行政事實行為,不宜苛求當事人必須擇出其中的某一個具體程序性環節才允許起訴,人民法院不能因此認定當事人的訴訟請求不具體不明確,因為該關停行為已經直接影響到相對人的經營自主權等合法權利
  • 行政證明行為的可訴性探析
    行政證明行為的可訴性在理論上具有探討的價值,行政證明行為的可訴性到底有無法理依據?影響可訴性的因素是什麼,對其審查標準如何界定?本文將對上述問題作簡要探討。  關鍵詞:行政證明行為可訴性 受案範圍 合法性審查  隨著我國法治建設的不斷推進和服務型政府的建立,新興行政行為層出不窮。
  • 路永強律師:談內部行政行為外化的可訴性
    關於行政訴訟的一些觀點,行政機關「內部行政行為外化之後的可訴性問題。北京楹庭律師事務所高 級合伙人路永強律師給大家做進一步的分析。根據高院針對安徽省高院作出的答覆,大意如下:你院關於魏某,陳某訴某縣主管部門關於收回土地使用權行政批覆一案適用法律問題的請示,經研究答覆如下:地方主管部門針對其所屬土地行政主管部門作出的同意收回國有土地使用權的批覆,土地行政主管部門直接據此付諸實施,並已經經過複議程序,原國有土地使用權人對地方主管部門同意收回土地使用權的批覆不服提起訴訟的,法院應當受理。
  • 高磊:論犯罪成立的行政程序性條件
    但是,由於它們在不同側面標明了戰時臨陣脫逃罪、搶劫罪、拐騙兒童罪的行為屬性以使其達到值得刑罰處罰的違法程度,這些時間、地點、對象要素仍然可歸於違法構成要件要素。與之相比,行政責令、行政處罰等行政程序性條件並非犯罪行為的組成部分,其有無並不能改變犯罪法益侵犯的種類、狀態和程度。
  • 最高法院裁判 :行政機關會議紀要的可訴性
    裁判要點會議紀要作為行政機關通過會議方式就特定事項形成的內部意見或工作安排,通常情況下其效力限於行政機關內部,並不對行政相對人的權利和義務產生直接影響,如要落實會議紀要的內容或精神,一般仍需相關行政機關另行作出行政行為,對當事人合法權益產生實際影響的是後續的行政行為而非會議紀要。
  • 最高法院裁判:行政機關會議紀要的可訴性
    裁判要點會議紀要作為行政機關通過會議方式就特定事項形成的內部意見或工作安排,通常情況下其效力限於行政機關內部,並不對行政相對人的權利和義務產生直接影響,如要落實會議紀要的內容或精神,一般仍需相關行政機關另行作出行政行為,對當事人合法權益產生實際影響的是後續的行政行為而非會議紀要。
  • 淺談事實行為的可訴性
    我們必須把握好可訴行政行為具有的三個要素:第一,可訴性具體行政行為必須是擁有行政管理職權的機關、組織和個人所實施的行為。第二,可訴行政行為必須是與行使行政職權有關的行為。第三,行政行為必須是對公民、法人、其他組織權利義務產生實際影響的行為。《若干解釋》的規定使行政訴訟受案範圍從法律行為擴大到了事實行為。法律行為和事實行為是行政法上的一對重要概念。
  • 最高法|| 過程性、程序性行為在最終行政決定作出後不再具有複議訴訟的必要性和實效性
    因此,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複議法實施條例》第二十八條第七項之規定,你的行政複議申請不屬於行政複議受理範圍。決定不予受理。另,如果你認為延長辦案期限程序和行政處罰決定違法,對行政訴訟判決不服,可以依法提起上訴。
  • 補償安置方案是否具有可訴性
    審判實踐中,補償安置方案的可訴性問題一直是困擾行政法官的一個難點問題。這不僅因為補償安置方案的可訴性本身存在很強的模糊性,還因為不同的徵遷程序中,安置補償方案在性質、功能、作用等方面存在差別,導致其可訴性存在差異。
  • 高法判例|如何理解行政行為「直接」「對外」發生法律效力
    行政機關之間或行政機關內部的請示報告等內部行為因欠缺對外性而不具有可訴性。換言之,如果行政行為的效力僅停留在行政內部領域,並未對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的權利義務產生直接影響,則不具有可訴性。故該《批覆》尚未對原告的權利義務產生實際影響,屬於內部行政行為,不具有可訴性,不屬於行政訴訟受案範圍。故裁定駁回中聯建通公司的起訴。中聯建通公司不服,向天津市高級人民法院(以下簡稱二審法院)上訴,請求撤銷一審法院裁定,指令一審法院或者有管轄權的法院依法繼續審理。
  • 行政檢查行為性質論
    關於程序性,行政檢查之程序性是於二種意義而言的,即行政檢查行為本省必須遵循的程序步驟,以及行政檢查行為產生的程序性後果。前者在實政法上的依據如中華人民共和國產品質量法第十五條第二款規定:國家監督抽查的產品,地方不得另行重複抽查;上級監督抽查的產品,下級不得另行重複抽查。關於後者實際上實政法上沒有作出規定,只是學理上的概括而已。
  • 最高法院案例 :會議紀要的可訴性
    ,通常情況下其效力限於行政機關內部,並不對行政相對人的權利和義務產生直接影響,如要落實會議紀要的內容或精神,一般仍需相關行政機關另行作出行政行為,對當事人合法權益產生實際影響的是後續的行政行為而非會議紀要。
  • 有限責任公司召開股東會的程序性規定有什麼,怎麼規定的?
    那麼有限責任公司召開股東會的程序性規定有什麼,怎麼規定的?網友諮詢:有限責任公司召開股東會的程序性規定有什麼,怎麼規定的?廣東斯子朗律師事務所胡萍律師解答:有限責任公司召開股東會的程序性規定有:《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第四十條,有限責任公司設立董事會的,股東會會議由董事會召集,董事長主持;董事長不能履行職務或者不履行職務的,由副董事長主持;副董事長不能履行職務或者不履行職務的
  • 公安機關在案件偵查終結後作出的記錄行為具有可訴性(最高法院出版物公布的參考性案例中確定的審判規則)
    公安機關在盜竊案件偵查終結之後,將關於行政相對人的盜竊犯罪記錄信息錄入公安機關信息系統,由於該行為是在刑事偵查終結之後,因此不屬於履行偵查職能,而屬於履行登記職責。公安機關的上述行為致使行政相對人無法申請開具無犯罪記錄證明的,應認定該行為直接影響了行政相對人的權利。綜上,公安機關的記錄行為屬於具體行政行為,具有可訴性。
  • 「課程解讀-行政法」如何理解行政事實行為的概念、特徵、種類?
    一、行政事實行為的概念?行政事實行為,是指行政主體以不產生法律約束力,而以影響或改變事實狀態為目的實施的行為。二、行政事實行為具有哪些法律特徵? 二、行政事實行為的構成?1.是行政主體實施的行為2.是行政主體基於行政職權實施的行為3.是不具備法律約束力的行為三、行政事實行為的種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