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女教育中,切忌使用「打壓式教育」

2020-10-03 雪球小築

打壓式教育,顧名思義就是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之中,以批評為主的一種教育方式,這種現象在大多數家長的身上都有表現,而在學校老師師身上也多有體現。

媽媽,再打我一次


家長

孩子是每天跟自己生活在一起的一種關係,當人與人之間的距離拉近,其缺點就會被無限放大化,而作為父母的立場,必然都會擁有望子成龍的「一個小小的夢想」,這個夢在一定的情緒化之下,會形成「偏執」,投射在行為以及語言之上,就會逐漸的變成——批評。

情緒化其實是一個很正常的現象,畢竟,家是一個能讓堅強的人放下防備的居所。在外打拼會受到各種各樣的委屈,我們努力偽裝自己,讓自己能夠更好的賺錢, 但是隨之而來的是巨大的壓力積累,導致回家之後,會有一個觸底反彈,無意間將情緒抒發在家人身上,而孩子就是其中的直接受累者。

來自一位「非常認真自覺的孩子」


本身,家庭教育就是一件很考驗耐心的事情,比如「柴米油鹽醬醋茶」,比如「學習態度」,比如「種種生活習慣」。

人,其實就像一幅畫,生而之初,是一張白紙,接觸的人事物,是水彩,其中構圖最大的影響因素,是父母。所以,在不夠完全平和的情況下,並且在放大鏡的情況之下,對孩子進行一定的學習以及人生之類的日常教育輔導,批評,會脫口而出。

人做事需要自信,在長期的批評環境之下,孩子會慢慢的懷疑自己,會慢慢的遺失正確的道路(詳見:投射認同),這樣對孩子整個人生的軌跡,都是百害而無一利的。

興許,會有個別孩子天生抗壓,在這種打壓式教育之下,鍛鍊出非常人般的韌性,百毒不侵,但是,我不建議去賭。這種批判,還是交給命運,讓他隨機分布吧。


建議:希望家長們,在教育孩子之前,先深呼吸,穩住自身的情緒,提前審度一下孩子做的事,有哪些可取之處,有哪些可改進之處,以「促膝長談」的形式,替代隨機化的「聊天」,儘量站在孩子的角度,該誇的部分狠狠誇,該批評的部分批評,並且讓孩子明白被誇或者被批評的具體理由

興許,在孩子這個年齡階段還聽不太懂,但是至少,他知道這麼做是對還是錯,並且,對錯並不是空穴來風,在長期的引導之下,孩子至少能形成一個比較完整的三觀。

學校老師

現代社會是一個高速發展的社會,也是一個利益化較重的社會,信息的全球化讓貧富差距的具象化,拜金主義,消費主義,就此衍生,大家都想快速獲利,而期望與現實不符的情況下,壓力也會隨之而來,老師亦然。


當事人媽媽-10歲女孩體罰後,課堂昏迷去世


總體來說,老師是一門付出低於收入的職業,知識的輸出以及精神上的壓力,來源於學校,家庭,學生,家長等,導致老師情緒很難找到一個發洩的路口(詳情:可以詢問各大教師,頭髮大把掉)。

而有的不合格的老師,會將學生,作為一個情緒的發洩途徑,譬如今年教師節所發生的一件非常令人痛心的事情——10歲女孩體罰後,課堂昏迷去世

體罰現象在教學領域並不罕見,這次事件如屬實,也是一種師德的淪喪。興許,很多孩子不用體罰,是很難進行管教,但是一定會有稍微柔和一些的替代方式,身體髮膚受之父母,過度的體罰,真的不配做老師,而只是一個無法控制情緒的動物。

建議:老師的話,要先想好,這份教師的工作到底能不能夠支撐生活支出?跟孩子的相處,你到底能不能夠接受?與家長之間的斡旋,你到底能不能夠勝任?而不要為了所謂的父母,所謂的體面,去勉強自己做著自己不喜歡的工作。

教師這份工作,影響的不止是自己,還影響了上百人,甚至上千人,上萬人的人生,如果沒有做好足夠的心理準備,那麼還是找別的工作吧,或者當個輔導機構的老師也是可以的。

相關焦點

  • 「打擊式教育」盛行?數據分析剖析「中式父母」的「打壓式教育」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數據分析與籃球,ID:dylanxia2019】經微信公眾號授權轉載,如需轉載與原文作者聯繫一個「為什麼中國父母總喜歡打擊式教育」話題上了微博的熱搜,引起了大多有1.1億的閱讀量和討論量,
  • 如何正確解決打壓式教育?
    用鼓勵和讚揚代替打壓英國著名教育家史賓塞說:「對孩子的一次喝彩,勝過百次訓斥。喝彩和鼓勵,可以讓自卑的孩子走出泥沼。」鼓勵孩子不僅可以激發孩子的動力,還可以激發孩子的創造力,孩子受到鼓勵,思維會更加活躍,因此更會願意探索新的事物。
  • 「融合教育」在臺灣:是「融」或「不容」?
    班上總有 1、2 個讓大家覺得「有點怪怪」的同學,他們或者會在某些課程跑去其他教室上課,或者體育課時,只能在旁邊看著大家打球、遊泳。平常他們雖然與大家一起待在教室裡面,你卻總覺得好似有一道隱形的牆難以突破?──這正是臺灣以「融合教育」為名、卻是以「整合教育」為實的教育現況。什麼是「融合」教育?
  • 33歲女大學生在家啃老10年:父母的打壓式教育,弊端終顯現
    ,範金成在採訪中聊到母親,「經常用這個極端的話,你說她平常說啥好話?」。父母畸形的家庭教育導致了她成人之後嚴重的性格缺陷,同時也帶來了女兒和父母之間不可跨越的情感鴻溝。女兒怨恨父母沒能給自己一個健康的心理和性格,父母痛心女兒33歲還不肯成人,多年苦心教導終究白費。而這一出家庭悲劇的背後真兇,還是那畸形扭曲的打壓教育。
  • 33歲女大學生在家啃老10年:父母的打壓式教育,弊端終顯現
    但是對於小老百姓來說,子女並無那麼多的奇遇可見,那想讓天降大任於自己兒女的父母,就自然而然的擔起了苦其筋骨,餓其體膚,使其動心忍性的那個角色。對於孩子的每一點成就,父母不誇讚,不鼓勵,而是打壓,嘲諷。
  • 在「打壓式教育」成長起來的孩子後來怎麼樣了
    活在「打壓式教育」下的孩子成年後往往少了那份發自內心的自信,而這種自信在幼年時期建立,在成長期穩固,最後成為一份氣質紮根在骨子裡。「打壓式教育」恰恰與教育的真正目的背道而馳。01.父母眼中的「聽話」實則是孩子的無奈 《爸爸去哪兒》第六季楊爍的教育方式可以說是「打壓式教育」的典範:剛一下車,楊爍看見兒子沒和自己從同一個方向走來,命令兒子回去重新走一遍;低頭一看,發現雨辰衣服沒穿好,楊爍又是一陣呵斥:「所有人都等著你呢,快點!」
  • 嚴師出高徒並不等於打壓式、挫敗式教育
    但有一些父母明明很愛孩子,卻總是用打壓式的教育和孩子溝通!這部劇被很多網友稱讚好評為「走心好劇」,看到齊明月,有一些網友評論表示自己也像劇中的齊明月一樣,遭受著打壓式教育。網友:我的媽媽是單位的領導,在家裡,媽媽總會用領導對下屬命令式的口氣,幫我安排好一切。我的想法和意見,只要和媽媽不合,媽媽就會用打壓式的母權來否定我的一切。網友:從小在父母的打壓式教育成長,只要是我想嘗試的,父母不支持的,就會說,「你要是能成功……就怎麼樣…哪有像你想像的那麼簡單。」後來我變得越來越害怕父母的評價。因為我感覺無論我怎麼做,怎麼努力,都入不了他們的眼。
  • 中國式教育,毀的孩子還不夠麼?
    類似的經歷大部分孩子都有過,這也是中國家庭教育的普遍問題——打壓式教育。   01   宋丹丹帶著兒子巴圖去真人秀節目《嚮往的生活》中做客,但卻無時無刻不在吐槽兒子。
  • 跟「打壓式教育」,說拜拜
    打壓式教育,顧名思義就是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之中,以批評為主的一種教育方式,這種現象在大多數家長的身上都有表現,而在學校老師師身上也多有體現。所以,在不夠完全平和的情況下,並且在放大鏡的情況之下,對孩子進行一定的學習以及人生之類的日常教育輔導,批評,會脫口而出。人做事需要自信,在長期的批評環境之下,孩子會慢慢的懷疑自己,會慢慢的遺失正確的道路(詳見:投射認同),這樣對孩子整個人生的軌跡,都是百害而無一利的。
  • 子女教育二三式:好家長,給予子女「榜樣」和「空間」
    導言:自己的子女未來成為什麼樣子,其實是可以完全藉由家庭和教育來塑造的。子女的成長總是和【父母的表現】【behavior of parents】直接產生巨大的【正比例】【direct proportion】聯繫。
  • 七年舊文 精英教育在日本
    第三,校園充滿活力,適合個性活潑的女孩子。後來我決定深入了解這到底是一間什麼樣的學校。結果我發現各國王室、大富豪、企業家、政治家、名人的子弟有許多人畢業於該校,可說是一所「供有錢人子弟就讀的寄宿學校」。而且,它不只是單純的貴族學校,還教導學生在國際社會中所需要的教養和禮貌,在學校中建立起來的人脈,對學生的未來更有重大影響。
  • 「騰訊作業君」App上線,端出在線教育「全家桶」
    無懼小學生上App Store打一星,繼QQ課堂後,騰訊又上線一款獨立在線教育產品,便捷教師在線布置作業。 Tech星球(微信ID:tech618)獨家獲悉,騰訊於近日推出了全新的教育產品「騰訊作業君」App,並且附帶上線了「騰訊作業君」微信小程序,方便師生們在微信端使用。
  • 全面分析美國子女教育基金狀況
    而在教育金規劃上最常見,同時具備稅務優勢,也最常被用來比較的兩類分別是「529儲蓄計劃」(命名來源於1996年美國稅收法第529條)和「紅利型的終身壽險」。兩者沒有絕對的好與壞,更多的則是不是適合家庭的財務需要。
  • 「打壓式教育」真的有用嗎?父母要分清利弊,不然很可能害了孩子
    很多時候,大多數父母都會採用打壓式的教育方法,他們希望能給自己的孩子一個警告,讓自己的孩子更能記得教訓。尤其有些父母會希望指責自己的孩子,將自己的孩子貶得一文不值。但是打壓式教育真的有用嗎?事實證明,打壓式教育對孩子來說有害無益
  • 教育孩子要「慎始」---寫給父母
    第一個故事:有一個爸爸臨終時,告訴他的兒子說:「我想要吃肉。」兒子一想,爸爸平常最喜歡吃肥肉,所以立刻買了一大塊肥肉,煮好端來給他的爸爸。沒想到,這個爸爸看到這一大碗肥肉,止不住悲哀,放聲大哭。兒子困惑的問:「爸爸你怎麼了?」
  • 別讓"打壓式教育"毀了孩子的天性!看看你中招沒?
    什麼是打壓式教育?我說的中國是哪些教育?總是有一些言語,比如不行,必須我讓你停聽見沒等詞語來威脅孩子。試想一下,孩子現在小你可以用語言或者行動去威脅他,可是等孩子長大了,他還會聽你的嗎?那麼咱們父母到底應該如何教育孩子才能不讓打壓式教育毀了孩子的天性呢?首先從孩子的角度出發,聽取孩子的意見。
  • 中國式打壓教育:我都是為了你好啊
    之前朋友圈熱傳一篇文章,《媽媽不打你,社會也會打你的》,不得不說,一切將打壓式教育合理化的行為,都是耍流氓。「打壓式」教育會讓孩子很容易因為別人的懷疑而否定自己,那種過分謙卑造成的不自信,就成了孩子成長最難以逾越的心理障礙。
  • 為子女交學費,專家建議註冊教育儲蓄計劃!
    點擊上方「蒙特婁超級生活」可快捷關注(網絡圖片)
  • 比起賀梅的拋棄,陳婷的壓迫,齊明月媽媽的打壓式教育更讓人恐懼
    比起賀梅的拋棄、陳婷的壓迫,更讓人窒息的就是齊明月母親的打壓式教育。一句「我都是為了你好」強迫齊明月去做自己不喜歡的事情。一切都按照母親的規划去生活,她會在這種生活中迷失自己的。齊明月很清楚自己的母親愛自己,可這種「打壓、壓迫」式的愛,真的讓人無法接受。孩子不是家長的玩偶,他們是有獨立思想的人類。不在意他們的感受,勢必會得到他們的反抗。
  • 「驚爆」這五人,顛覆了臺灣的教育
    導讀:一份高薪,賺的只有自己,「均等而一流」的教育,獲利的是國家。五位大男生,錄製線上教學影片,為拉近城鄉知識落差,盡一份力。「別人都說你是傻瓜,但進來很開心,因為這裡有很多傻瓜,感覺我們真的可以為臺灣做什麼。」誠致教育基金會均一教育平臺專案企劃陳逸文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