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北京納米能源所孫其君團隊:壓電調製石墨烯人工傳感突觸

2021-02-21 石墨烯聯盟

  隨著人工智慧熱潮的興起,對於高性能的分布式計算越來越苛求。經典的馮.諾依曼架構擅長面對預設的問題,提供精確的計算,順序解決結構性問題。在智能化社會裡,面對人機互動的大量傳感信息,傳統計算機只能被迫預設更多的答案,其複雜度會指數級遞加,因此必須要尋求一種主動式、事件驅動型的信息處理方式。 

文章轉載自公眾號:高分子科學前沿

  壓電電子學(Nat. Rev.Mater. 2016, 24, 23)作為一個新興的多學科研究領域,和直接連接/觸發,是利用壓電勢作為柵極來控制載流子在界面處的產生、傳輸、分離或複合,為機械刺激引起的壓電極化與半導體傳輸特性之間的耦合效應提供了具有相應電輸出信號「主動式」觸發和傳感原型。壓電電子學被廣泛應用於「主動式」調控半導體器件、能源採集、可植入式醫療和自驅動系統等。目前,壓電電子學的發展已不局限於兼具半導體和壓電性能的材料對金屬-半導體或PN結的界面調控,利用壓電勢驅動/控制的半導體器件都可以歸納入更廣義的壓電電子學範疇,例如利用壓電勢靜/動態調控載流子濃度(ACS Nano 2019, 1, 582),調控肖特基勢壘器件(Nano Energy 2018, 50, 598),驅動應變傳感器(Adv. Mater. 2015, 27, 3411)、壓電勢寫入非易失性存儲器(ACS Nano 2016, 10, 11037)和自驅動多級傳感器(ACS Nano, 2018, 12, 254)等。

  觸控操作是當前智能設備的主流交互手段,依據去中心化計算模型處理觸覺信息的思路,中科院北京納米能源與系統研究所的孫其君課題組提出了一種能夠通過外界應變的時空特徵來調節權重的石墨烯人工傳感突觸(圖1)。該系統包括感測、傳輸和處理單元,可以簡單的看作一個感知神經系統。基於在離子凝膠和石墨烯界面處形成的雙電層,壓電電勢可以取代柵壓對人工突觸器件進行有效的調控。這項工作代表著將主動式神經形態電子皮膚用於機器人和假肢的方向又前進了一步。

圖1. 生物傳感過程與人工感知突觸器件示意圖

  凝膠中獨特的離子響應行為和石墨烯界面處極強的離子/電子耦合現象,符合神經仿生和生化傳感領域的需求。機械刺激引起的壓電極化與半導體傳輸特性之間的效應賦予了輸出電勢以外部脈衝的時空信息(應變、數量、時間等),電介質中的離子在定向排列的偶極子所產生的壓電勢的影響下定向聚集,從而對石墨烯溝道的電導進行調控,如圖2所示,人工突觸器件因此能直接對外部應變進行響應。基於石墨烯的神經網絡晶片,配合發電機有源矩陣,可以實現靜態、動態壓電調控和神經形態機械感覺系統的接口功能。同時,作為兼容光刻工藝的四族材料,很容易利用現有的矽基半導體CMOS產線製造新一代大規模集成電路。

圖2. 電晶體器件的基本性能和工作機理

  生物神經傳導領域的深入研究促進了模仿神經感知反饋的觸覺信息處理系統的進一步完善。突觸電子學作為仿生神經形態計算中的一個新興領域展現出了強勁的發展勢頭。突觸可塑性是對感知信號執行分布式計算的基礎,依據權重在信號的傳輸過程中進行初步加工。突觸是生物信號在神經纖維中進行傳輸的物理節點,具備雙向可塑性。其權重不光可以增加,以代表一個強化學習的行為,也可以抑制,以保持神經系統的整體低功耗特性(圖3)。基於智能壓電電晶體模擬的人工突觸有助於搭建機器人傳感的神經形態界面和實現深度學習,具有模擬實現神經系統的尖峰時序依賴塑性功能的必備條件,還有通過脈衝神經算法來實現人工智慧的無監督學習、動作捕捉和模式識別的潛力。

 圖3. 人工突觸的可塑性調節展示

  多感知反饋可以在神經網絡之間建立起動態時空邏輯關係(圖4)。這是感知突觸不同於經典的傳感器,而獨具的神經形態計算特性。作為空間分辨的基本性能,器件對於不同信號源的輸入有不同的響應。對於不同順序的刺激脈衝,器件的響應程度也不同,以實現時間分辨的基礎。同時,此人工突觸還展示了分別對應於壓縮應變和拉伸應變的邏輯關係,這是未來構建更加複雜和多功能的大規模人工神經網絡的基本單元,實現並行知覺計算系統的基礎。

圖4. 基於動態時空邏輯的多感知反饋

  這項工作可能為自驅動人工智慧和神經機器人鋪平道路。研究結果以《壓電調控石墨烯式人工感知突觸》為題發表於《先進功能材料》雜誌上,陳有輝、高國雲、趙靜為共同第一作者。以此工作為基礎並拓展,孫其君課題組目前已完成後續更加智能和系統性的工作。

全文連接:

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abs/10.1002/adfm.201900959

文章來源:高分子科學前沿

《2018全球石墨烯產業研究報告》火熱訂購中!

快點擊下方圖片購買吧~

相關焦點

  • 綜述:納米發電機助力自供電氣體傳感
    TOC摘要圖   自供電傳感系統正成為驅動全球工業技術和經濟發展的重要領域之一。2006年,王中林教授團隊首次將自供電體系引入納米領域,提出「納米發電機」的全新概念,包括壓電納米發電機和摩擦納米發電機等,即將摩擦機械能轉化為電能輸出。
  • 王中林院士團隊 Adv. Mater. 綜述: 基於纖維/織物的壓電和摩擦...
    所以不合理的能源結構和不匹配的供給模式導致了當前的發展困境。將先進的納米發電機技術與傳統的紡織工藝相結合促進了基於紡織的納米發電機(NGs)的出現,將進一步促進下一代可穿戴電子和多方面人工智慧系統的快速發展和廣泛應用。NGs賦予智能紡織品機械能量採集和多功能自供電傳感能力,而紡織品則為智能紡織品的發展提供了一個靈活多變的設計載體和廣泛的可穿戴應用平臺。
  • 納米科學:研究人員從石墨烯的不完美形式中創造出完美的納米卷!
    尋求替代方案,來自麻省理工學院和哈佛大學的團隊正在尋求氧化石墨烯 - 石墨烯更便宜,不完美的形式。氧化石墨烯是石墨烯,其也被氧和氫基團覆蓋。如果石墨烯在露天放置,那麼材料基本上就是石墨烯。該團隊製造了由氧化石墨烯薄片製成的納米卷,並且能夠使用低頻和高頻超聲技術控制每個納米卷的尺寸。
  • 全國首屆大學生微納傳感技術與智能應用大賽在煙臺開發區落幕
    58支參賽團隊展開角逐,經院士及國內外頂尖專家組成的評審團現場評議,本科生組、研究生組共計36支隊伍獲獎。長春工業大學 基於摩擦納米發電機的自供能海洋監測系統大連理工大學 疊層陶瓷薄膜高溫應變傳感器西安交通大學 用於機器人靈巧手的雙參量材質識別傳感系統深圳大學 基於石墨烯光電探測器的透射式健康監測儀北京大學 晶片式氮化鋁超聲波換能器
  • 微電子所王曉紅課題組發文揭示柔性壓電納米纖維的晶向自調控過程...
    清華微電子所王曉紅課題組在《美國化學學會·納米》發文揭示柔性壓電納米纖維的晶向自調控過程清華新聞網2月21日電  近日,清華大學微電子所王曉紅課題組在《美國化學學會·納米》(ACS Nano,影響因子:13.33)在線發表了《通過β晶向自調控實現具有超高壓電性的聚合物納米纖維》(Ultrahigh
  • 美國密西根州立大學曹長勇教授團隊《Matter》綜述:基於摩擦納米...
    近日,美國密西根州立大學曹長勇教授團隊詳細總結了基於摩擦納米發電機的複合能源收集系統的最新進展,重點討論了基於不同原理的複合能源收集系統和其在各個領域的重要應用。最後,進一步討論了基於摩擦納米發電機的複合能源收集系統領域所面臨的挑戰,並提出了其潛在研究方向和未來趨勢,對研發高性能的複合能源收集系統具有一定的指導意義。該成果發表在國際著名期刊Matter上。論文第一作者為美國密西根州立大學博士後逄堯堃博士,通訊作者為密西根州立大學曹長勇教授,喬治亞理工學院王中林教授等為論文共同作者。
  • 納米材料前沿研究成果:柔性物理或化學傳感器
    中科院北京納米能源與系統研究所張弛研究員和王中林院士領導的科研團隊研發了一種可拉伸的摩擦電-光智能皮膚(STPS),它能為機械手提供多維度的觸覺和手勢傳感。STPS基於仿生皮膚褶皺的光柵結構薄膜,可以在不同的橫向拉伸應變下表現出可調的聚集誘導發光(AIE)。同時,也可以作為摩擦納米發電機(TENG),將開路電壓用於縱向壓力傳感,並且在不同的拉伸條件下壓力傳感特性保持穩定。
  • 上海交大材料學院科研團隊在超柔性納米發電複合材料領域取得的...
    隨著智能設備(即自驅動可攜式電子設備,多能量採集器和傳感器)的快速發展,旨在從環境中獲取能量的自供電納米發電/供電技術變得越來越重要和緊迫。壓電納米發電機由於其高效的機電轉換效率,重量輕,響應快而成為研究熱點。壓電陶瓷及單晶具有超高的壓電效應,但由於其本身的剛性和脆性所以並不能滿足柔性和可穿戴電子設備的設計要求。
  • 中國科學院北京納米能源與系統研究所所長王中林:納米發電機是新...
    伴隨著科技的進步以及對地球資源環境可持續發展的諸多思考,未來能源成為人們關注與熱議的話題之一。已知能源有哪些突破方式?現有能源將被誰所替代?關於這些問題,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中國科學院北京納米能源與系統研究所所長王中林先生帶來「納米發電機——新時代能源的基石」的分享。
  • 研究人員開發超低功耗人工視覺系統,用來模擬人腦
    香港城市大學領導的一項聯合研究建立了一個超低功耗的人工視覺系統來模擬人腦,成功地完成了數據密集型的認知任務。他們的實驗結果可為下一代人工智慧(AI)應用提供一個有前景的設備系統。研究成果發表在科學雜誌《Science Advances》上。
  • 靠一滴純淨水的重力發電 石墨烯展現新功能
    林時勝課題組成員正在做實驗林時勝團隊採用壓電薄膜作為石墨烯的支撐材料,實現了水滴發電。壓電薄膜是壓電材料的一種,有其特殊的性質:受到外力產生形變後,就能產生電荷。像打火機、話筒等隨處可見的日常用品裡,都有壓電材料,把輕微的形變轉變為電的活動。壓電薄膜還存在於可穿戴設備裡,在你運動時記錄脈搏的跳動。但光靠壓電薄膜並不能發電,用其他材料——如金屬——代替石墨烯,也不能和壓電薄膜一起製成水流發電器件。林時勝說,石墨烯的兩個重要特性在這裡發揮了不可替代的關鍵作用:極薄、導電性良好。
  • 光調製石墨烯-有機異質結電晶體實現光電流邏輯功能
    中科院上海技術物理研究所與南京大學等提出利用光調製方法在石墨烯-有機異質結三層結構中實現光電流速度、大小以及邏輯方向的調製策略。近日,電子科技大學聯合中科院上海技術物理研究所與南京大學等提出利用光調製方法在石墨烯-有機異質結三層結構中實現光電流速度、大小以及邏輯方向的調製策略。
  • 西南交通大學教授團隊在納米能源領域國際著名期刊上發表系列研究...
    近日,西南交通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楊維清教授團隊在納米能源領域國際著名期刊上發表系列研究成果。「分子剪刀」——碳納米材料可控化構建碳納米材料對於現代科技技術的發展至關重要。納米金剛石、富勒烯、碳納米管、石墨烯和碳量子點因其獨特的電學、力學、光學、熱學和化學性質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這些獨特的性質為能源、傳感以及環境修復等領域的發展鋪平了道路。
  • 中科院力學所魏宇傑&科羅拉多大學博爾德分校楊榮貴Natl. Sci. Rev.:石墨烯中的力學前沿理論
    基於連續介質的經典力學理論通常不適用於這類具有單原子厚度極限的材料;針對這種材料所呈現出的新的力學行為,需要發展石墨烯納米力學的新理論。同時,熱力學引起的固有或人工引入的缺陷,對石墨烯的力學行為起著關鍵性的作用。更重要的是,高強度只是石墨烯諸多優越的力學性能的一個方面:它的原子級薄層,使得石墨烯與許多包括富勒烯和碳納米管在內的同素異形體一樣,具有獨特的力學性能,比如具有超低的彎曲剛度。
  • 走進CICMC 2016 帶您了解這位大咖(附石墨烯專場議程+最新嘉賓陣容)
    Ruoff 韓國蔚山國立科技大學教授14:30-15:00 待定15:00-15:30 茶歇15:30-16:00 石墨烯納米高分子複合材料之製備方法、特性與應用馬振基 臺灣高分子學會理事長,臺灣國立清華大學特聘教授16:00-16:30 石墨烯生產工藝及、優良特性及其潛在應用Kuan-Tsae Huang 美國安強石墨烯
  • 雷射衍生石墨烯實現高性能傳感和探測
    這種神奇的電極由石墨烯組成,是碳的一種典型形式,這一物質的出現將會改變電活性物質的傳輸方式,可以在不同領域,如從食品安全到臨床診斷到環境的探測和測量均會帶來革命性的影響。石墨烯包括多重超薄和高度有序的相互連接的蜂窩形的環狀碳原子所組成的板條。
  • 實例教程丨壓電器件之COMSOL 仿真
    壓電材料已被用來製作智能結構,此類結構能將振動能源和機械能轉化為電能的能量採集器是實現孤立、可持續能源生產的非常有前途的工具。特別是由於靈活和輕量級的能量收集裝置在一個薄塑料襯底可以使及其微小的運動風,水流動,心跳,隔膜的活動或者呼吸運動變成電信號,這樣不僅可以實現一些電子系統的自我供電,但也為植入式生物醫學設備提供永久電源,例如起搏器和深部腦刺激器等等。
  • 除甲醛的負離子瓷磚、抗疲勞的石墨烯內衣……別理這些偽科技
    林金明表示,能夠產生負離子的方式主要有自然產生與人工生成兩大類。若要人工產生負離子,原理與自然界產生負離子相似。林金明說,負離子對去除空氣中微小顆粒物有一定作用,可以淨化空氣,且一定量的負氧離子對人體有益,但因為負離子瓷磚中的礦物質通常含有微量放射性元素,由放射作用產生負離子。「因此不建議將帶有放射性的物質放在室內,儘管目前所使用的大多數材料放射劑量都非常低,但是長期放射、長期處於高負離子狀態並不利於人體健康。」
  • 微納電子系任天令教授團隊在鈣鈦礦光電探測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微納電子系任天令教授團隊在鈣鈦礦光電探測領域取得重要進展清華新聞網2月15日電 近日,微納電子系任天令教授團隊在《美國化學學會·納米》(ACS Nano)上發表了一篇題為「矽晶圓集成的單晶鈣鈦礦超快光電探測器」(Ultrafast Photodetector by Integrating Perovskite Directly on Silic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