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聞記者 徐慶
素描、彩繪、書法……走進西南醫科大學附屬醫院心身醫學科病區,在最顯眼的牆面位置上,科室的醫護人員為患者們打造了一片「展示欄」,患者住院期間,根據自己喜好製作的作品,護士們會將它們輪流進行展示。
心身醫學科作為承擔著精神心理疾病診療、嚴重精神障礙管理治療等工作的科室,其診療範圍決定了患者的特殊性。醫護人員們精心打造的這片「展示欄」,成為病區患者們特別是封閉治療的患者們對外交流展示的平臺。
不僅如此,科室每周還會在患者和家屬之間開展工娛活動、患教會等,醫護人員們希望,通過這些努力,讓患者們的臨床治療目標不僅是為消除症狀,避免復發,還要讓患者恢復社會功能,回歸正常的工作和生活。
醫院組織患者開展工娛活動
特殊的「牆飾」 她們用患者的書法繪畫裝點病區
8月下旬,高三的小林(化名)出院了,小林是一名美術生,因患抑鬱症住院治療,經過半個月的封閉治療,趕在開學季,小林順利回到學校。離開醫院時,小林也送給醫護人員們自己的一幅素描,如今,這幅畫就掛在科室展示欄的位置。
「她病情緩和一點的時候,我們和她在交流的時候了解到她在學畫畫,想考美術專業,所以給她布置了一個工娛任務。」小林的管床醫生藍豔說,小林在學校人際關係比較差,住院期間,也很少與其他人交流,並且很容易否定自己,為了鼓勵她積極配合治療,給她更多信心,醫護人員們從小林的長處著眼,給她安排了一個並不抗拒的任務。
患者作品
事實上,這樣的工娛任務並非醫護人員們隨口安排,其基礎是每個周科室都會給封閉治療的患者們安排的工娛活動。心身醫學科護士長何容芳介紹道:有些抑鬱症患者不願意用言語表達內心的情感,大多沉浸在自己悲傷的世界裡。當醫護人員想用心理治療的方法來幫助他們康復時,由於他們不願表達自己的情緒,使得心理治療難以發揮應有的康復作用。
因此,科室安排這樣的工娛活動更類似於團體治療,在這樣的活動中,大家可以紓解釋放彼此的情緒。
而為了給患者們提供工娛活動場地,科室還專門用一間大的病房改造成工娛活動室,其牆面還請專人設計圖案,內置兵乓球檯等。每周定時的工娛活動,大家會在這裡共同學習書法、繪畫、手工製作,或者一起唱歌、來場瑜伽、學學廣場舞都是可以選擇的項目。
患者作品
定期的交流 希望每一名患者能正常融入社會
最近一次門診坐診,主治醫師黃燁接診了一名15歲的男孩,男孩獨自前來就診,手臂上還有著大大小小的割痕,甚至有的傷口還未完全癒合。男孩要求黃燁給他開具大量的安眠藥,黃燁拒絕了。
「我給他說,應該讓他媽媽陪他一起來看病,沒想到他激動起來很抗拒,認為媽媽根本不理解他,不會陪他一起來就診。」慢慢安撫好男孩的情緒,黃燁給男孩媽媽打去電話說明情況,最終,在媽媽的陪同下,這名男孩辦理了住院手續,接受系統的治療。
患者作品
黃燁說,她在臨床多年,遇到前來心身醫學科就診的抑鬱症患者,會有類似這名男孩談及家人時的反應的,並不在少數,原因在於他們的家人沒有完全了解抑鬱症。很多人把抑鬱症簡單地理解為鬱悶、心情不好,或小心眼、想不開,甚至認為,抑鬱症患者就是「太矯情」「玻璃心」。
在何容芳看來,這些認識上的偏差,使患者難以正確面對疾病,甚至因患病感到羞恥而諱疾忌醫。因此,為了進一步普及大家對心身疾病的認知,在心身醫學科,隨處可見對心身醫學疾病的科普,「如何應對抑鬱情緒」「認識焦慮」「雙向情感障礙怎麼治療」……這些與心身疾病相關的科普知識被製作成海報,張貼在科室內可利用的公共牆面上,以進一步加大宣傳。
與此同時,心身醫學科還會每周舉行一次患教會,患教會的時間一般1個小時左右,醫護人員在會上會囑咐患者注意用藥事項、不斷向患者家屬們科普疾病相關知識,對家屬的疑問答疑解惑……
何容芳介紹,如今,在西南醫科大學附屬醫院心身醫學科進行封閉治療的患者中,一半以上是青少年,偶爾看到出院的患者突然出現在住院部,她們會突然心裡「咯噔」一下,最不願看到本已治癒的患者,出院後因沒有堅持治療導致病情復發又回到醫院。
對心身醫學科的醫護人員來說,非常重視每周一次的患教會,因為爭取更多的社會支持,是患者康復的有力保障。作為患者最親近的家人,醫護人員希望他們能對這些疾病多些認知和理解,營造一個良好的家庭氛圍,當患者們的臨床症狀消失時,能夠正常融入社會,達到真正意義上的康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