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石」是賞石的最高境界,你理解「禪石」的含義嗎?

2020-12-18 百家號

我們大多的石友認為賞石的最高境界是「禪」石,就是通過對具有禪意的石頭進行欣賞後的思考,悟出一些較高層次的大道理。這些道理有些是可以言傳身教的,有些是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賞石,悟石,禪石是三種不同的意識形態,「禪」石體會最美妙。

禪」石是意念的高層次活動,主要是指的人的意識而不是其他。中國從有賞石理念以來,在賞石活動中就一直有「禪」文化的存在。萬曆年間的《素園石譜》中就提出了,石石尤近於禪」的理念。「禪」石不是佛家和道家那種對經典的參休和領悟,但應該有相似之處。貳哥還沒有達到「禪」石的境界,就不好多說什麼了。貳哥認為廣義的「禪」石是對奇石的欣賞而感悟出人生的一些積極意義,這大概是廣大石友認為的「禪」了,要不就無從談起。

在佛教中「禪」是一種無上妙境,是一種可以用意識交流的,佛的一言一行無不是禪。當初釋迦摩尼成佛後拈花微笑把無上妙法通過意識傳給了摩訶迦葉。一些參禪的修者,也應該有禪的意境,知識沒有那麼高深而已。佛家的「禪」和道家的「道」都是一種妙境,只可意會不可言傳,到了那個境界人就會脫離苦惱,精神也會達到愉悅的狀態。只有達到這種境界的人,才能有這種體驗和享受。

關於「禪」的問題我們就談到這兒,下面我們談一下,具有禪意的石頭,就是我們特指的「禪石」,是不是被告糊塗了?貳哥上面談的的禪的理念,下面是講有禪意的石頭。

好多石友把象佛的石頭以及象佛家用品的石頭稱作為「佛石」,這個有沒有錯,只是貳哥覺得對禪石的理解狹窄了一些。禪既然是一種安詳、自然、喜悅、純真的一種境界,那我們是不是可以不拘泥於佛家的物事上。一顆石頭如果能給賞石的人沒有欲望支配的這種安詳、自然、喜悅的境界,我們是不是也可以把這樣的石頭稱之為「禪石」。貳哥認為是可以的。

好多石友為了讓自己的石頭被認可為「禪石」,給石頭配上了佛珠、蓮花座、以及木魚等,貳哥認為如果這些石頭不能給人安詳、自然、喜悅、純真的情感體驗,那麼這些裝飾更是多餘的。因為賞石、悟道參禪是修煉自己豁達開朗寧靜致遠的情懷,是拋棄世俗雜念不受滾滾紅塵誘惑的平靜之心,是平和、溫暖、幸福、喜悅等美好心境的一種體驗。禪意不是物質多少的賦予,是一種奇妙的境界。

當我們達到一定的境界以後,我們可以在任何時候進入這種境界來修煉自己,讓自己進入更高的境界。

聲明:圖片來自網上,如有不當請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玉山甘禮富,「富而思禮」傾心賞石藝術,以石會友提升人生境界
    懷玉山脈孕育了三清山、靈山、大茅山等知名景區,這裡富產奇石,以其品種之豐、形質之特、色紋之絕,在全國賞石文化界佔據重要一席,這些奇石以主峰為名,統稱「三清石」。三清石共分9大類47個品種,主要有米粒石、玉紋石、七彩石、鐵花石、青龍石、水衝墨石、銅花石、彩臘石、類太湖石等。
  • 尋訪紫禁城的自然空間|御花園賞石
    你自然會好奇,這位初次與這些石頭會面的藏家、出版過兩部賞石專著的出版人,他在紫禁城中看石頭,會有怎樣的感受?Ornan Rotem(賞石專家、英國西爾芙出版社出版人):在西方人的眼中,中國文人石給人一種既具有普世意義又充滿文化個性的視角審視中國文化。
  • 玩石賞玉生靜境,日日賞石悟人生。
    玩石賞玉生靜境,月夜撫石悟人生,這就是賞石文化帶給奇石愛好者生活的寧靜和恬淡,賞石的過程中感到了一份安詳融洽和濃濃的禪意。雖然只能暫時放慢生活的節奏,但賞石心靜,會讓你忘記白天的煩惱和萬般瑣事。今世與筯脈石的擦肩是前世佛前五百年的祈求嗎?那麼,與瑪瑙奇石之間這一場痴戀,或許是我們佛前萬年祈求而來的結果。
  • 漫步天然奇石林苑 感悟賞石文化
    不僅在《素園石譜》中繪圖詳細介紹了他「目所到即圖之」、且「小巧足供娛玩」的奇石一百一十二品;還進一步提出:「石尤近於撣」、「蕪爾不言,一洗人間肉飛絲雨境界」,從而把賞石意境從以自然景觀縮影和直觀形象美為主的高度,提升到了具有人生哲理、內涵更為豐富的哲學高度。這是中國古代賞石理論的一次飛躍。
  • 聽石館,袁玉良的極致賞石
    希望人們在為石頭之美駐足的同時,可以思考石頭所承託的含義。 ——袁玉良 希望人們在為石頭之美駐足的同時,可以思考石頭所承託的含義」,袁玉良說道。 他在光影與陳設中,將石頭與隆安團隊的文化精髓相呼應,詮釋著團結、誠信、互助、共贏,記錄著過去,引領著未來。
  • 從三個層面理解,助你到達人生最高境界
    很多人會理解成「順勢而為」,其實不單單是這樣解釋,"無為"包含3個層面的意思,這才是老子主張的人生的最高境界。第一:利物不爭《道德經》中說,「水善,利萬物而不爭"。我們通常把"利"通常理解成"使得利"、"利於",把水說成活雷鋒,利於萬物生長。
  • 什麼是翻譯的最高境界
    在學校的四年裡,我經受了語言的專業訓練,尤其是翻譯方面的訓練,畢業後又從事了多年的英語交互式翻譯和書面翻譯,但我還是沒有完全悟道翻譯的最高境界。    從事翻譯的人都知道,著名翻譯家嚴復曾對翻譯做了精闢的論述:「信,達,雅」。信就是對原文要充分理解;達就是把知道的意思用自己的母語表述出來;雅就是不但意思相符,而且還符合中文的習慣用法,同時即有音譯,又有意義。
  • 什麼是自律的最高境界?
    什麼是自律的最高境界?什麼是自律的最高境界呢?從佛教的角度來說就是證悟妙如來藏真如自性就是自律的最高境界,也是守持戒律的最高境界!不論是戒律也好,還是自律也好,都是走向君子的一個方便法門,但是它們都不是無上智慧的法門和最究竟的法門,把它們做到最好,也不過是人生的低修為低境界!不論是戒律還是自律都是有為法,都是刻意而為之,都不是無為法的範疇!
  • 做英語六級閱讀理解的三重境界
    只要學會了其中的方法,那麼,閱讀就不會讓你再煩惱了。  第一境界:P (Perseverance)  王老先生認為,做學問成大事業者,首先要有執著的追求,充滿信心,明確目標與方向。六級閱讀理解考試有三大難點:生詞多,句子長,含義深。很多同學看到 生詞長句就發怵,就別說理解文章深層的內涵了。眾所周知,自信是通往成功的橋梁,堅持才能達到勝利的彼岸。
  • 也談教育的最高境界
    今天聽到一篇文章《這才是教育的最高境界》,感到作者談的也挺好。他以一個美國學者,在中國某大學講課說的一個故事開篇,引證印度泰戈爾的話,和日本學者的言論,認為學習最高境界是生命的氣息要使人向善。這些才是教育的最高境界。我也贊同作者的觀點,只是感到有些亂。我想說教育要向外學習沒有錯,但我們更應該反躬自省,向內學習,向我們的傳統文化學習。談到教育我還是回到我們中國人給予最高讚譽的萬世師表的孔子。《論語》第一篇就是講學習的,學習的根本就是教人做個善良的好人。你會不相信,問有嗎?請看這話: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悌,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
  • 各行都有最高境界,你知道商人的最高境界是什麼嗎?用兩個字解釋
    各行各業都有一個最高的境界。那麼,商人最高的境界的境界是什麼呢?今天咱們以古代最成功的商人之一,晉商中的傑出代表喬致庸為例子來進行分析。喬致庸是一代傳奇。以喬致庸為原型拍攝的電視連續劇《喬家大院》,風靡全國。現在的商人我們尊稱他們為企業家,為「老闆」。
  • 這3種境界才是主流!
    情懷和境界收藏這件事兒事實上是一件極具文化性、藝術性和歷史性的門類,它並不是現在人看上去那樣單純就是為了「老物件升值」這麼簡單!實際上收藏更看重的則是這些老物件背後的文化、歷史和藝術,這也就讓真正的收藏者潛移默化的成為了一個具有很高藝術鑑賞、很強文化歷史積澱的玩家!
  • 中國賞石城:觀得奇石萬千姿
    從本期開始,本報記者將深入城市、郊區、鄉村,探訪那些你可能從未留意的風土人情、人文景觀、文化遺蹟、自然景色、民俗文化……我們將用鏡頭定格永恆,用文字向家鄉表白,為烏海人留下一份寶貴的記憶,讓人們更加了解烏海、熱愛烏海。
  • 為什麼「呆若木雞」被認為是鬥雞的最高境界?
    同時,他還從養生的角度上升為一種新的境界。莊子在《達生》篇中,呆若木雞這個詞有特定的含義。 我們來看看莊子的原文是怎麼說的: 紀渻子為王養鬥雞。十日而問:「雞已乎?」曰:「未也,方虛驕而恃氣。」 十日又問,曰:「未也,猶應向景。」
  • 生命的最高境界(頓悟)
    來源:詩詞天地(ID: shicitiandi)一說到境界,我們就會想起:人生的境界,自律的境界,生活的境界,生命境界.不知不覺中,我們好像都在追求著某種境界。那麼,境界究竟為何物?境界,是一個人的思想覺悟和精神修養,也是一種自我修持的能力,體現了一個人的修為與素養。下面這些境界,你都達到了嗎?忙中不說錯話,所以,我們走的每一步,都要深思熟慮,更要保持清醒。唯有如此,才能做到:抬頭有方向,低頭亦清醒。
  • 全面認識石頭,賞石藝術家閆志強老先生的方法值得學習
    2019年8月9日,賞石文化傳承人、賞石藝術家閆志強老先生特意從寧夏銀川趕來,在中國觀賞石協會演播廳接受了採訪。閆老一個人從銀川坐火車前來,帶著他喜愛的戈壁石和他專門手寫的文獻。閆老從小就在爺爺的影響和培養下接觸到了觀賞石,因為那份發自內心的熱愛,他從事了一生的地質事業,也正因為地質,閆老愛上了戈壁石,他主張要全面的和石頭的各個環節事項打交道,從一開始的撿、挖、到衝洗打磨、再到繪製底座、最後製成成品,都要一手操辦,這樣你才能對石頭有更加全面的理解和認知。
  • 人生追求的三個最高境界!(不可不知)
    人生追求的三個最高境界:精神自由,財務自由,時間自由!只要你朝著這三個最高境界去努力,你會發現,你想要的一切,都會慢慢實現,所有的美好,都會與你不期而遇!第一、精神自由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大部分人最缺少的,往往就是精神生活,更不用說精神上的自由。
  • 【澎湃藝術】「石不能言|石非石」:賞石精品首次集結上海藝博會
    出自南宋文學家、詩人陸遊的《閒居自述》,其中的「石不能言」也成為中國賞石的經典名言。12月3日晚,匯聚全國各地藏石名家精品賞石的「石不能言|石非石2020上海展」在上海藝博會主展廳對外展出,這一由北京匯石融通與無上堂主辦的賞石展通過觀賞石的不同藝術形式,呈現出中國當代藏石家的精神世界與文化價值觀,展現出賞石背後的中國美學。這也是精品賞石首次在上海藝博會集體呈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