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山甘禮富,「富而思禮」傾心賞石藝術,以石會友提升人生境界

2020-12-22 全景天下

贛鄱大地東北部,有一座神奇的懷玉山脈,其主峰便是聞名遐邇的世界地質公園、國家5A級旅遊景區三清山。懷玉山脈孕育了三清山、靈山、大茅山等知名景區,這裡富產奇石,以其品種之豐、形質之特、色紋之絕,在全國賞石文化界佔據重要一席,這些奇石以主峰為名,統稱「三清石」。

三清石共分9大類47個品種,主要有米粒石、玉紋石、七彩石、鐵花石、青龍石、水衝墨石、銅花石、彩臘石、類太湖石等。它們是大自然億萬年造就的一個個鮮活生命體,是懷玉山脈賦予上饒人的寶貴資源,值得珍惜和擁有。

懷玉山脈方圓百餘公裡,東起玉山縣,西至萬年縣,全境在上饒市轄區。玉山縣臨湖鎮南毗靈山,北望三清山,地處樞紐、山明水秀,在這片富饒的土地上,近年興起賞石文化熱,鄉賢名流甘禮富先生就是其中的引領者之一。

甘先生是當地多家超市賓館的創建者與經營者。一次偶然的機遇與奇石結緣,從此愛上了三清石。他說,每一方三清奇石就是一幅天然國畫,展現的是不同意蘊,傳遞給欣賞者的是同樣的美感與雅趣。他從中感悟到天地的博大,收穫到內心的寧靜,在賞石藝術的潛移默化中提升了人生境界。

「石不能言最可人」。甘先生表示,「賞石藝術」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在我國歷史悠久,內涵博大宏富。三清石作為新近發掘的奇石翹楚,有待進一步從理論上完善,在實踐中拓展。他現已收藏精品三清石百餘方,希望以石會友,共同探討鑑藏之道。(江西風景獨好 石木金)

相關焦點

  • 聽石館,袁玉良的極致賞石
    茶室是袁玉良品石會友的地方。於茶室中,啜一杯香茗,聽一曲琴音,與三五好友暢聊賞石,真是人生一大妙事!茶室對面的妙造自然軒,是袁玉良平時讀書寫字的地方。他說,「賞石藝術是古代文人雅士精神追求的重要體現。賞石,不僅賞的是石頭本身,還有這種精神追求」。 袁玉良對石頭的愛又是克制的,他認為石頭有自己的尊嚴,每方石頭都應該有獨立的展示空間和留白。在800平米的空間內,他僅僅展示了所藏展品的冰山一角。
  • 玩石賞玉生靜境,日日賞石悟人生。
    玩石賞玉生靜境,月夜撫石悟人生,這就是賞石文化帶給奇石愛好者生活的寧靜和恬淡,賞石的過程中感到了一份安詳融洽和濃濃的禪意。雖然只能暫時放慢生活的節奏,但賞石心靜,會讓你忘記白天的煩惱和萬般瑣事。賞石靜心,思緒陷入混沌的境界裡,是鋪天蓋地的幽深,且在那種歲月的久遠裡逐漸懂得,可將萬般纏繞都精精減減,不好看的瑪瑙奇石一抬手就放逐遠空,精品的,可留下來做最美的印記。
  • 「禪石」是賞石的最高境界,你理解「禪石」的含義嗎?
    我們大多的石友認為賞石的最高境界是「禪」石,就是通過對具有禪意的石頭進行欣賞後的思考,悟出一些較高層次的大道理。這些道理有些是可以言傳身教的,有些是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賞石,悟石,禪石是三種不同的意識形態,「禪」石體會最美妙。
  • 一石一故事丨賞石就是悟己
    「一石一故事」賞石徵集活動自啟動以來,獲得了廣大石友的積極響應,小編也得以欣賞到全國各地的賞石。本期內容,讓我們一起看看廣西唐建國先生的珍藏吧。石友介紹:唐建國,廣西桂林人。小時候居住在桂林灕江邊上,父親時常從江中收集一些形狀奇特,畫面有趣的石頭回家擺設。受父親的影響,我逐漸養成了觀石賞石的習慣。
  • 【澎湃藝術】「石不能言|石非石」:賞石精品首次集結上海藝博會
    出自南宋文學家、詩人陸遊的《閒居自述》,其中的「石不能言」也成為中國賞石的經典名言。12月3日晚,匯聚全國各地藏石名家精品賞石的「石不能言|石非石2020上海展」在上海藝博會主展廳對外展出,這一由北京匯石融通與無上堂主辦的賞石展通過觀賞石的不同藝術形式,呈現出中國當代藏石家的精神世界與文化價值觀,展現出賞石背後的中國美學。這也是精品賞石首次在上海藝博會集體呈現。
  • 看古人的「宅」藝術 從宋代文人賞石說起
    北宋文人相對安逸,又基於崇雅的觀念,強調文才、學問、道德,宋代美學在崇尚理性的同時,又追求閒適,貼近生活,所謂「玩物適情」,便是追求藝術的生活化與生活的藝術化。宋代美學一改唐代美學天資縱逸的開拓張揚與高歌進取,從自然、人生的開掘,轉而進入日常生活與內心情致的體會,轉向對一花一葉、一沙一石的關注。在藝術表現上,宋代藝術不再強調輝煌燦爛的氣勢與激情,而是轉向含蓄寧靜、優雅平淡的日常情致。
  • 第十屆柳州國際奇石節暨賞石文化藝術節盛大開幕
    2018年11月02日 10:32 來源:廣西新聞網 作者:莫一科 編輯:潘曉明 廣西新聞網柳州11月1日訊(記者 莫一科)以奇石為媒、以文化會友。
  • 藏家 ▏石痴張毅的雲林山房
    賞石並非對美好形象的簡單觀覽,更是中國文人的一條精神通道———他們以美的意識來審視自然造物,靜觀自得,並反饋到自己內心,涵養一份精神一種情趣,尋覓一段屬於自身的人生哲思和境界升華。十年,藝術館和倉庫內積聚的石頭已達數萬件之巨,但他說,最可貴的還是收藏過程得來的感悟,提升了他的眼界和境界。玩石者說,玩石者悅。
  • 漫步天然奇石林苑 感悟賞石文化
    不僅在《素園石譜》中繪圖詳細介紹了他「目所到即圖之」、且「小巧足供娛玩」的奇石一百一十二品;還進一步提出:「石尤近於撣」、「蕪爾不言,一洗人間肉飛絲雨境界」,從而把賞石意境從以自然景觀縮影和直觀形象美為主的高度,提升到了具有人生哲理、內涵更為豐富的哲學高度。這是中國古代賞石理論的一次飛躍。
  • 尋訪紫禁城的自然空間|御花園賞石
    在傳統的選石、賞石實踐中,石因其幽微之妙而成為崇高的藝術形式,這是非常「中國」的。同時,這些石頭的存在、陳設以及對它們的玩賞,會為人敞開一扇通往無限時間的大門。在紫禁城中遊覽無疑證實了這一點,這個美好的石頭花園和這些石頭都非常的「中國」,以至於你會覺得它們就應該在這裡。
  • 《文心雕石》|​ 喚醒積澱 回歸淨土
    從賞石藏石的角度說,大灣石可分為圖紋、色質、形態、怪異四大類,最富想像的是圖紋類大灣石,而且抽象者居多,我看到的這塊巴掌大小的石頭就屬於這一類。它以文學為基調,有故事的描述,有理論的探索,有藝術的見解,以不同的角度解構人與石之間微妙而深刻的關係。比如,書中《汪老贈寶》一文是作者對汪曾祺先生一段贈石之緣的追溯與感念;《喚醒積澱回歸淨土》是通過對賞石文化的解讀,引申出對審美的思考;《石品自有相》則是對賞石境界的一種高層次感悟。
  • 《賞石之路》欄目組到深圳龍園拜訪《中華奇石》雜誌主編陳西先生
    雙方就中國傳統賞石文化奇石藝術的發展交換了意見,共同探討了未來賞石文化奇石藝術事業的發展方向。陳西先生詳細介紹了龍園深圳奇石館的發展歷程,對未來的前景展望充滿希望。龍園做為中國改革開放最前沿國際大都會深圳市的一個賞石文化奇石藝術主題公園,給深圳市增添了很濃厚的文化氣息,也給深圳市人民增加了一個了解奇石藝術的窗口,讓深圳市人民在生活中有了更多的藝術品味元素,在享受奇石藝術帶給人們美的享受的同時豐富了人生價值。
  • 人生苦多 石可清心
    《詩經》即有描繪壯美山河的詩先人曾謂:「山得石而雄,水得石而清,園得石而秀,谷得石而幽,洞得石而奇,屋得石而雅,人得石而樂」。石頭有何奇趣,竟對天地人間造此不凡之功!於文人而言,賞石則是悟禪養性、品味人生的道法。古人云:賞石者乃以禪心入道。
  • 【賞石雜談】玩石高手,都懂得「穩定」的重要性
    然而在玩石高手看來,奇石收藏不能只憑一時興起而激發的三分鐘熱度,他們認為玩賞奇石更要懂得「穩定性」。合理安排玩石時間,不能影響工作和休息!很多石友剛剛進入奇石圈時都對撿石、買石有癮,他們通過各種渠道瘋狂收藏奇石,日子久了親朋好友紛紛反對,認為他們花了冤枉錢買了一堆破石頭,時間不用再正事上耗費精力財力。但是行家高手們玩石,卻總是會贏得周圍人的理解和支持,他們是如何做到的呢?
  • 雷敬敷:觀賞石品鑑的方法論.
    我國歷代賞石文獻中,宋代杜綰《雲林石譜》中對靈璧石尚有「須借斧鑿修治磨礱,以全其美」的說法,但是其後的明清賞石文獻中則很少見到了,更多的是「然無斧鑿痕者為貴」(明代林有麟《素園石譜•兗州石》)。民國雨花石收藏家王猩酋認為「玩賞之道,勿求有益於石,但求無害於石」,表現出對觀賞石自然美的虔敬之心。
  • 增陵賞石|書籍讓位小石人:雲光法師登臺說法,太空人整裝待發
    人物石中古人多▓ 王增陵人物石,包括造型石和畫面石,是觀賞石中的一個重要門類。我曾在一篇文章中,提出一個觀點:具像石的價值,器物不如植物,植物不如動物,動物不如人物;人物中又可分級,凡人不如名人,名人不如偉人,偉人不如聖人。
  • 石小天地大,只拳掌乾坤——把玩石的魅力
    玩奇石,除了欣賞奇石的自然美,巧奪天工,造物神奇之外,它還是一種形象的藝術,更是一種心境藝術。通俗的講心境藝術就是玩的高興,只要自己覺得好就是真的好,這也是賞石、玩石的最高境界。把玩石主要供賞玩者執於掌間玩賞。所以,在質地上要溫潤、光滑、細膩、堅硬,尺寸適中,易於掌中把玩。
  • 中國賞石城:觀得奇石萬千姿
    賞石城石韻悠長烏海不僅有美石,還匯聚天下名石,黃河石、戈壁石、靈壁石、瑪瑙石、巴林石、樹化石……據統計,烏海石友手中的藏石品種達100多種,可謂包羅萬象。今年34歲的王粲家客廳、臥室、書房內均擺放著各類奇石,件件都是王粲的心頭寶。
  • 做個名副其「石」的人——訪奇石收藏家齊西零
    齊西零結緣奇石十餘年,期間收藏了不少奇石精品,結交了很多志同道合的石友,並在尋石、賞石、藏石的過程中,領悟大自然的神秘與奧妙,參透人生的哲理。  機緣巧合 生意人投身奇石收藏  5月10日,我們一行人來到齊西零所開的位於柳州的啊龍兄弟石館,欣賞奇石,聆聽動人的藏石故事。
  • 經濟影響下的賞石文化:奇石審美導向從日本到臺灣再到中國大陸
    新中國成立後到上世紀八十年代初期,中國大陸的賞石文化幾乎是停滯的。同一時期因為臺灣的經濟發展較快,賞石藝術開始在島內士紳間流行,在1967年左右臺灣民間成立了第一個地方上賞石團體「花蓮縣奇石聯誼會」。1969年臺灣省成立省級賞石協會組織。之後島內陸續有賞石團體和奇石博物館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