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判斷孩子是神童還是仲永?

2021-02-13 北京七田真

在描述裡,寶媽詳細列舉了孩子的現狀以及一些育兒的問題——

我的這孩子,貪玩不勤奮,不刻苦,但只要媽媽一上河東吼,那麼:

英語單詞能一口氣背下100個,錯2個以內(前提是四歲啟蒙,聽力基礎好+家長教了自然拼),但從一年級到四年級,一個單詞也沒主動背過。一參賽就得全省前幾,代表全省去參加國賽(全靠短期突擊);

特長拉丁舞,難度較大的技術動作(300人的學員裡,能做到的不超過10人),老師一吼他就能做到,之後老師得知這孩子剛學一年,說:「早知道他學這麼短時間就不會這麼要求他了,太難了!但他真的做出來了!!」,然而,他平時又不動腦(畢竟拉丁舞想跳好,要用腦子的),把老師氣得發瘋!

學前對三國和水滸入迷,聽遍。二年級讀射鵰英雄傳。酷愛歷史並鑽研細微,一進博物館就入迷,同齡孩子中沒遇到過對手、且多數成人無法跟他同頻交流!他的歷史基本知識,不是小打小鬧的,是研究個透(當然,並不是深,而且廣和細)。

但是!他英語和語文一下筆就總是寫錯別字,苦功夫沒下過!一寫就錯,一改就對!

請教,這種孩子,我該怎樣收服他,讓他付出應有的努力?他是貪玩,到了一丟丟都不肯努力的地步!一丟丟都不肯!!

看得出來家長為了孩子的成長也是下了不少功夫,曾經為孩子的記憶力和專注力自豪,如今又在為孩子在一些方面不肯功夫下功夫而傷神,那麼,問題究竟出自哪兒呢?

「仲永」這個人物形象出自北宋文學家王安石創作散文——《傷仲永》,講述了一位名叫「方仲永」的神童因後天被父親當作造錢工具,失去了寶貴的學習機會,從而淪落到成為一個普通人的故事。

金溪民方仲永,世隸耕。仲永生五年,未嘗識書具,忽啼求之。父異焉,借旁近與之,即書詩四句,並自為其名。其詩以養父母、收族為意,傳一鄉秀才觀之。自是指物作詩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觀者。邑人奇之,稍稍賓客其父,或以錢幣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環謁於邑人,不使學。

餘聞之也久。明道中,從先人還家,於舅家見之,十二三矣。令作詩,不能稱前時之聞。又七年,還自揚州,復到舅家問焉,曰「泯然眾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賢於材人遠矣。卒之為眾人,則其受於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賢也,不受之人,且為眾人;今夫不受之天,固眾人,又不受之人,得為眾人而已耶?

——王安石《傷仲永》

可以說,仲永本來就是當時人們定義下的神童,只是後來因為不當的教育方式,才「泯然眾人矣」。

而這不正當的教育方式正是家長對於仲永教育的疏忽,利用他來賺錢而非為孩子的長遠成長考慮,這也是仲永悲劇的根源。

所謂 「神童」,帶有很強的天賦意味,強調的是先天條件。而近代科學證明,先天因素往往是無法改變的,重要的反而是後天該怎麼教育。

《傷仲永》即以仲永為例,告誡人們決不可單純依靠天資而不去學習新知識,必須注重後天的教育和學習,強調了後天教育和學習對成才的重要性。

其實家長在問題描述裡也強調了後天啟蒙對於孩子成長的重要性——「四歲啟蒙」、「聽力基礎好」、學前聽遍三國和水滸.這些恰恰都是後天的教育,而非天生就有的特質。

世上雖然也不乏天賦異稟的人,但最終脫穎而出的總是離不開後天的翻山越嶺。

所以說,孩子一出生是神童還是仲永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後天該怎麼培養。

當孩子的行為和發展與家長的期待不一致時,提問的寶媽採取的應對方式就是「吼」。一「吼」伴始終,吼得孩子不得不聽話,但往往是吼出了眼下的成績,卻也吼掉了孩子未來的潛力。

家長想要收服孩子,殊不知把教育的過程看作是「收服」本身就是錯誤的,教育的本質是——

一棵樹搖動一棵樹

一朵雲推動一朵雲

一個靈魂喚醒一個靈魂

收服意味著強制,應用在家庭教育的場景裡,往往伴隨著家長和孩子的鬥智鬥勇。

孩子小的時候,家長可能還可以憑藉體力和腦力優勢取勝。等孩子慢慢長大,這種方式的效果會逐漸大打折扣,更不要提其中由於孩子逆反心理引起的成倍增長的傷害了。

有效且長遠的教育方式是引導而非頂撞,是對孩子基礎能力的培養而非專注於過於短淺的目標。

專注過於功利化的目標往往會使得家長忽視一些真正值得注意的地方,比如培養興趣特長——

不太會教育的父母,一般都是:老師我孩子贏了誰誰誰,拿到了多好的名次,是不是很優秀?他能不能成為XXX(領域內的名人)?

但懂得教育的父母會問:老師,孩子現在這個年齡和這個水平,在鍛鍊中應該注意些什麼?從目前的表現來看有什麼問題?需要繼續拔高還是停下來好好鍛鍊一下基礎呢?

孩子還小,更需要注重的是專注力、記憶力、自控力、反應力和思維力等基礎認知能力的培養,把根紮實了,肆意成長更顯朝氣蓬勃。

基礎沒打牢,急著往上拔,只會樹大招風。

還記得因為模仿老師而走紅的鐘美美,在公眾關注度持續走高之時,媽媽卻選擇將他之前的作品全部刪掉,沒有為了眼前暫時的利益幹擾孩子的生活,始終堅持為孩子創造出一個良好的教育環境。

對於一個過早展露出天賦或特長的孩子來說,父母正應該像鍾美美母親一樣,給予引導、支持、鼓勵和保護,在適當的時候讓孩子看見更高的天空、更廣的世界,而不僅僅是在現有的知識難度上對孩子拼命要求,這也是對孩子成長最大的尊重。

相關焦點

  • 為利造神童,神童如「仲永」
    江山代有神童出,繼仲永之後,沒少聽到神童的故事,他們當中不乏因父母圖利而成了「仲永第二」。這名小學生堪稱「神童」,且是「神童」中的「神童」!「神童」父母造!神童,年紀小小,接受後天學習有限。有限的學習沒有阻礙孩童成神,這在於其過人天資。天資,是天成嗎?若無父母,童自何來? 事實證明:開篇這位「神童」,「父造」痕跡明顯。其父事後發布聲明,「項目報告中,他代筆寫了很多專業的術語。」這位父親,望子成龍之心也過於迫切了吧。
  • 仲永之殤,「神童」之鑄,孩子,為什麼我一定要你用功讀好書
    無論是古代,還是今時,人們都很注重教育,父母希望自己的孩子成龍、成鳳。為的是還自己的將來,過得比自己好,不希望走自己的這條路。就像龍應臺對她的孩子安德烈說:孩子,我要求你用功讀書,不是因為我要你跟別人比成績,而是因為,我希望你將來會擁有選擇的權利,選擇有意義、有時間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謀生。
  • 中國三個影響世界神童:一個可敬,一個可惜,一個當代「仲永」!
    為了緊跟時代的潮流,讓我國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也湧現了一大批科學技術領域的天才少年,他們少年得志,智商遠遠高於普通人,18歲以前就攻讀下博士學位,國家也希望他們可以為科學技術的發展做出非凡的貢獻,筆者今天就談談三位家喻戶曉的「科技神童」,他們一個值得國人敬重,一個令我們深感可惜,還有一個卻是當代「仲永」。
  • 我不是神童:為什麼「神童」會窮困潦倒?
    假神童的背後,是大人們的野心和精心合謀,至於這個神童光環會對孩子的將來造成什麼影響,有誰會去關心?有人可能會說,假神童,將來肯定還是一個普通人嘛。那如果是真神童呢?他將來一定會更好嗎?還真不一定,也許過得還不如普通小孩呢。這又是為什麼呢?一提到神童,你第一個想到是誰呢?是不是小學課文裡的《傷仲永》,仲永五歲的時候,就會作詩了,成為了村裡的神童。
  • 神童的消失
    有不少關於神童的傳說像仲永,曹衝,甘羅……後來的結局大多是要麼平淡無奇要麼英年早逝從我淺薄的育兒經驗來看當孩子出現某方面特殊的才能可能在另一方面存在短板當我們只關注他的才能並不斷強化那麼短板會越來越短甚至會引起殘缺不全
  • 教育故事:「神童」方仲永
    「神童」方仲永    古時候,有個小孩叫方仲永,出生在一個農民家庭。他家裡祖祖輩輩都是種田人,沒有一個文化人。他長到五歲了,還從未見過紙墨筆硯。同鄉的幾個讀書人知道了這件事,都跑到方仲永家來看,一致認為他寫得很好。於是這件事很快傳開了,因此,人們都叫他「神童」。由於方仲永的詩文採和立意都很好,並且只要指定題目,他就能立即作詩。因此,很多人想見識見識,紛紛邀請他和他的父親去家中做客,擺酒設宴盛情款待,指定題目,讓方仲永當場作詩。
  • 為了打造「神童」孩子,到底進過多少坑?
    「神童」這個詞時不時就會出現在我們的視野裡,不得不讓我們感慨,到底是我們太笨還是打造一個「神童」這麼簡單?最近,一則關於「神童」的新聞又出現在大眾視野。「14歲天才少女」一天能寫300首詞牌、2000首詩的,看著這些驚人的數字,想讓人不關注都難。看著一批批「大神」的出現,前浪被死死的拍在沙灘上,但這些孩子真的如此成功嗎?
  • 神童?還是一群神爹媽?
    最近幾天網絡上連續爆出「神童」出世,本著開眼界見世面的心態,特意去認真看了一遍,結果跟預期的一樣,完全看不懂。而作為展示平臺「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堪稱是中國衝擊諾貝爾獎的預選,簡單目測了下,人均學術水平都是「碩士」。
  • 「瀟灑」的"神童"
    第一個單詞是prodigy,中文的意思是神童,天才少年。而第二個詞是prodigal,形容詞是鋪張浪費的,而名詞是逍遙浪子的意思。記得高中時候背這兩個詞的時候,我嘗試去把神童理解為天資過人,而對於其自身所擁有的環境和資源並無考究。大家中學都學過一篇課文《傷仲永》,王安石筆下的方仲永可是世代以種田為業的,而他的父親利用他在筆墨紙硯上的無師自通進行宣傳盈利。
  • 神童難以成材?看看華裔神童陶哲軒是如何被父母養成數學天才?
    有天賦的孩子確實很厲害,但是沒有一個好的家庭教育,神童長大後也有可能會變成普通人。例如:北宋金溪的方仲永,年幼便聰明過人,五歲就會寫詩。很多人為了一睹「神童作家」的風採,紛紛出錢邀請方仲永的父親進城作客。結果,其父親無知,整天樂此不疲地帶著仲永參加各種活動,致使仲永在該讀書的年齡,卻得不到正常的學習機會。
  • 「小時了了,大時未必佳」,10歲上大學的神童電腦天才,真應驗?
    記得初中語文課本上有過王安石《傷仲永》這樣一篇文章,大概的意思是講一個叫方仲永的神童,很小的時候就能吟詩作賦,其表現出來的才華遠遠超過同齡人,甚至達到一些文人的水平。用現代人的話來說,就是人人羨慕不已的「神童」!
  • 神童還是傷仲永?小女孩每天作詩2000首?小學生研究癌症獲獎了?
    神童居然是炒作出來的。研究癌症獲獎的孩子的父母都是從事攻克癌症相關的研究工作。他們把自己的成果換上了自己孩子的名字。孩子出名了,名校會掙著搶著降分錄取吧?父母的良苦用心可惜用錯了地方。在孩子的成長中,父母應該給予孩子什麼呢?第一點:孩子的童年應該是豐富多彩的,不應該是灰色的!
  • 中國公認的3大神童,智力超群卻遭天妒英才,沒有一人能活過成年
    試問哪個父母不希望自己的子女成為一個神童?幾千年來,神童在華夏大地上的故事一直廣為流傳,其無不反映了我國父母對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殷切期望。畢竟,在以傳宗接代為核心的封建婚姻裡,孩子才是父母最終的目的。
  • 中國古代赫赫有名的三位神童,智商遠超常人,可惜沒一人得以善終
    王安石寫了一篇《傷仲永》,就是關於神童的事跡。這篇文章說的是北宋一個叫方仲永的孩子,從小就天資過人,五歲就會寫詩。關鍵是他是沒有人教的情況下自己學會的,並且還寫得不賴。然而很多人聽聞他的名聲,就出錢邀請他前去做客,方仲永的父親就以此來讓兒子賺錢,沒有讓他去學習。
  • 別讓你的孩子成為下一個神童式教育的犧牲品
    這些成功的神童更加引起無數家長的焦慮,怎麼辦,別人家孩子從小就這麼優秀而自己孩子還在懵懵懂懂,天天補課也不見成績,以後拿什麼和別人競爭。於是對孩子要求更加嚴格,甚至去模仿神童式教育,可孩子真的願意被當神童嗎?
  • 神童魏永康被中科院勸退,母親:恨不得他死了才好!幸虧及時醒悟
    天才神童的進階別的家長和孩子都十分敬佩甚至是羨慕魏永康。被中科院勸退,跌落神壇從小,魏永康只需要做3件事,讀書,讀書,還是讀書王安石寫的《傷仲永》裡的主角叫方仲永,方仲永堪稱當時的神童,5歲就能寫詩。他的父親覺得有利可圖,竟然將方仲永作為賺錢的工具,不讓其學習,過了很長一段時間方仲永變成普通人,泯然眾人矣。
  • "傷仲永":中國第一神童為何拋妻棄子,出家為僧?
    他能背下圓周率小數點後的200位,可以準確說出世界上每個國家的首都,背出澳大利亞和美國任一總理或總統的名字和上任年份。 年僅8歲的他被專家鑑定為是1%的高智商人群,毫無壓力碾壓剩下的99%的人。新聞裡也提到了他成為了門薩俱樂部的會員,可能很多人還不知道門薩俱樂部是做什麼的。
  • 他8歲成名,被譽為中華書畫神童,如今學寫「江湖體」成敗筆!
    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賢於材人遠矣。卒之為眾人,則其受於人者不至也。這句詞源於王安石的散文《傷仲永》,大概講述了仲永本是一位天才,卻因不學習淪落為了常人的故事,在如今,卻有一個與之相似的例子。
  • 批量出產的「神童」
    「神童」一詞,在網絡上的解釋是對才賦優異的兒童的一種稱呼。在漢朝就已經有對神童的選拔制度,漢朝的選舉法中規定:「孝廉試經者拜為郎,年幼才俊者拜童子郎。」從古至今,人們對於這些天賦異稟的孩子們的討論,就沒有停歇。早在北宋時期,王安石就曾寫過一篇的探討神童問題並警世的散文《傷仲永》,他強調:「彼(仲永)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賢也,不受之人,且為眾人矣。
  • 什麼樣格局的父母,容易養出優秀的孩子
    除此之外,岑某某還是某品牌創始人,並擁有某雜誌社記者、地方運營中心副主編等頭銜。 起初網友都是因為好奇而關注該小吃播:一個三歲小女孩,怎麼能這麼胖呢? 後來當網友們知道背後的真相後,網友們不禁一陣心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