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壓式教育,顧名思義就是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之中,以批評為主的一種教育方式,這種現象在大多數家長的身上都有表現,而在學校老師師身上也多有體現。
媽媽,再打我一次
孩子是每天跟自己生活在一起的一種關係,當人與人之間的距離拉近,其缺點就會被無限放大化,而作為父母的立場,必然都會擁有望子成龍的「一個小小的夢想」,這個夢在一定的情緒化之下,會形成「偏執」,投射在行為以及語言之上,就會逐漸的變成——批評。
而情緒化其實是一個很正常的現象,畢竟,家是一個能讓堅強的人放下防備的居所。在外打拼會受到各種各樣的委屈,我們努力偽裝自己,讓自己能夠更好的賺錢, 但是隨之而來的是巨大的壓力積累,導致回家之後,會有一個觸底反彈,無意間將情緒抒發在家人身上,而孩子就是其中的直接受累者。
來自一位「非常認真自覺的孩子」
本身,家庭教育就是一件很考驗耐心的事情,比如「柴米油鹽醬醋茶」,比如「學習態度」,比如「種種生活習慣」。
人,其實就像一幅畫,生而之初,是一張白紙,接觸的人事物,是水彩,其中構圖最大的影響因素,是父母。所以,在不夠完全平和的情況下,並且在放大鏡的情況之下,對孩子進行一定的學習以及人生之類的日常教育輔導,批評,會脫口而出。
人做事需要自信,在長期的批評環境之下,孩子會慢慢的懷疑自己,會慢慢的遺失正確的道路(詳見:投射認同),這樣對孩子整個人生的軌跡,都是百害而無一利的。
興許,會有個別孩子天生抗壓,在這種打壓式教育之下,鍛鍊出非常人般的韌性,百毒不侵,但是,我不建議去賭。這種批判,還是交給命運,讓他隨機分布吧。
建議:希望家長們,在教育孩子之前,先深呼吸,穩住自身的情緒,提前審度一下孩子做的事,有哪些可取之處,有哪些可改進之處,以「促膝長談」的形式,替代隨機化的「聊天」,儘量站在孩子的角度,該誇的部分狠狠誇,該批評的部分批評,並且讓孩子明白被誇或者被批評的具體理由。
興許,在孩子這個年齡階段還聽不太懂,但是至少,他知道這麼做是對還是錯,並且,對錯並不是空穴來風,在長期的引導之下,孩子至少能形成一個比較完整的三觀。
現代社會是一個高速發展的社會,也是一個利益化較重的社會,信息的全球化讓貧富差距的具象化,拜金主義,消費主義,就此衍生,大家都想快速獲利,而期望與現實不符的情況下,壓力也會隨之而來,老師亦然。
當事人媽媽-10歲女孩體罰後,課堂昏迷去世
總體來說,老師是一門付出低於收入的職業,知識的輸出以及精神上的壓力,來源於學校,家庭,學生,家長等,導致老師情緒很難找到一個發洩的路口(詳情:可以詢問各大教師,頭髮大把掉)。
而有的不合格的老師,會將學生,作為一個情緒的發洩途徑,譬如今年教師節所發生的一件非常令人痛心的事情——10歲女孩體罰後,課堂昏迷去世。
體罰現象在教學領域並不罕見,這次事件如屬實,也是一種師德的淪喪。興許,很多孩子不用體罰,是很難進行管教,但是一定會有稍微柔和一些的替代方式,身體髮膚受之父母,過度的體罰,真的不配做老師,而只是一個無法控制情緒的動物。
建議:老師的話,要先想好,這份教師的工作到底能不能夠支撐生活支出?跟孩子的相處,你到底能不能夠接受?與家長之間的斡旋,你到底能不能夠勝任?而不要為了所謂的父母,所謂的體面,去勉強自己做著自己不喜歡的工作。
教師這份工作,影響的不止是自己,還影響了上百人,甚至上千人,上萬人的人生,如果沒有做好足夠的心理準備,那麼還是找別的工作吧,或者當個輔導機構的老師也是可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