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孩子有沒有可能淘氣到人神共憤的地步?這是當然有可能的,生來個性太強和家庭環境影響,加之男孩特定年齡因素,綜合作用確實會使一個孩子淘氣如混世魔王,讓老師和同學都頭疼不已。但是教育的目的,不正是以育人為宗旨嗎?《論語》有「誨人不倦」一語,道出的正是師者的職業特性。
由這齣雷人的「民主投票」,不由聯想到美國一本暢銷書《街頭日記》——加利福尼亞州威爾遜高中的艾恩·格魯維爾老師,1994年初任教師時,發現許多學生身處下層社會,常為幫派爭鬥和街頭暴力所困擾,她沒有放棄任何一個學生,自己兼職賺錢給學生們買書,推薦他們看《安妮日記》,並鼓勵學生們像安妮一樣寫日記,甚至找來《安妮日記》中的人物與孩子們面對面交流,成功拯救了這些孩子——這些孩子們的《街頭日記》結集出版,成為美國暢銷書,被拍成電影獲得奧斯卡提名——而結果更是令人唏噓,這個班級的孩子全部順利畢業,一部分升上大學,他們的人生發生了改變。而他們的老師艾恩,被總統柯林頓授予勳章……2002年,艾恩·格魯維爾和已經長大成人事業有成的學生們一起建立了「艾恩·格魯維爾教育項目」,專門幫助全國範圍內那些與他們經歷過相同歧視和暴力的青少年,使他們能夠健康地成長。
真實的《街頭日記》告訴我們,一位啟發心靈的教師能夠改變學生,為他們的人生關鍵期指引方向。作為社會的一個小小投影,每一間教室本身就充滿了衝突以及差異——那麼如何掌控這間教室,讓孩子們和睦共處,其實也考驗教育者的耐性,更考驗教育者的智慧——由「投票勸退」到《街頭日記》,巨大的現實反差,不知是否對我們的教育行業有所啟發?
(責任編輯:李志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