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媒:41萬臺灣人在大陸工作 臺當局對人才外流無奈

2020-12-15 觀察者網

參考消息網今天(21日)報導,美媒稱,臺灣近年來人才外流,大陸已成為最大的目的地。國民黨「立委」認為,這個現象衝擊臺灣地區整體經濟發展。

據美國之音電臺網站5月17日報導,臺灣地區行政機構有關部門表示,2015年臺灣人赴海外工作人數是72.4萬人,與10年前相比幾乎增加一倍,其中外流大陸約41萬人,達到58%比例最高,東南亞國家和地區約11萬人,佔15.4%排名第二。

4月15日,上海市臺協在臺北松山文創以「世界的上海、築夢的舞臺」為訴求舉辦徵才博覽會,吸引上萬大學應屆畢業生、社會新鮮人來探路(臺灣《聯合報》)

臺立法機構「經濟委員會」委員、國民黨「立委」賴士葆接受採訪時表示,臺灣人才大量外流,已經衝擊臺灣整體經濟發展。他稱:「這是我們的骨幹,未來人才的骨幹,這些骨幹都跑掉了,對未來產業的根基絕對有很大的影響。」他表示,臺當局似乎拿不出任何的對策,只是想「新南向」,但沒有看到偉大之處,新南向的地方薪資水平比臺灣低很多,沒人要去那裡。

賴士葆還說,大陸一線城市的薪資結構都已經高過臺灣,比如大學畢業的起薪,臺灣大約是700美元(約合4800元人民幣),而大陸已經是1000美元(約合6900元人民幣)以上。

臺當局領導人蔡英文執政之後,提出了「新南向」政策,設立了「新南向」辦公室,希望加強與東南亞國家和地區的經濟合作,並逐漸減少對大陸的經貿依存度。

另一方面,大陸拋出了許多優惠措施,具體項目包括設立創新產業基地等,希望吸引更多臺灣年輕人前往創業、工作。

去年4月30日,臺生前往大陸一線城市面試,期望能到大陸工作

民進黨「立委」陳亭妃告訴美國之音,中國大陸不斷「磁吸」臺灣人才,背後主要目的是希望獲得臺灣的技術。

她表示,蔡英文也曾經指示給予他們更多的期待,也就是人才留在臺灣,有未來及競爭力,為什麼一直要「新南向」,就是擴展臺灣的市場,臺灣的市場就代表競爭力,有競爭力人才就不會外流。

「臺灣發展委員會」的報告還指出,臺灣流向大陸的人才主要是科技及經貿管理等方面的專業,但在全球化的趨勢下,人才流動是很自然的事,重點是如何招攬到需要的專才,數據顯示,2015年到臺灣工作的海外人才只有2到3萬人。

臺當局行政機構相關人員林錫耀日前表示,為了改善這個現象,臺灣將推動專業人才延攬及僱用法,鬆綁一些相關法令,讓更多白領人士願意到臺灣工作。

相關焦點

  • 臺灣專業人才到海外淪為重體力勞工?低薪化導致人才外流嚴重……
    根據臺當局「主計總處」最新統計數字,臺灣地區到海外就業的人口創新高,2015年已逾72萬人,其中到大陸就業所佔比例為58%。由於近年來持續低薪化,臺灣人才外流狀況名列全球第一,專業人才流失尤為嚴重,有的專業人才到海外甚至淪為重體力勞工。有島內民眾自嘲說,過去是臺商走天下,接下來是臺幹,現在卻是臺勞。
  • 【行業動態】臺大碩士大陸就業獲高薪 臺灣人才流失嚴重
    一名臺大碩士大陸就業獲高薪還講述了自己的職場經歷,事實上,這並不是一件值得兩岸吃驚的大新聞,因為臺灣人北上前往內陸就職,早已成為一個大趨勢。不知從何時起,北京街頭的咖啡廳裡開始聽到有臺灣口音在討論設計文案,銀行大堂裡開始出現臺灣正妹為客戶服務,新一代的臺灣年輕人正以一種全新姿態融入大陸——北上工作。
  • BBC:大陸惠臺政策引發臺灣「人才流失」擔憂
    BBC在8月13日報導了大陸惠臺政策的影響,所謂「天然獨」世代的臺灣年輕人紛紛來大陸就業,臺灣當局和一些偏綠學者擔憂大陸的優惠政策造成臺灣人才外流,但提出的「反制措施」卻是捉襟見肘,只會讓臺灣人受苦。認為大陸對臺友善的比例是40.8%,是所有年齡層中最高的,更有近六成(59.6%)願意到大陸發展。產業政策不靈,只能搞「軟實力」臺灣「陸委會」認為,陸方不斷出招吸引臺方的技術人才是有「政治意圖」,導致臺灣「人才外流」臺當局會持續強化留才機制,反制大陸方面。
  • 臺灣竹科業者疾呼鬆綁大陸專業人才來臺工作政策
    自交大畢業的陸生梁田,未選擇回大陸,而是留在臺灣繼續讀博士班。(中新社資料照片)華夏經緯網9月15日訊:據臺灣媒體報導,臺灣科技人才大量流往大陸,竹科廠商也曾想過挖大陸人才來臺,但因法規限制,大陸人來臺頂多只能待1個月,且要申請工作證和居留證,在臺當局政策未鬆綁的情況下,開放陸生就業及大陸專業人士來臺工作,是完全不可能。
  • 臺灣淪為亞洲人才「中繼站」 蔡英文執政一年臺青紛紛出走
    按理說,這應該算是一件令臺灣民眾以及臺當局領導都倍感欣慰的事,但實際上,他們卻高興不起來……近年來,多項國際人才評比報告幾乎一致性指出,臺灣已經淪為全世界人才外流最嚴重的地區之一,並將面臨人才短缺的危機。對此,臺「國發會主委」陳添枝也對臺灣人才流失問題提出警告,他指出,臺灣每年有高達5%的大專以上畢業生到島外去工作。
  • 臺灣當局開放政策系列談(五)——大陸為臺灣高科技人才提供新天地
    最近臺灣當局以「避免臺灣高科技外流」為名,出臺了一項限制臺灣高科技人才到大陸工作的草案,該草案不僅規定島內企業僱用高科技人員要向當局主管機關申報列管,而且高科技人員到祖國大陸工作採取許可制,數量也要受到當局限制,預計有上萬名在島內研究機構和企業任職的高科技人員會被列管。臺灣高科技業者認為,這部草案是高科技的戒嚴法,是民主開倒車的行為。
  • 美媒爆料「警告」蔡英文!臺當局對美大選緊急「糾偏」
    【環球時報特約記者 張天行】「美大選前3天,華郵披露:蔡政府偏袒共和黨。」臺灣媒體網站首頁1日被這樣的消息充斥。美媒在如此敏感時刻刊發這樣的報導令臺灣當局膽戰心驚。近幾個月來,蔡英文當局為了充當美國川普政府對抗大陸的棋子,不惜在美國大選中押單邊,賭川普能連任並繼續遏制中國的政策。
  • 人才流失全球最嚴重,臺「科技部長」欲補助博士生
    據臺當局「主計總處」數據,從2005年到2015年,臺灣人才外流數量從34萬人增至72.4萬,不僅如此,外流人才中72.52%為大專以上學歷,84.69%為青壯年。 《人民日報海外版》認為,這批青壯年是島內各界精英,也是消費主力,他們外流的時候帶走了知識和技術,對島內經濟和產業競爭力的影響極大。
  • 中美科技戰將加速臺灣人才流向大陸!聽聽這些臺灣學者如何說
    據中評社報導,臺灣大學「發展研究所」副教授辛炳隆分析認為,到海外就業的臺灣人,赴大陸人數仍然最多,但趨勢不再是過去常見的產業類別。因為,大陸的就業人口素質近年已培養起來了,臺灣人過去的優勢不再,另一方面是,臺商到大陸投資的高峰期已過,臺幹效應降低,再加上疫情影響臺人赴外工作意願,未來不太容易再有大宗臺灣人赴陸就業的景象。
  • 臺生:臺灣阻礙人才發展,西進大陸求學已成趨勢與時代潮流
    據臺灣《聯合報》報導,許瑞娟在臺某頂尖大學讀博士班三年級,今年考取赴新加坡公費留學,因有感拿到臺灣博士學位沒有價值,臺當局教育部門給的公費不足以支持留學,她又具備公務員資格,若在新加坡打工恐違反公務員兼職,她決定放棄臺灣的一切,赴香港從頭開始,期許自己成為國際人才。她還寫了一封信給臺當局教育部門負責人,稱「臺灣的環境根本就是阻礙真正的人才發展,不要再自欺欺人了!」
  • 臺灣人才湧向大陸 著名半導體企業跑了四百多人
    大陸31項惠臺措施出臺後,臺當局祭出「固盤」措施,叫嚷要把人才留在臺灣,卻被臺灣科技人才「用腳投票」狠狠打臉。臺灣《聯合報》18日報導稱,臺塑集團總裁王文淵17日表示,近一兩年臺灣半導體業被大陸「挖角」情形嚴重,臺塑集團旗下的電腦內存製造廠商南亞科已有48名高級技術人員離職,直接去大陸就業,其中又以半導體領域人才流失更為明顯,雖然這是預料中的事,「但沒有想到會跑這麼多」。而全球最大的半導體儲存及影像產品製造商之一的美光科技有限公司流失人才更多,「跑了四百多人」。
  • 蔡英文祝賀拜登對方「已讀不回」 美媒爆料令臺當局如坐針氈
    對此,發言人朱鳳蓮表示,臺灣是中國的一部分,我們歷來以一個中國原則處理臺灣對外交往問題,堅決反對臺灣地區和有關國家發展官方往來關係。發言人言簡意賅的表態,點明了大陸的一貫原則,而記者的這一提問則形象概括了臺當局連日來的種種滑稽之舉。從「緊抱川普大腿」到「獻媚拜登」,民進黨當局變臉比翻書還快,也令不少島內網友直呼「受不了」。
  • 臺灣當局擬採認學歷的41所大陸大學名單
    據臺灣媒體報導,昨逾百名島內大學校長、副校長到臺灣「立法院教育委員會」旁聽陸生法案修法進度,希望法案儘快通過。臺當局「教育部」昨表示,若五月底「立法院」會期結束前三讀通過相關法案,九月起島內大學將可招收包括北京大學在內的大陸41所大學畢業生赴臺讀碩博士班。
  • 美媒稱大陸遊客對臺印象:城市不現代
    原標題:美媒稱大陸遊客對臺印象大不同:城市不現代 物價更便宜  參考消息網3月7日報導 美媒稱,儘管臺灣最近點距離大陸僅160公裡,可是數十年來它禁止來自對岸的大多數遊客訪臺。  據美國《福布斯》雙周刊網站3月5日報導,2008年以後,臺灣方面開放旅遊業,赴臺旅遊迅速變得普遍。大陸民眾自小學起就開始聽說臺灣。
  • 又要懲罰臺灣民眾?臺當局禁止臺生到大陸銀行任職
    對此,有臺生表示,以往有意在大陸從事銀行業的臺生只能到外商銀行工作,如今中國銀行對臺生招手,儘管只開放特定地區,但對臺生相當具有吸引力。然而面對大陸釋出的善意,臺陸委會卻連夜發聲明反對,並聲稱「中國銀行由大陸官方持有大部份股份,屬於臺灣人禁止任職或為其成員的大陸黨政軍機關、團體」。
  • 臺灣當局:今年大陸返臺過年人數可能僅剩2萬多
    (觀察者網訊)自臺灣地區出現新冠肺炎本地病例後,臺灣當局加大了檢疫防控力度,規定自15日起14天居家檢疫需「1人1戶」。疫情返臺難度的提高,與高昂的隔離成本,使大陸許多臺胞臺商放棄了返臺過年的計劃。據臺媒「聯合新聞網」1月16日報導,臺灣當局預計,今年從大陸返臺過年的臺灣民眾可能僅剩兩萬多人,且這個數字可能還會繼續下降。臺當局稱,往年大陸臺胞臺商返臺過年人數一般都在十萬人左右,今年這個數字將低於以往的三分之一。由於返臺民眾需要接受為期十四天的檢疫隔離工作,因此臺當局預估,從1月15日起至28日將會是臺灣民眾從大陸或海外返臺的高峰。
  • 臺灣各界研討應對少子高齡化與低薪外流潮多重社會問題
    臺當局統計部門數據顯示,截至2018年11月底,島內新生兒僅16.4萬多人。據臺灣地區「發展委員會」預估,2018年全年新生兒數為18.5萬人,創5年來新低。臺灣大學社會學系教授薛承泰認為,少子化對各級教育的衝擊最為明顯,其次是勞動力與納稅人口減少,同時老人越來越多,照顧與福利需求水漲船高。
  • 臺媒:蔡英文執政加劇臺灣人才流失
    >日曾發表社論《人才持續外流,臺灣將走向崩壞》,就在提醒臺當局要慎謀對策。適巧臺當局「行政院」與民進黨「立法院」黨團日前召開「便當會」,討論 「國發會」草擬「外國專業人才延攬及聘僱法」,擬「鬆綁」限制,放寬籤證、居留、保險、租稅、退休等規定,來吸引外籍白領人才來臺,營造對外籍人才更友善的工作環境,甚至考慮是否要給予外籍白領租稅減半的優惠。
  • 臺財經評論員籲蔡英文當局開放陸生畢業後在臺就業
    華夏經緯網9月15日訊:據臺灣媒體報導,包括臺灣宏碁創辦人施振榮等科技大老很早就警告,臺灣人才不夠,企業要透過向外併購來取得相關人才,現在的情況則是,臺灣人才不但不夠,還大量流失。對此,臺灣財經評論員林宏文建議蔡英文當局,開放來臺就讀的陸生畢業後可以到臺灣科技廠商就業,同時開放大陸科技人才到臺灣教學及工作,藉以抵銷大陸對臺灣人才的「磁吸效應」。
  • 臺灣高校排名被大陸甩身後 升學志願北大取代臺大蔡當局怕不怕
    一句話不僅道出臺灣學生家長的錯愕、驚嘆,也讓近年來無論大學國際排名、畢業生就業競爭力榜單臺灣節節敗退、大陸邁步上揚,此消彼長的態勢更加公開明朗,這些已經不只是教育界人士的集體焦慮、無奈。對此,臺大文學院院長、圖資系教授黃慕萱指出,大陸高校資源豐富,獲得官方補助額度高,政府投資力度大是進步的主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