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教學方式 提高學生審美能力
——哈爾濱師範大學文學院漢語言文學與審美教育的融合實踐
漢語言文學作為高校培養素質人才的重要課程,其本身就具備較強的審美教育和滲透能力,在培養學生美學素養、審美能力、人文精神,塑造學生人格魅力,促進學生充分展現自我價值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基礎性作用。哈爾濱師範大學文學院(以下簡稱「文學院」)是在始建於1951年的哈爾濱師範大學中文系的基礎上擴建而成,歷經60餘年的建設和發展,於近年開展漢語言文學與審美教育的融合實踐,從教學理念入手,深入挖掘並傳播漢語言文學作品的內在美,不斷創新教學形式,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在提高學生審美能力、綜合素養方面,取得了較為豐富的經驗。
創新教學理念,挖掘文學作品審美因素
漢語言文學的字裡行間無不流淌著眾多文學大家的智慧結晶,因此,文學院從教學理念高度開始,挖掘對漢語言文學作品的藝術境界並恰當地傳達給學生,組織學生體會字與詞的精妙內涵,體會作品的表現形式、內在結構及情感抒發,進而提高學生的審美意識。以李白《行路難》中的「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詩句為例,「長」與「風」、「破」與「浪」、「直」與「掛」的搭配,給人極大的想像空間,同時,雲帆、長風以及滄海等詞語,表達出儘管前路曲折、困難重重,也不能阻擋作者對美好未來的無限憧憬,且終有一天,會乘千裡長風、破萬裏海浪、渡茫茫滄海,最終到達理想的彼岸。通過這樣一系列對作品的分析,向學生傳達作品的魅力,引發學生的理解、認同,進而逐漸將這種審美觀念內化,直至形成自己的審美意向和品位。
延伸作品內在,身臨其境感受藝術之美
漢語言文學作品往往是凝練了作者深厚的內心情感,可視作其內心觀照的外化表達,因此,要引發學生更深層次的共鳴,則要深入闡述作品的背景、作者的心境等因素。仍以李白的《行路難》為例,文學院在作品的講述過程中,會先概述李白進京為官後,受到權臣的讒毀排擠,被攆出長安的歷史背景,在分析詩句的過程中,逐步跟隨詩句的描述,穿插其與朋友的深厚友情、內心的苦悶抑鬱、感情的激蕩變化等內容,力求將學生帶入李白所處的環境及內心感受,更好地理解詩句所表達的思想感情,總結出作品所孕育的深刻內涵,從而逐步建立自身的審美心理結構,提升自身的漢語言文學鑑賞能力。
創新教學形式,激發學生文學興趣
網絡時代,各種「快餐文化」「網絡文學」被包括大學生在內越來越多的人所接受,這對漢語言文學需要仔細揣摩、用心感受才能一窺其內在之美的作品而言,是一種更大的挑戰。要喚起學生對漢語言文學的熱愛,首先就需要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進而提高學習的動力。因此,文學院一方面結合當代大學生的性格特點、興趣愛好、認知能力,儘可能採用通俗易懂、聲情並茂的課堂語言向學生傳達漢語言文學作品的魅力,激發學生對作品的藝術美和知識內涵的渴望,引導學生發現和探索漢語言文學作品的內在美,引起學生的思想共鳴,從而達到審美的目的。另一方面,文學院也積極探索綜合運用案例教學、任務驅動、翻轉課堂等教學方法,結合豐富的網絡資源,將視頻、音頻、圖文等教學材料充分整合到教學過程中,使學生在現代教育技術的輔助下,更直觀、親切地感受漢語言文學作品的魅力。
優化教學內容,深化教學部署
為儘可能提高教學效率,突顯教學核心,文學院依託一線教職員工的先進教學經驗,不斷對教學部署、教學內容進行全方位的優化,對重點、難點內容濃墨重彩,對非重點、非難點內容做相應的簡化甚至省略,力求以「重拳」向學生傳達漢語言文學與審美教育的內在聯繫,使其成為一個有機整體,同時借力漢語言文學作品的人文思想,為學生的人格美奠定基石,並開闊其審美視野、積累其審美經驗、提高其審美能力,最終實現漢語言文學教學與審美教育雙重教育質量的提升。(哈爾濱師範大學文學院 羅曼)
[ 責編:田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