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關乎道德嗎?(上):法實證主義者的觀點|城與邦

2021-02-19 城與邦

  法實證主義,一般是指那些支持著「分離命題」的法律理論──主張法律與道德之間沒有必然關係,法律與道德的二分,一如他們在法律實務上的見解。

  法實證主義者之所以反對法律與道德的必然關係,在於否定法律是具道德性,如Fuller所倡之內在道德性與外在道德性【3】。簡單的說,法實證主義從2點批評"法律的道德性":(1)法律與道德兩者在效力、形式等方面的極大差異【4】,就外在形式而言,法律與道德有別。 (2)主張法律具道德性的人,忽略了遵守法律與遵守道德這件事的差異,雖然兩者在形式有可類比或相似處,但遵守法律的人有別於遵守道德的人,其遵守的理由未必是一種基於內在觀點的形式,不然為什麼人在執行明顯有惡的法律與命令時,如納粹的官員或下級軍人的道德沒有遏止他們去不做這些明顯有惡的法律與命令。換句話說,道德並不如那些自然法的支持者來得有力,如法律的拘束力一般。

 

  在法律與道德的議題中,尤以"惡法非法"的問最具張力,以納粹德國的例子為最,這也是法實證主義最為人抨擊的書袋。許多人主張納粹之所以在德國橫行無阻,不需要靠激烈的政治手段,就能達到政治壓迫的手段,就是因為德國法學界裡法實證主義的盛行,導致在法律實踐上,出現如此違背常理的狀況。如Fuller的諷語:「他(筆者按:希特勒)在成為領導人前是首席大法官」(1958:659)。

 

  如果法實證主義是一個可以被實踐的法律理論,它除了能描述法律實務外,還必須要能夠回應它備受質疑之處:(1)如果法律與道德二分,如何處理「惡法非法」的質疑?(2)法律與道德的關係是什麼?

 

  關於惡法非法的問題,以納粹德國為例,法實證主義者當然會承認這個問題呈現的價值層面,並會主張惡法應該修改或被廢除,如同一般的看法:「不是經由合法的程序制定的法律,都是好的法律」。法實證主義者會主張,納粹明顯地違背了基本的中立性價值:忽略人的「生存權」、納粹沒有「執法正義應有的公正」,雖然納粹有公開的法律等一個完備的法律體系之基本要素,但在執法過程與司法審判上違背了這兩項中立性價值,因此納粹除了在道德上應該被譴責,它所做出的惡法與不當的法律裁判都應該被修改或廢除。惡法當然非法,只是宣告惡法效力的廢除,應經過正當的程序,而非憑個人(的道德觀與價值判斷)宣告某條法律無效,否則會造成法律體系的不穩定。另外,某些在判別上不十分不良、且限於部分人的法律,如何處理,這則涉及到每個社會當下利益的認知,則和法律無關(在筆者看來,是政治問題),因為法律反映的是每個人都適用總體性。

 

  法律與道德的分離,並不表示法實證主義者沒有價值判斷的標準。他們主張依描述性的「中立性價值」作為法律的衡量標準,也就是選擇那些毫無爭議的中立性價值來進行評判,並採取二階的方式建構論述(不同於傳統的自然法理論的一階)。

 

  那麼法實證主義者是否肯定道德的價值?答案是肯定的,但只主張一個自然法的內容──自然法的自然權利(社會契約論)。他們認為,道德說明了人為什麼要共同生活、相互合作,更重要的是基於這一點,人們發展一個具有強制性的社會組織來制裁那些心存僥倖想不勞而獲的人。道德說明了一個有理性的人為什麼在具有強制力的制度體系下自願合作,而不是選擇弱肉強食,要他人依照它自己的立法。另外,這樣的道德觀反映在法律制度上,如法律運作或契約上,會受到「公平」的概念影響,而刑法也相對地會受到某些道德責任的觀念而調整(例如通姦罪的有無)。法實證主義認為,如果說法律與道德存在著必然關係,僅限於制度的建構上。

 

  因此,就第二個問題來看,法實證主義者主張的描述性的中立性價值(二階),的確有別於一般的道德(一階),並且法律與道德的必然關係僅具有契約論的意義,而與法律的評判標準無關。

 

  在筆者看來,法實證主義對於法律與道德的分析,的確為我們釐清法律與道德兩者的區別,它以「共同的規則」來描述法律實務,以描述性的「中立性價值」作為法律的評判標準,藉此來釐清法律與道德的關係。然而,法實證主義者雖然列舉了一些價值(如前所述的「生存權」或「執法公正」),但如何辨認中立性價值,或中立性價值為何能夠作為合適的評判標準,都是法實證主義者需要說明的。

 

  在(下)篇,我們則會介紹Dworkin語意學之刺的論證及其對法實證主義的解構。

相關焦點

  • 《法律的概念》與哈特的觀點,以及哈特眼中法律與道德的關聯
    我們已經清楚了解,為什麼法律不需要反映在它適用範圍內的人們實際上贊同的道德價值。但法律需要反映影響人們的應然(should)的道德價值嗎?哈特想說的是法律和應然的道德價值之間也不存在必然的聯繫嗎?在《法律的概念》中,他有時候會將這一觀點表述地有所不同。在某處,他將實證主義的核心命題描述為,「法律重複或滿足一定的道德要求這一命題不必然為真」。
  • 「法律是什麼:法律實證主義」展示講稿
    正如牛津大學的Leslie Green教授所指出:法律必然對其對象作出一些道德主張、法律是道德上有風險的,等等。陳景輝老師也曾寫過一篇題為《法律權利的性質:它與道德權利必然相關嗎?》的論文,詳細地論證了法律權利必然由道德權利所支持。顯然,法律的概念在某些層面上和道德是存在著一種必然聯繫的。
  • 侯猛:實證「包裝」法學?——法律的實證研究在中國丨中法評 · 思想
    以「實證」為名或聲稱做實證的研究成果,越來越多地發表在法學的各大刊物上,呈現爆發式增長。在這一時期,名為社科法學的研究也強調做實證的重要性。近年來,受到大數據和人工智慧的影響,還出現名為「計算法學」、「數據法學」的研究,它們更是注重實證分析。當越來越多的法律研究者言必稱「實證」時,這難免令人起疑:他們是真的在做實證嗎?還是在趕時髦使用這個詞?
  • 【新書導讀】後實證主義語境下的法概念研究:以尼爾·麥考密克的法律制度理論為基點
    《後實證主義語境下的法概念研究》以「法律是什麼
  • 王旭:中國憲法學中的法實證主義命題及理論反思
    社會事實命題被認為是法實證主義者最核心的信念,「雖然在其他命題上法實證主義者有很多分歧,但所有作者都主張法在本質上是一個社會事實」,即本質上法律是一種人類社會的創造或人為事實(asocial creation orartefact)。排他性法實證主義代表人物拉茲指出「在最一般的意義上,法實證主義是指什麼是法與什麼不是法,就是一個社會事實的問題」。
  • 『惡法非法』抑或『惡法亦法』?——關於自然法學派和法律實證主義之爭的一點討論
    對法實證主義的認識何為法實證主義?首先借用一段總結,「人們將法律實證主義理解成這樣一種觀念;每一合秩序產生的法律,不考慮其內容均具有約束力。「法律」在此種關聯上,意指有權威的權力之文件,通過這個權力,外在可見的法的品質,被賦予給一個具體的規範性內容。」
  • 張永健:量化法律實證研究的因果革命 ︱ 中法評
    但另一方面,華文法學通行之處,法律實證研究才剛開始發展;法律實證研究的學者還在摸索,也還在與其他法學者溝通、磨合。一開始就跳過其他法學者能接受、理解的描述統計,直達因果推論,在各方面都不容易。所以,或許華文法學世界的法律實證研究者,需要「兩面手法」的寫作策略,以中文和英文下筆時,針對不同的閱讀受眾寫作不同內容與取向的文章。
  • 法窗夜話|憲法的法律實證主義命運
    王旭教授受邀為同學們講授「憲法與法律實證主義」這一複雜而深刻的主題。王旭教授從介紹法律實證主義與實證主義的聯繫與區別開始,簡要地梳理了法律實證主義的源起流變,並從法律實證主義的三個基本命題和三個理論維度介紹了憲法的法律實證主義命運,使同學們對憲法與法律實證主義的關係有了更清晰的認識。
  • 法律經濟學實證研究的兩條路徑
    在進行案例研究時,研究者對一個或多個實例進行微觀分析,但並不一定把相關信息轉換成數據;或者即使轉換成數據,也不一定進行複雜的計量分析,而僅作比較簡單的統計和比較分析。美國和國內法律經濟學者在談及實證研究時,也涉及上述兩類路徑。
  • 法律解釋方法應用的實證研究
    法律解釋方法應用的實證研究 2019年09月07日 08:52 來源:《法律適用》2018年第23期 作者:王築紅 字號 關鍵詞:法律解釋方法;實踐應用;規範說理;機制保障
  • 德國基爾大學Robert Alexy教授做客「名家法學講壇」 談「法、道德...
    5月24日下午,德國基爾大學法哲學與公法教授Robert Alexy先生應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邀請,作為「名家法學講壇」主講人,在明德法學樓601國際報告廳為法學院全體學生做了「法、道德與人權的存在」的主題報告,報告會由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教師張龑主持並擔任現場翻譯,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院長韓大元、講師王旭出席了報告會。
  • 法律與道德:兩相分離還是不可分割
    否定納粹時期的法律,否定罪刑法定原則,以道德的名義來作出判決真是恰當的嗎?法律與道德究竟是兩相分離還是不可分割?面對法律與道德的兩難,實證主義法學派與自然主義法學派針鋒相對,激烈爭鳴,成就了20世紀一場世界法學史的思想盛會。     實證主義法學派的基本觀點是嚴格區分法律與道德之間的界限,聲稱「法律的存在是一回事,它的好壞又是另一回事」,將好的法律與壞的法律都視為法律。
  • 法律知識:事業單位公共基礎備考知識點——法與道德
    法是由特定物質生活條件所決定的統治階級意志的體現,是由國家制定或認可並由國家強制力保證實施的行為規範的總和,道德也能調整社會關係,與法律在功能上相輔相成,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相結合,沒有一方可以完全取代另一方,在公共基礎知識考查中主要考查法與道德的區別。
  • 第四十六講 惡法亦法
    第四十六講  惡法亦法自然法就是一些道德規範。這些道德規範並沒有體現在法典中,也沒有具體的條文。雖然說是由上帝制定並頒布,並由上帝執行,是上帝理性的的體現。但是天意從來高難問,上帝從來沒有明示自然法為何物,一切要看有限理性的人運用自己有限的理性去推理,去發現。有限理性的人們發現的自然法可能是互相矛盾的,比如究竟是男尊女卑符合自然法呢,還是男女平等符合自然法?
  • 孫海波:法律能強制執行道德嗎?
    在亞里斯多德這裡,只有通過法律增加從事不道德行為的成本或負擔,來強制人們將自己的行為與法律所指示的方向保持一致。 不難看出,道德的塑造在亞里斯多德這裡完全成為了一種官方的任務,而家庭和個人在此過程中的作用被忽視了。阿奎那的觀點在核心層面上與亞里斯多德一致,但也不少實質性的推進。阿奎那特別關注人定法如何能讓人們變得更道德這個問題。
  • Vol.707 王靜:慣習性社會事實作為法律效力來源的局限性 | 社會事實命題
    法律效力;慣習性社會事實;法律命題;法律根據;合法性(一)法律效力來源的三個觀點當今關於法律效力來源存在三種觀點:一、德沃金的非實證主義理論;二、排他性實證主義;三、包容性實證主。德沃金認為,由於法律是詮釋性概念,詮釋離不開個人價值觀,詮釋的切入點、目的,都要訴諸於道德根源,所以法律的特徵之一就是依賴道德考量。
  • 探討法社會學下的法律與習俗
    法律和法學意義上的習慣是指以人們的社會關係為調整對象, 並具有普遍約束力的社會習俗和慣例。法律的習俗基礎是法社會學研究中一個不可忽視的重要論題。如果把法律看成向社會生活開放的意義結構, 那麼習俗就是這一意義結構最重要的源頭活水之一。本文將在法社會學的視野下對法與習俗關係做出新的探討。
  • 張踐:我國古代處理法律與道德關係的做法與經驗
    新華社2016年12月10日電:中共中央政治局12月9日下午就我國歷史上的法治和德治進行第三十七次集體學習。習主席在做總結髮言時指出:「要把道德要求貫徹到法制建設中,以法治承載道德理念,道德才有可靠的制度支撐,法律法規要樹立鮮明的道德導向,弘揚美德義行。」如何使法律制度與美德義行相協調,這是當前我們社會存在的一個非常重要的理論問題,涉及到依法治國和道德教育的順利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