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菲定律之拆屋效應:不要拒絕自以為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2020-12-11 定律和生活

「中國人的性情,總是喜歡調和,折中的,譬如你說,這屋子太暗,說在這裡開一個天窗,大家一定是不允許的,但如果你主張拆掉屋頂,他們就回來調和,願意開天窗了」。

——魯迅先生《無聲的中國》

這種先提出很大的要求,接著提出較小、較少的要求,容易被人接受的行為在心理學上被稱為「 拆屋效應」。其實,這是人類的共性,不單單是「中國人的性情」。人們在面臨不希望發生的事時,會不自覺地啟動兩種心理機制,一種是設法採取一些措施避免事情的發生;另一種是調整內心的心理矛盾,準備接納這一不可改變的事實。如果在心裡調整進入平衡狀態時,出現了一個新的選擇,而這個選擇有正好與內在平衡狀態相近時,就很容易被內化接納。

舉個例子:孩子考試媽媽要求必須每門都考100分,孩子很難完成;

假如要求孩子不必每門100分,但必須考第一名,這樣孩子接受的程度會大大提高。第一名,不一定必須每門都考100分,只要總分數排在第一位就行。

在難題面前,人們往往會退而求其次。對於不能完成的任務,很少人會願意去接受,而且很多困難,容易在人的心理上被放大。人們在聽到比較困難的問題或被人提出難以接受的要求時,人們就會猶豫,如果再次降低,人們一般就會答應了。一方面是不好意思再拒絕,另一方面是感覺這問題與要求自己也能解決或滿足。

在工作中,人們也常常會有這種心理,當老闆布置個難度比較大的任務是,一般大家都會打退堂鼓。難度那麼大,很難完成,根本就是費力不討好的苦差事。大多數員工都會這麼想。二如果老闆把工作的難度降低一些,就會有人接受了。但是,雖然現在的老闆大多都聽過這個效應,明白這個道理,相比之下,他們還是會更加欣賞那些敢於接受難題,敢於挑戰自我的員工。

還記得《杜拉拉升職記》裡有這麼一個橋段,裝修事件。

公司需要搬遷新辦公室,但是因為經費削減原因新辦公室裝修成了問題,前負責此事的人事行政經理因此稱病告假,這個項目成了一個燙手山芋,無人接手。人力資源總監李斯特在大家你推我躲的情況下已經降低了心理期望。此時的杜拉拉勇敢的接下了這項任務,雖然執行過程中困難多多,但最後還是順利完成任務。

當領導李斯特分配下來這項特別難以完成的任務時,他已經用了拆屋效應,他的要求看起來很高,可心理期望值並不高,這樣的任務其實才是責任風險很小的任務。杜拉拉敢於接受這個任務,已經讓領導對她產生好感,認為她是有膽量的人。而如果她只知道一味退縮,那麼領導和同事都會覺得她是個怯懦不敢擔當的人。她接受了這個難以完成的任務,即使到最後沒有完成,李斯特也不會太苛責於她,因為他在下達任務時已經有了心理準備,如果杜拉拉有幸完成了,那麼她肯定會獲得李斯特的信任和器重。

在職場上,要想比別人職位高,要想比別人升得快,就得敢於挑戰別人不敢碰的燙手山芋。所以,當領導分配下來看似無法完成的任務時,你要敢於接受,但說話時也應注意分寸,不要說的過於肯定。這樣即使你不能完成,領導也不好說什麼。當任務執行過程中,一旦發現以自己目前的能力實在無法完成,就要及時與領導溝通讓領導知道你的情況,一遍調整工作要求或更改執行方案。這樣既不影響工作進度,也不會給公司造成損失,而且也能鍛鍊自己的工作能力。

勇於擔當的人最受歡迎

職場規則:公司將你招聘進來不是為了擺設,不是為了湊數,而是為了解決問題,尤其是在關鍵時候更需要你勇於擔當。無數事實證明,勇於擔當的人更容易在職場獲得成功。

面對工作中的任務,無論大小,難易,在公司需要的時候如果你能夠挺身而出,那麼每一個任務都可能成為你脫穎而出的機會,不要在心裡說:反正不是我的事,再說了還有別人,我幹嘛出頭。不要以為自己現在還處於公司最底層就人微言輕,不敢去做,猶豫徘徊。任務面前每個人都是英雄,如果你能夠脫穎而出,就能為自己贏得發展的機遇。

我行,我不是一般人!

同樣在發展的關鍵時刻,你也一定要敢於毛遂自薦,該出手時就出手,為老闆分擔風險,幫助老闆渡過難關。公司經營難免會遇到一些始料不及的問題,這時如果你能夠主動擔起責任,為公司解決難題,你將贏得其他同事的尊敬,更能得到老闆的信任和其中。

一個年輕人想要成功,在關鍵時刻必須要能夠挺身而出,這樣才能抓住發展的機會。勇於擔當可以讓一個職務地位毫無背景的員工成為老闆眼中的重磅任務。

職場中每一個任務都是一次機遇。如果你能夠認清自己,勇於負責,在公司和老闆需要的會後挺身而出,承擔起重任,隨著工作中一個任務的完成,你也必定能夠一步步接近成功

相關焦點

  • 用這4個心理學定律破局,讓你不再拒絕,你以為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例如考試,找工作,找對象,減肥、戒菸……你是單純的拒絕「我能力達不到」、「我還沒準備好」,還是自以為聰明的「我這段時間好忙,沒時間」,「沒有人幫助我,一個人做不了」,其實,只要是逃避,無論找什麼藉口都是沒有用的。
  • 《墨菲定律》:4大心理學效應,教你洞悉人性的本質
    我們經常談論墨菲定律。今天,我無意中翻了本書《墨菲定律》,發現除了墨菲定律之外,作者還寫下了許多定律和法規,清楚地說明了在生活上、學習上和工作上存在的許多問題。今天來說下這4個最重要的法則和效應是不是能夠解決你現在的一些困惑呢?
  • 墨菲定律註解
    墨菲定律:如果有可能出錯,就一定會出錯墨菲定律:唯有計劃周全,方能避免失誤醞釀效應:「不思考」也是一種思考方式控制錯覺定律:相信直覺,但別迷信直覺羊群效應:「從眾」和「盲從」的臨界點在哪裡巴納姆效應:似是而非的「真理」一無是處
  • 看完《墨菲定律》,你會發現十有八九都親身經歷過
    最近看完了一本書《墨菲定律》,驚訝地發現,裡面描述的定律十有八九我都親身經歷過。在這裡也跟大家分享一下,看看你們的經歷是不是也與這些定律相契合?墨菲定律:如果有可能出錯,就一定會出錯墨菲定律誕生於20世紀中葉,正是西方世界科技爆炸的時代。西方世界認為,人類可以克服一切困難,改造一切,沒有什麼是戰勝不了的。但「墨菲定律」給當時的人們敲響了警鐘:技術會日臻完美,而人卻始終會出錯。
  • 什麼是墨菲定律,墨菲定律並不深奧,其實很簡單!
    說到「墨菲定律」,很多人都認為那是一種深奧的,難懂的理論,很高大上!其實「墨菲定律」非常的簡單,在生活中處處出現!什麼是「墨菲定律」?「墨菲定律」其實就是一種高級的心理學效應問題!是由美國的愛德華茲空軍基地的上尉工程師,愛德華·墨菲提出來的!因此叫做墨菲定律!墨菲定律是什麼?「墨菲定律」核心就是每一件事都會出現兩個結果,好與壞!
  • 西方文化三大發現之一:重要的心理學效應~墨菲定律!
    20世紀西方文化有三大發現,一個是帕金森定理,一個是彼得原理,還有一個就是今天要說的,重要的心理學效應~墨菲定理;這個定理主要表達的是:假如有兩種或兩種以上的方法都可以完成某項工作,其中有一種方法將會導致事故的發生
  • 墨菲定律選擇
    墨菲定律不是一種心理學效應,是一種數學推理,由愛德華·墨菲(Edward A. Murphy)提出,亦稱墨菲法則、墨菲定理。根本內容是:如果事情有變壞的可能,不管這種可能性有多小,它總會發生。1949年,一位名叫愛德華·墨菲的空軍上尉工程師,對他的某位運氣不太好的同事隨口開了句玩笑:「如果一件事有可能被做壞,讓他去做就一定會更壞。」一句本無惡意的玩笑話最初並沒有什麼太深的含義,只是說出了壞運氣帶給人的無奈。
  • 神奇的墨菲定律——暈輪效應
    第一次聽到墨菲定理這個詞時是在看某部電視劇的時候,後來偶然間看到了這本書墨菲定理中有一個暈輪效應,它告訴我們不要像看「日暈」一樣看世界。那麼什麼叫做暈輪效應呢?簡單來說,暈輪現象就是在沒有進行全面的了解之後,就根據局部信息而形成一個完整的印象。其實我們的傳統文化「愛屋及烏」的現象就是暈輪效應的典型表現。
  • 《墨菲定律》:不可不知的4個法則和效應,人生路上有方向不迷茫
    平時我們常說墨菲定律,今天無意中翻起了《墨菲定律》這本書,發現除了墨菲定律,作者還寫到了很多定律和法則,清晰地解釋了我們生活、學習工作中存在的很多問題,是一本可以啟迪智慧、改變命運的枕邊書。簡單來說說其中最重要的5個法則和效應,這些是不是能夠解決你現在的一些困惑呢?
  • 《墨菲定律》:不可不知的4個法則和效應,人生路上有方向不迷茫
    平時我們常說墨菲定律,今天無意中翻起了《墨菲定律》這本書,發現除了墨菲定律,作者李原還寫到了很多定律和法則,清晰地解釋了我們生活、學習工作中存在的很多問題,是一本可以啟迪智慧、改變命運的枕邊書。簡單來說說其中最重要的5個法則和效應,這些是不是能夠解決你現在的一些困惑呢?
  • 什麼是馬蠅效應?墨菲定律中這些必知的生存競爭法則,引人深思
    「墨菲定律」誕生於20世紀中葉,是由美國一個叫「愛德華·墨菲」的工程師提出的,它也可以解釋為一種心理學效應。另一方面墨菲定律也反映了一切問題都是可以解決的,無論是怎樣的困難和挑戰,我們總能找到一種辦法或模式戰而勝之。
  • 心理學「拆屋效應」:讓別人無法拒絕你
    」 ——魯迅《無聲的中國》這種先提出很大的要求,接著提出較小、較少的要求,在心理學上被稱為「 拆屋效應」。01拆屋效應,最大的好處就讓讓別人無法拒絕你。通常人們潛意識裡不太願意連續拒絕同一個人兩次。當你的第一個無理要求被拒絕後,他會對你有一種愧疚感。所以當我們馬上提出一個相對較易接受的要求時,他會儘可能的滿足我們。因此,當直接提出一個要求不太可能被接受的情況下,可以試著先提一個不合理的、更加不能被接受的要求。
  • 邯鄲V音 |墨菲定律——焦點效應:你並沒有想像中那麼重要
    播講:牛佳佳|文章選自:墨菲定律|圖片選自:網絡歡迎走進《佳音》,我是佳佳,今天我們要說的是:墨菲定律——焦點效應:你並沒有想像中那麼重要。焦點效應,也被稱為「社會焦點效應」,是人們高估周圍人對自己外表和行為的關注度的一種表現。這個心理學效應表明,人們往往把自己看作一切的焦點,過度關注自我,至少不希望自己被別人看低,也因此常常高估別人對他的關注程度。
  • 墨菲定律:你喜歡誰或者不喜歡誰,都是上天註定,無法改變
    尼克狐狸天生善良,但是每個人都認為狐狸天生狡猾,所以大家拒絕信任他。然後他真的成了騙子。當狐狸做好事時,每個人總是覺得它沒有好意圖,而且背後必須有一個陰謀。當狐狸欺在做好事的時候,每個人都認為這是不安好心的。這種不合理的歧視和偏見在「墨菲定律」中被稱為「灰姑娘效應」。這種效果是在不知不覺中形成的。人們的好惡大多是天生的。
  • 《墨菲定律》:看了這麼多書,人生過好了嗎?
    關於墨菲定律,之前在看《愛情公寓》的時候偶然了解過,但在這本《墨菲定律》裡,作者對這個定律做了更精準的描述:越怕出問題,問題就越可能發生。我們很多人想必都有過類似的經歷,上學的時候沒完成作業,希望老師別檢查自己,可最後偏偏被抽中了。
  • 墨菲定律是什麼?該如何理解?
    不要抱怨生活中的種種不如意,與比你更糟糕的人相比,你要幸運得多。 與墨菲定律並稱的還有帕金森定律和彼德原理。 . 墨菲定律的來源 1949年,一位名叫愛德華·墨菲的空軍上尉工程師,對他的某位運氣不太好的同事隨口開了句玩笑:「如果一件事有可能被做壞,讓他去做就一定會更壞。」
  • 人生比讀十本書之墨菲定律
    前言:世界是紛繁複雜的,很多事情我們雖然習以為常,但並不了解其真相,我們需要用一些理論來揭示事物運行的邏輯規律,推演命運發展的因果關係。我們更需要用一些理論來指導我們的生活和工作,以使我們的生活更加美好,工作更加順利。
  • 神奇的定律:關於墨菲定律,你想要知道的都在這兒
    墨菲定律的由來墨菲定律(Murphy's Law)是由美國工程師愛德華.墨菲(Edward A. Murphy)提出的一種心理學效應,被認為是二十世紀西方文化三大發現之一。我們使用愛德華·墨菲的姓氏(墨菲)來命名墨菲定律,以表示我們對其人的尊敬。那麼,愛德華·墨菲是誰呢?
  • 《墨菲定律》:和成功距離的真相就是幾個定律
    可以這麼說,目標是燈塔,指引方向,有目標的人不一定成功,但沒有目標的人一定不會成功。 運用洛克定律要點:一、認識自我,對自己的情況有一些準確定位。包括但不限於願景、身份、價值觀、能力、行為、環境等因素。
  • 《墨菲定律》|告訴你為何越擔心什麼,就越可能發生什麼
    趕著要打的去參加一個重要會議時,結果好巧不巧,計程車要麼是有客,要麼就不搭理你;若是坐上車,也很可能路上堵車導致遲到。當你平常不需要打的時,大街上反而隨處可見空車經過。上課老師點名回答問題的時候,自己總有一種很強烈的感覺是點自己,結果就是點自己回答問題。每次排隊,總感覺自己所在的隊只是很緩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