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點 日本以「臺灣正名」分化兩岸

2021-02-28 兩岸視點

核心提示:臺灣不是一個國名,而日本方面從政府到民間卻屢屢拿它來作文章,這不是「正名」,而是「反正名」,其撩撥兩岸關係的居心昭然若揭。


文/    李中邦(臺灣)

 

日本視臺灣為「日本的生命線」,非常忌憚兩岸關係和合。儘管現在蔡英文當政,不承認「九二共識」,兩岸陷入緊張、冷對抗狀態,但日本插手分化兩岸的動作,沒有因此而放鬆,反而變本加厲地落井下石,最近在玩的一招就是「正名」。

日本的操作很細膩、很會挑時機,去(2016)年12月21日西非的聖多美普林西比宣布與臺灣斷交,5天後的26日與大陸建交,臺灣對外關係剛受挫折,正需要外國友人送點溫暖,兩天後的28日,日本在臺機構「公益財團法人交流協會」(InterchangeAssociation, Japan)就宣布,從2017年1月1日起更名為「公益財團法人日本臺灣交流協會」(Japan-Taiwan ExchangeAssociation)。臺當局對此表示歡迎,說這能反映該協會在臺作業的「實質內涵」、「臺日關係朝正面發展」。

協會更名但仍屬民間性質

1972年9月是日本政策轉向選擇與北京建交,而跟臺灣斷交的,當年12月成立屬民間機溝的「交流協會」作為與臺灣交流的窗口,扮演如同「日本大使館」的角色,其人員絕大多數是外務省等部會的官員轉任,擔任臺北事務所所所長者皆在別國曆練過大使。不過,日本顧慮到大陸的「一中原則」,未將日本兩字冠上去,45年來沒變,這回則是一下子將日本、臺灣並列在名稱上。

名稱就算改了,交流協會的性質並未改變,它還是民間的,然而,卻給了獨派、綠營莫大的想像空間。綠營媒體得意地稱,此為斷交後「最大突破,日方首次正視臺灣存在,回應臺灣人『使用臺灣名稱』的願望,也顯示日本願以『國對國』模式處理對臺關係的決心」,又說「日中友好」不復存在,可知,光是加了4個字,他們就大受鼓舞。

大陸當然強烈不滿,要求日本堅持「一中原則」,不要向臺灣及國際社會發出錯誤的訊息,不要給中日關係製造麻煩。固然,日本不是第一個更改駐臺機構名稱的國家,英國貿易文化辦事處(BritishTrade and Cultural Office, BTCO),前年即改成「英國在臺辦事處」(British Office),可是,英國遠在西歐,對臺灣的影響有限,英國改名,不大會引起注意,相對的,臺日鄰近,關係密切,臺灣又存在濃濃的「日本情結」,日本國內也有支持臺獨的勢力,因此,日方任何動作都容易扯動中日臺三方的神經。

鎖定東京奧運推「臺灣」

必須注意的是,日本不單是對臺機構在搞「正名」,日本民間也有團體在哄抬「臺灣」。在日本不斷推臺灣「獨立建國」、臺灣「加入聯合國」的右翼反中人士、「臺灣研究論壇」會長永山英樹,2013年9月當國際奧會(IOC)宣布東京獲得2020年奧運主辦權時,就越俎代庖發起「臺灣正名」運動,2016年2月開始更在網路推連署以臺灣名義參加東京奧運的活動,同年10月10日,他在東京辦「2020東京五輪(奧運)臺灣正名集會」,召集日、臺團體,宣揚「臺灣就是臺灣」,不是ChineseTaipei (中華臺北),不是中國的一部分,為了掩飾他的攪和和幹預,他甚至顛倒是非說,臺灣叫「中華臺北」是政治,鼓動日本人、國際人士支持「臺灣正名」。

廣島亞運有例可循

日本利用運動賽事翻弄兩岸關係的伎倆以前也用過,1994年10月日本舉辦廣島亞運,未與北京、臺北事先協商,就逕自寄發參加開幕式的邀請函給李登輝,李登輝也立刻答應,擬作為突破「外交限制」的機會,此舉當然引來大陸反對,最後李登輝沒去成,將帳全算在中共頭上,臺灣朝野也跟著應和,讓兩岸莫名其妙結下梁子。

臺灣以「中華臺北」之名作為參與國際體育運動比賽代表團的名稱,是1981年3月中華奧會與國際奧會在瑞士洛桑籤訂協議決定的,又被稱作「奧會模式」或「奧運模式」,只要按規矩執行,根本不會有爭議。永山以外國人的身分介入臺灣「統獨糾葛」及奧運名稱,其實是「唯恐兩岸不亂」,要製造兩岸裂痕。只是,在臺灣有很多人吃他那一套。

東京奧運,日本是地主國,具有操作臺灣議題的優勢,由於這會牴觸國際間、包括日本所承認的「一中原則」,屆時勢必會再度引發兩岸、中日間的衝突,兩岸必須預為綢繆。

臺灣和菲律賓同為日本協助美國一起對抗中國大戰略的重要一環,可是,日本對臺灣不花一分錢,僅空洞的利用臺灣這兩個字,對菲律賓則給予1兆日圓經援,而臺灣親日竟能更甚於菲,臺灣對日本真是既「俗」又好用。

【本文源自臺灣《觀察》雜誌,作者系該刊主筆】

相關焦點

  • 臺灣「奧運正名」讓臺中市失去主辦權
    東亞奧協是當天在北京舉行的會議上通過投票做出上述決定的,參加投票的一共有8個國家和地區的奧委會,其中只有臺灣的中華臺北奧委會投了反對票,日本奧委會投了棄權票,其他6個奧委會都投了贊成票。  之所以會有這樣的壓倒性投票結果,是因為這一取消動議完全符合奧林匹克精神。
  • 環球時報社評:「臺灣『奧運正名』讓臺中市失去主辦權」
    (本文系《環球時報》24日社評,原標題「臺灣『奧運正名』讓臺中市失去主辦權」) 東亞奧委會星期二決定取消臺中市主辦東亞青年運動會,臺灣當局通過多個管道發聲以示抗議,宣稱這是「公然且手段粗暴地以政治幹預體育」。
  • 兩岸設計精英交流之旅-「老屋再生與旅居再造」穿越時空認識臺灣
    簡一大理石瓷磚「兩岸設計精英交流之旅-2018建築走讀」將於12月16日至21日舉辦,本次走讀的行程由欣建築以「老屋再生與旅居再造」為主軸進行參訪點的策劃安排,將參觀多項老屋翻新重建的作品,不僅保留了珍貴的昔日歷史人文記憶,也重新為空間創造新的意義,又活絡了周邊的地域。
  • 消失的眷村 —— 警惕臺灣「去中國化」
    賴聲川和王偉忠聯合編劇、導演的舞臺劇「寶島一村」,講述三個眷村家庭的故事漸漸消失的眷村還殘留著和大陸連接的痕跡,而抹平這些痕跡不過是臺獨分子「去中國化」方略的一部分。這本「臺灣史」把大陸作為壓迫臺灣人的「外來政權」,卻美化日本在臺灣的殖民統治,避談臺灣人民前僕後繼的抗日與光復運動。
  • 【遠望社論】王炳忠事件凸顯什麼樣的臺灣「現狀」?
    蔡英文維持的「現狀」基於對「天然獨」的信心,蔡英文在2015年4月9日於民進黨中國事務委員會中提出:處理兩岸關係的基本原則是「維持兩岸現狀」。由此可見,她是在臺灣島內的「現狀」已改變到臺獨佔絕對優勢,使她確信可堅持「否認九二共識」而仍贏得2016年大選之後,才提出「維持(兩岸)現狀」的。
  • ​北京意志貫穿兩岸!「臺灣的第三條路」:不統不獨拖延的第三條路只是假議題
    蔡英文北京意志貫穿兩岸儘管近年來在臺灣整體的族群認同氛圍方面,認為「我是臺灣人」的比例屢創新高,而認為「自己是中國人」,或是「臺灣人中國人兩者兼備」者,都在持續破底下墜中華文化當中有一句老祖宗傳下來的俗諺,正所謂「寧為雞首,不為牛後」,這句話在當今的臺灣人身上得到十分貼切的演繹,儘管多數臺灣人已不願認為自己是中國人。至此,北京方面在兩岸關係上「牢牢握著主導權」,已是不爭的事實,而對於北京來說,堅守一個中國的主權完整性向是至高指導原則,這點毋需多言,而兩岸關係的未來走勢,勢必會在北京的意志主導下向前推展。
  • 日本三大祭之一!京都「祇園祭」的8大看點、交通、日程全攻略
    每到7月,整個京都會被「祇園祭」的熱鬧氣氛所渲染,「鏗鏗鏘鏘(Konkonchikichin、Konchikichin)」由祇園囃子(日本祭典時的吹奏樂隊)以「鉦」等樂器敲奏成的曲調響徹耳畔。祇園祭以每年7月1日的「吉符入」儀式起頭,展開為期一個月的祭典活動。其中,又以17日(前祭宵山)與24日(後祭山鉾巡行)為最大亮點。
  • 「中華民國臺灣」意在「臺獨正名」
    2011年,代表民進黨參加領導人選舉的蔡英文則將「臺灣前途決議文」的論述進一步簡化為「臺灣就是中華民國,中華民國就是臺灣」。但是這個說法在民進黨內引起不少反對聲音。蔡英文敗選後,推動民進黨兩岸政策討論,並在2014年提出「2014對中政策檢討紀要」。
  • 「換頭正名」?蔡英文也就這點膽量了
    新頭像主要突出了一個「臺灣外交部」的名號,「臺獨」思想昭然若揭。此舉在臺灣島內外引發了許多爭議,島內主要是指責「外事部門」正事不做,在細枝末節上弄事情。大陸學者表示臺灣是中國的一部分,沒必要用這些小手段來「正名」,尋求一點可憐的心理安慰。
  • 難渡「紅」潮;盤點臺灣生物醫藥企業登「陸」戰況
    而這塊誘人的市場,和臺灣同文同種、僅臺灣海峽這一水之隔。 早年,臺灣海峽被稱為「黑水溝」(因有黑潮流經)。河洛與客家都有民謠《渡臺悲歌》,唱出大陸先民移民來臺「六死三留一回頭」的悲歌,意即十人當中,有六人會死在臺灣海峽,有三人會留在臺灣,而一人會不敢繼續渡過黑水溝而重回大陸。
  • 「特約專欄|劉莞」在臺灣尋訪民國大師⊙劉莞
    在臺灣最珍貴的人文景觀之一,就是民國時期大師留下的痕跡。我在臺灣訪學期間,去觀覽了胡適、錢穆、林語堂等先生的紀念館、故居。孟子說「知人論世」,踏查歷史遺蹟可以讓人與先賢在某個時空內「相遇」。因為我的訪學單位是中研院,因此在地理位置上最近便的是胡適故居。胡適(1891—1962),是安徽績溪人。
  • 【臺灣選舉系列評論】慈悲思路‧兩岸出路
    一直到這幾年,我住過數十年的宜蘭市公所才賞賜給我「榮譽市民」的認可。於此,我也非常感謝了。時至今日,我仍不禁遺憾,在臺灣超過一甲子,甚至馬英九、陳水扁,他們都比我遲到臺灣,但他們能做總統,我卻連做個臺灣人都不能,所以只有自稱「臺灣中國人」。記得一九八九年,我回到闊別四十年的故鄉探親,家鄉的父老也不認識我了,都說:「這是臺灣來的和尚。」我不免慨想我究竟是哪裡人呢?
  • 玄奘大師對南亞神秘詞彙的「正名」
    玄奘歷經多年的留學生活後返國,由於本身對梵、漢兩種語言的精熟,在其所留下的《大唐西域記》一書中,提出了對某些當時的地名或人名等翻譯的「正名」。印度在隋唐前,對印度—南亞這一片神秘大陸的名詞並不統一,有稱「天竺」、「身毒」、「賢豆」等。在玄奘行旅西域途中,又聽見了有人遙稱那片土地為「印特伽」,對此新名詞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然而當其真正踏上這片神聖的國度時,卻也發現並無「印特伽」這個名稱與地方。
  • 【星雲大師對你說】兩岸和敬別為「一句話」傷和氣
    【星雲大師對你說】兩岸和敬別為「一句話」傷和氣聯合報╱星雲大師/南華大學創辦人(高雄市) 2014.10.02現在兩岸和平來往,這樣的和平來往得來不易,我們珍惜這種和好、和諧、和平,甚至還要「和敬」。特別是兩岸來往,要從大體上去促進彼此的了解、友誼,不要斤斤計較於一句話、二句話、一個細節傷了和氣。最近,適逢大學開學期間,政治大學大陸的學生和臺灣的學生在新一屆的陸生說明會,發生了一點糾紛,有一句話引發了熱烈的討論。臺灣的學生對大陸的學生說「歡迎各位中國學生到臺灣來」。但大陸的學生一聽不能忍耐這一句話,為此而抗議。
  • 簡一大理石瓷磚「兩岸設計精英交流之旅」東海大學授課交流與感言分享
    東海大東海大學研習課程;攝影:邱柏蔚在「簡一大理石瓷磚 - 兩岸設計精英交流之旅」的最後一天,除了上午由東海大學校園解說員社創辦人暨指導老師張志遠為簡一設計師們介紹了東海大學的建築群外,在下午則安排了由 詹耀文教授講述課程「東海大學建築群規劃及演進」,及東海大學建築系 羅時瑋教授
  • 臺灣行 - 文青懷舊路線「臺中篇」
    「臺中」意即臺灣的中央,名稱始於1895年日治時期,清代叫「大墩」,17世紀幾個原住民族曾在此建立「大肚王國」。明鄭時期到清代,臺灣排名前三大的城市分別是府城(臺南)、鹿港(彰化)、艋舺(臺北),所以有一府二鹿三艋舺之說。
  • 臺灣人看大陸 大陸人看臺灣:兩岸徵文選粹4
    在兩岸徵文選粹中,同樣可以發現有兩個類似翟山坑道內外的思維,一種懷舊的、一種現代的。每一篇文選都是鏡子,是歷史的探照鏡,也是當代生活的放大鏡,兩者的心得與觀察彼此驗證、互補,增加兩岸民間對彼此的理解。「大陸人看臺灣」的遠東獎/首獎—王塞壬<臺灣人的寧靜是一把利刃>,提到「『寧靜革命』曾經創造過許多臺灣奇蹟。如今,它創造了許多寧靜的臺灣人。
  • 臺灣人看大陸 大陸人看臺灣:兩岸徵文選粹5
    / 蔡尚謙【跋】戎撫天 / 《旺報》總主筆臺灣人看大陸,極度競爭下沒有「狼性」出不了頭;大陸人看臺灣,只要小確幸就很滿足。湧金投資集團陳金霞6月到臺灣,一出手就是千萬臺幣買畫,她穿著樸素,直到買好的畫最後要打包送上私人飛機,才讓人大吃一驚,她說 :「為了藝術,我可以不吃飯。」過往的「土豪」早已晉身為「士豪」了,努力工作之餘,也懂得享受生活、品味文化之美。他們歷經文革,常自嘲比較沒文化,但要讓企業可長可久,所以很重視下一代的教育。
  • 10位韓星正名好混亂,金惠允本名不會念
    韓星正名1:申敏兒→新慜娥→申敏兒申敏兒其實早期音譯就是以「申敏兒」為主,不過後來都被標註正名新慜娥,因為「慜」不是臺灣常用字、真的是光看就覺得彆扭,直到日前因為新電影《詭憶》上映,臺灣片商特地詢問經紀公司確認中文譯名,官方這才回覆就是「申敏兒」,所以之後又可以回到熟悉的敏兒了~
  • 中國史是「外國史」?臺灣正在悄悄修改歷史教科書……
    開始宣揚日本殖民統治對臺灣近代化的正面作用,並強調原住民、閩南人、客家人和外省人臺灣族群分類意識,是為日後「臺獨意識」以及「日本皇民史觀課綱」的起步張本。這就是民國88年推動的「88課綱」。民國89年,陳水扁總統和民進黨主政,更是配合臺獨黨綱開始在課綱中宣揚臺獨史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