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小店是城市的生機,也是最美妙的風景。有別於大型商場和連鎖商鋪,個性小店折射出時代鏡像,為城市日常營造別樣生態,更是我們愛上海的理由。
澎湃新聞-私家地理推出系列探訪「上海小店故事」,走近上海最具個性的一批小店和它們背後的主人。這是一個好吃、好喝、好逛、好玩的城市,小店是它基因裡重要的一部分。
穿過虹井路冗長的紅綠燈和車流,拐入黃樺路,車水馬龍的嘈雜聲一下就被一片緊密的居民區隔離在外,路上的行人也開始變得稀少。我納悶上海那麼多商業街和美食大道,傳說中開了快二十年的網紅新加坡餐廳,真的選址於此嗎?司機指了指左手邊,篤定地說:「喏,就在對面。」
十字路口拐角處,餐廳鵝黃色的外牆令人注目,兩扇巨大的拱形玻璃窗上,密密麻麻寫滿了字——「馬來牛肉、咖喱羊肉、娘惹香葉雞、海南雞飯、肉骨茶、椰漿飯、蘿蔔糕炒蛋、炒粿條、新加坡黑胡椒蝦……」看上去有些饞人。最頂上一行字體最大:「蘭奇餐廳(Frankie’s place)——上海第一家正宗新加坡餐館」。
啊,果真是這裡。
蘭奇餐廳(Frankie’s place),招牌上打著「上海第一家正宗新加坡餐館」。 資料 圖
上海第一家正宗新加坡餐館
「美祿恐龍是什麼?」
「就是美祿上面撒一些美祿的粉末。」
「啊,那美祿又是什麼?」
「味道就跟我們小時候喝的阿華田差不多。」
「那這個香茅水是……」
新來的店員小張已經被我的「好奇心」打敗。而已是下午3點,店裡還有不願意散去和新加入的食客,包括門外臨街的露臺上,還坐著一對「不怕熱」的伢叔邊喝著啤酒邊聊著天。這裡除了小張、一位負責吧檯和收銀的大姐之外,在大堂裡不停走來走去端菜的只有一位頭髮已經花白的老伯。不用猜也知道,他就是Frankie,蘭奇餐廳的老闆。
店內Frankie,蘭奇餐廳的老闆正在招呼客人。 澎湃新聞記者 王昱 圖
說「上海第一家正宗新加坡餐館」,自然不是吹的。
Frankie今年73歲,上世紀八十年代從新加坡來到上海。1995年,他在南京西路開了第一家新加坡餐廳,做了幾年後,因為拆遷的關係搬遷到了黃樺路,一開又是十七年。在上海灘的新加坡餐廳裡,蘭奇餐廳真的算得上是「老字號」了。
那何來正宗?Frankie很自信,「我是新加坡人,自然知道正宗的新加坡菜是什麼味道。」
餐廳的裝修很樸素,清新的檸檬色很有南洋風情,左手邊是吧檯和冰箱,右手邊是堂食區域。客人坐的幾十張藤椅都是Frankie親自找上海老師傅做的,從第一家餐廳開始一直用到現在,又結實又舒服,而且越磨越亮。只可惜如今這樣的手藝已經越來越少,它們已成為珍貴的老古董了。
店內幾十張藤椅都是Frankie珍惜的寶貝。 資料圖
雖然餐館的位置有些偏僻,但店裡的生意意外得不錯。即便已過飯點,二十來張桌子也基本坐滿了一半。食客大半是居住在上海的新加坡人、馬來西亞人,說著英語、馬來話、有時還摻雜著一些福建話、潮州話。而作為新加坡華人,Frankie對哪一種語言都是信手拈來,隨意地走上前跟顧客攀談幾句,遇到老熟人更是高興地拉過椅子一起坐下,喝上一小杯,談笑風生。
久而久之,來光顧的食客一半因為美食而來,一半也是為了Frankie而來。許多當地人可能不熟悉蘭奇餐廳賣的特色菜是什麼,但都知道餐廳裡有一個「雅痞」的老爺子。在這裡,Frankie才是「明星」。
在蘭奇餐廳,Frankie才是「明星」。 澎湃新聞記者 王昱 圖
改革開放之風下的創業史
店內牆上掛著幾幅黑白照片,其中最大的一張是1978年鄧小平訪問新加坡與當時的新加坡總理李光耀會面時的合照,也是在那次新加坡訪問不久之後,中國開始實行改革開放。
Frankie對這張照片感觸很深,因為正是中國改革開放的蓬勃魅力吸引著他跨過海峽,來到了中國大陸。「上世紀8、90年代,最高峰的時候,上海有1萬多新加坡人,都是乘著改革開放之風過來投資的。當時就覺得中國給人的感覺就是很有朝氣,很有發展前景。」Frankie回憶道。
店內牆上掛著幾幅黑白照片,其中最大的一張是1978年鄧小平訪問新加坡與當時的新加坡總理李光耀會面時的合照。 澎湃新聞記者 王昱 圖
剛到上海時,Frankie在一家日本建築公司工作。由於食堂的飯菜不合胃口,Frankie和工友只能想盡辦法自己做東西吃。Frankie至今還記得,自己買了一輛永久牌自行車,一路騎到去襄陽路去買早點,卻苦於沒有糧票無法購買(當時來中國的外國人、華僑和港澳臺同胞主要使用外匯券,並且只能在友誼商店等特定機構使用)。於是,工作幾年後,Frankie開始萌生了開餐廳的想法。
「最早餐廳不叫『蘭奇』,用的是一個馬來文的名字,但因為開在南京西路上,來光顧的食客幾乎都是歐美人,他們就建議說為什麼不叫『Frankie Restaurant』或者 「Frankie place」呢?我想翻譯成中文『蘭奇』也不拗口,又很好記,於是就改成了現在這個名字。」
「建立這家餐廳一是出於自己的興趣,二主要也是想讓在華工作的新加坡人能嘗到自己家鄉的味道。」
蘭奇餐廳菜單 資料圖
在上海灘的餐館中,這樣的價格顯得十分親民。 資料圖
餐廳的大廚都是Frankie手把手帶出來的,因為他喜歡自己研究菜譜,鑽研每道菜的口味,經過反覆的調試,力求做到最正宗,最地道。於是,蘭奇餐廳靠著口口相傳的好口碑逐漸在上海立足了腳跟。
在這裡,食客可以吃到新加坡經典的海南雞飯、香酥可口的新加坡黑胡椒蝦,湯汁濃鬱的肉骨茶、香甜可口的椰漿飯、鮮辣開胃的叻沙、還有老闆親自調配的獨一無二的娘惹檸檬香葉雞和地地道道的娘惹糕點——紅龜粿……用Frankie話來說,要讓食客吃的開心,就要花足心思。
海南雞飯 蘭奇餐廳 圖
新加坡黑胡椒蝦蘭奇餐廳 圖
滷麵 蘭奇餐廳 圖
肉骨茶 蘭奇餐廳 圖
美祿恐龍 蘭奇餐廳 圖
「現在市面上看到的紅龜粿一般都是綠豆或者是芝麻餡,我們在裡面包的是花生和芝麻。因為這是最傳統的做法。」
蘭奇餐廳的紅龜粿裡面包的是花生和芝麻。澎湃新聞記者 王昱 圖
「很多人不知道,茶餐廳裡常見的星洲炒米粉這道菜其實在新加坡本地是沒有的。據我所知,它最早是一個香港廚師發明的。我的做法不太一樣,用黃姜粉取代咖喱粉,因為很多食客並不是很喜歡咖喱的味道,黃姜粉上色很漂亮,味道也不是很重,而且它還有清熱解毒的功效。」
馬來西亞福建炒麵 澎湃新聞記者 王昱 圖
「另外,娘惹檸檬香葉雞也是娘惹菜的特色之一,裡面的咖喱是我自己調製的。在上海,可以說只有我們家才能吃到。」
娘惹檸檬香葉雞澎湃新聞記者 王昱 圖
餐廳就是我的廣場
Frankie說開店至今,他不曾想開過分店,主要的原因就是在「味道」的把控上。「如果開三家店,每一家店的味道都不一樣,豈不是自砸招牌。另外也是太忙了,沒有精力來打理。」
正是這樣精益求精的態度,蘭奇餐廳的食客也十分地長情,他們有的吃了十年、二十年,甚至離開很久後也忘不了這裡的味道。
「幾個月前,有一對夫婦跟我說,他們在談戀愛的時候就在我這裡吃飯,現在小孩也大了,一家三口一起來吃。」
「還有一對外國夫妻,老婆是黑人,丈夫是白人,他們在上海工作時常年都在我們家吃飯,後來兩人結婚就回國了。十多年過後,他們再次來到上海,又特地找到這裡,說走了十年還想念這裡的味道。」
Frankie在中國已經生活了三十多年,他說因為自己身體裡流淌著華人的血脈,對這片土地有著深深的眷戀,只是如今時代發展地太快,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對過去的傳統已經不再那麼重視,甚至忘記了那些熟悉的味道。
「我經常跟中國朋友講,不管你是在國外工作還是定居,在下一代的教育上,有兩件事一定要做好,一個是要讓孩子學會說中國話,另外要學會用筷子。這是華人最根本的文化。」
Frankie在中國已經生活了三十多年。 澎湃新聞記者 王昱 圖
幾十年如一日,蘭奇餐廳佔據了Frankie大部分的生活,他每天早上10點準時出現在店裡,泡上一杯咖啡,拿起報紙看上一小會。有客人進來了,他便麻利地站起身,有條不紊地拿出碗筷杯碟,開始招呼客人。
「幹習慣了,一停下來就會渾身不舒服。所以我經常跟人開玩笑說,這個店就是我的廣場,我每天都在這裡跳廣場舞」。
(聯繫我們/投稿郵箱:sjdl_2020@163.com)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