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半導體行業不給中國大陸開放:必血本無歸

2020-12-14 快科技

為了讓本土晶片業有更大的發展,紫光最近表現相當激進,當然這個行業錢不是萬能的,但是沒有錢是萬萬不能的。

本周,紫光再次拿出6億美元,成為臺灣力成科技的最大股東。隨後該公司董事長趙偉國表示,官方應該向臺灣施壓開放晶片產業,否則應禁止即使臺灣品牌又在臺灣製造的晶片及產品在大陸銷售。

臺灣晶片業是否向大陸開放,這成為了業界關注的話題。

手機聯盟秘書長老杳對此表示,目前臺灣集成電路行業領先大陸沒錯,不過大陸海量資本投入未來肯定會一點點蠶食臺灣,這一點即使臺灣同行也認可,選擇開放雖然可能會被大陸吞併,不過會成為大陸產業崛起的受益者;繼續封閉,雖然暫時可以維持臺灣的領先地位,卻可能換來血本無歸

與日本、韓國相比,臺灣產業過去這些年犯得最大錯誤是太重視代工而不是品牌,其結果是專利太少很容易受到大陸同行的合法抄襲,這一點從面板行業體現的很明顯。

如果當年臺灣積極配合大陸發展面板產業,向陸資開放,大陸面板行業崛起,至少臺灣也是受益者,現在大陸面板瘋狂投資,一旦正在建設中的產能釋放,首先受害的就是臺資企業。

當然,臺灣自己也是矛盾的,不放開大陸資本進入,顯然不希望經濟被大陸主導,因此即使產業呼籲逐步開放也表現的遮遮掩掩,這種半推半就的曖昧真正受害的將是臺灣經濟。所以如果他們繼續,下一個遭殃的將是集成電路。

最後,老杳還認為,當中國政府與英國、德國、荷蘭以及韓國等這些美國的盟國或鐵桿越走越近,同為華夏子孫,臺灣對大陸的崛起卻視如猛虎,政治家的自私才是真正的禍首,如此受害的將是臺灣民眾,因為臺灣與大陸的經濟規模已經天上地下,肯定擋住不大陸經濟風暴來襲。

相關焦點

  • 半導體顯示行業洗牌,中國大陸企業趕超機遇
    綜合來看,目前,中國大陸企業已經憑藉高世代產能逐漸主導大尺寸面板行業,而下一個階段,中國大陸企業將憑藉高世代產能切入小尺寸面板市場(京東方8.5代線切割手機面板),去衝擊臺灣地區等的低世代產能,臺灣等地區廠商的市場份額將進一步被擠壓。
  • 臺灣半導體公司薪資比大陸半導體公司高嗎?
    根據臺灣證交所最新資料顯示,IC設計公司聯發科去(2018)年平均員工薪資為新臺幣272.1 萬元(約合59.78萬人民幣),成為臺灣半導體行業平均薪資最高的企業
  • 臺灣知名半導體企業大陸「試水」智慧養豬
    中新社蘇州5月18日電 (記者 朱曉穎)臺灣知名半導體企業在大陸「試水」智慧養豬。連日來,江蘇省臺辦組織兩岸記者走訪江蘇多地。在江蘇省漣水縣,記者看到,臺灣穩懋集團在這裡打造的智慧豬舍已初具規模。地板「告別」又潮又臭,它們的乾濕排洩物會被分類,固體做成有機肥,液體通過半導體薄膜技術濃縮以後,在大循環農業中再利用。「我們的口號,是讓這裡的豬成為世界上最舒服的豬」,全穩生技農業科技公司執行董事張覺前告訴記者。這只是臺灣穩懋集團一體化智慧養豬場的「冰山一角」。
  • 從臺灣吸引高科技人才,已成為大陸積極發展晶片行業的一部分
    對一個臺灣晶片工程師來說,這是一個無法拒絕的夢想中的工作機會。 作為一位曾在聯華電子等臺灣頂級晶片製造商工作的資深員工,這位工程師去年接受了中國大陸一家政府支持的晶片製造商的工作,現在華東地區一家晶圓加工廠負責一個小團隊。 這位工程師加入了越來越多的臺灣資深專業人士的行列,他們在中國大陸蓬勃發展的半導體行業工作。
  • 中美半導體戰爭之三 兩岸早期半導體發展差異探究
    美國發明了半導體並主導了這一行業,最頂尖的半導體人才在美國,臺灣在人才引進方面遠超中國大陸。以臺積電為例,總經理張忠謀去臺前,是德儀副總裁,分管半導體項目,有近30年半導體從業經驗。彼時,臺灣在美國科技行業從業者眾,人才眾多。據說,當年臺灣「科技教父」李國鼎僅一個月就在矽谷拜訪2000多名華裔科學家和工程師,可見臺灣在美人才庫之豐厚。
  • 半導體行業投資前瞻:為什么半導體是一波大行情
    半導體產業是涉及多方面的,所有環節在短 期全部國產化是不可能的,國產化的第一步是先擺脫「卡脖子」,然後才是 全方位國產化。雖然中芯國際、華虹半導體落後全球龍頭,但中芯國際是 中國大陸先進工藝的龍頭、華虹半導體是特色工藝龍頭。
  • 2020年全球半導體材料行業市場現狀 臺灣成為全球最大消費市場
    2019年受全球半導體行業下行的影響,全球半導體材料市場規模小幅下降,與此同時,臺灣地區憑藉其在晶圓製造及封裝的龐大生產能力,已經連續十年成為全球最大的半導體材料消費市場。 2、全球半導體材料行業市場規模呈波動變化趨勢 根據國際半導體產業協會(SEMI)發布數據,2011-2019年全球半導體材料行業市場規模呈波動變化趨勢;對比半導體和半導體材料市場規模變化情況來看,波動趨勢基本趨同。
  • 臺灣三大半導體產業大佬見蔡英文 諫引入陸資
    據日本經濟新聞(英文版)9月6日報導,全球最大半導體封裝測試企業臺灣日月光(ASE)運營長吳田玉6日表示,希望加強與中國大陸合作,在下一代技術浪潮中兩岸可以獲得雙贏。  「臺灣和中國大陸在個人電腦和智慧型手機產業上,一直以來都是惡性競爭。
  • 外媒:中國半導體崛起的四大障礙
    今天中國對進口半導體技術的依賴程度如何?如果儘管花費數十億美元仍不太可能趕上,那麼它可能遇到的障礙是什麼?在本文我們來一一解讀一下。近年來,中國加強建設國內半導體,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通過其各種政策以及更具體針對半導體行業的措施,例如《促進國家集成電路產業發展的指導方針》,該法規經常被提及。作為國家集成電路計劃。
  • 臺灣半導體往事
    1954年3月,胡適在《自由中國》公開反省作為知識分子的錯誤,「一切計劃經濟……是不是與自由衝突的?」,為在大陸支持計劃經濟做懺悔。雖然蔣介石明面上沒動靜、一副「不爭論」的姿態,但實際上下令幕僚重新解釋孫中山三民主義中所謂「節制私人資本」,「發展國家資本」的意思,為思想解放開口子。
  • 臺灣人才湧向大陸 著名半導體企業跑了四百多人
    大陸31項惠臺措施出臺後,臺當局祭出「固盤」措施,叫嚷要把人才留在臺灣,卻被臺灣科技人才「用腳投票」狠狠打臉。臺灣《聯合報》18日報導稱,臺塑集團總裁王文淵17日表示,近一兩年臺灣半導體業被大陸「挖角」情形嚴重,臺塑集團旗下的電腦內存製造廠商南亞科已有48名高級技術人員離職,直接去大陸就業,其中又以半導體領域人才流失更為明顯,雖然這是預料中的事,「但沒有想到會跑這麼多」。而全球最大的半導體儲存及影像產品製造商之一的美光科技有限公司流失人才更多,「跑了四百多人」。
  • 美媒炒「保護臺灣半導體產業以防中國進犯」,學者:被「臺獨」裹挾反將導致一後果
    「國家安全管理的決策體系基礎科學問題研究」課題組成員、武漢大學信息資源研究中心博士後李白楊認為,臺灣半導體產業在全球產業鏈中的重要性毋庸置疑。他對報導中所說的「臺灣在世界經濟中的作用很大程度上不為人知」並不認同,「臺灣的半導體行業不是因為近期的晶片短缺才被世界所重視,而是一直存在。
  • IC Insights:2025年中國大陸半導體晶片產值將達2230億美元
    半導體行業研究機構IC Insights發布最新的研究報告稱,中國原本期望在2025年實現半導體晶片自給率達到70%,但按照目前發展情況來看,到2025年可能最多只能達到20%,遠遠落後於目標。IC Insights的數據顯示,2020年中國大陸半導體晶片市場的總量為1434億美元,其在中國大陸生產的半導體晶片產值約為227億美元,佔比約15.9%,相比2010年(10.2%)增長了5.6個百分點。
  • 盤踞高端市場 臺灣半導體產業在悶聲發大財
    目前看起來臺灣與大陸關係若即若離,無法深入合作,但這樣的關係保證了臺灣在技術不出現大幅度外流的情況下,充分利用大陸資本人力資源。特別是與歐美日國家技術合作上,臺灣地區的代工模式相比韓國的垂直整合具有天然的優勢。由於臺灣企業更加誠信,不像韓企一樣與客戶搶市場,早早在全球範圍內吸引到了半導體全產業資源,與歐美日甚至是韓國的半導體技術大廠都保持著深入的合作。
  • 「中國半導體之父」張汝京,新紀元締造者
    當年中國晶片產業一片荒蕪,中芯以一己之力改變了整個行業,創始人張汝京也被尊稱為「中國半導體之父」。上世紀70年代,張汝京從臺灣大學機械工程系畢業,之後又赴美攻讀工程科學,畢業後進入美國半導體巨頭德州儀器,從此和晶片結下不解之緣。巧的是,臺積電創始人張忠謀當年就是德州儀器第一個華人員工。
  • 「製造」臺灣:被川普與大陸看上的巨頭們
    中興的年度股東大會如約召開,晶片從四月底成了大陸心口最痛的傷疤。任何與中國芯有關的風吹草動都會被人挖地三尺。臺灣晶片代工巨頭臺積電在南京的晶圓代工廠據說今年5月已經能夠出貨,而它的對手聯電在大陸子公司宣布要登陸A股的消息也引發了諸多猜測。
  • 半導體行業:從晶圓應用看自主可控
    從工藝製程來看,臺積電走在行業前列,目前已大規模生產10nm製程晶片,7nm製程將於2018年量產;中國大陸最為領先的代工廠商中芯國際目前具備28nm製程量產能力,而臺積電早於2011年已具備28nm量產能力,相比之下大陸廠商仍有較大差距。
  • 臺當局「得意了」,直言:大陸根本離不開臺灣
    從會議數據中不難看出,臺灣地區之所以能在疫情期間維持增長的經濟狀況,很大的原因來自大陸。如果沒有大陸,臺灣地區的經濟增長將難以實現。但是臺灣陸委會卻認為,從臺灣地區的「出口額」能看出,大陸非常依賴臺灣地區「出口」的商品。兩岸關係有益臺灣,大陸是臺貿易順差地兩岸關係在「經貿問題」上一直都處於難捨難分的狀態之中。
  • 臺灣當局開放政策系列談(五)——大陸為臺灣高科技人才提供新天地
    目前臺灣「國科會」正就高科技人員管制的產業和技術範圍做最後篩選,預計半導體、光電、生物科技、IC設計等產業的從業人員將首當其衝成為被管制的對象。  主持人:現在臺灣當局已經承諾要開放8英寸晶圓到大陸來投資,但是作為一個配套措施,就是要限制臺灣的高科技人員到大陸來求職,您怎麼來看待他這一系列政策的出臺問題?
  • 大陸首次開放臺灣牛樟芝合法輸入行業標準即將出爐
    臺灣樹王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李文睿(右)與南京豐盛健康集團董事長鄧小雄籤署合作協議。(趙鳳豔 攝)新華網北京2月24日電 (趙鳳豔)2月24日,由臺灣樹王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與南京豐盛健康集團主辦,全國臺聯臺聲雜誌社、中華海峽兩岸牛樟芝產業發展協會共同承辦的「中藥牛樟芝 健康大中國」新聞發布會在北京國際飯店舉行。2015年海峽論壇上,在大會組委會宣布的眾多惠臺政策中,牛樟芝被列為臺灣首批20年以上中草藥允許正式進口大陸的種類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