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妍力工作檯牆壁上,掛滿了讓人眼花繚亂的工具,王妍力說,這還不到全部的十分之一 攝影記者 王效
馬爾他國際提琴製作比賽結果出爐
2月7日,經過7天近乎苛刻的評比,馬爾他國際提琴製作比賽結果出爐,四川音樂學院樂器工程系青年教師王妍力製作的中提琴獲得銅獎,這個成都職業提琴製作師,以一把提琴驚豔提琴之鄉。
手險廢掉
苦活累活,更是一把精細活
第一次接觸到提琴製作,王妍力已是個有12年演奏經歷的小提琴手,從6歲到18歲。一次偶然機會,她參觀了一個製作提琴的工作室,看到不起眼的木頭會變成一把有靈動聲樂的琴後,王妍力被深深吸引住了,於是考取了上海音樂學院的提琴製作專業。
做琴和拉琴可是大相逕庭,不僅要學挑木料、鋸木頭,還要會刨、會刻……這是個力氣活兒,王妍力長得瘦瘦的,性子卻是資格的四川辣妹子,很多時候她也會踩著木頭拉大鋸,毫不含糊。
這還是個危險的活。大一的一天,王妍力正賣力地用刀刻著琴頭,右手上鋒利的刀片突然戳到了扶住木料的左手,頓時血流如注,好幾釐米長的刀口,足足縫了六針,「要是再深一點,可能手就廢了」。
做琴,也是個精細活兒。日復一日的打磨,心情總有煩亂的時候。大三,深冬夜晚,王妍力一個人在琴房。挖槽挖了三天,終於可以給琴縫上膠水了。但上海天氣太冷,膠一上就被凍住,琴身邊緣需要的黑白線怎麼都鑲嵌不進去。一怒之下,王妍力把琴憤怒地朝門外一甩,起身走人。第二天,是老師默默把琴撿了回來。氣消了的王妍力看著被磕出痕跡的琴,又只得埋頭老老實實地修。「我現在沉得住氣的性子,完全就是被做琴磨出來的。」
耗時兩年
上百道工序「熬成」一琴
本次參加比賽的中提琴,是王妍力從2015年開始製作的。每年假期,她都會到義大利進修制琴技藝,導師提出可以嘗試參加歐洲的比賽,當時恰好一個同事也缺把琴,王妍力便開始準備。
一把優質的手工提琴,要經過上百道工序打磨。王妍力說,每個細節都至關重要:面板所需木料是自然乾燥十年以上的優質魚鱗雲杉,而背板多用楓木,硬度、溼度的細微差別都會有影響。僅厚3毫米的面板,全靠手感,一點點用刮刀從木板上刮下細碎的粉末,再區分不同厚度時面板達到的共振音效。除了木料密度不同,敲擊位置不同,都能聽出音域高低,留聲長短。「比如說,以前尾繩多用羊腸,後來改進後有人選用了尼龍材質的,但是用著會發現還是羊腸效果好些。」
王妍力工作檯牆壁上,掛滿了讓人眼花繚亂的工具,王妍力說,這還不到全部的十分之一。光說刀,平刀、銼刀,長的短的,粗的細的,尖的圓的,沒有固定的工具模板,都是靠制琴師買回鋼片自製。
花了2年時間,王妍力精心打造的中提琴終於在參賽前完工了。
形美音靚
專業評委不放過0.2毫米「缺憾」
2月1日,王妍力的提琴亮相比賽。每一把提琴的評分,都異常細緻和嚴苛。光是音質評比環節就比了三輪,從較為空曠的室內、現代會議室到建於十七世紀的音樂廳,不同的環境場合,鑑別不同提琴的微乎其微的音質表現。比賽中,義大利專業評委,來自提琴製作世家的Morassi先生,尤其偏愛王妍力的琴,稱其無論是製作工藝的精湛,音質音色的突出,完美還原了提琴之鄉義大利米蘭學派的風格。尤其讓Morassi先生稱讚的是,王妍力對琴形做了細微調整,腰部故意收得更窄,把原本比較方的稜角改得更圓潤靈動。
但專業評委的嚴苛也不容忽視——Morassi先生提出,由於視角特點,琴角部分應該比琴邊厚一點,王妍力製作的琴角,應該是再厚上0.2毫米。「單薄了一些,跟你一樣。」Morassi先生微笑著,用瘦瘦的王妍力作比喻。
展出中還有一個有趣的插曲。當地媒體對制琴師們提出,能否有人可以演示一番,但提琴製作和演奏,其實是完全不同的領域,許多制琴師並不善於演奏。有多年專業提琴演奏經驗的王妍力一曲終畢,掌聲雷動。成都商報記者 於遵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