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一份高薪,賺的只有自己,「均等而一流」的教育,獲利的是國家。五位大男生,錄製線上教學影片,為拉近城鄉知識落差,盡一份力。
「別人都說你是傻瓜,但進來很開心,因為這裡有很多傻瓜,感覺我們真的可以為臺灣做什麼。」誠致教育基金會均一教育平臺專案企劃陳逸文說。
他是放棄HTC高薪的傻瓜,而身旁還有不當醫生、離開臺積電或導航器大廠Garmin的其他傻瓜夥伴。
來源:臺灣商周 編輯:捷鵬國際
均一教育平臺核心團隊五名成員,平均只有30歲,他們在立法院旁的小工作室,點燃一把改變的火炬。
2012年,曾擔任雷凌科技執行長的方新舟,退休後投入教育改革行列,創立線上教學網站「均一教育平臺」,希望透過網絡教學縮短臺灣城鄉的知識落差。
成立近兩年,平臺已有國小至高中的數學、物理、化學、生物等科,超過3500支電影,有十多位志工老師錄製、審核影片。不論是在臺東的偏鄉小學或北一女,全臺有近500個班級運用平臺。
「我們的目標是讓均一成為最好的華文K12(小學一年級到高中三年級)在線教育平臺」
27歲的呂冠緯才剛當上誠致教育基金會執行長,臺大醫學系畢業的他,因為對教學的熱情,決定把聽診器轉向教育。「在醫療這條路,至少十年內我要做的事情是,先去學別人已經做過的事。但教育這邊,雖然我面對的是不確定性,但也是可能性。教育又是我有興趣的,同時也是被需要的,」痩高的呂冠緯看起來斯文,卻敢於放棄當醫生,走上一條還在摸索的教育路。
「我聽到那群後山的孩子,因為用均一,成績進步、覺得自己變聰明了、喜歡玩數學,我很感動,」陳逸文說,自己學業一切順利,其實是白白得來許多資源,因此也應該白白地給出去,幫助更多人。
不是為了高薪、也不為了出名,工作背後的意義和自我實現,是這群年輕人選擇的依據。
均一項目企劃鍾敏豪,曾在人人稱羨的臺積電研發單位工作兩年。他曾經參加柬埔寨志工團, 發現當地人雖然什麼都沒有,卻擁有更多的快樂,他因此決定要回到臺灣,做出改變。
2006年,誕生於美國的在線教學平臺可汗學院(Khan Academy) ,以「翻轉教室」(flippedclassroom)鳴響第一槍,將課堂教學錄製成影片,讓學生課前觀看,並在課堂上多練習、討論和解決問題。而均一教育平臺在臺灣接下了棒子。
「均一可以讓孩子依照自己的步調學習,在這個平臺上找到資源,」原本從事特教、已錄製一千支數學教學影片的均一項目教師曲智礦說。
透過平臺,學生可先從電子黑板觀看教學影片,再寫練習題確認學習狀況,同時可換取點數和徽章,強化學習意願。老師透過學生在平臺上的行為表現,更能掌握學習成效,再進一步指導。
「以前在平臺上放什麼內容,是教育端來主導。現在反過來,從平臺上的數據看得出,學生需要的是什麼,」均一軟體工程師蘇倚恩補充,目前正和中央研究院合作,透過更精細的分析,可從學生答錯的題目中,再推薦適合個人程度的教學影片。
教學工具只是開端,催化教育改革需要第一線老師的加入。
三峽龍埔國小教師施信源,從去年開始使用均一,不僅讓帶領的班級總平均比其他班級高出九分,也降低了標準差。由於實驗成效佳,龍埔國小其他六班的老師也開始使用均一,全面提升學生的數學水平。
「我常跟老師說,他們(均一團隊)願意放棄原本的生活,比老師還認真,我們第一線的教育人員怎麼可以輸。有他們的出現,刺激我們教學上很多的改變,」施信源說,均一人力有限,這群年輕人晚上11、12點還在做影片、發e-mail。
少了高薪、沒有亮眼的職稱,在他們心中卻得到更多。
「我覺得,(加入均一)這個決定很聰明,」蘇倚恩說,「如果純看薪水,無法和之前的工作相 比,但是在這裡學到的,用再多錢都買不到,」 他說,方新舟給年輕人嘗試的機會,不怕他們犯錯。
「方大哥說,臺灣不缺提建議的聲音,我們應該捲起袖子做事,」曲智礦回憶,當12年國教會考結果,有三分之一學生的數學落在「待加強」區間時,原本他擬好一篇新聞稿,但在方新舟的一句話下,他們動手在網站上另闢「國三升高一暑期專區」,提供數學教學影片,更和臺大學生團隊合作,遠距離為學生解題。
這支年輕團隊用熱血喚起了各地老師的熱情,而串聯體制才能讓火苗持續燃燒。
今年9月,他們將和宜蘭縣政府教育處合作,把全縣公立國中小的補救教學方案科技化評量, 連結至均一平臺,學生可依據個人程度在平臺上加強練習。臺灣的翻轉經驗也開始受到國外關注,今年6月下旬,均一團隊飛到美國參加翻轉教育年會, 使用該平臺的臺中光榮國中生物老師鍾昌宏,也上臺分享經驗。7月底,呂冠緯更被邀請至新加坡,與五百位老師分享臺灣經驗。
「我們讓引玉,最終要引出來的玉,是教育決策者,」呂冠緯說,他們更像一波柔性的社會運動。
「我們的教育環境有太多負面的聲音對抗,我期待我們在做的事情可以有感染力,讓學生樂於學習、老師願意引導學生、家長樂意配合老師,」 鍾敏豪期許。
在教育紛擾的臺灣,這五個年輕人實際捲起袖子,帶動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