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教學方式 提高學生審美能力

2020-12-11 光明網

  創新教學方式 提高學生審美能力

  ——哈爾濱師範大學文學院漢語言文學與審美教育的融合實踐

  漢語言文學作為高校培養素質人才的重要課程,其本身就具備較強的審美教育和滲透能力,在培養學生美學素養、審美能力、人文精神,塑造學生人格魅力,促進學生充分展現自我價值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基礎性作用。哈爾濱師範大學文學院(以下簡稱「文學院」)是在始建於1951年的哈爾濱師範大學中文系的基礎上擴建而成,歷經60餘年的建設和發展,於近年開展漢語言文學與審美教育的融合實踐,從教學理念入手,深入挖掘並傳播漢語言文學作品的內在美,不斷創新教學形式,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在提高學生審美能力、綜合素養方面,取得了較為豐富的經驗。

  創新教學理念,挖掘文學作品審美因素

  漢語言文學的字裡行間無不流淌著眾多文學大家的智慧結晶,因此,文學院從教學理念高度開始,挖掘對漢語言文學作品的藝術境界並恰當地傳達給學生,組織學生體會字與詞的精妙內涵,體會作品的表現形式、內在結構及情感抒發,進而提高學生的審美意識。以李白《行路難》中的「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詩句為例,「長」與「風」、「破」與「浪」、「直」與「掛」的搭配,給人極大的想像空間,同時,雲帆、長風以及滄海等詞語,表達出儘管前路曲折、困難重重,也不能阻擋作者對美好未來的無限憧憬,且終有一天,會乘千裡長風、破萬裏海浪、渡茫茫滄海,最終到達理想的彼岸。通過這樣一系列對作品的分析,向學生傳達作品的魅力,引發學生的理解、認同,進而逐漸將這種審美觀念內化,直至形成自己的審美意向和品位。

  延伸作品內在,身臨其境感受藝術之美

  漢語言文學作品往往是凝練了作者深厚的內心情感,可視作其內心觀照的外化表達,因此,要引發學生更深層次的共鳴,則要深入闡述作品的背景、作者的心境等因素。仍以李白的《行路難》為例,文學院在作品的講述過程中,會先概述李白進京為官後,受到權臣的讒毀排擠,被攆出長安的歷史背景,在分析詩句的過程中,逐步跟隨詩句的描述,穿插其與朋友的深厚友情、內心的苦悶抑鬱、感情的激蕩變化等內容,力求將學生帶入李白所處的環境及內心感受,更好地理解詩句所表達的思想感情,總結出作品所孕育的深刻內涵,從而逐步建立自身的審美心理結構,提升自身的漢語言文學鑑賞能力。

  創新教學形式,激發學生文學興趣

  網絡時代,各種「快餐文化」「網絡文學」被包括大學生在內越來越多的人所接受,這對漢語言文學需要仔細揣摩、用心感受才能一窺其內在之美的作品而言,是一種更大的挑戰。要喚起學生對漢語言文學的熱愛,首先就需要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進而提高學習的動力。因此,文學院一方面結合當代大學生的性格特點、興趣愛好、認知能力,儘可能採用通俗易懂、聲情並茂的課堂語言向學生傳達漢語言文學作品的魅力,激發學生對作品的藝術美和知識內涵的渴望,引導學生發現和探索漢語言文學作品的內在美,引起學生的思想共鳴,從而達到審美的目的。另一方面,文學院也積極探索綜合運用案例教學、任務驅動、翻轉課堂等教學方法,結合豐富的網絡資源,將視頻、音頻、圖文等教學材料充分整合到教學過程中,使學生在現代教育技術的輔助下,更直觀、親切地感受漢語言文學作品的魅力。

  優化教學內容,深化教學部署

  為儘可能提高教學效率,突顯教學核心,文學院依託一線教職員工的先進教學經驗,不斷對教學部署、教學內容進行全方位的優化,對重點、難點內容濃墨重彩,對非重點、非難點內容做相應的簡化甚至省略,力求以「重拳」向學生傳達漢語言文學與審美教育的內在聯繫,使其成為一個有機整體,同時借力漢語言文學作品的人文思想,為學生的人格美奠定基石,並開闊其審美視野、積累其審美經驗、提高其審美能力,最終實現漢語言文學教學與審美教育雙重教育質量的提升。(哈爾濱師範大學文學院 羅曼)

[ 責編:田媛 ]

相關焦點

  • 在小學美術課堂教學中,如何提高學生的審美和創作能力,值得一看
    三、 提高審美能力通過欣賞提高審美能力,從而指導實踐創作。欣賞的內容主要是同齡兒童的優秀作品,通過投影儀讓學生欣賞,激發學生在形式上追求創新,讓他們明白即使是同一畫種也有不同的表現效果,例如線描的表現就有紛繁與簡約、粗獷與細膩等差別。欣賞圖片體現出來的新異表現形式,用於激發學生的表現欲,可在很大程度上促進兒童美術創作的更新與發展。
  • 創新教育教學方法,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和培智語文教學課堂的效果
    《培養智慧新課程標準》的基本思想提出:「培養學生的語言素養,以適應生活,注重潛能發展和功能改善。」這就要求將創新的教育理念融入教育和教學中,以最大程度地接受智障學生。 ,以提高培植語文教育教學的有效性和創新性。我將根據當代新課程改革標準的總體環境,探討如何提高漢語課堂創新水平和漢語教學效果的方法和策略。
  • 藝術鑑賞:初中美術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
    培養學生的審美鑑賞能力不僅是美術教學的目標之一,也是初生應具備的綜合素養中一種能力,因此,在初中美術教育中,教師應當積極探索和研究有效的教學方法,加強對學生審美能力的培養,進而使學生具備欣賞美、發現美、創造美的意識和能力。
  • 教學創新丨王開宇:如何通過實驗教學提高學生的工程實踐能力?
    教學創新教學創新專欄的設立,旨在發現並傳播高校教師在教學改革中「以學生為中心」的最優實踐及探索,為致力於教學創新的教師搭建分享、交流與學習的平臺。我們遵循「以學生為本,知識傳授、能力培養、素質提高、協調發展」的教育理念,從教學實踐出發,結合現代教育技術手段,提出了一種學習自主、管理自主、地點開放、時間開放、內容開放的多自由度融合創新實踐教育新生態!
  • 教師必須創新課堂教學方式,增強學生組織學習能力的培養
    目前的新理念新課標也對小學學科提出完善的教學標準,在教師以學生為學習課程的主體邊及「以生為本」的教育理念下,根據各個學生的不同學習情況制定相應的教學課程,與此同時增加學習自主學習的意識,摒棄傳統的教育觀念,拋棄學生在上課時老師採取被動灌輸式的教學方法, 放棄學生靠題海戰術刷題來熟悉學科的方式。讓學生在學習中更靈活地去發現及處理問題,培養學生自主發現探究問題的態度及自主解決自主學習的能力。
  • 教師要不斷創新教學方式,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知識的興趣
    ,這樣不僅可以滿足不同學習水平的學生的數學學習,還能讓學生產生對數學學習的興趣,促進學生綜合能力的提升。例如:教師在進行比例知識的教學過程中,就可以讓學生對生活中出現的比例現象進行描述,繼而讓學生自由探索這一部分的知識,不僅可以增加學生對數學知識的掌握程度,還能有效地促進數學課堂效率的提升,有利於數學教學質量的提升。
  • 在語文教學中應把握古詩的教學內容,以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
    通過圖片的文字渲染,將古詩情境之美和情感之美有機地融合在一起,達到了特殊的審美效果。因此,應把握古詩的教學內容,引導學生受到美的影響,以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這樣的連續情詩可以使學生參與情感活動中的認知活動,有效地提高古詩教學的效率,全面完成古詩教學的任務。
  • 幼兒美術教學活動,能夠豐富幼兒的審美體驗,激發幼兒的創造能力
    在這一教學過程中,可以培養幼兒的觀察、動手、想像能力,並把自己所看所想體現在紙上。幼兒美術教學活動是幼兒園藝術教學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能夠豐富幼兒的審美體驗,激發幼兒的創造能力。>(一) 將表現技能作為主要內容,忽視幼兒的審美能力在教學中,幼兒教師通常將美術的表現技能作為教學的目標,由於幼兒年齡小,缺乏審美能力與審美感受,不能很好的把握美術的主題立意。
  • 高中語文散文閱讀教學審美困境與突破
    教師往往為了學生取得優異的成績而在教學過程中「急功近利」,在語文散文課堂教學各個環節中,教師將教學焦點和主體方向定位於讓學生們快速理解散文的內容和細節,能夠正確解答相關閱讀問題。這種教學方式讓學生們忽略了散文教學中最重要的部分——審美能力培養,學生的散文綜合水平無法達到一定高度[2]。
  • 培養數學審美能力:有效提高學習效率,提升學生鑑賞數學美的能力
    作者:凌筱玥,本文為 [遇見數學] 第三次徵文參賽文章摘要高中數學的內容具有一定的抽象性,老師在教學過程中要通過美育的方式循循善誘;引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學習概念或定理時,可以體會到數學的嚴謹美,邏輯美,簡潔美和奇異美。
  • 將視覺音樂融入日常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開闊文化視野
    視覺音樂對學生成長的重要性:《音樂課程標準》提出,感覺和欣賞是音樂學習的重要領域,是整個音樂學習活動的基礎,也是培養學生音樂審美能力的有效途徑。良好的音樂感覺能力和欣賞能力的形成對學生豐富情感,提高文化素養,改善身心健康具有重要意義。
  • 創新教學方式 培養創新人才
    創新教學方式,培養創新人才 倪中華 2019年2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提出:要「強化實踐動手能力、合作能力、創新能力的培養」,「創新人才培養方式,推行啟發式、探究式、參與式、合作式等教學方式以及走班制、選課制等教學組織模式,培養學生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
  • 全面優化專業課教學方法,注重培養學生創新能力
    全面優化專業課教學方法,注重學生創新能力培養,是新形勢下實施中等職業教育,實現職業學校科學教育可持續發展,全面提高教學質量的一種有效途徑,而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並不是隨著教學的進行而自然形成的,學生創新能力的發展是任課教師有意識精心培育的結果。
  • 提高學生審美能力 助力實現音樂夢想 中國音樂學院美育教育走進運城
    中國音樂學院是國家首批「雙一流」大學,該院的美育教育旨在提高學生審美能力,健全審美觀念,培養學生想像力、開發創造力,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全面發展,讓學生懂得美、認知美,使其在生活中善於發現美,傳播正能量。當天,《美育中國》和《傳唱中國》也進駐運城。《美育中國》是海外網推出的、全國首檔青少年美育教育教學成果展示專題節目。
  • 小學語文學生創新能力,開發學生的潛力,增強學生的創新意識
    為了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不斷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首先要解決的問題是營造民主和諧的教學氛圍,建立良好的師生關係。教師必須主動與學生保持親密並與他們成為朋友。只有這樣,學生才能敞開心hearts,主動學習,才能提高學生在思想交流中的創新能力。
  • 學校要改進教學方法,形成有利於學生科研創新能力培養的體系
    1 數學專業大學生科研能力培養的探索與實踐1.1 改進教學方式方法,形成有利於學生科研創新能力培養的方法方式體系創新型人才的培養離不開高質量的教學,教學質量對創新型人才培養起到至關重要的決定性作用,如果沒有高質量的教學作為保證
  • 從高考作文看轉變教學理念,提高創新精神和思維能力
    隨著世界趨勢的整體發展,我國也逐漸傾向於教學理念的轉變。例如今年越來越靈活的高考作文的題目,打破了傳統的格式,不再故步自封,給了考生更為廣闊的發揮空間。在如今應試教育仍然普及的大背景下,創新精神和思維能力的培養顯然是我們要實現的教學目標,高考作文題目的靈活多變也證明了這一點。
  • 教學中,教師要努力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的動力,更是一個民族社會文明發展的標誌。小學語文是基礎教育中的基礎學科,培養創新能力是小學語文的重要任務。下面就談談我在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幾點做法:一、激發想像,培養思維
  • 遵循初中英語教學原則,培養學生綜合語言能力、提高教學質量
    文章結合初中英語解實際, 探討了英語教學中應遵基本原則:文章認為,不管採用何種教學模式,學生的學習是否有意義,是檢驗現代教學與傳統教學的基本分界; 能否基於學生的經驗及最近發展區設計教學,是教學設計否有效的根本, 培養和發展學生綜合運用語言的能力,不但是英語教學的最終目標,也是激發學生探究興趣的內在動力、從而提高教學質量的保證。
  • 師者交流|創新教學方式,培養創新人才
    、合作能力、創新能力的培養」,「創新人才培養方式,推行啟發式、探究式、參與式、合作式等教學方式以及走班制、選課制等教學組織模式,培養學生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由此可見,「創新」仍然是我國教育改革與發展的重要任務。本文就啟發式、探究式、參與式、合作式等教學方式談談中小學教師如何創新性地教學以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培養創新人才。啟發式教學啟發式教學是古今中外都十分提倡與推崇的教學方式。啟發式教學的思想源頭最早可以追溯到我國教育家孔子與古希臘哲人蘇格拉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