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魯網·閃電新聞1月8日訊
2021年伊始,首列「中國小店加油」高鐵在京廣及滬昆鐵路上發車。
這列特殊的高鐵,不僅濃縮了中國小店2020的成績單,更有許多來自全國各地的小店故事。
在這其中,《生活幫》欄目持續關注的濟南「阿甘媽媽」素食餐廳也成為了高鐵上的「明星小店」。
(高鐵專列上展示的「阿甘媽媽」素食餐廳)
在濟南萊蕪區,有一家華美百味素食餐廳,被大家叫做「阿甘媽媽」的餐廳。
電影《阿甘正傳》中,阿甘是一位低智患者的形象,而籌建這家餐廳的七位母親家中都有一個類似的孩子。七位媽媽的七個「阿甘」孩子,最小的16歲,最大的20歲,都有不同程度的智力殘疾。在這間餐廳裡,每一個母親都有一個故事,艱辛背後的堅持,淚水背後的希望,她們用努力奮鬥,為自己和兒女撐起了一片天。
早在2019年,這家餐廳建立之初,生活幫欄目就報導了這家餐廳的感人故事。
《【七位「阿甘媽媽」的餐廳】報導引發關注 客流再創新高 》
這些特殊的孩子們從特教學校畢業,到哪裡給孩子找個去處,讓孩子有個一技之長?這幾乎是所有「阿甘媽媽」的心病。外地一家專為智障人士提供崗位的「阿甘餐廳」給她們提了醒。她們推選呂新景做負責人,為孩子,也為自己籌建一家素食餐廳。
「阿甘」媽媽們的堅強,給孩子們帶來了幸福的味道。在素食餐廳,孩子們能夠更多的接觸社會、接觸人,讓他們變得勇敢、外向。
「你和別人沒有任何的不同。」孩子們的成長和變化,也讓媽媽們倍感欣慰。
2020年,受疫情影響,餐廳的經營陷入了困境。《生活幫》欄目幫忙聯繫了外賣平臺,幫「阿甘媽媽」們開展線上配餐服務。不少愛心企業和市民,也向餐廳伸出了援手。(《「阿甘媽媽」餐廳遇挫 外賣平臺伸援手》)
電影《阿甘正傳》中,阿甘的母親說「出發前該把過去的拋在腦後」。在呂新景看來,餐廳就是七位「阿甘媽媽」和孩子們再出發的起點。
現在阿甘媽媽的素食餐廳,已經恢復正常運營,她們願意堅定信心繼續走下去,甚至希望多開幾家分店,讓更多的孩子與「阿甘媽媽」收益。
致敬每一個平凡中熠熠發光的中國小店!
這些小店成績和小店故事,是由網商銀行調研與徵集,希望通過這一特殊專列,向中國小店致敬,讓更多人關注中國小店這一群體。
事實上,小店這個群體之大,超出許多人的想像,據商務部統計,全國8000萬小店,他們支撐了2億就業,相當於全國每7個人,就有1人的工作與小店有關。
網商銀行的調研顯示,他們當中,超過一半中國小店是夫妻店、親友店。開個小店、自己做點小本生意的工作方式也成為了很多人靈活就業的選擇。在過去的2020年,即使經受疫情考驗,仍有一半小店表示計劃在明年擴招員工,多僱一些人擴大生意。
浙江杭州的淘寶店店主王丹青,將設計好的作品交給貴州媽媽們刺繡生產,5年1397位少數民族女性加入,她們不再需要出門打工,還能陪孩子們長大。既傳承了手藝,還解決了就業。
中國小店不僅是解決就業的主力軍,更是人間煙火氣,最撫凡人心。
在首批被印上專列的小店故事裡,有疫情期間的逆行小店,比如武漢店主徐紅梅,大年初二,武漢一群騎手想給醫護人員弄點好吃的,但到處都找不到在營業的餐館。已打烊的老闆徐紅梅,二話不說免費送出全部炸雞,「有多少存貨做多少,不要錢」,儘管當時炸雞店已經快撐不下去了。
有數年如一日服務鄰裡,不求回報的暖心小店,比如南京經營夫妻店33年的尹爺爺和王奶奶,已經70多歲了,當年來店裡吃餛飩的孩子們都變成了大人,餛飩的味道依舊如初。他們還為農民工推出了自助餐,葷素搭配、10元管飽。
有人說,「俠之大者,為國為民,俠之小者,為友為鄰」,2020年是不平凡的一年,中國小店也經歷了不一樣的一年,他們看似很小,實而不小。
《生活幫》報導
閃電新聞記者 董江豔 濟南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