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日本騎馬武士打仗取勝秘笈,竟是佩戴了它!

2020-12-24 騰訊網

一馬編者按

在電視劇中,我們通常能夠看到對戰雙方的將士策騎戰馬,手持兵器對衝廝殺的盛大場面,令人激奮不已。

隨著歷史的發展馬匹在戰爭中的價值越來越小, 但不可否認的是,在曾經一段時期,騎兵的數量及裝備甚至直接決定整個戰爭的成敗。

今期蔣東專稿,講述日本戰國時代騎馬武士和馬匹的裝備。

1

傳統馬具部件

鐙、雨被、馬繫沓、鈴鐺、馬的草鞋、領子掛、口籠籠、馬嚼子、馬嚼子繩、頭掛、鞍子、鞍掛、馬鞍繩、三次掛、韉、臀部袋、竹繩、田鞍、韁繩、綱、肚帶、日除、耳朵袋、鞭子、胸口繫、目隠、框架等。

2

傳統鞍具種類

唐鞍、移鞍、水幹鞍、鏡子鞍、鑲金邊鞍、銀鑲邊鞍、角鑲邊鞍子、沃懸地金鞍、銀鞍、蒔繪鞍、龜甲地鞍、水晶地鞍子、螺鈿鞍子、金貝殼鞍、貝鞍、黑漆鞍、紅漆鞍、黃地鞍、白鞍、張皮革鞍、張鞍子、煉鞍。

和鞍為木製,由前輪、後輪、居木、四方手等構成。

和馬鐙鐵製,與舌頭的形狀相似也稱舌長鐙したながあぶみ。

軍用的軍陣鞍:平安時代以後用軍用所使用的馬鞍,乘著甲冑武士時穩定的前輪,後輪變得高厚。

3

備鞍

備馬鞍前;會先給馬戴上胸鞦、尻鞦、腹帶接著在馬鞍下方蓋上切付,並覆蓋馬匹側腹的泥障。

控馬用面懸與銜;系手綱、差繩。

馬鐙;由力革繫於馬鞍上。

軍用馬鞍為前輪,後輪厚大的「軍陣鞍」,戰國時代後期則使用一般的水幹鞍作為軍用馬鞍。

馬匹在戰時會受傷,會給馬匹穿馬鎧。馬鎧為約3cm厚的棉布,為防止溼氣侵蝕,出陣前有時會在表面上塗一層特製的漆並上金箔,再縫紉上無空隙排列的麻布,最後將其覆蓋於馬頭到胸與前胴、腰部、臀部。

馬的面部戴薄鐵板製造的龍頭面具。龍面流行於室町時代末期,不僅增加馬匹整體防禦性,更提升軍容氣勢。

那時騎馬武士在出徵時會帶「馬取」意為取起馬口中牽繩的意思,指武士的同行隨從,專門負責馬匹的打理飼候稱之為「馬丁」。騎馬武士據個人喜好,會在馬鞍前輪的外側掛「鞍胴亂」即放置雜物的布袋,以及放置火繩槍用編織袋。後輪掛裝有馬匹食用的黃豆袋、糧袋、狩袴(使馬匹前腳不會亂動的袋狀物)以及其他必需品,諸項為日本戰國出徵時的軍馬裝備。

照看馬匹的馬取要經常跟隨主人站在馬一側,所以他們在戰場上的危險係數很高。因此穿上相當於一般足輕的裝備:陣笠與兩柄一大一小的打刀,在作戰時負責保護主人和馬匹的兩側及身後。馬取也要準備好在馬匹休息時,代替面懸以龍頭與馬繩繞住頭部,在馬腰部掛上馬柄杓、鼻捻。馬柄杓為主人要在馬背上喝水、取水時工具柄長約50公分,鼻捻則為木棒並於握把處縫有編織繩,在馬匹狂躁失控時將其套住馬鼻子到下顎,隨即將木棒往後拉讓馬匹感到不適而平靜,鼻捻是騎馬武者的必備用品。

4

馬沓

馬蹄經長期磨損後指甲會長無法行走,為鍛鍊馬蹄耐力會在石頭路上飼養馬匹並加以訓練,那時沒馬蹄鐵因此會讓馬匹穿上種草鞋以漸漸適應。馬匹的草鞋稱「馬沓」。長時間行軍、戰鬥會讓馬蹄疲勞,武士會在腰間掛若干備用馬沓。馬沓由稻草編制,為延續其使用性會用;棕櫚毛、人頭髮、馬尾毛、紙、蕨根、竹皮、鯨鬚、麻、稻草等混合製作,並且用石灰加以固定將其塗抹在馬蹄上。

5

母衣

傳令兵身後背負的母衣,是種用竹子編成的筐形然後再附上不同顏色的布。疾馳時風從前方灌入,後面的布會變成個巨大的球對於流矢有著較好的防禦作用。母衣最初固定在鎧甲上沒竹筐支撐,騎馬時乘風兜成球以防禦來自背後箭矢,不騎馬時為保持形狀則加以竹筐支撐。室町後戰鬥形式轉向步兵集團,騎兵存在明顯下降。由於鐵炮的傳入,母衣完全失去對抗子彈能力。

江戶時代將4尺馬(121cm)規定為小馬、4尺5寸(136cm)規定為中馬、5尺(151cm)為大馬。鎌倉時代戰馬以130cm左右及以上的居多,雖高大但屬中型馬。

日本馬顯著特點為頸部平直,沒用其他馬種高昂的頭頸姿態,但高昂頭頸會使得從正面揮舞武器傷到馬匹,相對日本馬的頸平直則不會影響騎手馬上動作。

日本馬矮、腿粗短,為適應山地生活而進化的特點,粗壯的腿、堅實的蹄在山區不因摔傷而骨折。堅固耐磨的蹄使日本馬即便不釘馬掌也不會過度磨損,只用稻草做的馬沓保護馬蹄,是由於日本的蹄鐵技術不發達所致。

本文由第一賽馬網發布,轉載請註明出處!

編輯:Gwendolyn

撰文:蔣東

校對:Huxley

監製:PeterChen

2020廣東省馬術協會馬術聯賽賽程最新公布

我們能為您做些什麼?

相關焦點

  • 日本武士打仗時背的大包袱是啥?答案讓你起雞皮疙瘩
    文/快哉風日本古裝電影裡,經常見到這一幕:騎馬衝鋒的日本武士們,背上有個鼓鼓囊囊的大包袱,看上去很是怪異。圖:電影中的日本騎馬武士這個球一樣的大包袱是什麼神秘東西?圖:日本古代武士的畫像咳咳,因為日本女人走路都背個枕頭,所以日本男人要背床被子……當然,這是玩笑話。日本女人和服後面的「枕頭」其實是腰帶結,作用是美觀束腰,而日本武士背著的大包袱,名叫「母衣」,是一種輔助武具。
  • 為什麼日本女人背個「小枕頭」 日本武士個個背個「大包袱」
    我們在日本的古裝電影裡,經常看到這樣的一幕:騎馬衝鋒的日本武士,手拿武器,殺氣騰騰,背上卻有個鼓鼓囊囊的大包袱,樣子很是怪異。讓我們感興趣的是,日本女人穿戴的和服,後面為什麼會綁個「小枕頭」呢?其實,那個枕頭並無特別之處,只是個腰帶而已,作用是美觀束腰,日本人把它叫做「帶」,只不過日本人窮講究,要把腰帶系出花來,所以才會在腰際打上不同的花結,在和服中標準的名字應該叫「帶枕」。而日本武士背著的大包袱,名叫「母衣」,是一種輔助器具,起保護武士的作用。「母衣」起源於平安時代末期,最早叫做「幌」或「保侶衣」。
  • 日本武士打仗時,為何總背一個大包袱?包袱裡裝的是啥
    當年,因為君主的無限制索取,打仗成為了老百姓最大的悲哀。不過日本人對此卻有不同看法,在相當多的史書中,我們可以看到,日本軍人崇尚玉碎精神,每每出戰,必須強調戰死。而且這之中中佼佼者,就是那些武士,他們不僅作戰十分英勇,而且特別好戰不怕死,曾經在嘉靖萬曆朝帶給中國無限的壓力。
  • 國家丨傳說中的日本武士居然是士兵?
    更加重要的是,日本武士必須終生接受訓練,並且遵守紀律。對於每一個武士來說,這些刀可不僅僅是武器那麼簡單。這是為什麼呢?因為在古代的日本,只有武士才能佩戴長刀,一般的平民是不可以的佩戴長刀的。於是,佩刀就成了武士身份的象徵。武士們通常會隨身佩戴兩把刀:一把長刀和一把短刀。這兩把刀的分工可是大有不同:長刀非常鋒利,一般作為最主要的進攻武器。
  • 傳說中的武士與平安時代的華麗大鎧
    世界各地的人們想到日本武士時,都會很自然地聯想到他們身穿的武士鎧甲。在一些好萊塢電影中,只要出現日本人的角色(特別是黑幫或武打高手),我們就一定會看到日本武士鎧甲放在顯眼的地方。可以說,日本武士與鎧甲已經密不可分,是缺一不可的組合。 提起平安時代的日本,很多人就會想到《源氏物語》。該書是日本貴族文化鼎盛時期的千古名作。
  • 蒙古襲來時的列島之壁:鎌倉時代的日本武士
    餘騎騎馬武者幾乎全部陣亡。此時武士們會把帽子換成萎烏帽子,在帽子上會用草編成便於偽裝的草笠。服裝整體被設計成為適合騎馬和射箭的形制,方便武士們用弓箭狩獵獵物,或騎馬張弓,在奔馳中命中流鏑馬的靶子。
  • 百年前日本武士舊照:身材瘦小,面露兇光,女武士很漂亮
    在昔日的歷史上,說起和中國淵源頗深的國家,日本絕對要佔據一席之地,在吸收中華文化的基礎之上,日本結合自己本土的神道教,加上近現代西方元素,形成了別具一格的文化氣息,而同樣也有一個職業,和日本文化如影隨形,這就是武士。
  • 日本武士憑什麼高人一等
    日本茶道是一個有階層限制的藝術,普通老百姓想玩玩茶道是沒有資格的,武士才行。提到武士,喜歡看漫畫的,喜歡看日劇的朋友也都知道,在日本古代,武士是一個很特別的階層,但是仔細想想們是什麼人?這不就是一幫手裡拿著刀,在有錢人,或者說在貴族身邊兒,像私人保鏢一樣的這麼一個性質嗎?有什麼可高貴的,這階層怎麼就這麼厲害了?
  • 一刀斃命的武士刀法,為啥至今在日本長盛不衰?連小孩子都在學
    火槍運用於實戰之前,刀是日本人打仗主要武器。 明治維新前的幕府時代,武士是打仗專業戶,武士離了刀,就不叫武士。 因此,武士用刀技術的良窳深淺,直接決定了戰場戰鬥力。 日本武士的代表,以日本最西南端的鹿兒島為代表。
  • 男女都背包,日本人後面背的到底是什麼?原來我們都想錯了
    古代的日本男子打仗時,身後都會背起一個大包,這個大包的名字叫做——母衣。說到母衣,他的作用著實不少,尤其是在行軍打仗時,那是騎士的必備之物。我們知道,騎士一直都是一個軍隊的主力,能當上騎士的,那都是作戰能力極為突出的。
  • 周末電影放送:《最後的武士》武士精神為何是日本民族崛起的象徵?
    她派人到西方買輪船,買機器,買各種各樣的東西,但就是不好好學習,所以買回來很多東西後我們的士兵享受著很好的工資,過得很威風,卻不會打仗,不知道怎么正確使用和愛惜兵器。結果日本人跟我們打了一場甲午海戰,我們的人數和船的噸位是別人的四倍,也就是四比一,結果日本人個個都是神槍手,我們全軍覆沒。」底下小孩子又是一陣「啊」,很難以接受的樣子。
  • 日本武士曾盛極一時,何解最後沒落,日本政府:他們是「吸血蟲」
    在日本古代,武士階層是一個備受「呵護」的階層,雖然他們本身沒地沒田,但卻端著國家的「鐵飯碗」,每月都可以拿到固定的高收入,出街還可以佩戴刀,還有專門標誌造型,無論去到哪裡,都是頤指氣使的一族。然而就是這樣一個除貴族之外的超級階層,越到後期反而越被分散,甚至最後到了消滅的地步,武士階層的不復存在,可能會令眾多人產生困惑。日本武士向來不都備受尊重嗎?為什麼最後還是會被消滅?其實,當時的整個日本的武士數量並不多,而且並不是什麼人都可以成為武士的,他們必須要有一定的後臺實力。
  • 日本福島「武士」時隔二十年再赴夏威夷表演
    日本與美國夏威夷交流活動「第35屆紀念慶典夏威夷」【環球網綜合報導】據日本《產經新聞》6月17日報導,日本與美國夏威夷交流活動「第35屆紀念慶典夏威夷」13-15日在美國夏威夷州舉行。在15日的活動中,被列為日本重要非物質民俗文化遺產的福島縣傳統活動「相馬野馬追」的約50名成員裝扮成騎馬武士等,在夏威夷檀香山市內進行了巡遊表演。當天,來自福島縣南相馬市、浪江町的「相馬野馬追」成員身穿鎧甲,騎18匹馬漫步於卡拉卡瓦大道上,引來路旁觀眾歡呼「武士」。除了「相馬野馬追」外,檀香山市的姊妹都市愛媛縣宇和島市慶典中的「牛鬼(日本的一種妖怪)」也參與了遊行。
  • 日本新宿:活靈活現的武士體驗,行走涉谷大道之上
    在新宿的歌舞伎町,有一座可以感受體驗日本武士700年歷史的「武士博物館」。自鎌倉時代(約1185年~1333年)至江戶時代(1603年~1868年),「武士道」精神之美,充分展現在日本武士刀和鎧甲上。隨著平安時代末期的源平合戰的發生,開始了以武士道為中心的日本社會。以武士道為主流的700年間,日本歷經了元日戰爭、又因西班牙的無敵艦隊、葡萄牙主導的大航海時代,而使得葡萄牙人與西班牙人,對西亞各國構成了頗大的威脅。驍勇善戰的日本武士們,以及他們的武士道精神成就了時代的日本!
  • 揭秘三國諸葛亮打仗從來不騎馬,而是坐「輪椅」,其中有兩層含義
    在《三國演義》中諸葛亮幾乎不騎馬;兩軍臨陣之時,諸葛亮的出現都是「四輪小車」。這種四輪車很像現在的「輪椅」,難不成「輪椅」也是諸葛亮發明的?還是諸葛亮腿有毛病?其實不止《三國演義》中諸葛亮坐「輪椅」打仗,在《三國志》、《後漢書》以及諸如此種正史類書籍中,諸葛亮打仗時差不多都是坐著「輪椅」出現在戰場上。其實「輪椅」真不是諸葛亮的發明創造,也並非腿有毛病。
  • 鬼滅之刃:鬼殺隊並非真正武士,武士精神自相矛盾,劇情充分展現
    並不是一切貫徹武士精神的武者都可以成為實質意義上的武士,武士這一詞代表著整個日本歷史變遷文化的特性,武士也是日本歷史文化中的重要特色。在嚴格意義上將鬼殺隊的所有成員包括九柱以內,除了霞柱和戰國時期的天之驕子繼國緣一,其他成員可以說是非實際意義上的武士。很多人可能會不解,或對武士產生一定的誤區,但實質了解武士階梯歷史的漫迷或許會非常清楚是怎樣一回事。
  • 武士不滅,日本不昌:明治政府是如何消滅武士階層的?
    19世紀的日本武士1853年,美國佩裡艦隊叩關,日本國門大開,淪為西方的商品銷售市場和原料供應地,日本經濟形勢急劇惡化,武士階層的生活雪上加霜,陷入絕境。大久保利通、木戶孝允、巖倉具視等人主張效法西方,使日本成為一個工業化國家。而西鄉隆盛、副島種臣、江騰新平等人主張日本走老路,提出了對朝鮮作戰,恢復諸侯和驅逐外國人的口號。後者的目的是維護武士階層的利益——只有對外徵戰,才能凸顯武士的價值,恢復諸侯,就是恢復上層武士的地位,驅逐外國人,也是為了維護舊體制。
  • 走上電影銀幕的日本武士
    後來,日本政治領導人和軍國主義者把本來只屬於武士階層的武士道精神,強行灌輸給全體日本人,將武士道精神推向了極端,到第二次世界大戰前,據說幾乎每個日本人都直接或間接地讀過早在1716年出版的武士手冊《葉隱》,以及大道寺友山的被稱為武士聖書的《落穗集》、《武道初心集》、《巖淵夜話》等。
  • 日本人喜歡武士和櫻花,武士代表忠誠,櫻花代表什麼?
    日本人崇尚武士,並不是因為近代宣傳的武士道,更不是因為軍國主義對武士道的利用,而是因為武士階層在日本歷史上曾長期處於統治地位,早已形成了一種武士文化。櫻花受到與武士同等的待遇,緣於她具有許多武士身上的特質,主要表現在忠誠、整體性和對死的凜然態度上。
  • Tamashii Nations推出武士鋼鐵俠手辦 鋼鐵俠化身日本武士
    鋼鐵俠在全球都擁有無數粉絲,各地不同畫風的鋼鐵俠手辦也是風情各異,Tamashii Nations近日公布了一組武士鋼鐵俠的手辦,絕對的和風,設計靈感來自於日本古代武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