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奧迪R8碳纖維復材後壁看汽車結構的複合材料應用之路

2020-12-25 車雲網

據外媒報導,奧迪選擇自行設計研發其碳纖維復材結構件,公司期望未來能實現高速量產。如今,在先進復材(advanced composites)這一細分市場內,車用復材或將成為業內各材料供應商及零部件製造商的寵兒,作為其眼中的第二大重要目標市場,該細分市場的地位幾乎可媲美航空行業。

奧迪碳纖維復材預研發階段所面臨的難題

然而,鋼材和鋁材仍受到汽車行業的青睞,復材的成長還需要時間和業內同行的努力,因為其面臨以下挑戰:復材結構複雜,由於這類復材由纖維材料與其他材質混合而成,這意味著要實現所需的性能參數,當前的設計及模擬實驗還面臨很多難度。

不同於鋼材及鋁材,復材尚未實現標準化作業生產,這意味著其生產成本較高,生產周期更長。儘管各大車企積極致力於汽車輕量化,竭力減輕車重。為此,奧迪願意抓住這一機遇,重點研發碳纖維復材。

如今,首先要面對的問題是:奧迪應從何種入手?

目前最普遍的做法就是從小批量應用開始,逐步實現高速量產,這從各車企的產品開發戰略中就可以清楚地感受到。在最近的7年裡,奧迪就是這樣操作的。公司的研發工作始於其模塊化跑車系統(Modular Sports-Car System,MSS),公司將該車身框架設計應用到奧迪R8 Coupe、奧迪R8 Spyder、奧迪R8 LMS(賽車)及蘭博基尼Huracan等眾多車型中,蘭博基尼Huracan是一款兩座式跑車,其採用了後置發動機的設計布局。

奧迪將MSS作為一款工具,旨在將先進的碳纖維復材應用到白車身(body-in-white,BIW)中,從而減輕車重並提升車輛的性能。隨著車輛電氣化的不斷推進,奧迪更堅定了這一構想。奧迪輕量化設計中心碳纖維復材(CFRP)技術研發專員David Roquette表示,第一代奧迪R8車型採用了鋁材,但奧迪決定在第二代R8中採用MSS項目所研發的碳纖維復材。

那麼,第二個問題是:碳纖維材料將被應用到哪個車身部件中呢?

Roquette表示,奧迪耗費了三年時光,對白車身進行了多次研發及評估,最終找到了答案。他與同事利用公司內部研發的優化軟體包,對白車身的23項載荷工況(load cases)進行了識別,隨後再加以區分。然後,他們對各個白車身部件施加了各向異性應力(anisotropic stresses),將數值設置到最大值,然後再從中找到了最適合採用碳纖維復材的部件。

Roquette指出:「然而,應力只是其中的一項因素,經濟性也很重要。奧迪在製造碳纖維材料時能否兼顧到上述兩點嗎?奧迪擁有碳纖維復材製造所需的技術嗎?成本及重要方面能取得改進及成功嗎?」隨著研發工作的不斷推進,奧迪的研發人員漸漸找到了符合上述標準的車用零部件——以傳動軸通道(driveshaft tunnel)及(轎廂)後壁(rear wall)。後壁的作用在於將乘客艙(passenger compartment)與後發動機艙(rear engine compartment)隔開。據Roquette透露,2016款R8 Spyder和Coupé車型的後壁均採用了碳纖維復材,從而大幅提升了扭應力(torsional stress)及車輛的剛度(vehicle stiffness),還實現車身減重。

載荷工況的設計工作

Roquette的同事Felix Diebold表示,當奧迪復材研究中心首次關註上述的23種載荷工況時,公司正尋找新機會,希望利用碳纖維復材增強白車身的扭應力,同時減輕其重量,從而提升車輛的總體強度及乘客的安全性。於是,奧迪的設計工程師們將單向碳纖維織物加強件(woven carbon fiber fabric reinforcements)與快速硫化環氧樹脂體系(fast-cure epoxy resin system)相結合。

Diebold表示,奧迪希望R8 Spyder的部分復材部件能採用泡沫夾層結構(foam-cored sandwich construction),特別是B柱填充物及後壁這兩個部件。Roquette表示,奧迪採用泡沫夾層,其旨在減少各結構件、B柱填充物、強化件(consolidate part)中碳纖維的用量,同時提升其強度及剛度。

當奧迪R8 Spyder的車頂收起後,該款車型就變了一輛敞篷車。因此,強化B柱的性能就顯得至關重要了。在非敞篷模式下,其底盤的穩定性及剛度取決於車門、車頂梁(roof frame)等部件的剛度及強度。在敞篷模式下,車門等部件更是要確保所需的穩定性及剛度。

奧迪希望採用樹脂傳遞模塑(resin transfer molding,RTM)工藝,向被碳纖維包裹的泡沫材料中注入環氧樹脂。Diebold回憶道,該計劃的主要難題在於尋找一種易操控的內層芯材(core material),且該材料既不能太重(密度為100-150 kg/m3),也不能太輕。否則,在RTM加工過程中,該材料易被壓碎。

奧迪最終敲定了一款全新方案,採用了基於聚甲基丙烯醯亞胺(polymethacrylimide,PMI)的泡沫,屬於市面上相對較新的一款產品。Diebold表示:「該材質不易被壓碎,易於處理。當時還嘗試了其他芯材,但存在受熱、成本或其他限制因素,最終無法採用該材料。」

他補充道,可採用模塑對泡沫材料加工成各種3D形狀,實現凸起件、嵌入件(inserts)及其他金屬部件的一體化。在對復材泡沫芯材進行加工時,無需進行機加工及研磨。此外,據Diebold稱,聚甲基丙烯醯亞胺(PMI)材料擁有均質芯材結構(homogenous cell structure),可耐受液壓靜力(hydrostatic testing)試驗。

超快速樹脂傳遞模塑的研發之路

最後一項研發難題在於:RTM工藝的精整(refinement),奧迪期望利用新工藝將各類材料融合到一起。相較於奧迪的研發目標,上述工藝精整顯得頗為瑣碎,最終,奧迪決定將該項工作移交給了一家一級供應商,由其負責相關的生產工作。

Roquette表示,高壓樹脂傳遞模塑(HP-RTM)成為汽車復材製造商的寵兒,儘管奧迪也曾考慮過是否要採用該工藝,但其注塑壓力高達120-bar。若注入點的壓力較高,會對泡沫芯材的一體性造成影響,奧迪並不想在性能上做出妥協。於是,公司尋求新方法,期望在降低注塑壓力的同時確保生產周期不會被拖長。

這看似是一項無可能實現的任務,直到奧迪與致力於模壓傳感器(mold cavity pressure sensors)研發工作的研發機構取得聯繫後,該難題才得到解決。雙方對RTM工藝中的(fine-tune)了注塑壓力、壓縮力(compression force)及模具間隙進行了精準調整(微調),從而進一步優化了該模塑工藝。

Roquette表示,奧迪與這類研究機構合作。據測試驗證,在進行模塑工藝期間,若磨腔壓力(cavity pressure)是一項基本控制變量(governing and primary variable),那麼模具間隙高度及壓縮力或許是一個可調節的中等值,可調整該數值,從而確保生產周期儘可能地快。即使無法做到很快,但至少也要比高壓RTM工藝快很多。為此,奧迪將該工藝命名為超快速樹脂傳遞模塑(ultra-RTM)。

對於奧迪R8 Spyder的夾層結構(sandwich structures),注塑壓力不超過40 bar,最大模塑間隙可達0.6毫米,最大壓縮力可達500 MT,而模具溫度不得超過123℃。憑藉該項新工藝,注塑時間可縮短至15秒,而整體生產周期時間可控制在5分鐘以內。這意味著零部件的加工可採用體積較小、價格相對便宜的壓縮機,且能耗較低,不會對芯材的一體性造成威脅(不易被壓碎)。

新工藝向製造商的推廣應用之路

Roquette表示,當奧迪首次打算為MSS製造復材零部件時,公司所制定的首個生產策略是與歐洲汽車復材加工商開展合作,因為後者或許擁有所需的產能及專業技術,可高效而快速地設計並製造奧迪所需的零部件。然而,奧迪最終還是決定自行研發這類復材及相關的加工技術。

Roquette表示:「據我們所知,若奧迪真的想要在復材領域取得技術突破,首先奧迪的研發人員務必要精通該領域的技術,其次,務必要採用自主研發。奧迪擁有一支規模超大的研發團隊,所有人都在日復一日地花精力鑽研該項目。」

等到奧迪材料及工藝的自主研發取得成果,並將其成果轉交給負責實際生產的兩大歐洲復材供應商時,對方也對覺得該合作所涉及的技術與產品均存在不確定性。Roquette表示:「因為這並非是奧迪從開放市場上購得的(成熟)技術。奧迪挑選的供應商也生產過這類材料,擁有多年的生產技術經驗。然而,奧迪轉交的自主研發技術與供應商所採用的技術截然不同。對於該項新技術,供應商方面有點難以接受。」

他還說道:「為此,奧迪為供應商提供了相關的技術展示,告知其新技術的應用方法。最終,奧迪說服了供應商,由後者負責這類零部件的生產,供應商為此也承擔了許多風險。作為一家車企的供應商,要做到這一點確實很不容易。」

成本居高制約製造 奧迪繼續探索新工藝

然而,該技術研發及應用並未止步於2016款R8 Spyder。2017年,奧迪引入了一款四座豪華車奧迪A8,該款車型採用了碳纖維復材後壁及後窗臺板(upper rear shelf),上述兩款部件都採用了碳纖維復材,也都採用了超快速RTM工藝。

Roquette表示:「體積越大,所需的工作量就越多。碳纖維成品部件的成本還是太高了。如今,公司將目光放在產品的方方面面,不僅僅是碳纖維的價格問題,還有RTM工藝的生產速度。此外,還要考慮樹脂價格、粘合劑價格,整個材料鏈的價格。為此,我們務必採用全新的理念。」


相關標籤:
奧迪

相關焦點

  • 【復材資訊】船舶操控臺的碳纖維複合材料RTM成型工藝
    【復材資訊】船舶操控臺的碳纖維複合材料RTM成型工藝 2020-12-23 07: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復材資訊】複合材料汽車零部件連接設計技術
    本文通過對汽車局部典型結構進行分析討論,總結出幾種適用於汽車碳纖維複合材料零部件裝配連接的常規設計方法及思路。1、引言汽車輕量化技術是節省能源、提高車輛行駛性能的有效方法之一,也是國內外汽車製造商追求的關鍵技術目標之一,複合材料在汽車輕量化中的地位舉足輕重。
  • 【復材資訊】碳纖維複合材料的十六個主要應用領域及技術進展(下)
    20世紀40年代,美國開始武器系統用複合材料增強高壓容器的研究。1946年,美國研製出纖維纏繞壓力容器;20世紀60年代,又在北極星和土星等型號的固體火箭發動機殼體上採用纖維纏繞技術,實現了結構的輕質高強。1975年,美國開始研製輕質複合材料高壓氣瓶,採用S-玻纖/環氧、對位芳綸/環氧纏繞技術,製造複合材料增強壓力容器。
  • 【復材資訊】可減輕汽車重量的複合材料輸出軸
    與汽車驅動軸不同,汽車輸出軸在製造複合材料外殼時不能將軸長度作為一個因素。取而代之的是,其他有益的特性使得複合材料輸出軸能夠與金屬軸競爭,特別是在電動汽車中。在許多四輪驅動和全輪驅動車輛中,鋼驅動軸被分段以提供必要的扭矩和振動性能特徵。
  • 碳纖維複合材料鞭天線杆及其艦船中的應用
    細長杆狀的鞭天線體積小,應用十分廣泛,對材質的要求也比較高,尤其是在環境複雜的軍艦上使用要求更高。首先,天線在各種載荷作用下要有足夠的強度;其次,在各種載荷作用下,天線要有足夠的剛度,其結構變形應限制在允許的範圍內;再者,天線的固有頻率要儘量高,以防止與天線支撐系統發生結構諧振;另外,天線的材質必須具有防鹽霧腐蝕和抗風能力,才能適應長期的海洋工作環境。
  • SolidWorks建模奧迪R8汽車3D模型教程及渲染圖欣賞
    你是否搜索過SolidWorks汽車建模教程?最後你有沒有找到自己想要的教程呢?這幾個問題,是我在學習SolidWorks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同時,也有很多朋友問過我這樣的問題。正如大家所知,SolidWorks學習中,曲面建模是很重要的知識,很多複雜的3D模型都要靠曲面命令才能達到我們想要的效果,所以在我們要學好SolidWorks,就要學號曲面的應用。
  • 【復材資訊】碳纖維PMI夾芯板在性能上有哪些優勢?
    【復材資訊】碳纖維PMI夾芯板在性能上有哪些優勢?碳纖維夾芯複合材料本身可作為結構件,也可由結構件組成結構,具有輕質高強。耐久性好、可塑性強及絕緣性能好等優點。PMI板材在夾層結構中,蜂窩夾層材料具有較輕的質量同時具有較高的壓縮模量,備受飛機製造商家的青睞,是各種輕質結構中廣泛使用的夾芯材料。如波音757/767飛機高達46%的表面是蜂窩夾層結構。
  • ...碳纖維輕量化解決方案賦能航空領域 強強聯手全球夥伴再度引爆JEC
    康得復材副總裁、康得新歐洲複合材料研發中心總經理何鵬博士(右)和慕尼黑工大Klaus Drechsler 教授(左)籤訂協議  展會期間,康得復材展位人流如織,AMG、TOYOTA、尼桑、奧迪、現代、一汽集團、大眾、守信集團、Leonardo、遠景新能源、金風科技(002202)、中車集團、MITSUI、瀚森化工、CORIOLIS、韓國SK集團等國內外知名汽車
  • 【復材資訊】汽車複合材料的連接和固定(下)
    【復材資訊】汽車複合材料的連接和固定(下) 2020-12-15 07: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復材資訊】聚氨酯複合材料:伴隨工藝發展,進入更多終端應用
    、浴缸、汽車大型部件等製品。汽車行業首先採用了LFI工藝製造的聚氨酯複合材料,用於結構和半結構板材,如車頂組件。據報導,一輛跑車的LFI聚氨酯車頂,比鋼製車頂輕20%,剛度比鋁車頂或其他玻璃鋼車頂高一倍多。在農用和商業車行業,LFI聚氨酯複合材料用於拖拉機罩、重卡板材、推土機外車身板、公共汽車行李架等。
  • 攜手共進引領未來 中國復材展引爆九月上海世博展覽館
    活動致力於向觀眾展示世界範圍內汽車複合材料產品和技術應用的集大成者,將通過現場產品展示、會議研討、網絡演示等方式,讓中國國際復材展的觀眾對世界汽車複合材料的發展現狀和未來趨勢有更加直觀的認知和體驗。>IRT-M2P研究所的知名專家帶來7場精彩演講,內容涉及寶馬i3碳纖維應用技術大揭秘、全球汽車複合材料行業綜述、汽車輕量化設計的機遇與挑戰、複合材料高效生產技術、汽車行業承前啟後的優選技術、引擎蓋下隱藏的複合材料部件及輕量化科技領域的終極製造系統等,現場中英文雙語同聲傳譯
  • 古泉跟蹤之中國碳纖維
    中復神鷹走的是市場自由競爭下高性能特色小絲束之路裝備的國產化程度高與同類企業對比有成本優勢江蘇恆神與康得新集團包含中安信康得復材康得碳谷均走的是深入應用的全產業鏈建設思路恆神去年在軌道交通的研發上取得重大進展康得復材在汽車應用取得實質性進展康得碳谷與康得復材均有宏偉的建設目標正在熱火朝天的建設過程中
  • 了解CFRP碳纖維複合材料
    增強的強度:碳纖維複合材料不僅重量更輕,而且每單位重量CFRP複合材料更堅固,更硬。將碳纖維複合材料與玻璃纖維進行比較時確實如此,與金屬相比則更是如此。例如,當將鋼與CFRP複合材料進行比較時,一個比較好的經驗法則是,強度相同的碳纖維結構通常是鋼的1/5。您可以想像為什麼汽車公司正在研究使用碳纖維代替鋼。
  • 光威復材深度解析:碳纖維全產業鏈龍頭,軍民雙賽道高速成長
    與常規材料相比,碳纖維複合材料 可使飛機減重 20%-40%,並有能力克服金屬材料容易出現疲勞和被腐蝕 的缺點,增強了飛機的耐用性;複合材料的良好成型性可以使結構設計成 本和製造成本大幅度降低。在軍用航空領域得到了廣泛應用和快速發展, 碳纖維復材滲透率不斷上升。 軍用單機碳纖維滲透率不斷提升。
  • 微課堂:高性能複合材料在汽車中應用(現場實錄)
    總體而言,亞洲的複合材料仍將繼續增長,2000年的總產量約為145萬噸,預計2005年總產量將達180萬噸。材料發展歷程從應用上看,複合材料在美國和歐洲主要用於航空航天、汽車等行業。2000年美國汽車零件的複合材料用量達14.8萬噸,歐洲汽車複合材料用量到2003年估計可達10.5萬噸。
  • 碳纖維複合材料結構設計要點
    今天就列一個清單,細數碳纖維複合材料結構部件的設計要點。內容所有涉及的複合材料結構一般是指碳纖維預浸料鋪層結構。既然是結構部件,那麼設計者首先要考慮的是強度和剛度。部件在外力載荷的作用下,有抵抗變形與破壞的能力,但是這個能力又是有限度的。如何確定部件的使用載荷,不會超出部件的能力極限,是通過材料力學計算得出。
  • 碳纖維複合材料在小型無人機上的應用優勢是什麼?
    新一代民用客機如波音787, 其結構中複合材料的佔比超過了50%,機翼蒙皮等部位大量採用碳纖維複合材料。碳纖維複合材料的使用不僅降低了飛機的重量,還增加了使用壽命。因此,在小型無人機領域,碳纖維複合材料也得到了廣泛的應用。
  • 一文看碳纖維複合材料5大結構設計要點
    今天小編為您細數一下碳纖維複合材料結構部件的設計要點,文中所涉及的複合材料結構一般是指碳纖維預浸料鋪層結構。既然是結構部件,那麼設計者首先要考慮的是強度和剛度。部件在外力載荷的作用下,有抵抗變形與破壞的能力,但是這個能力又是有限度的。如何確定部件的使用載荷,不會超出部件的能力極限,是通過材料力學計算得出。而部件的這個能力極限,就是碳纖維複合材料結構設計者需要考慮的問題。
  • 軍用碳纖維行業報告:機型迭代提升滲透率,航空航天市場廣闊
    其代表為 1971 年 CVD 硼纖維增強的環氧樹脂複合材料在 F-14 的平尾上獲得應用,這也被視為航空復材領域的一個裡程碑。然而 CVD 法製備的硼纖維生產工藝複雜,成本較高,且硼纖維本身粗硬,難以在結構上規模化推廣應用。1959 年,日本首先發明了聚丙烯腈(PAN)基碳纖維,並與 60 年代初投入工業化生產,70 年代中期誕生了以碳纖維為增強相的高性能複合材料。
  • 【復材資訊】高速動車組車體輕量化設計趨勢及複合材料的應用
    近期,《高速動車組技術發展特點及趨勢》中指出,實現高鐵動車組的高速安全運行,需克服輪軌關係、弓網關係、減阻降噪等一系列技術難題,不斷探索新技術解決方案和先進技術應用,提高車體輕量化、更多運用複合材料、提升動車組綜合技術性能。文章系統梳理了世界高速列車的發展歷程,分析了高鐵動車組提升綜合技術性能的方式方法,總結了改善舒適性與降低壽命周期成本的具體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