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歲的孩子能幹啥?
很多家長表示,衣來伸手飯來張口,整天忙著學習,日復一日中成長。但是近日網上一則視頻引起家長圈的轟動和熱議,一名九歲的男孩正在鍋臺前熟練的蒸著饅頭,不久當他端出新鮮出爐的熱饅頭時,很多網友都不禁感慨,學習學不過小學生就算了,現在連廚藝都不如一個九歲的孩子,我活著果然就是湊數的......
一.做家務再次引起熱議,家長們各持己見此視頻一出,不僅引起了許多網友的熱議,也再次將孩子應不應該做家務這個話題推到了風口浪尖上。
很多家長看完視頻後表示非常不理解,孩子這個階段就應該好好學習,做家務純屬是浪費時間,作為爸爸媽媽不僅要為孩子準備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更是應該完全分擔這些家庭瑣事;但是還有一部分家長認為,做家務對孩子來說,是很好的鍛鍊方式。喜歡做家務的孩子,不僅動手能力更強,也會更加懂事。
不過,雖然這件事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但是大數據表明和生活實例表明,往往愛動手的孩子,不僅會更加懂事,也會更好更快速的適應社會環境。
喜歡做家務的孩子,不僅動手能力更強,也會更加懂事。不過,雖然這件事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但是大數據表明和生活實例表明,往往愛動手的孩子,不僅會更加懂事,也會更好更快速的適應社會環境。
1.神童被中科院勸退事件,讓實踐教育迫在眉睫
往往當我們意識到一件事情的重要性時,就是當壞結果已經作用在身上的時候。很多家長都認為學生應該更加重視學業,不要浪費時間在一些瑣事上,所以很多事情父母都願意一手包辦。但是你還記得當年那個被中科院勸退的神童魏永康嗎?他的成績十分優異,但是在生活自理能力方面,卻是一竅不通,原因就是父母的過度寵溺和保護,所以最後被遺憾勸退。
此事一出,讓很多家長都如醍醐灌頂一般,紛紛對自己的教育模式進行反思,也意識到了實踐教育是多麼重要的一件事情。
2.大數據表明,愛動手的孩子更懂事,也更優秀
早在1938年,很多專家和學者就對愛動手實踐這項能力進行了深入研究。哈佛大學為此進行了一項名為「格蘭特研究」的實驗。
對很多孩子進行了長達75年的觀察和研究,最後得出的結論也印證了動手能力非常重要這個觀點。實驗表明,從小愛做家務愛動手的孩子,長大後對社會的適應能力更好,人生也會更加優秀,且從小還做家務愛動手的孩子就業率比不愛動手的孩子高達15倍,兩者犯罪率的比例則是1:10,由此可見,從下培養孩子愛動手的能力有多麼重要。
二.專家說:動手能力和學習成績同等重要如果說個案研究不足以打破很多家長對於做家務無用的誤區。那麼我們看一看很多教育界和心理學界的專家們是怎麼評說孩子愛動手這項能力的重要性的。
1.兒童心理學家認為:孩子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
其實蘇霍姆林斯基這句話,不僅僅是對個案總結出的感慨,更是根據孩子獨特的生理和心理發展機制,做出的完美總結。幼兒在成長階段中,很多時候是靠手來收穫知識和快樂的。比如摺紙,畫畫,做小實驗,做家務等等。
而手在實踐的過程中,會將自己感知到的信息隨時傳遞給大腦,促進大腦的發育和潛在機能的開發,所以動手能力對孩子來說十分重要,這不僅能讓孩子更好的探知世界,也能更好的促進智力發育。
2.做家務是一項孩子必須掌握的社會技能
很多專家表示,現在的孩子大多數都被慢慢扼殺於溫室環境下。4歲不會自己吃飯,6歲還不能獨立穿衣服,8歲洗個水果還要叫媽媽。甚至很多20幾歲的年輕人,不會洗碗洗衣做飯等等,即使已經成人,卻如同巨嬰一般無法獨立生活。
而這樣的現象必須要引起家長的高度重視,做家務不是一件可有可無的事情,而是孩子必須要掌握的一項社會技能,這決定了孩子未來的獨立性和幸福指數。
3.愛做家務的孩子更懂事,更理解爸爸媽媽的辛苦
曾有媽媽表示,一天的生活實在是太累了,不僅要做家務,還要照顧巨嬰式的孩子,絲毫沒有喘息的時間。很多家長也曾自欺欺人,認為孩子在大一些,自然而然就會成長。但實際上,從小就做家務的孩子會更加懂事,因為在動手實踐中,孩子能夠親身體會到父母做家務的辛苦,所以往往愛做家務,愛動手的孩子長大後也會更加心疼父母。
三.教孩子這樣做家務,雙方都可收穫幸福感當我們重新把這種實踐教育提到日程上,拒絕培養巨嬰式兒童時,爸爸媽媽也需要注意方法,不要一股腦的將家務推給孩子,或者是在實踐中要求過多,讓孩子毫無成就感,我們可以使用這些方法,讓孩子不僅能愛上家務,更能夠在動手實踐中收穫快樂和成就感!
1.根據年齡,適當布置小任務:
在培養孩子做家務這項社會技能時,爸爸媽媽們千萬不要覺得一定到多大年齡才能進行。其實很小的時候,我們就可以對孩子逐步進行鍛鍊!比如幼兒期可以鍛鍊孩子獨立穿衣,獨立疊被子的好習慣,並且在玩過玩具後可以和孩子一起整理乾淨;
3歲以上的孩子就可以鍛鍊孩子獨立洗自己的小襪襪啦;4歲以上的孩子我們可以逐步教給孩子一些生活小技能,比如吃過飯後洗自己的碗,適當的教給孩子一些廚房小知識等等,循序漸進的學習會讓孩子感覺不到太大的難度,同時也會對家務保持著新鮮感。
2.設置獎勵機制,讓孩子更有成就感:
幼兒在鼓勵下,做事情的興趣會更濃,成功率也會更高。所以比起乾巴巴的要求孩子做家務,爸爸媽媽可以設置一些獎勵機制,比如家務小存摺,孩子每完成一次,我們就和孩子一起在存摺上蓋個章,當滿足多少個章後,可以兌換各種各樣的小禮品,或者實現孩子的小心願等等。這樣會讓孩子對做家務有所期待,也會在完成後更有成就感。
3.不要求完美,理解孩子是在做家務中成長:
很多家長信心滿滿的帶領孩子走進了做家務的大門,記得動手能力對孩子的重要性,但是做著做著就容易跑偏,更加傾向於表面上的成敗。當孩子做家務沒有那麼完美的時候,會進行嚴厲的批評。這是非常錯誤的行為,無論孩子家務做的好壞,爸爸媽媽們都不要過多要求,要讓孩子愛上動手,而非在動手中感受到痛苦。
所以,家長們務必要記得,拒絕表面的完美,更加注重孩子內在的成長,這樣才會讓孩子收穫到更多更有意義的事情。其實在培養孩子的過程中,爸爸媽媽們一定要時刻記得,養育孩子絕不僅僅是讓其成材,而是在成材之中,孩子還能夠更好的適應社會,在忙碌和知識高壓的情況下,通過家庭中的生活細節去感受到快樂和愜意。當我們把這種生活態度傳遞給孩子時,相信孩子能夠更好的去理解生活的層次和意義!
你認為做家務對孩子的意義大不大?你有什麼好方法讓孩子愛上做家務?
你有什麼看法,歡迎在評論區說出你的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