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打壓式教育」,說拜拜

2020-09-11 雪球小築

打壓式教育,顧名思義就是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之中,以批評為主的一種教育方式,這種現象在大多數家長的身上都有表現,而在學校老師師身上也多有體現。

媽媽,再打我一次


家長

孩子是每天跟自己生活在一起的一種關係,當人與人之間的距離拉近,其缺點就會被無限放大化,而作為父母的立場,必然都會擁有望子成龍的「一個小小的夢想」,這個夢在一定的情緒化之下,會形成「偏執」,投射在行為以及語言之上,就會逐漸的變成——批評。

情緒化其實是一個很正常的現象,畢竟,家是一個能讓堅強的人放下防備的居所。在外打拼會受到各種各樣的委屈,我們努力偽裝自己,讓自己能夠更好的賺錢, 但是隨之而來的是巨大的壓力積累,導致回家之後,會有一個觸底反彈,無意間將情緒抒發在家人身上,而孩子就是其中的直接受累者。

來自一位「非常認真自覺的孩子」


本身,家庭教育就是一件很考驗耐心的事情,比如「柴米油鹽醬醋茶」,比如「學習態度」,比如「種種生活習慣」。

人,其實就像一幅畫,生而之初,是一張白紙,接觸的人事物,是水彩,其中構圖最大的影響因素,是父母。所以,在不夠完全平和的情況下,並且在放大鏡的情況之下,對孩子進行一定的學習以及人生之類的日常教育輔導,批評,會脫口而出。

人做事需要自信,在長期的批評環境之下,孩子會慢慢的懷疑自己,會慢慢的遺失正確的道路(詳見:投射認同),這樣對孩子整個人生的軌跡,都是百害而無一利的。

興許,會有個別孩子天生抗壓,在這種打壓式教育之下,鍛鍊出非常人般的韌性,百毒不侵,但是,我不建議去賭。這種批判,還是交給命運,讓他隨機分布吧。


建議:希望家長們,在教育孩子之前,先深呼吸,穩住自身的情緒,提前審度一下孩子做的事,有哪些可取之處,有哪些可改進之處,以「促膝長談」的形式,替代隨機化的「聊天」,儘量站在孩子的角度,該誇的部分狠狠誇,該批評的部分批評,並且讓孩子明白被誇或者被批評的具體理由

興許,在孩子這個年齡階段還聽不太懂,但是至少,他知道這麼做是對還是錯,並且,對錯並不是空穴來風,在長期的引導之下,孩子至少能形成一個比較完整的三觀。

學校老師

現代社會是一個高速發展的社會,也是一個利益化較重的社會,信息的全球化讓貧富差距的具象化,拜金主義,消費主義,就此衍生,大家都想快速獲利,而期望與現實不符的情況下,壓力也會隨之而來,老師亦然。


當事人媽媽-10歲女孩體罰後,課堂昏迷去世


總體來說,老師是一門付出低於收入的職業,知識的輸出以及精神上的壓力,來源於學校,家庭,學生,家長等,導致老師情緒很難找到一個發洩的路口(詳情:可以詢問各大教師,頭髮大把掉)。

而有的不合格的老師,會將學生,作為一個情緒的發洩途徑,譬如今年教師節所發生的一件非常令人痛心的事情——10歲女孩體罰後,課堂昏迷去世

體罰現象在教學領域並不罕見,這次事件如屬實,也是一種師德的淪喪。興許,很多孩子不用體罰,是很難進行管教,但是一定會有稍微柔和一些的替代方式,身體髮膚受之父母,過度的體罰,真的不配做老師,而只是一個無法控制情緒的動物。

建議:老師的話,要先想好,這份教師的工作到底能不能夠支撐生活支出?跟孩子的相處,你到底能不能夠接受?與家長之間的斡旋,你到底能不能夠勝任?而不要為了所謂的父母,所謂的體面,去勉強自己做著自己不喜歡的工作。

教師這份工作,影響的不止是自己,還影響了上百人,甚至上千人,上萬人的人生,如果沒有做好足夠的心理準備,那麼還是找別的工作吧,或者當個輔導機構的老師也是可以的。

相關焦點

  • 別讓"打壓式教育"毀了孩子的天性!看看你中招沒?
    什麼是打壓式教育?一個周末我跟閨蜜約好了兩家一起出去郊遊,孩子們特別興奮,由於工作繁忙,有兩年沒有見到朋友的寶貝兒子了。上一次見他還,是14歲的時候特別可愛,胖嘟嘟的小臉兒總是笑呵呵的,還時不時的冒出很多新奇的點子。可是這一次見到他時,他變得畏畏縮縮,靜悄悄的坐在車裡。他幹什麼都得跟媽媽請示也不主動的來找我女兒玩了。我特別疑惑,只聽見他爸爸開玩笑說,孩子現在老怕他媽媽了,被他媽媽收拾的老老實實的。
  • 如何正確解決打壓式教育?
    用鼓勵和讚揚代替打壓英國著名教育家史賓塞說:「對孩子的一次喝彩,勝過百次訓斥。喝彩和鼓勵,可以讓自卑的孩子走出泥沼。」鼓勵孩子不僅可以激發孩子的動力,還可以激發孩子的創造力,孩子受到鼓勵,思維會更加活躍,因此更會願意探索新的事物。
  • 嚴師出高徒並不等於打壓式、挫敗式教育
    但有一些父母明明很愛孩子,卻總是用打壓式的教育和孩子溝通!可話才剛說完,媽媽就接著說了一句,「他看書從來不認真,都是假用功。」一盆冷水,瞬間澆滅了孩子正面積極的能量。醫生氣呼呼的說:「你看你,又這樣說孩子了,叮囑你那麼多次了,還是改變不了,老是去否定孩子的表現,再這樣下去,孩子只會越來越嚴重!」
  • 中國式打壓教育:我都是為了你好啊
    之前朋友圈熱傳一篇文章,《媽媽不打你,社會也會打你的》,不得不說,一切將打壓式教育合理化的行為,都是耍流氓。之前,湖南衛視的一檔節目《少年說》。節目組走進了全國12所中小學,在每個學校搭建了一個特別的「勇氣臺」,鼓勵大家來「喊話」。有一個女孩說自己的媽媽總拿自己跟全班第一名比較,這讓她很受傷。
  • 在「打壓式教育」成長起來的孩子後來怎麼樣了
    活在「打壓式教育」下的孩子成年後往往少了那份發自內心的自信,而這種自信在幼年時期建立,在成長期穩固,最後成為一份氣質紮根在骨子裡。「打壓式教育」恰恰與教育的真正目的背道而馳。01.父母眼中的「聽話」實則是孩子的無奈 《爸爸去哪兒》第六季楊爍的教育方式可以說是「打壓式教育」的典範:剛一下車,楊爍看見兒子沒和自己從同一個方向走來,命令兒子回去重新走一遍;低頭一看,發現雨辰衣服沒穿好,楊爍又是一陣呵斥:「所有人都等著你呢,快點!」
  • 《少年說》:那些用「打壓式」教育孩子的父母,請你們好好反思
    拉伯雷說:「人和人之間,最痛心的事莫過於,你認為理應獲得善意和友誼的地方,卻遭受了煩擾和損害。」每個人跟父母的關係如何,親密還是生疏,熱愛還是仇恨,這都跟父母從小對我們的態度與教育方式相關吧。有的親子關係和諧親密,無話不說;有的親子關係緊張,形同陌路。
  • 比起賀梅的拋棄,陳婷的壓迫,齊明月媽媽的打壓式教育更讓人恐懼
    高中的時候只讓齊明月跟成績好的孩子玩,長大後也是不許齊明月接觸不優秀的人。劇中的女性角色都不出彩,甚至都有些讓人厭惡。比起賀梅的拋棄、陳婷的壓迫,更讓人窒息的就是齊明月母親的打壓式教育。一句「我都是為了你好」強迫齊明月去做自己不喜歡的事情。
  • 讓孩子跟磨蹭說拜拜
    讓孩子跟磨蹭說拜拜 2020-07-03 09:4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打壓式教育」真的有用嗎?父母要分清利弊,不然很可能害了孩子
    很多時候,大多數父母都會採用打壓式的教育方法,他們希望能給自己的孩子一個警告,讓自己的孩子更能記得教訓。尤其有些父母會希望指責自己的孩子,將自己的孩子貶得一文不值。但是打壓式教育真的有用嗎?事實證明,打壓式教育對孩子來說有害無益
  • 「媽媽,不要再打擊我了」,停止打壓式教育,別再用語言傷害孩子
    女孩哭訴自己從未被肯定,可怕的打壓式教育電視綜藝《少年說》有這麼一是,一個女孩對著媽媽大聲哭訴,稱自己永遠被打擊,媽媽總是拿自己和其他人比較,自己的努力媽媽永遠看不到。其實從女孩的描述來看,她的媽媽就是明顯的打壓式教育,打壓式教育是中國父母常用的一種教育方式,她們通常會用語言進行打壓孩子,不管是孩子做的好還是不好,她們都會進行語言暴力!
  • 子女教育中,切忌使用「打壓式教育」
    打壓式教育,顧名思義就是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之中,以批評為主的一種教育方式,這種現象在大多數家長的身上都有表現,而在學校老師師身上也多有體現。媽媽,再打我一次家長孩子是每天跟自己生活在一起的一種關係,當人與人之間的距離拉近
  • 寵溺的反面是打擊,家長的打壓式教育,會容易使孩子走向極端
    寵溺的反面是打擊,家長的打壓式教育,會容易使孩子走向極端家長的教育方式,有時候會走向極端化。或者是說,很多家長的教育方式,並不是取中間的平衡方式,而是偏離到某一方。就像是寵溺孩子,是不是很多家長都會覺得,把自己的所有都給孩子,任由孩子揮霍,就是在愛他們?這是一種極端方式。而另外一種,寵溺的反面,就是打擊了。
  • 「打擊式教育」盛行?數據分析剖析「中式父母」的「打壓式教育」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數據分析與籃球,ID:dylanxia2019】經微信公眾號授權轉載,如需轉載與原文作者聯繫一個「為什麼中國父母總喜歡打擊式教育」話題上了微博的熱搜,引起了大多有1.1億的閱讀量和討論量,
  • 鼓勵VS打壓式教育,你的孩子正在經歷什麼?
    你永遠想像不到鼓勵教育對孩子有多重要!一個30多歲的同事最近經常跟我交流孩子的教育問題。她自己出生在一個還算富裕的家庭,父母恩愛,生活富足。爸爸媽媽可以稱得上是一對比較靠譜的父母。但是有一點做的非常不好,從小父母從來不對她進行任何鼓勵,所有的事情不管完成的好不好,總是對她進行打壓式的訓誡,「你看看,這件事你可以做的更好」、「你應該這樣這樣,不應該那樣那樣」。
  • 別讓這五種中國式禮貌和打壓式教育,滿足大人的面子,傷孩子的心
    一旦娃哭鬧喊叫,就被定義為「不聽話」,而說著說著,矛頭就直接指向爸爸媽媽:你太慣孩子了!!!咱可以換個角度思考一下,如果有人跟咱說:——你把你最喜歡的包給我背幾天行麼?——把你最喜歡的車借我開幾天可好?
  • 打壓式教育真的可取嗎?父母需要掌握界限,否則這些後果很嚴重
    因此很多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時候,總是擔心孩子因為那些成就而變得越來越自滿,希望孩子始終保持謙遜的心。這本身並沒有錯,錯的是父母採取了一些錯誤的方式。比如說在當下出現的一種挫折式教育,又或者是批評式教育,打壓式教育。
  • 怎麼教孩子跟「小磨蹭」說拜拜?
    教你怎麼幫助孩子跟「小磨蹭」說拜拜? 其實這樣的孩子也有其細緻謹慎、從容不迫的一面,所以不要一概說他不好或者把他當做問題孩子來對待,要耐心引導,讓孩子在保證做事質量的前提下,提高做事的速度。 2、孩子年齡的原因。處於動作發展期所以才會手腳不靈活、不協調,這是由於其神經、肌肉活動不協調,同時缺乏生活技能,所以導致他做事情比較緩慢。
  • 向「長記性」式懲罰說拜拜
    原標題:向「長記性」式懲罰說拜拜戰士犯錯,自當受罰。我過去一直認為,不管以何種方式加以處罰,關鍵在於讓戰士「長記性」。然而,上個月發生的一件事,卻讓我看到了它所帶來的負面影響。等訓練結束回到班裡,蘇鵬發現錢包不翼而飛,挨個詢問戰友,都說沒看見。錢包不可能憑空消失!就是從那時起,蘇鵬開始對朝夕相處的戰友生出了戒備心,覺得他們不可信任……我這才想起來,蘇鵬的錢包還放在我的抽屜裡。因為當時走得匆忙,我沒來得及將此事告訴其他人,結果導致了這場誤會。我趕緊把錢包還給蘇鵬,並向他當面表達了歉意。
  • 跟拜拜肉說再見(動穩醫合)
    有沒有發現,原本少女感滿滿的小吊帶,卻被手臂上松松垮垮的拜拜肉破壞了美感呢?所謂「拜拜肉」,實際上是手臂後側肌肉變得鬆弛時,脂肪更容易堆積在這裡。當我們揮動手臂的時候,松松垮垮的肉肉就會想say拜拜一樣的亂擺動啦。不僅影響美感、而且還會讓我們前臂肌肉過度發達,線條不好看。
  • 4步引導寶寶跟紙尿褲說拜拜
    我有個天使寶寶,除了月子裡拉臭臭會哭哭以外,之後都不吭聲,我們什麼時候給洗都行,這常常誘發我的愧疚心,自責怎麼沒有早一點發現寶貝拉臭臭了……所以很期待然然可以自主如廁,如何幫她第一時間跟紙尿褲拜拜便成了學習的一個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