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政府為了經濟原因,計劃將中國的數學教學方法九九乘法表引進英國,用以提高數學的教學水平。這條消息,從一個側面反映了我國數學教育有其高明之處。九九乘法表對於中國學生來說,這是小學數學必備的工具。那九九乘法表這項中國人的原創成果中有什麼故事呢?它的淵源是什麼呢?
九九乘法口訣,最早它還有一個名字叫作《九九歌》,那為什麼叫「九九」呢?其實,在中國古代,這個歌訣不是像我們小學時背誦的那樣,從「一一得一」開始的,而是倒過來,從「九九八十一」開始的,因此才有了「九九」這種表述,它一直被沿用到了現在。
那中國人什麼時候開始用《九九歌》的?有這麼一則故事,它講述了春秋時期,春秋五霸之一的齊桓公設立了「招賢館」,招募各種有才能的人,但卻是無人前來應召,大約一年後,終於來了一個人,此人將《九九歌》奉獻給了齊桓公,齊桓公覺得非常可笑,對此人說:《九九歌》怎麼能做見面禮呢?此人說:《九九歌》是做不了見面禮,但如果您對懂得「九九」的我都很重視,那還怕高明的人不會接踵而至嗎?齊桓公覺得此人所言極是,於是隆重招待了此人,將他納入「招賢館」中,果然,聽到這個消息的有才華的人,都從各地聚攏而來。
這個故事反映出在春秋時期,《九九歌》已經被很多人知曉了,已不是什麼稀奇的本事。在古書《荀子》、《管子》裡,都有有關《九九歌》的記載。在我國,19世紀末,陸續在西北地區發掘出許多竹木簡,上面也記載了《九九歌》。這些都印證了中國早期數學萌芽之作《九九歌》的歷史悠久,而且廣為流傳。
在日常生活裡,很多人已經將來源於《九九歌》的九九乘法口訣倒背如流,在我們得心應手的使用它時,甚至我們自己都沒有意識到歷史傳承和我們當下的生活是多麼地密切相關,可以說《九九歌》已經以九九乘法表的內化形式刻進了每個中國人的大腦裡,而這一成就得歸功於我們的祖先,以及在歷史過程中所有為此而付出努力的中國的數學老師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