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天,小偉的爸爸來接小偉回家。在回家的路上,小偉問爸爸,「爸爸,小方的爸爸是個大律師,他們家非常有錢,剛剛換了一個好大的房子。咱們家和他們家相比哪一個有錢呢?我們家的房子有多大呢?」
小偉的爸爸沒有想到自己的孩子才剛剛七歲就開始思考錢這方面的問題,給他嚇了一跳,一時間不知道回答孩子什麼好。但其實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出現一些攀比的心理是非常正常的現象。
在孩子的認知還不完全完善的情況下,他們總會認為自己一定要比別人好才可以所以說,如果看到了別人優於自己的地方,就會十分的羨慕,然後也會要求家長也做到那樣。
當孩子在學校看到有錢人家的孩子,回家問自己家裡是否有錢的時候,家長的不同回答就會從不同的方面來影響孩子形成各種各樣的金錢觀。
保守的家長總會在孩子面前保留自己的財產實力,跟孩子說,「其實我們家裡賺的錢並不多,只能夠供孩子的上學和一家人的日常生活。」因為他們希望通過這種方式讓孩子明白節儉的含義,希望自己的孩子養成一個勤儉節約的好習慣。
1、孩子容易變得非常自卑
家長們總是向孩子展示自己的貧窮,就會讓孩子在班級內產生一種自己低人一等的心理。就會覺得自己吃的也沒有他們好,穿的也沒有他們好,事事都沒有他們好,逐漸的就會變得非常的自卑懦弱起來。
而孩子如果在童年時期就產生這樣自卑的心理,那麼這種心理往往就會伴隨孩子一生。
2、孩子會變得缺乏安全感
安全感是孩子自信獨立堅強等心理特質的前提條件。如果說孩子缺乏安全感,那麼做事情的時候就會變得畏畏縮縮,害怕失去,顧東顧西起來。
他們就不再會相信身邊的任何人,總是覺得他們隨時都有可能離開,而身邊的好朋友和親人們也都會因為他的猜忌而遠離他。
沒有安全感在小的時候會表現出各種不信任別人的行為,而在長大了之後就會變成各種懷疑猜忌別人,就算是到了工作中也不會融入進同事們的集體中。
3、迫使孩子做出違心的決定
隨著孩子的逐漸長大,他們對身邊物質的需求也會越來越高,小的時候可能一個兩個玩具就能夠滿足,但是長大了之後他們就會開始向家長們索要手機,電腦,名牌包包,名牌衣服等東西。
雖然有的在家長們看來是奢侈品,不需要購買,但是有的卻是生活中的必需品,如果說家長們總是向孩子哭窮,並不給他錢來滿足合理需求的話。孩子們就會在家長的這種逼迫下選擇去盜取金錢,最後走向錯誤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