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民國臺灣」是個拼湊起來的奇怪名稱,意在推動「漸進式臺獨」,閹割「中華民國」,使其進一步「臺灣化」。熟悉民進黨歷史的人都知道,最早把「中華民國」和「臺灣」這兩個概念連接起來的是民進黨「臺灣前途決議文」。上世紀90年代後期,民進黨為奪取政權,消除島內各界對其「臺獨」理念的疑慮,在1999年提出「臺灣前途決議文」,宣稱「臺灣是一個主權獨立的國家」,「臺灣,固然依目前憲法稱為中華民國,但與中華人民共和國互不隸屬」。民進黨就以這種遮遮掩掩的方式承認了「中華民國」。但是民進黨並沒有承認「中華民國憲法」架構下的「中華民國」,而是試圖將「臺灣」和「中華民國」相結合,讓「臺獨」可以借殼上市。
2011年,代表民進黨參加領導人選舉的蔡英文則將「臺灣前途決議文」的論述進一步簡化為「臺灣就是中華民國,中華民國就是臺灣」。但是這個說法在民進黨內引起不少反對聲音。蔡英文敗選後,推動民進黨兩岸政策討論,並在2014年提出「2014對中政策檢討紀要」。這個「紀要」把「臺灣前途決議文」中「固然」兩個字拿掉,變成了「臺灣是一個主權獨立的國家,國號是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互不隸屬」。這樣,蔡英文就可以更加理直氣壯地將「臺灣」和「中華民國」劃等號了,黨內不敢再有人提出質疑。可以說「臺灣就是中華民國,中華民國就是臺灣」是「臺灣前途決議文」的最終表達。「中華民國臺灣」論調則是更進一步,企圖將前述的「臺獨」論述「國號化」,將他們所稱的「這個國家」從時間和空間上直接限縮於1949年以來的臺灣,從而割裂了兩岸同屬一個中國的歷史和法理連結。
這些年,民進黨不遺餘力地推動「漸進式臺獨」,從夥同李登輝推動地區領導人直接選舉、凍結「臺灣省」、修改「憲法」,到終止「國統會」和「國統綱領」、修改教科書、護照添加「臺灣」等,不一而足。民進黨的目的就是通過這些手段,逐漸把「中華民國」政治體制「臺灣化」。但是無論怎麼「切香腸」,民進黨有兩個企圖始終未能得逞。一個是「正名」,一個是「制憲」。無論是「中華民國是臺灣」,還是「臺灣是中華民國」,民進黨都不敢直接修改「中華民國」這四個字。無論是推動「國安五法」修訂,還是制定「反滲透法」,民進黨都不敢直接切斷兩岸法理連結。
不敢做並不代表民進黨不想做。恰恰相反,越是做不到它越想做。2007年,民進黨提出了「正常國家決議文」,明目張胆地提出「正名」和「制憲」這兩大目標:第一,要把「國號」正名為「臺灣」,並以「臺灣」的名義加入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等國際組織;第二,要儘速制定「新憲法」,明定臺灣「國家」名稱與「領土」範圍,徹底擺脫「中華民國」體制。
「正常國家決議文」提出已經十多年了,民進黨始終沒有機會實現其設定的目標。但自去年以來,民進黨借香港「反修例」風波和新冠肺炎疫情「塑造」了臺灣民眾的「反中仇中」情緒,借選舉打擊政治對手國民黨。所以它覺得「正名」和「制憲」的機會來了。
今年1月1日,民進黨當局領導人在「元旦致辭」中提出大陸要正視所謂「中華民國臺灣」。幾天之後,在接受英國廣播公司的採訪時,又將人們所熟悉的「臺灣是一個主權獨立的國家,國號是中華民國」表述變成了「我們已經是一個獨立的國家,我們稱自己是『中華民國臺灣』」。新的說法清晰地顯示出,其開始推動「正名」,企圖將「國號」從「中華民國」改為「中華民國臺灣」。4月1日,她又講到「中華民國臺灣」是「現在臺灣人民最大的共識」。5月20日,她再度鼓吹「中華民國臺灣」是「一個在驚濤駭浪中走過來的國家」。
這個演變脈絡清晰地顯示出,所謂「中華民國臺灣」,不僅是兩岸對抗形勢下的「臺獨」新變種,更是「臺獨」分子從「臺灣前途決議文」邁向「正常國家決議文」、企圖推動「正名」的政治冒險。這才是「中華民國臺灣」的危害所在。
沉渣泛起,必有惡浪。在民進黨當局領導人拋出「中華民國臺灣」這個新名詞之後,「臺獨大佬」辜寬敏推出「制憲公投」,並揚言要推動「制憲」成全民運動。隨後一些民進黨籍民意代表試圖推動修改「兩岸人民關係條例」,將「國家統一」的字眼去掉,雖然迫於各方壓力又主動撤案,但後續類似花招是否還會冒頭,不能掉以輕心。對於各股「臺獨」勢力在「謀獨」道路上的瘋狂飆車,大陸都會嚴陣以待,保持警惕。
「天作孽猶可恕,自作孽不可活」。在此,我們有必要提醒民進黨當局和「臺獨」分子,不要誤判形勢,不要試探大陸的底線,更不要低估14億中國人民對於維護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的決心和意志。我們希望兩岸關係和平穩定,維護國家發展戰略機遇期,但是我們也絕不會為此而吞下「臺獨」這顆苦果。
(作者是上海市公共關係研究院副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