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大突破:電子顯微鏡拍出細胞彩照!

2020-12-17 生物谷

想像一下,假如世界失去了色彩,只剩下黑白灰的組合,我們眼前的風景會變成什麼樣?在電子顯微鏡下,我們所能看到的就是這樣一個世界。電子顯微鏡能幫助我們觀察微小的病毒、細胞超微結構,但它只能得到黑白的灰度圖片。

而在最近,加利福尼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的研究者們研發了一種新技術,使得「用電鏡拍彩照」成為了可能。他們用特殊染料標記樣品,得到了多色的電鏡成像,這是怎麼做到的呢?

圖片來自:S. R. Adams et al

沒有色彩的電鏡世界

在過去,光學顯微鏡帶領著人們第一次走進了肉眼不可辨別的微觀世界,微生物和各種生命體內的微觀結構開始為人所知。不過,當人們需要觀察更加微小的結構時,光學顯微鏡的放大倍數就顯得不夠用了:受到衍射的影響,光學顯微鏡的分辨極限大約在200 nm,在此基礎上即使再去放大,也無法看到清晰的成像了。為進一步提高解析度,科學家們就用波長短得多的電子束替代了可見光,製造出了電子顯微鏡。電子顯微鏡使微觀成像的分辨達到了 0.1 nm,這項重要的技術的研發者1986年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

然而,電子顯微鏡也有自己的缺點:這是一個沒有色彩的黑白世界。可見光有不同色彩,我們也可以很方便地給生物組織的特定成分加上染色或是螢光標記。而電鏡獲得的圖像是反映電子多少(即亮度)的「灰度圖」,其中沒有色彩信息。當然,人們可以給電鏡圖片進行後期上色,但這樣的上色並不能選擇性地突出所要觀察的結構。如果原圖中的灰度差別不大,後期上色也會很難將它們分開。

這張色彩夢幻的噬菌體圖片來自透射電子顯微鏡,它的顏色就是「偽彩色」。圖片來自:Sterling Publishing

為了讓電鏡圖片更加「突出重點」,科學家們已經做出了很多努力,例如加入重金屬來提高「對比度」。生物主要是由碳氫氧氮這樣比較輕的元素構成,電子透過得到的圖像對比度較低(就像是一幅淡淡的鉛筆畫)。而如果用重金屬(如鋨、鈾或者鉛)把背景染成深色,或是讓它們與脂質或蛋白質進行結合,就可以得到更加黑白分明的圖像。但是,這樣做依然無法重點區分特定的生物分子。還有科學家嘗試將這些重金屬顆粒與抗體結合,讓它們結合到特定的生物分子上去,但這種「標籤」難以進入細胞,因此適用範圍還是有限。

負染法示意圖。圖片來自:quazoo.com

為黑白圖像染上「顏色」

而這一次,研究者們帶來了一些為電鏡圖片「染色」的新思路。他們給染料分子連上了不同的鑭系金屬元素,並讓這些染料沉澱到特異性標記的周圍。雖然電子顯微鏡下依然沒有真正意義上的色彩,但通過投射電子的能量損失不同,這些染料可以產生彼此區分的信號。這樣一來,就相當於給樣品加上了不同的色彩標籤。

研究者們將顯色劑二氨基聯苯與鑭系金屬耦合在一起,作為電子顯微鏡的「特製染料」。想要標記生物分子時,就給對應的抗體連上螢光集團或是氧化酶分子,再通過光或者酶來誘發反應,讓染料沉積到目標周圍。在完成「染色」之後,再按照常規的氧化鋨負染以增強對比度,進行電鏡成像。

Ln-DAB2染料和染色方法:用帶有氧化分子(紅色為螢光分子,綠色為辣根過氧化酶)的抗體特異性標記目標分子(圖中為紅色標記線粒體和綠色標記核膜),分別讓不同的Ln-DAB2染料在抗體附近原位氧化沉澱。再經過常規樣品處理並分別成像,使用計算機處理得到彩色圖像。

在成像時,研究者用一束動能一致的電子投射到樣品上。當電子通過樣品時,會與其中的原子發生碰撞,進而損失一部分能量,在用不同染料處理過的地方,電子的能量損失會產生明顯的差異。通過檢測這些差異,就可以讓染色位置從背景中脫穎而出了。通過計算機處理,將不同染料對應的信號分別轉換成不同的偽彩色,再與原始的黑白電鏡圖片疊加,這樣就得到了我們在開頭處看到的電鏡彩照。

彩色電鏡分別成像:A為傳統電鏡圖;C和D分別為標記的線粒體和細胞膜;E是偽彩疊加圖

鬧了半天,顏色還是「假的」?的確,區分了能量差異,電子束依然沒有真正的顏色。不過,與「純靠想像」的後期上色相比,染料的標記還是起了很大作用。論文作者證明,這種方法可以分別用於細胞和組織的染色,並足以將不同的分子標記從傳統的黑白電鏡成像中分離出來。

彩色電鏡的應用:星形膠質細胞分享突觸結構圖(F);細胞透膜肽介導的內吞囊泡圖(H);新合成PKM 在神經元中的定位圖(D)

目前,這種方法還只能在拍出三種「色彩」:它們分別被標記為紅色、綠色和黃色。研究者希望,將來還能加入更多顏色種類,進一步提高圖像的對比度。

在過去二十年中,超高分辨螢光顯微成像技術正突破著光學顯微鏡的成像極限,而現在,電子顯微鏡的世界也變得多彩了起來。這些技術的進步都將帶領科學家們更深入地了解細胞內部的精細構造,揭開更多微觀世界的生命奧秘。(生物谷Bioon.com)

相關焦點

  • 電子顯微鏡原理
    導讀:電子顯微鏡是20世紀的重大科學技術發明,如同三極體的發明推動革命了半導體界一樣,電子顯微鏡也極大地促進了生命科學的發展,發明掃描隧道電子顯微鏡的兩位科學家還獲得了諾貝爾獎。本文詳細介紹電子顯微鏡功能、結構和原理,感興趣的同學請多多關注。。。
  • 蘇州醫工所技術創新取得重大突破 高端光學顯微鏡有了「中國造」
    這是由中國科學院蘇州生物醫學工程技術研究所承擔的國家重大科研裝備研製項目,它標誌著我國在高端超分辨光學顯微鏡的研製方面擁有了自主創新能力。    高/超分辨光學顯微鏡廣泛應用於生物學和基礎醫學等相關前沿領域的創新研究,尤其是10-100nm尺度的超分辨顯微光學成像技術,在當今生物學和基礎醫學研究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 我和國產電子顯微鏡的故事(下)
    同年,北京市組織大規模集成電路會戰,我負責指導北京儀器廠研製e形磁偏轉電子槍蒸發裝置,解決了MOS電路鍍膜工藝問題。1975年,經北京市組織鑑定、定型後,該廠生產了200餘臺。這種磁偏轉電子槍蒸發裝置是該廠的拳頭產品。
  • SEM(掃描電子顯微鏡)是什麼?
    SEM是什麼先放一張圖SEM(掃描電子顯微鏡)的圖片,實驗室的真傢伙我還沒見過,不過看樣子應該不算太便宜,以後應該也不讓隨變搞,到時候再說,反正我肯定要玩兒它幾次才行,一看就比顯微鏡高級,說來慚愧,顯微鏡還沒玩兒幾次呢。這個東西跟顯微鏡有相似的地方,就是可以用來觀察物理細節,成像。
  • 電子顯微鏡的原理及分類丨WALINOVA顯微鏡丨北京永盛華遠商貿中心
    電子顯微鏡以電子束作為光源對樣品進行照明。由於電子的波長大大小於可見光,電子顯微鏡的解析度相對於光學顯微鏡大大提高,目前已經可以超過50皮米(1皮米等於千分之一納米)。按照工作原理的不同,電子顯微鏡可分為透射電子顯微鏡,掃描電子顯微鏡,反射電子顯微鏡,連續切片電子顯微鏡等等。
  • 掃描電子顯微鏡原理
    導讀:本文主要介紹掃描電子顯微鏡原理,想知道掃描電子顯微鏡是如何工作的童鞋們快來看一下吧。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eepw.com.cn/article/271346.htm  掃描電子顯微鏡,英文名稱為SEM,是scanningelectronmicroscope的簡寫。掃描電子顯微鏡主要是利用二次電子信號成像來觀察樣品的表面形態,即用極狹窄的電子束去掃描樣品,通過電子束與樣品的相互作用產生各種效應,其中主要是樣品的二次電子發射。
  • 中國透射式電子顯微鏡發展的歷程
    Tübingen大學完成了電子顯微鏡方面的博士論文後回到祖國,被分配到中國科學院電子研究所工作。最後看到火棉膠的菲涅爾衍射環,離國慶還有幾天功夫,在拍到了解析度約為25?的圖像後,立即將電鏡裝箱運往北京展覽會。   在「國慶十周年」慶祝大遊行中,中國科學院遊行隊伍走在最前面,並高舉長春光機所研製的大型電子顯微鏡的巨大模型,接受了毛主席的檢閱,黃蘭友還應邀到天安門觀禮臺觀看大遊行,跟大家一起拍手,心裡感到無比自豪。國家將該電子顯微鏡列入《自然科學大事年表》。
  • 掃描電子顯微鏡(SEM)的功能
    動物細毛及其損傷分析是TESTEX眾多服務中的一部分,通過採用掃描電子顯微鏡(SEM)和能量色散X射線光譜(EDX)進行測試以提供優質檢測服務。   掃描電子顯微鏡(SEM)測試法   掃描電子顯微鏡首先使用密集電子束對樣品表面進行掃描,再將接收到的信號轉換為灰度值數據並顯示在屏幕上。掃描電子顯微鏡在TESTEX的一項重要功能是對紗線、機織或針織面料及服裝上不同類別的動物細毛進行鑑定及定量。
  • 科學:關於電子顯微鏡的一些事
    首先,科學家將光學顯微鏡推向了極限。光學顯微鏡已經存在了幾個世紀,雖然你仍然可以在全國各地的教室裡找到它們,但它們對光線的依賴已經成為一個問題。光在光學透鏡邊緣衍射或彎曲的趨勢限制了光學顯微鏡的放大能力和解析度。因此,科學家開始研究新的方法來檢查它們周圍的微觀世界,並於1932年生產出世界上第一臺透射電子顯微鏡(TEM))。
  • 冷凍電子顯微鏡首次看到了單個原子
    改變分子成像技術的改變遊戲規則的技術稱為冷凍電子顯微鏡,可產生迄今為止最清晰的圖像,並且首次可分辨蛋白質中的單個原子。通過使用低溫電子顯微鏡達到原子解析度,研究人員將能夠以前所未有的細節了解蛋白質的工作原理,而這些工作原理是其他成像技術(例如X射線晶體學)無法輕易檢查的。
  • 超高解析度顯微鏡:顯微鏡發展史上的新突破
    顯微鏡技術經過長期發展,加之近年來物理學界接二連三出現的重大科研進展,終於,在2008年,顯微鏡發展史上的新成果——超高解析度螢光顯微鏡為科學家所研製出。人們預言,它定會成為生物學家的好幫手。
  • 自製一臺掃描電子顯微鏡,厲害炸了!
    雖然說之前也看到了很多十分厲害的DIY視頻,但是看到這個的時候我還是瞬間就跪了……一個名叫Ben Krasnow的工程師自己做了一個掃描電子顯微鏡!這可是電子顯微鏡啊,絕對不是擺弄幾個玻璃鏡片就能搞定的事情,簡直是有史以來最難的DIY項目了……要知道,在實驗室裡,掃描電鏡也是高端大氣的存在,一臺就幾十萬甚至上百萬,學生們要想用還得登記排號……而你竟然說你自己做了一個??
  • 掃描電子顯微鏡原理和應用
    掃描電子顯微鏡原理和應用2.4.1 掃描電鏡的特點與光學顯微鏡及透射電鏡相比,掃描電鏡具有以下特點: (一) 能夠直接觀察樣品表面的結構,樣品的尺寸可大至120mm×80mm×50mm。 (二) 樣品製備過程簡單,不用切成薄片。
  • 46個電子顯微鏡的知識點,你get了嗎?
    01、光學顯微鏡以可見光為介質,電子顯微鏡以電子束為介質,由於電子束波長遠較可見光小,故電子顯微鏡解析度遠比光學顯微鏡高。 02、根據de Broglie波動理論,電子的波長僅與加速電壓有關:λe=h / mv= h / (2qmV)1/2=12.2 / (V)1/2 (Å)在 10 KV 的加速電壓之下,電子的波長僅為0.12Å,遠低於可見光的4000 - 7000Å,所以電子顯微鏡解析度自然比光學顯微鏡優越許多,但是掃描式電子顯微鏡的電子束直徑大多在50-100Å
  • 掃描電子顯微鏡的特點及工作原理
    2.4.1 掃描電鏡的特點與光學顯微鏡及透射電鏡相比,掃描電鏡具有以下特點掃描電鏡的景深較光學顯微鏡大幾百倍,比透射電鏡大幾十倍。 (五) 圖象的放大範圍廣,解析度也比較高。可放大十幾倍到幾十萬倍,它基本上包括了從放大鏡、光學顯微鏡直到透射電鏡的放大範圍。解析度介於光學顯微鏡與透射電鏡之間,可達3nm。 (六) 電子束對樣品的損傷與汙染程度較小。 (七) 在觀察形貌的同時,還可利用從樣品發出的其他信號作微區成分分析。
  • 透射電子顯微鏡的結構與成像原理
    透射電子顯微鏡的結構與成像原理透射電子顯微鏡是以波長極短的電子束作為照明源,用電磁透鏡聚焦成像的一種高解析度、高放大倍數的電子光學儀器。
  • 電子顯微鏡和光學顯微鏡的性能和特點比較分析
    電子顯微鏡(包括透射電鏡、掃描電鏡)和光學顯微鏡的性能和特點比較分析   1)成像原理和反差來源不同。電子顯微鏡的光源是電子束,TEM是透射成像,可以觀察樣品內部的形態和結構,是二維成像。而SEM是二次電子像,主要觀察樣品表面相貌的立體圖像(即三維圖像)。光學顯微鏡是用可見光作為光源,樣品是吸收成像,一般是彩色或黑色的二維圖像。
  • 金屬科研「神器」:掃描電子顯微鏡原理及應用
    電子顯微鏡利用電子成像,類似於光學顯微鏡使用可見光成像。由於電子的波長遠小於光的波長,所以電子顯微鏡的解析度要高於光學顯微鏡的解析度。整個電子鏡筒必須處於真空狀態。像電子顯微鏡的所有組件一樣,電子槍也被密封在特殊的真空室中以保護它不受汙染、振動和噪音的影響。除了保護電子槍不受汙染,真空環境有利於得到高解析度圖像。若非真空環境,鏡筒中可能存在其他原子和分子,它們與電子相互作用,使電子束髮生偏轉,從而降低圖像質量。高真空環境也提高了鏡筒內檢測器對電子的收集效率。
  • 南京理工大學學子創造出中國人自己的新一代顯微鏡
    觀察細胞通常需要染色標記,無法同時實現大視場、高分辨觀測,體積龐大、成本高昂,是當今顯微鏡存在的三大痛點。如何突破痛點,打破德日壟斷,創造出中國人自己的新一代顯微鏡?
  • 電子顯微鏡曝「毛骨悚然」牙齒細菌
    據英國《每日郵報》8月31日報導,一組電子顯微鏡下的牙齒及其附著細菌的圖片令人毛骨悚然,這提醒人們不注意口腔衛生將會給牙齒造成嚴重的損傷。  這些照片是由聚焦電子束的顯微鏡拍攝的,工作人員將圖片用電子或是人工方式製成彩色,目的是為了能夠區分腐敗物和斑塊,向大家展示不能被肉眼看到的微小粒子。這些用掃描電子顯微鏡放大過的圖片能夠清晰地看到牙齒上的斑塊、門齒以及齲齒。這一組圖片包括牙菌斑的粉色外衣,黃牙上的藍色絮狀物細菌,還有一些圖片是用過的牙刷上附著的斑塊。一張照片中顯示黃色的斑塊是如何附著在藍色牙齒的表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