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當局開放政策系列談(五)——大陸為臺灣高科技人才提供新天地

2020-12-25 央視網
  主持人 李峰:觀眾朋友,大家好。歡迎收看今天的《海峽兩岸》節目。最近臺灣當局以「避免臺灣高科技外流」為名,出臺了一項限制臺灣高科技人才到大陸工作的草案,該草案不僅規定島內企業僱用高科技人員要向當局主管機關申報列管,而且高科技人員到祖國大陸工作採取許可制,數量也要受到當局限制,預計有上萬名在島內研究機構和企業任職的高科技人員會被列管。臺灣高科技業者認為,這部草案是高科技的戒嚴法,是民主開倒車的行為。今天就這一話題,我們演播室邀請到的是清華大學臺灣研究所的徐昆明教授,歡迎您,徐教授,這位是國家計委宏觀經濟研究院的範存仁教授,歡迎範教授的光臨。

  臺灣當局有限制地開放8英寸晶片赴大陸投資不久,就出臺了對島內高科技人才進行管制的措施。它規定,島內的所有企業都要將聘用的高科技人員向主管機關申報,高科技人員如果要到大陸地區任職,必須提前兩個月,向主管機關提出申請。主管機關可以考慮臺灣的安全等因素,不予許可,如果違反這項規定,將處以10萬以上,50萬元以下新臺幣的罰款。

  臺灣「陸委會主委」蔡英文說,開放臺灣高科技人才到大陸將威脅到臺灣的安全。而「臺灣團結聯盟」則說臺灣有賣臺的高科技孫悟空,如果沒有管制的緊箍咒,即使唐三藏修養再好,也不能阻止這些人投靠大陸。目前臺灣「國科會」正就高科技人員管制的產業和技術範圍做最後篩選,預計半導體、光電、生物科技、IC設計等產業的從業人員將首當其衝成為被管制的對象。

  主持人:現在臺灣當局已經承諾要開放8英寸晶圓到大陸來投資,但是作為一個配套措施,就是要限制臺灣的高科技人員到大陸來求職,您怎麼來看待他這一系列政策的出臺問題?

  清華大學臺灣研究所 教授 徐昆明:比較明顯是針對剛剛同意的,有限度地臺灣8英寸晶圓企業到大陸投資,這樣一個案子。應該說,從這樣一個辦法來看,一方面,臺灣當局它是希望能夠控制8英寸晶圓到大陸來的進度,現在這個方案只是非常有限的,到2005年只是到大陸來三條線,但是臺灣當局仍然是希望對這樣一種投資的措施進行一種行政的幹預,另外一方面,隨著大陸改革開放的發展,很多臺灣的科技人才已經看到了大陸正是他們實現自己人生價值的一個非常廣闊的舞臺,因此近年不少臺灣科技人才,不但到在大陸的臺資企業就職,而且還積極地尋找到大陸其它類型企業就職,這樣一種形勢本來是人才流動的正常的狀態,也是對兩岸科技合作的一個非常好的一種形勢,但是臺灣當局的決策人,他們常常不是從市場經濟的角度出發,也不是從臺灣經濟發展的需要出發,而是把一些政治的訴求放到一些本來是由市場經濟決定的問題上來,因此才會出現這樣一種限制人才流動,這樣一種,實際上是不可能實現的辦法出來。

  主持人:臺灣當局出臺這項政策是為了避免臺灣的高科技人才出現外流的一種現象,範教授,您的觀察,您認為他這項政策能不能真正阻擋高科技人才的外流問題?

  國家計委宏觀經濟研究院 研究員 範存仁:我去訪問過臺大和臺師大,他們的比較白領階層,比較高級的(人才),基本上都是從美國留學回來的一些博士生,真正本土培養出來的,應該佔的百分比比較少,這些人一般的都是來去自由,你可以限制他到大陸來,但是他你限制不了到其它國家去,那麼他願意來,他轉一個彎就過來了。

  清華大學臺灣研究所 教授 徐昆明:因此我想,創造一個對臺灣有利的人才充分交流的環境,對於臺灣今後經濟的發展,實際上才是必要的。

  主持人:但是臺灣當局它正是把這當作一個藉口,如果確保高科技人才不外流,就能確保高科技企業的科技安全和經濟安全的問題,徐教授,您對這個問題有什麼樣的看法?

  清華大學臺灣研究所 教授 徐昆明:我是這樣看的,一個高科技企業之所以能夠發展,人才之所以能夠不斷地提高自己的素質,主要就是依靠互相的交流和人才的開放,如果去掉這兩點的話,這個人才隨著世界科技飛速的發展,人才本身的技術的素質就會很迅速地降低,臺灣是應該跟大陸攜起手來,共同在高科技人才方面合作交流,以便把臺灣和大陸的高科技這樣一種產業共同發展上去。但是臺灣卻採取了一種自我封閉的做法,應該說這種做法是很不明智的。

  主持人:有關這個問題,我們一起來聽一聽臺灣學者他們有什麼樣的看法,一起來看一看。

  臺灣企業界對於臺灣當局的這項措施大多表示不滿,他們認為,臺灣當局對高科技人才這樣限制,只會使海外的高科技人才不敢回臺灣,而臺灣的高科技人才則可以通過第三地到大陸去工作,所以臺灣的人才流失會更嚴重。

  臺灣區電機電子工業同業公會 理事長 許勝雄:海外這些專家,因為考慮到政府的這個限制,而不願意進到臺灣來,直接到中國大陸去,如果是因為這樣產生排斥的效應,我想,我比較擔心的是臺灣邊緣化的問題。

  臺灣半導體產業協會 秘書長 陳文鹹:我們的第一個反應就是反對,不要定這個,什麼高科技的人,還得了。

  臺灣交通大學 副教授 羅正忠:「國科會」還成立一個小組,就是管制所謂的關鍵技術,這個關鍵技術是隨時代,隨製程的改進,隨元件的製作,不停地在裡面修正。

  臺灣當局出臺這部草案的當天晚上,臺灣中天電視臺新聞評論節目《文茜小妹大》也就這一話題展開了討論,參與討論的嘉賓認為,臺灣當局的這項舉措是消極開放,無效管理。

  臺灣《新新聞》執行主編 陶令瑜:這個就像我們之前討論,「委員長」說這是一個掩耳盜鈴的辦法,就是說我們現在兩岸政策,一直說積極開放,有效管理,其實我們是一個消極開放,無效管理。人是活的,人你做了什麼規範,你說敏感,那我就換一個名義去報,或者是說就像您剛才講,如果公司覺得這是一個人才,我需要他到那邊幫我做事情,我幫你付這筆錢算什麼呢?這可能只是半張股票的錢,所以我覺得這個規範基本上是,「政府」安慰自己用的,但是它反而更去強調他的無效管理。它的開放,我基本上已經不是非常的期許了。

  「立委」(臺灣國民黨)黃昭順:這樣子一個事情,有一點像什麼,你在走夜路,然後你就吹哨子在壯膽,然後對業者有一些恐嚇的作用,嚇阻的作用,我認為說,現階段的「政府」大概對8英寸晶圓、12英寸晶圓,這些管理,都有蠻多的一些壓力,尤其是意識形態一直帶上去的時候,就會有相當大的一些,他們在處理的過程當中,不知道如何去處理,所以就丟了這個東西下來,然後告訴那些科技人員說,你再亂跑的話,我就跟前面一樣,偷跑的人我要處分,但是我處分的方法,我不知道要怎麼處分。

  主持人:這項政策的出臺,也給臺灣企業造成很多的困擾,因為對他們來說,企業的發展急需大量的人才,如果大批的臺籍幹部,臺資企業的高級人才不能到大陸來,這樣的話,對於企業的良性發展還是不利的,徐教授,您怎麼來看待這個問題?

  清華大學臺灣研究所 教授 徐昆明:是這樣的,實際上這樣一個限制人才到大陸就職的辦法,首先影響的正是臺資企業,從長遠來說受影響的,卻是臺灣經濟的持續發展。臺資企業用的大量的幹部,還是從臺灣來的幹部,這些幹部的調動是非常頻繁的,如果由這樣一種限制人才就職的繁瑣的辦法來控制的話,實際上對於一些高科技企業的影響,恐怕是非常直接。一方面,臺灣積極地要引入大陸的科技專業人才來彌補臺灣高科技人才的嚴重不足,而另外一方面,又要來限制完全按市場要求,按產業發展的要求來進行人才正常流動的臺灣的科技人才。我想這種現象是非常不公平的,也是非常不正常的。這樣一種現象恐怕在世界上人才流動上面是絕無僅有的。

  主持人:目前臺灣高科技人才就業的基本狀況是怎麼樣,範先生有沒有了解?

  國家計委宏觀經濟研究院 研究員 範存仁:臺灣當局最近這幾年經濟是走下坡路,所以臺灣好多企業,尤其是高科技企業,紛紛到大陸來投資,他如果只是讓企業進來,不讓人才進來,那這個企業就是或者是死掉,或者是由大陸的其它的來代替它。

  臺灣104人力銀行兩年內對島內的求職者做了跟蹤調查,調查結果為,島內求職者中想到大陸工作的比率隨著島內失業率升高而急劇攀升。這家人力銀行在2001年2月的專項調查發現,臺灣64%的求職者希望到大陸工作,若臺灣沒有合適的工作,則希望到大陸工作者達85%。臺灣新竹科學園區的一項調查還顯示,有約90%的受訪科技人員願意到大陸工作與發展。

  那麼,大陸為臺灣人才提供的就業市場有多大呢?從最近臺灣《商業周刊》的一項調查可見一斑。臺灣《商業周刊》調查了1600家大企業,2001年只有22.2%的企業打算在臺灣增加職員,卻有高達41.7%的企業將增加大陸據點的職員,這一結果將為臺灣專業經理人在大陸創造出4500多個金飯碗。

  最近大陸1000多家企業在香港舉辦了人才招聘會,有許多臺灣專業人士也專程來到香港參加這次招聘會,希望謀求到到大陸發展的機會。

  主持人:我們探討了,大陸可以說是人才濟濟,但應該說這些人才還遠遠不能夠滿足大陸經濟發展的需求,在很多方面都出現了人才短缺的一種情況,您認怎麼來看,臺灣的這些人才到大陸來發展,他們有沒有機會?機會有多大?

  清華大學臺灣研究所 教授 徐昆明:大陸不少的企業現在都開始要走出去,而他們缺乏的恰恰是進行有效,這樣一種公司化管理,或者市場化管理的人才,包括一些專業的人才,管理人才,以及涉外的一些人才,我想在這些方面,臺灣的各種專業人才在大陸都是有可能找到他自己實現他人生價值的地方。

  國家計委宏觀經濟研究院 研究員 範存仁:現在企業兩種人才特別需要,一個是管理層,就是包括總經理,尤其是人力資源的管理,再就是企業發展的管理,另外就是高科技人才,這些人他們確實比我們先走一步,據了解,他們很希望在大陸來發展自己。我們也很歡迎他們過來。因為什麼,我們還是屬於同一個祖先,同一種語言,畢竟在交流上有很多共同、共通的地方。

  主持人:也就是說,大陸以一個開放的,非常積極的心態來歡迎臺灣人才的加盟,您認為按照目前兩岸經貿發展的需要、交往的需要,在人才交流方面應該有一個什麼樣的比較好的模式?

  清華大學臺灣研究所 教授 徐昆明:大陸對於兩岸人才的交往的政策,我想就是八個字:互補互利,真誠合作。我想只要本著這樣一種精神的話,兩岸人才的交流活動,就會進一步得到發展。

  主持人 結束語:謝謝二位嘉賓的光臨,謝謝。臺灣當局限制臺灣的高科技人才到大陸任職,對於兩岸的經濟交流和人才的發展都是極為不利的,這種做法已經受到兩岸業者的譴責。人才的流動是市場經濟的客觀需求,臺灣當局以政治力量來阻止它的進行,結果只能是適得其反。感謝收看今天的《海峽兩岸》節目,下期節目我們再見。(編導:羅怡)

  臺灣當局開放政策系列談(四)

  ——陸資入島何其難

  2002年5月7日星期二播出

  主持人 李峰:觀眾朋友,大家好!歡迎收看今天的《海峽兩岸》節目。2001年年底,中國大陸和臺灣先後成為世界貿易組織成員,擴大兩岸經貿往來有了新的契機和動力。在這種大背景下,臺灣有關部門陸續宣布將向大陸開放房地產業以及部分服務業。那麼,這樣的一種開放有什麼樣實際的效果?又符不符合臺灣經濟發展的要求呢?今天我們演播室邀請到的是外經貿部研究院的馬宇研究員,來共同探討這一話題。首先歡迎馬先生今天的光臨。我們一起來看一個相關的短片。

  為了因應世貿組織規則以及落實「經發會」共識,最近,臺灣開始適度開放大陸資金入島。2002年1月16日,「陸委會」主委蔡英文表示,將比照其它世貿組織成員,開放陸資赴臺從事盈利性服務業投資,但是教育、醫療、律師等領域暫不開放;4月2日,「立法院」三讀通過「臺灣地區與大陸地區人民關係條例」部分條文修正案草案,將現行的大陸資金到臺灣投資房地產從「完全禁止」改為「許可制」,具體的許可辦法由「陸委會」制訂後發布;4月15日,「立法院」初審通過58項服務業對陸資開放的草案,其中包括再保險及轉再保險業務、酒店服務業等。有關官員表示,近期不考慮開放製造業投資。

  主持人:對於任何一個地區來說,要發展經濟,吸引外來資金是非常重要的事情。那麼,臺灣在拒絕大陸資金50年之後,現在終於有了鬆動。但是有人評論說,這是順應時勢發展的需要,也有人說是無可奈何的選擇。馬先生,您的看法呢?

  外經貿部研究院 研究員 馬宇:從大陸和臺灣的交往來看,前30年,從1949年到1979年,這段時期兩岸互為敵人,當然也就談不到經貿往來,不管是貿易的還是投資的,都談不到。但是,從大陸改革開放以後,這種情況就稍微有點變化,大陸對臺灣商品、臺灣人員、臺灣資金進大陸基本上採取了開放的態度,但是,到目前為止,臺灣對大陸的資金還是限制的。不過,由於在2001年底以後,兩岸先後成為世界貿易組織正式成員,所以在這種情況下,臺灣當局迫於內、外在的壓力,也不得不放開對大陸資金進入臺灣的限制。

  主持人:也就是說,在大陸開放臺灣資金20多年之後,才終於盼到了今天的這麼一步鬆動。我們再來看看這份58項服務業的開放目錄,應該說,服務業涉及的範圍非常廣,領域也是非常多,但是從這份目錄當中可以看到,它涉及的領域和部門都是非常有限的。

  外經貿部研究院 研究員 馬宇:從整個開放的領域和程度來說都是局限比較大,現在開放的領域往往都是那些相對來說市場空間已經很小、投資回報率很低的一些行業。

  主持人:比如說。

  外經貿部研究院 研究員 馬宇:像酒店服務業,本來已經屬於完全放開競爭的行業,並且臺灣已經是非常發達、很成熟,在這種情況下,相對來說它的投資機遇和投資回報率都比較低,允許大陸資金進去的話相對來說空間也比較有限。

  從世界範圍來看,臺灣的觀光資源並沒有太大的優勢,更由於受到近幾年經濟不景氣的影響,目前島內的觀光業日漸疲軟,與之相關的旅館業以及附屬的餐飲業普遍生意難做,大都處於削價競爭的狀態。臺灣大學教授張麟徵在接受電話採訪時認為,短期內臺灣旅館業仍將處於不景氣之中。

  臺灣大學 教授 張麟徵:要旅館的住房率高,有幾個條件,一個就是有很多觀光客,再就是有很多的商務旅客。這兩方面來說,如果臺灣的經濟情形不能快速回春,商務旅客的量就不會有太多的成長。至於說觀光,我覺得臺灣本身的觀光資源很有限。

  張麟徵教授認為,最能刺激臺灣觀光業的就是開放大陸居民赴臺旅遊,但是,臺灣當局卻採取了「局部試辦、配額控制」的政策,只允許大陸的海外留學生和取得國外居留權的大陸人士到臺灣觀光,而且每天不能超過1000人。條件如此苛刻,以至於到目前為止只有不到40人最終成行。臺灣東吳大學的石齊平教授認為,大陸居民不能進入臺灣,也會嚴重影響陸資的投資意願。

  臺灣東吳大學 教授 石齊平:一般來講,除非讓企業有更多的資訊,有更多實地考察的機會,否則你叫他去投資,哪有那麼簡單的事。不是你政策上開放一、兩項以後,或者開放幾十項以後,大陸很多有資金的、願意投資的人就因此而產生非常強的意願來進行投資。我想很少有人會做這種事。

  再保險是金融領域中臺灣準備向大陸開放的惟一一項業務,對此,張麟徵教授分析說,這完全是臺灣當局從自己單方面的角度考慮。最近幾年臺灣地震、洪水等自然災害頻頻發生,島內的保險公司對應接不暇的理賠事件已經感到力不從心,而其它國家的再保險公司要麼不願意接單,要麼提高保費。在這種情況下,臺灣方面才考慮讓大陸的保險公司來承接再保險業務。

  臺灣大學 教授 張麟徵:一方面算盤打得太精,一方面政治設防太厲害。所以我想,臺灣其實並不想開放陸資來,只不過是因為兩岸都加入了世貿組織,所以它不得不做出一些姿態來對國際社會有一點交代,也對臺灣的要求開放的民意有一點交代。

  主持人:大家都比較關注臺灣開放大陸不動產投資的問題,但是據我們了解,在大陸的很多房地產商,他們對這項開放政策好像並不是很熱衷?

  外經貿部研究院 研究員 馬宇:因為臺灣的房地產本來競爭已經非常激烈,整個房地產市場開發這麼多年非常成熟,並且本來臺灣就是一個資本集中比較高的地方,何況還有其它的世界資本,包括香港資本,進入也比較早。所以它整個房地產開發市場已經是基本上趨於飽和,它的利潤率基本上在5%左右,相對來說對房地產是利潤比較低的地方。但是目前中國大陸的房地產市場是往上走的、發展比較快的一個市場。

  主持人:據樂觀的專家分析,目前大陸房地產投資的回報率已經達到了30%,而臺灣只有5%。

  外經貿部研究院 研究員 馬宇:從這個角度來說,一個發展的市場和一個比較成熟的市場利潤差別是比較大的。對資本來說,首先肯定是要去追逐利潤比較高的這塊市場。

  受經濟低迷的影響,臺灣房地產的衰退已經持續了近十年,尤其是近一年多來更是步履艱難,房地產公司無論是守著黃金地段,還是打著知名品牌,都無法擺脫慘澹經營、苦苦支撐的處境。與鼎盛時期相比,大部分房地產公司的業務量縮減了一半,有的公司下降更多。

  民眾購買力嚴重不足是造成臺灣房地產不景氣的重要原因,以臺北地區為例,買一套60多平方米的普通住房大概需要500多萬元新臺幣,除去最高250萬元的低息貸款,剩下部分就要老百姓自己解決。但是從2001年島內每戶家庭收入平均來看幾乎是零增長,更有10個縣市是負增長。因此,儘管當局一再採取調降房貸利率等辦法來刺激房地產消費,但效果並不明顯。

  與臺灣相反,大陸的房地產市場卻是一派繁榮景象,尤其是商品住宅的建設和銷售都一直保持了增長的態勢。2001年前10個月,商品住宅銷售額為2200多億人民幣。其中90%以上來自個人購買。銷售面積1億多平方米,同比增長27%。平均售價為每平方米2300元,比前一年上漲11%。

  因此,儘管臺灣允許陸資進入,但是大陸的業內人士表示他們暫時還沒有入島的打算。

  北京紅石實業有限責任公司 董事長 潘石屹:為什麼要到臺灣去?應該是臺灣人來大陸投資。因為大陸的經濟增長和社會的發展都比較好。還有一個,房地產有個特別重要的指標就是,凡是經濟增長、社會穩定、政治穩定的時候,這個市場就繁榮。我們常常看到(臺灣)電視上面動不動就打起來了,開會的時候就打起來了,給普通的人來看的話,這不是一個團結的、穩定的、能夠帶領這個地方的經濟往前發展的政府。作為一個商人,我是不會到臺灣去投資的。

  主持人:您認為開放哪些領域既有利於臺灣經濟的發展,也有利於大陸企業的成長呢?

  外經貿部研究院 研究員 馬宇:對兩岸的產業互補來說還有一些更有發展空間的產業。我們也知道,大陸的一些銀行應該說也具有了一定的國際競爭力,比如像中國銀行,現在在香港、在美國、在歐洲都有了自己的分行,並且經營也還可以,到臺灣去,應該說也有一定的競爭力。還有就是建築,因為大陸的建築公司在國際上都是有一定競爭力,現在香港的建築,相當一部分市場份額是大陸的建築公司在做。但是,對臺灣來說,因為臺灣的建築市場也是比較發達,但工人成本相對來說也比較高,這樣的話,引入大陸的建築商進去應該說非常有發展空間,但這一塊到現在還是限制比較嚴。另外像勞務輸出,還有醫療,臺灣基本上都沒有放開。

  主持人:應該說現在出現了一個很尷尬的局面,它開放的領域沒有人去光顧,而很多人想去的領域又沒有得到開放。比如說大陸的青島啤酒,我們大陸的一個名牌啤酒,它計劃到島內去發展,但是由於陸資身份的限制,所以只有通過香港、繞道第三地來進行運作。

  外經貿部研究院 研究員 馬宇:從國際資本流動來說這是非常不適宜的,從具體的項目操作、商業運作上來說,肯定會增加企業的運作成本,尤其是對大陸資本進入臺灣以後的競爭力、更好地跟當地經濟融合會產生很大的阻礙。

  主持人:那麼大陸對於臺灣資金的進入有沒有限制?

  外經貿部研究院 研究員 馬宇:我們在政策上對臺灣投資沒有額外的限制,我們鼓勵臺商來大陸投資,首先是開放製造業,然後再開放服務業,現在對金融的開放也加大了,尤其對臺資集中的地區,允許臺灣的金融機構設立辦事處,甚至設立營業性的金融機構,比如設立分行,或者搞合資銀行。這也是解決臺商投資在大陸的融資問題,這個對臺商投資非常有好處。但是,從另外一個角度來說,臺灣對大陸投資進入臺灣從事金融業務現在還是禁止的,但是從長遠來說,應該說這也是開放的一個重點領域,因為這對臺灣保持或者加強它的資本流動能力、對臺灣資本市場的活躍也非常有好處。

  主持人:對刺激臺灣經濟走向良性循環是非常有幫助的。剛才我們探討了已經有一些領域允許陸資入島了,據您的觀察,在這些領域當中,大陸的資金是不是從此以後就可以非常順利地入島呢?

  外經貿部研究院 研究員 馬宇:現在看起來還很難,因為從臺灣角度來說,現在是剛剛開放大陸資本可以進入臺灣,並且都是比較原則性的,就是這個產業我不再禁止你進入,是可以進去,但是如何進入?比如審批條件是怎樣的?進來以後經營範圍是什麼?可以做什麼業務?到現在都沒有完全明確,所以還需要有一些配套的政策出來。

  主持人 結束語:非常謝謝馬先生今天的光臨。在大陸開放臺資進入20多年後的今天,臺灣當局終於邁出了開放陸資入島的第一步,應該說,這樣的開放是有利於臺灣經濟的發展,也給大陸企業開闢了新的成長空間,這樣互惠雙贏的事情,需要兩岸以務實的態度和更加開放的心態加以促進。(編導:汪朝暉)

相關焦點

  • 臺灣引進祖國大陸高科技人才限制太多
    中新網香港十二月十一日臺北消息:臺灣高科技業出走祖國大陸,已是擋不住的趨勢。儘管近日臺灣當局提出引進大陸科技人才的政策,但前「行政院」副院長劉兆玄十日指出,臺灣早已錯過引進大陸高科技人才的時機,此刻「為時已晚」,而且限制仍多,成效有限。
  • BBC:大陸惠臺政策引發臺灣「人才流失」擔憂
    【觀察者網 綜合報導】為打破臺灣當局一意孤行造成的兩岸交流僵局,大陸方面不斷出臺各種優惠政策,繞過臺灣當局吸引臺灣居民來大陸發展,赴大陸求學和工作的臺灣年輕人排起了長隊,「天然獨」神話面臨崩塌危機。BBC在8月13日報導了大陸惠臺政策的影響,所謂「天然獨」世代的臺灣年輕人紛紛來大陸就業,臺灣當局和一些偏綠學者擔憂大陸的優惠政策造成臺灣人才外流,但提出的「反制措施」卻是捉襟見肘,只會讓臺灣人受苦。
  • 中央對臺灣有新定位!「十四五」是臺灣同胞們的新機遇,蔡英文當局...
    這是70載兩岸關係發展歷程的歷史定論,也是新時代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然要求。」因此,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新的歷史階段,推進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和祖國統一已成為整個中華民族的歷史使命。任何事物的發展都不會一帆風順,總表現為螺旋式發展、波浪式前進。兩岸關係也不例外。
  • 臺灣當局突改"高考"計分政策 學生赴大陸求學受阻
    (原標題:臺灣當局突改「高考」計分政策,高中畢業生赴大陸求學受阻)
  • 臺灣人才湧向大陸,蔡英文說這種話讓臺胞怒了…
    正如當下的臺灣當局,與其玩「掩耳盜鈴」那套,不如多聽取民意,設身處地為民眾著想,可謂正道。之後,這位媽媽還在帖子的評論板塊與她的好友互動時透露出了這麼一個信息:今年來大陸高校面試的臺灣學生非常之多,以至於有臺灣家長感嘆說「去年是臺生選陸校、今年是陸校選臺生」。值得注意的是,在其下的評論板塊中,有不少臺灣網友也紛紛表達了對民進黨當局的失望,以及對於臺灣人才流失的哀嘆。
  • 大陸創業發展機遇好 臺灣人才圓夢機會多
    其實,兩岸教育交流和人才交往,隨著大陸出臺越來越多的暖心便利舉措,讓臺灣各行各業的人才看到了未來的希望所在,更讀懂了「發展與圓夢大陸要比臺灣好」。臺灣花蓮縣源城小學教師唐宇新感嘆,真心協助他們的不是臺灣當局,而是大陸。拴心留人環境好。
  • 臺灣多位「立委」要求當局開放進口大陸書籍
    中新社香港二月二十六日電臺北消息:針對臺灣問窪堂書局有一批祖國大陸出版品欲進口臺灣而遭其海關扣留一事,臺灣多位「立委」要求當局解除「限制大陸書籍進口」的禁令,以加強兩岸文化交流。  據「中央社」今天報導,臺灣親民黨「立委」李慶華、龐建國、秦慧珠等今天在「立法院」舉行記者會,責問臺灣當局「禁止大陸學術書籍進入臺灣合理嗎」?
  • 美媒:41萬臺灣人在大陸工作 臺當局對人才外流無奈
    參考消息網今天(21日)報導,美媒稱,臺灣近年來人才外流,大陸已成為最大的目的地。國民黨「立委」認為,這個現象衝擊臺灣地區整體經濟發展。他稱:「這是我們的骨幹,未來人才的骨幹,這些骨幹都跑掉了,對未來產業的根基絕對有很大的影響。」他表示,臺當局似乎拿不出任何的對策,只是想「新南向」,但沒有看到偉大之處,新南向的地方薪資水平比臺灣低很多,沒人要去那裡。
  • 臺灣竹科業者疾呼鬆綁大陸專業人才來臺工作政策
    自交大畢業的陸生梁田,未選擇回大陸,而是留在臺灣繼續讀博士班。(中新社資料照片)華夏經緯網9月15日訊:據臺灣媒體報導,臺灣科技人才大量流往大陸,竹科廠商也曾想過挖大陸人才來臺,但因法規限制,大陸人來臺頂多只能待1個月,且要申請工作證和居留證,在臺當局政策未鬆綁的情況下,開放陸生就業及大陸專業人士來臺工作,是完全不可能。
  • 臺灣高科技醫療搶灘大陸「十三五」健康產業商機
    隨著人口老齡化、消費升級及醫改逐步推進,專家預計,未來大陸醫療健康行業產值有望突破10萬億人民幣,並引領新一輪經濟發展浪潮。   醫療及美容是臺灣地區的優勢產業之一,在大陸民眾中具有較高的認可度。近年來隨著兩岸政策開放及直航便利性,加上預防醫學觀念逐漸普及一般民眾,大陸民眾赴臺進行醫療服務的需求日益增加。
  • 臺灣終於對大陸學生開放,島內輿論也表達了憂心
    對於民進黨當局的錯誤做法,臺灣民眾已經感到十分不滿,8月24日,臺灣地區方面採取措施開放大陸學生赴臺就學,該政策已宣布就引起了臺灣地區民眾的熱烈討論。臺灣地區終於對大陸學生開放民進黨當局從6月份開始開放政策允許其他國家和地區的學生返回臺灣地區,可是卻一直不包含大陸學生,這引起了島內民眾的不滿,可是民進黨當局仍舊在一意孤行,8月5日再次開放仍舊沒有包括大陸學生,對於民進黨當局的錯誤做法,大陸方面已經做出了警告。
  • 臺灣大學想到大陸招生
    為了能夠繼續生存下去,一些大學校長建議臺灣當局儘快放開政策,招收大陸的學生以擴充學生來源,從而緩解島內高校「吃不飽」的危機。1987年,大陸高校正式招收第一名臺灣學生,開啟了兩岸交流的一扇新門。時至今日,求學大陸在島內形成一股新熱潮。雖然臺灣當局並不承認大陸學歷,但似乎絲毫不減大陸一流院校對臺灣學生的吸引力。許多臺灣的優秀學生來到內地高校學習,特別是就讀碩士、博士研究生者日益增多。
  • 大陸人看臺灣:培育與留用人才值得思考
    這起自殺事件雖為個案,但還是為臺當局的陸生政策敲響了警鐘。民意代表吳育升在質詢「陸委會主委」王鬱琦時就表示,大陸學生在臺自殺身亡事件令人悲傷,現在臺灣當局尚未將在臺陸生納入健保,令社會質疑有關方面對大陸學生在臺安全照護和心理安撫的能力。  臺灣高校自2011年開始招收陸生。第一年1905人報名,去年則增為2629人,但實際報到人數都還不到招生名額的一半。
  • 臺灣實質薪資停滯引關注 | 輿論籲當局檢討兩岸關係等政策
    據臺當局統計機構今年初公布的統計顯示,2016年臺灣人均每月實質薪資為46422元新臺幣,不及2000年的水平;臺灣「中央研究院」近期公布的研究顯示,近15年來,臺灣實質GDP持續增長,但實質薪資卻幾乎停滯;臺灣1111人力銀行
  • 大陸薪資高三倍,臺灣晶片人才大舉赴陸
    BoGednc儘管臺當局為留住人才作出了相應舉措,但成效甚微。更有不少臺工程師直言,「在中國大陸掙三年的錢,相當於在臺灣掙十年的錢」。BoGednc在中國大陸掙三年的錢,相當於在臺灣掙十年的錢報導指出,一位2016年從聯華電子(UMC)跳槽到華東地區某晶片製造廠的37歲資深工程師湯米·黃表示,公司提供一套新的三居室公寓,有40%的折扣,條件是他要在公司工作5年以上,且工資較臺灣增加5成。
  • 中美科技戰將加速臺灣人才流向大陸!聽聽這些臺灣學者如何說
    近日有臺灣輿論認為,中美科技戰或加速臺灣人才流向大陸,臺灣地區相關人才將成為大陸「爭奪」的對象,而另一方面,大陸對臺灣人才的磁吸效應,並未因美國對中國大陸的圍堵而吸引力減小,相反高端人才西進大陸可能將更加頻繁。
  • 【行業動態】臺大碩士大陸就業獲高薪 臺灣人才流失嚴重
    對於當下臺灣年輕就業者面臨的低薪窘境,臺大學勞工系教授把原因歸在了」臺當局創新產業政策」上,並將之斥為「完全是大夢一場」。近年來臺灣人才流失嚴重,其中近六成都選擇趕赴大陸就業。曾經,在大陸就業是「在臺灣混不下去」的表現,如今則被視為「有本事」。臺大學教授:臺灣這一代的失落,臺當局「功不可沒」據「風傳媒」報導,臺灣著名私立綜合性大學文化大學勞工關係學系教授張家春肯定地表示,「臺灣這一代的失落,關鍵出在臺當局近年不斷吹捧的所謂創新產業政策,最後證明完全是大夢一場。
  • 蔡英文當局急哭了:各國都對大陸表態認同一個中國,臺灣該咋辦?
    蔡英文上臺之後,前後多個國家與臺灣「斷交」,在新加坡公開表示支持「一個中國」之前,奈及利亞也宣布「一個中國,反對『臺獨』」。蔡英文當局卻指責大陸壓縮臺灣發展空間。蔡英文當局不僅不反思自己的錯誤行為,還推出「新南向」政策,以對抗大陸的「一帶一路」戰略。蔡英文稱,「新南向」政策與大陸的「一帶一路」完全不同。島內各界普遍認為,「新南向」無法與大陸的「一帶一路」戰略抗衡。
  • 從臺灣吸引高科技人才,已成為大陸積極發展晶片行業的一部分
    打開APP 從臺灣吸引高科技人才,已成為大陸積極發展晶片行業的一部分 李倩 發表於 2018-09-06 16:22:16 對一個臺灣晶片工程師來說,這是一個無法拒絕的夢想中的工作機會。 作為一位曾在聯華電子等臺灣頂級晶片製造商工作的資深員工,這位工程師去年接受了中國大陸一家政府支持的晶片製造商的工作,現在華東地區一家晶圓加工廠負責一個小團隊。 這位工程師加入了越來越多的臺灣資深專業人士的行列,他們在中國大陸蓬勃發展的半導體行業工作。
  • 臺灣年輕人愛掙人民幣 勸當局不要背道而馳
    自從2016年民進黨當局上臺之後,臺灣當局領導人蔡英文雖然沒有明說「臺獨」,但是所作所為都在大力推動「去中國化」。臺海關係急轉直下。在大陸崛起的歷史進程中,民進黨選擇與對岸對抗的政策讓不少的臺灣有識之士都深感憂慮。  臺灣《旺報》8日發表社評,專題討論了兩岸人心之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