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正非:中國的未來與振興要靠孩子,靠孩子唯有靠教育 | 百家

2021-02-15 中國教育報


任正非表示,求生的欲望使華為公司振奮起來,尋找自救的道路。我們仍然要堅持自強、開放的道路不變。你要真正強大起來,就要向一切人學習,包括自己的敵人。


任正非認為,未來技術世界的不可知,就如一片黑暗中,需要燈塔。點燃未來燈塔的責任無疑是要落在高校上,教育要引領社會前進。中國的未來與振興要靠孩子,靠孩子唯有靠教育。

信息技術的發展速度太快了,傳統的產學研模式趕不上市場需求的發展速度。因此華為公司也進行了一些基礎理論的研究,大多數是在應用理論的範疇,只有少量的走到世界前面去了。大學老師的研究是為理想而奮鬥,目標長遠,他們的研究是純理論要素研究。例如,土耳其Arikan教授一篇數學論文,十年後變成5G的「熊熊大火」;上世紀六十年代初,蘇聯科學家彼得·烏菲姆採夫發表一篇「鑽石切面可以散射無線電波」的論文,20年後美國造出了隱身的F22戰鬥機;上世紀五十年代,中國科學院吳仲華教授的三元流動理論對噴氣式發動機的等熵切面計算法,奠基了今天的航空發動機產業;現代化學分子科學的進步,使人類合成材料可能由計算機進行分子編輯來完成,這也是一個翻天覆地的技術變化。高校的「明燈」照耀著產業,大學老師的純研究看得遠、鑽得深;華為公司的研究實用度強。在我們之間的合作中,你們給我們帶來方向,照亮了我們。華為公司的基礎研究是圍繞商業目的的,比較貼近近期的實用化,我們給你們帶來客戶需求以及行業所面臨的世界級難題,知道這個方程的價值與應用,相互之間都是有益的。合作使我們早一些知曉世界的發展動向,縮短了商品化的時間,我們能超前世界,就會獲得更好的機會。校企合作要鬆耦合,不能強耦合。高校的目的是為理想而奮鬥,為好奇而奮鬥;企業是現實主義的,有商業「銅臭」的,強耦合是不會成功的。強耦合互相制約,影響各自的進步。強耦合你拖著我,我拽著你,你走不到那一步,我也走不到另一步。因此,必須解耦,以鬆散的方式合作。燈塔的作用是明顯的,人類社會在自然科學上任何一點發現和技術發明都會逐步傳播到世界,引起那兒的變化的。希臘文明、中國的春秋時代,都曾出現過燦爛的思想文明,點燃了人類哲學、文化、創造之火,推動了思想解放;但中間又熄滅了一段時間。一千年前,歐洲還是中世紀的黑暗,最近幾百年文藝復興重新燃起歐洲文明之火,也不僅僅是火車、輪船、蒸汽機……也不僅僅是歐拉公式、拉格朗日方程、傅立葉變換……也不僅僅是莎士比亞、黑格爾、馬克思……它們像燈塔一樣照亮了整個世界。葉卡捷琳娜引進了歐洲的音樂、繪畫、哲學;鬆軟俄羅斯農奴社會的土壤,彼得大帝又引進了工程、建造;俄羅斯崛起了,也不僅僅是無線電、門捷列夫元素周期表、託爾斯泰、普希金……文明之火傳到美國,美國兩百年前還是蠻荒之地,燈塔照亮了他們的創新,特斯拉的交流電、飛機、汽車;創新之火在美國大地上熊熊燃燒,「矽谷八叛徒」在餐廳的一張紙巾上創立了仙童公司,仙童公司的分裂,點燃整個世界半導體產業的烈火……

在「燈塔」的照耀下,整個世界都加快了腳步,今天技術與經濟的繁榮與英、美、日、俄、歐洲當年的技術燈塔作用是分不開的。我們要尊重這些國家,尊重作出貢獻的前輩。我們公司也曾想在突進「無人區」後作些貢獻,以回報社會對我們的引導,也想點燃5G這個「燈塔」,但剛剛擦燃「火柴」,美國就一個「大棒」打下來,把我們打昏了,開始還以為我們合規系統出了什麼問題,在反思;結果第二棒、第三棒、第四棒打下來,我們才明白美國的一些政治家希望我們死。求生的欲望使我們振奮起來,尋找自救的道路。無論怎樣,我們永遠不會忌恨美國,那只是一部分政治家的衝動,不代表美國企業、美國的學校、美國社會。我們仍然要堅持自強、開放的道路不變。你要真正強大起來,就要向一切人學習,包括自己的敵人。人類社會的下一個文明是什麼?還會不會產生一個類似汽車、信息產業這樣的產業?我說的「汽車」是泛指,包括飛機、輪船、火車、拖拉機、自行車;「信息產業」也不僅指電子工業、電信網際網路、人工智慧。未來技術世界的不可知,就如一片黑暗中,需要燈塔。點燃未來燈塔的責任無疑是要落在高校上,教育要引領社會前進。對未來的不確定性,認識它的艱難,應對這種不確定性,除了給科研更多一些自由、對失敗更多一些寬容外,應對不確定性的確定可以從孩子們的教育抓起,中國的未來與振興要靠孩子,靠孩子唯有靠教育。多辦一些學校,實行差別教育,啟發他們的創新精神,就會一年比一年有信心,一年一年地逼近未來世界的大門。二三十年後,他們正好為崛起而衝鋒陷陣,他們不是拿著機關槍,而是拿著博士的筆。我今天看見你們這麼多人坐著冷板凳,研究出這麼多理論與技術成果,出了這麼多優秀的人才,我很興奮,相信我們國家在二三十年以後或者五六十年之後,一定會大有作為的,為人類作出更大的貢獻,希望寄托在你們身上。我們需要創新,找到一個一個的機會點。如果我們把英國工業革命的指數定為100的話,美國今天是150,我國是70,中國缺的30是原創,原創需要更嚴格的智慧財產權保護。沒有原創就會陷入中等收入陷阱,房屋、汽車都會飽和的,飽和以後如何發展?不發展,一切社會問題都會產生。我們公司過去是依託全球化平臺,集中精力十幾年攻擊同一個「城牆口」,取得了一點成功。我們過去的理論基地選在美國,十幾年前加大了對英國和歐洲的投入,後來又增加了日本、俄羅斯的投入。美國將我們納入實體清單後,我們把對美國的投資轉移到俄羅斯,加大了俄羅斯的投入,擴大了俄羅斯的科學家隊伍,提升了俄羅斯科學家的工資。我們希望十年、二十年後,我國的大學擔負起追趕世界理論中心的擔子來。我們國家有幾千年儒家文化的耕讀精神,現在年輕媽媽最大的期望是教育孩子,想學習、想刻苦學習,這都是我們這個民族的優良基礎,我們是有希望的,中國是可以有更大作為的。內容來源 | 新聞聯播《任正非最新發聲》、上海交通大學《如果有人擰熄了燈塔,我們怎麼航行——任正非在高校座談時的發言紀要》等

本文中除標明來源的圖片,其餘均來自網絡公開渠道,不能識別其來源,如有版權爭議,請聯繫公號方。

更多精彩資訊,請點擊閱讀原文,下載中國教育報APP吧

相關焦點

  • 任正非:中國的未來與振興要靠孩子,靠孩子唯有靠教育
    我們仍然要堅持自強、開放的道路不變。你要真正強大起來,就要向一切人學習,包括自己的敵人。任正非認為,未來技術世界的不可知,就如一片黑暗中,需要燈塔。點燃未來燈塔的責任無疑是要落在高校上,教育要引領社會前進。
  • 任正非最新發聲:中國未來與振興要靠孩子,靠孩子唯有靠教育
    訪問期間,他說,「為了應對未來世界的不確定性,除了給科研更多一些自由、對失敗更多一些寬容外,可以從孩子們的教育抓起,中國的未來與振興要靠孩子,靠孩子唯有靠教育。」本文來源:人民日報。我們仍然要堅持自強、開放的道路不變。你要真正強大起來,就要向一切人學習,包括自己的敵人。3、「中國的未來與振興要靠孩子,靠孩子唯有靠教育。」
  • 任正非最新發聲:中國的未來與振興要靠孩子,靠孩子唯有靠教育
    我們仍然要堅持自強、開放的道路不變。你要真正強大起來,就要向一切人學習,包括自己的敵人。■ 「中國的未來與振興要靠孩子,靠孩子唯有靠教育。」人類社會的下一個文明是什麼?未來技術世界的不可知,就如一片黑暗中,需要燈塔。點燃未來燈塔的責任無疑是要落在高校上,教育要引領社會前進。
  • 任正非最新發聲:中國的未來與振興要靠孩子,靠孩子唯有靠教育 | 關注
    我們仍然要堅持自強、開放的道路不變。你要真正強大起來,就要向一切人學習,包括自己的敵人。■ 「中國的未來與振興要靠孩子,靠孩子唯有靠教育。」人類社會的下一個文明是什麼?還會不會產生一個類似汽車、信息產業這樣的產業?我說的「汽車」是泛指,包括飛機、輪船、火車、拖拉機、自行車;「信息產業」也不僅指電子工業、電信網際網路、人工智慧。
  • 未來靠孩子,孩子靠教育
    任正非最新發聲:「中國的未來與振興要靠孩子,靠孩子唯有靠教育。」 7月29日至31日,華為公司創始人、CEO任正非帶隊訪問上海交通大學、復旦大學、東南大學和南京大學。訪問期間,他就基礎研究、產學研結合、科研創新和人才培養等問題談了自己的看法。 任正非說:「人類社會的下一個文明是什麼?
  • 華為創始人任正非的教育金句
    如果你看過《任正非傳》,就了解到,這個華為司創始人、CEO任正非與教育有著不解之緣。這幾年來,任老在各個採訪中都會談及教育,今年,他帶隊訪問了上海交通大學、復旦大學、東南大學和南京大學這些知名高校,在訪問期間,他再次提及教育,對基礎研究、產學研結合、科研創新和人才培養等方面表達了看法,我們摘錄了其中的金句與您分享。1、華為為何要搞基礎研究?
  • 任正非:點燃未來燈塔,從孩子們的教育抓起
    >任正非首先強調要基礎研究。我們要尊重這些國家,尊重作出貢獻的先輩。我們公司也曾想在突進無人區後作些貢獻,以回報社會對我們的引導,也想點燃5G這個燈塔。任正非表示,求生的欲望使我們振奮起來,尋找自救的道路。無論怎樣,我們永遠不會忌恨美國,那只是一部分政治家的衝動,不代表美國企業、美國的學校、美國社會。我們仍然要堅持自強、開放的道路不變。
  • 任正非最新發聲:多辦些學校,實行差別教育,啟發孩子的創新精神
    我們仍然要堅持自強、開放的道路不變。你要真正強大起來,就要向一切人學習,包括自己的敵人。 「中國的未來與振興要靠孩子,靠孩子唯有靠教育。」人類社會的下一個文明是什麼?還會不會產生一個類似汽車、信息產業這樣的產業?
  • 任正非談大學教育
    7月29日至31日,華為公司創始人、CEO任正非帶隊訪問上海交通大學、復旦大學、東南大學和南京大學。訪問期間,他就基礎研究、產學研結合、科研創新和人才培養等問題談了自己的看法。我們仍然要堅持自強、開放的道路不變。你要真正強大起來,就要向一切人學習,包括自己的敵人。■ 「中國的未來與振興要靠孩子,靠孩子唯有靠教育。」 人類社會的下一個文明是什麼?還會不會產生一個類似汽車、信息產業這樣的產業?我說的「汽車」是泛指,包括飛機、輪船、火車、拖拉機、自行車;「信息產業」也不僅指電子工業、電信網際網路、人工智慧。
  • 任正非最新發聲:如果有人擰熄了燈塔,我們怎麼航行?
    最近任正非帶領他的團隊訪問了上海交通、復旦、東南等大學!面對未來科技世界,未知的黑暗,需要有燈塔的引導,而如何「點燃」這個燈塔,任正非也談了自己的看法!他認為,點燃未來燈塔的責任無疑是要落在高校上。中國的未來與振興要靠孩子,靠孩子唯有靠教育。
  • 三流父母靠拳頭教育孩子,二流父母靠嘴巴教育孩子,一流父母靠…
    要問一個孩子誰對他的性格影響最深,答案一定是自己的父母。這幾年比較火爆的電視劇「都挺好」,非常明顯地演繹出了原生家庭的影響。三流父母靠拳頭教育孩子在中國的傳統觀念裡打孩子就是教育孩子的最好的方式,更有一句俗語:棍棒底下出孝子。所以父母打孩子會被認為是理所當然的事情。
  • 任正非最新發聲!未來已來!
    7月29日至31日,華為公司創始人、CEO任正非帶隊訪問上海交通大學、復旦大學、東南大學和南京大學。
  • 任正非走訪高校發聲:求生欲使我們振奮,尋找自救道路!永不忌恨美國(附發言全文)
    ,他解釋了華為為何要搞基礎研究;指出高校的「明燈」照耀著產業,大學老師的純研究看得遠、鑽得深,校企合作要鬆耦合,不能強耦合;他直言「求生欲使我們振奮起來,尋找自救的道路」、「無論怎樣,我們永遠不會忌恨美國,我們仍然要堅持自強、開放的道路不變」;他更高瞻遠矚:「中國的未來與振興要靠孩子,靠孩子唯有靠教育」、「我們需要創新,找到一個一個的機會點」。
  • 【教育情懷】「點亮人的價值」——一代中國企業家的教育共識
    中國的未來與振興要靠孩子,靠孩子唯有靠教育。教育孩子只有一個目的,讓他健康,讓他幸福,讓他能給別人帶去幸福。教育的範疇已經變了,不是教材、不是課堂,而是人點亮人。這些直擊人心的話語,並非來自教育界專家或校長,而是來自任正非、馬雲、潘石屹等國內著名企業家近年在各種場合的演講。他們站在自身所處的行業,對學校教育、家庭教育以及未來教育,提出溫暖人心的卓見。
  • 任正非:企業經營三分靠制度,七分靠執行
    從華為走過的歷程,我們不難看出,企業成功只有一個經驗:三分靠制度,七分靠執行。成功的結果=制度(規則、職責、流程)+執行(落實、檢查、考核),除此之外,別無捷徑可走。員工服從靠制度❶ 馬雲曾說,優秀的企業是管理出來的。管理一個團隊如同管理一支部隊。部隊管理靠紀律,團隊管理靠制度。❷ 任正非說:制定一個好的規則比不斷批評員工的行為更有效,它能讓大多數的員工努力的分擔你的工作、壓力和責任。
  • 窮人和富人教育方式,一個靠嚇唬,一個靠體驗,孩子未來也不相同
    古人都說「讀萬卷書不如行萬裡路」,大家看到的字面意思便是閉門讀書不如多出去走走,其實這句話最大的內涵便是:教育孩子認真讀書的同時,也要有機會體驗生活增長見識。窮人教育孩子總是會說拿反面的例子來說教,而富人教育孩子總是會讓他們主動的體驗,所以才有這句話「貧窮限制了我的想像」。
  • 談華為談教育談創新 任正非最新發聲
    7月29日至31日,華為公司創始人、CEO任正非帶隊訪問上海交通大學、復旦大學、東南大學和南京大學。我們仍然要堅持自強、開放的道路不變。你要真正強大起來,就要向一切人學習,包括自己的敵人。「中國的未來與振興要靠孩子,靠孩子唯有靠教育」人類社會的下一個文明是什麼?還會不會產生一個類似汽車、信息產業這樣的產業?我說的「汽車」是泛指,包括飛機、輪船、火車、拖拉機、自行車;「信息產業」也不僅指電子工業、電信網際網路、人工智慧。
  • 靠情懷吸引留學人才,還是只要給錢就行?人才憑什麼來中國?
    復旦大學中國研究院研究員,著名經濟學家陳平在最近一期的視頻中提到:中國的未來不在外資而在人才!中國要準備好和美國在全世界競爭!這和任正非所說「中國和美國競爭的唯一籌碼,就是教育」不謀而合。任正非曾說過兩個故事:二戰時的德國和日本,大量的工業基礎被摧毀了。
  • 教育興邦!任正非:發展技術的唯一出路在教育,也只有教育……
    從一定意義上,任正非可以說是最重視知識和教育的企業家。 之所以重視,大概有兩方面的原因,一個是家庭教育使然,任正非的母親是老師,父親是個鄉村教育家。父母從小就培養了任正非學習的習慣,在家裡最困難的時候,父親還告訴任正非一定不要隨大流,別人不學自己要學。
  • 任正非最新講話:點燃未來燈塔的責任無疑是要落在高校上
    我們仍然要堅持自強、開放的道路不變。你要真正強大起來,就要向一切人學習,包括自己的敵人。點燃未來燈塔的責任無疑是要落在高校上,教育要引領社會前進。對未來的不確定性,認識它的艱難,應對這種不確定性,除了給科研更多一些自由、對失敗更多一些寬容外,應對不確定性的確定可以從孩子們的教育抓起,中國的未來與振興要靠孩子,靠孩子唯有靠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