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很多家庭教育中,一邊是家長的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深深期望,而另一邊卻又是孩子表現的不盡人意或者更是手足無措。有些家長不明白,為什麼我的孩子動作就特別慢?寫作業拖拖拉拉、邊寫邊玩,自覺性、自制力特別差?
面對這些問題,還在傷神費腦的家長有沒有想過這些問題與孩子的本體感發展障礙有關係,而不是孩子的學習態度的問題,所以家長怎麼嚴厲的打罵孩子都是沒有用的。那麼到底什麼是本體覺?什麼又是本體覺發展障礙?作為家長的我們又該如何幫助我們的孩子呢?下面呢,就讓我和大家一起聊聊我們感統訓練中的這一部分——本體覺。
·什麼是本體覺?
是指來自於我們身體內部,是肌、腱、關節等運動器官本身在不同狀態(運動或靜止)時產生的感覺。因位置較深,又稱深部感覺,是個體對自己身體的一種感覺,能告訴我們自己身體的位置、力量、方向和各部位的動作,以及有助於統合觸覺與前庭覺的一種感覺訊息。
本體覺失調的影響
1、對自己身體的一種控制
本體覺就好像存在於我們大腦中的一副感覺地圖,有了它即使不能聽不能看,我們也可以對全身有一個準確的掌握,例如,閉上眼睛,我們依然可以用手準確的指出鼻子,耳朵,嘴巴等器官所在的位置,上下樓梯時,我們不用可以去注意腳下,也不會出現踩空的情況,當夏季蚊蟲叮咬時,我們可以準確判斷出叮咬的位置並進行驅趕。這些行為的完成都依賴於本體覺。
2、對肌肉的控制能力
手指肌肉控制力較差的孩子在寫字繪畫時效率非常低,而且寫出來的字也不工整,畫畫的線條也是歪歪扭扭的。口腔肌肉控制力較差的兒童容易出現語言障礙,嘴唇舌頭和聲帶都不是特別靈活,所以會在說話時口齒不清,令人難以理解。我們的身體活動幾乎都靠肌肉的伸縮來幫助完成。
3、和前庭覺共同影響身體的協調性
手和眼睛如果不協調,那麼輸入的視覺信息通過手部動作的反應就會存在偏差,具體表現在寫作業時常常抄錯,抄寫課文時也經常顛倒。手和耳朵如果不協調,會導致兒童聽到的和做出來的不一致,例如,老師在布置作業時常常記錯或者漏記。身體和大腦如果不協調,就會無意識的做出一些動作,上課時身子扭來扭去,注意力不集中。
4、為大腦皮質運動進行複雜的分析綜合創造條件
在運動中,兒童藉助本體感受器感知每一動作中肌肉、肌腱、關節以及韌帶的縮短、放鬆和拉緊的情況,為大腦皮質運動進行複雜的分析綜合創造條件。良好的本體覺,那麼對肌肉運動的分析能力、運作時間的判斷能力就會很強,自然也會擁有出色的運動能力。
5、向大腦傳遞當下環境的一些信息
使大腦和身體神經體系之間的信息傳送暢通無阻。例如:當身體處於一種高速的運動狀態時,常出現對稱性的緊張性頸反射,導致全身僵硬,在站立時,大腿以下肌肉常常難以伸展或彎曲,在坐電梯、摩天輪等空間不穩定移動的活動時,會出現全身僵硬,無法動彈的現象。
家庭遊戲中訓練方法
1、從小抓起,多多運動
多注意手部的小肌肉的精細動作的訓練,可以根據孩子年齡與能力特點,自行設計抓、握、捏、扔等小遊戲,如擺積木,投球,捏橡皮泥等。還要注重生活自理能力的培養,上幼兒園以前要學會洗手、擦臉、剪紙以及自己擦屁股。
2、球類運動
球類運動對小肌肉、大肌肉的協調以及迅速反應和靈活度是很有幫助的。三歲左右的孩子要訓練他拍皮球,要求他左右手交替拍。由簡單的分解動作開始,堅持下去,對注意力,手眼協調以及將來的學習能力有很好的好處。
3、多多表達
為孩子提供適宜的語言環境,多和孩子交談、講故事,鼓勵孩子表達自身的需要和感受,逐漸學會準確描述身邊的事物,善於表達自己的看法,家長要尊重孩子的的想法,用欣賞的眼光去發現孩子細小的進步,進行表揚,培養孩子的自信心。
4、學做家務
適當的讓孩子參加家務勞動是培養意志力、責任心、自信心,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的有效途徑。4歲左右的孩子有積極參與家務的要求,家長要抓住這個契機,要耐心的教會孩子逐漸從事各種家務,並在一定程度讓孩子長期承擔某項任務。
5、家長要重視孩子的運動
感覺統合能力就是在適宜的感覺信息刺激和適宜的運動中逐漸培養的。孩子玩耍或咬自己的手、腳、摔東西、敲打玩具、搬弄桌椅或爬上爬下,都是在從事有益的活動。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