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說》:那些用「打壓式」教育孩子的父母,請你們好好反思

2020-08-26 皓宇讀心

拉伯雷說:「人和人之間,最痛心的事莫過於,你認為理應獲得善意和友誼的地方,卻遭受了煩擾和損害。」

每個人跟父母的關係如何,親密還是生疏,熱愛還是仇恨,這都跟父母從小對我們的態度與教育方式相關吧。

有的親子關係和諧親密,無話不說;有的親子關係緊張,形同陌路。我想大家不由分說,都喜歡前者。

畢竟,社會太殘酷了,而家是唯一為你帶來溫暖和力量的避風港,無法想像親子關係緊張的人,是依靠什麼力量走下去的。

那些親密無間的親子關係,一定是因為父母給予了孩子無條件地接納、理解與鼓勵。

楊迪在上個月的綜藝節目《青春環遊記2》中跪謝父母的鼓勵式教育,聲稱父親是一個沉默寡言的人,但是父母對他的所有決定都表示支持和鼓勵。當他懷疑自己的時候,最支持他的也永遠是父母。正因為有了父母的鼓勵式教育,他才能成功,過上自己想要的生活。

這一幕催淚的場景、動人的話語看哭了賈玲,也看哭了我。是的,成功不易,除了個人努力的成分,更需要外界的支持和鼓勵。而像楊迪這對開明的父母,是可遇而不可求的,楊迪自然對他們感激涕零。

與楊迪同樣慶幸的,是一位清華的才子。他小的時候資質平平,而且頑皮搗蛋,怎麼也沒法子能跟清華才子劃上等號,全賴他有一個不停地鼓勵和支持他的母親。幼兒園的老師向母親抱怨她孩子有小兒多動症。

在板凳上連3分鐘都坐不住。母親回到家後並沒有罵他,而是說他進步了,以前在板凳上坐不了1分鐘,現在能坐上3分鐘了。他上小學後,老師告訴母親,她的孩子可能智力上有些不足,可她回去後,對孩子說老師對他很有信心,只要他努力,很有希望能超過排第30名的同桌。

當他上了初中後,老師告訴母親,以他的成績很難考上重點高中。可回頭母親卻很歡喜地告訴他,只要他再努力一下,重點高中就在眼前。高中畢業後,他終於拿著清華大學寄來的錄取通知書遞到母親手上。那一刻,母親的心裡一定是百感交集的。

這故事我翻來覆去讀了不下30遍。令我欽羨的,不僅是那個頑劣男孩最終的成就,更是母親那明智而深厚的愛,以及那濃濃的親子之情。可以想見,在往後幾十年裡,這對母子之間相處氛圍都會非常溫馨。有母如此,夫復何求!

而前幾年的綜藝節目《少年說》裡的袁璟頤就沒有那麼幸運了。她是一所初中裡萬千學生之一,卻大膽地在節目裡控訴自己的母親為什麼永遠看不到自己的努力和優點,總是拿自己跟別的孩子比較。

母親是這樣回復她的:如果不打擊你,你會飄。她是很多孩子的縮影,我們不知道她對這樣的母親還有沒有愛意,但從她控訴無效,氣得哭著跑開的一幕,就可以肯定她對母親一定充滿了怨恨和不滿。

這種打擊式教育是在生活中隨處可見。或許他們並不想傷害孩子,只是怕孩子驕傲,激勵孩子繼續上進,可是他們忽視了這種方式帶來的弊端。在打擊教育下長大的孩子都非常自卑、敏感,甚至感覺不到愛和自己活在這個世界上的價值了。

我的身邊也有這樣一位朋友彤彤。她的母親從來沒對她說過一句表揚的話,而對於她的缺點卻是數落得體無完膚。一周前,彤彤好不容易找到一份自己喜歡的工作,而且表現很好,得到了上司的讚許。

彤彤心裡也非常高興,歡喜的神情寫在了臉上,被母親看見了。某一天吃晚飯的時候,母親讓她晚飯後洗碗,她欣然答應了。可沒想到母親繼續上綱上線地翻起了舊帳,說她半個月前很懶,什麼都不肯做。她很鬱悶,自從找到工作以來,她變得很勤快,不但在工作上勤勤懇懇,回到家也很勤勉。

都過去半個月了,母親為什麼忽然要把這些已經改掉的缺點再翻出來,在飯桌上批評她呢。彤彤委屈地聽著母親對她的數落,閉口不語,因為她知道,如果她反駁,強勢的母親會列出她更多的「罪狀」讓她無地自容。此刻的她只希望這份工作能快點穩定下來,到外面租房住,遠離這個刻薄的母親。

皓宇有話說

看吧,父母打壓孩子享受的只是一時的口舌之快以及高高在上的優越感,但你在無形中已經把孩子的信心、魄力打掉了,更把孩子對你的愛和溫情也一併打掉了。

且看那些從小受打壓教育的孩子成年後跟父母的關係不是形同陌路就是「相敬如賓」,甚至是仇深似海,一旦造成這局面,就一輩子也無法扭轉了。

相關焦點

  • 摧毀一個孩子有多簡單?打壓式教育就能做到,父母是時候該反思了
    她認為沒有什麼是值得拼搏的,反正自己也做不好,甚至為了親自去印證母親說的那句話,她開始變得無所事事,不去努力,反而安心的在家中啃老10年。但是你以為這10年來範成金真正的安然自若嗎?她的內心是非常抑鬱的。看吧,毀了一個人就是這麼簡單,只需要對他進行打壓式教育就可以了,父母隨便一句打壓的話語,就能毀了孩子的自信。
  • 「媽媽,不要再打擊我了」,停止打壓式教育,別再用語言傷害孩子
    女孩哭訴自己從未被肯定,可怕的打壓式教育電視綜藝《少年說》有這麼一是,一個女孩對著媽媽大聲哭訴,稱自己永遠被打擊,媽媽總是拿自己和其他人比較,自己的努力媽媽永遠看不到。真的很難相信,這樣的女孩遇到一個喜歡打擊孩子且十分倔強不聽勸的媽媽,她是過得什麼樣的生活?其實從女孩的描述來看,她的媽媽就是明顯的打壓式教育,打壓式教育是中國父母常用的一種教育方式,她們通常會用語言進行打壓孩子,不管是孩子做的好還是不好,她們都會進行語言暴力!
  • 在「打壓式教育」成長起來的孩子後來怎麼樣了
    活在「打壓式教育」下的孩子成年後往往少了那份發自內心的自信,而這種自信在幼年時期建立,在成長期穩固,最後成為一份氣質紮根在骨子裡。「打壓式教育」恰恰與教育的真正目的背道而馳。01.父母眼中的「聽話」實則是孩子的無奈 《爸爸去哪兒》第六季楊爍的教育方式可以說是「打壓式教育」的典範:剛一下車,楊爍看見兒子沒和自己從同一個方向走來,命令兒子回去重新走一遍;低頭一看,發現雨辰衣服沒穿好,楊爍又是一陣呵斥:「所有人都等著你呢,快點!」
  • 「打擊式教育」盛行?數據分析剖析「中式父母」的「打壓式教育」
    關於「打擊式教育」所謂的「打擊式教育」,無非是父母們想通過自己的敲打,來幫助孩子成材,進而擁有「更成功的人生」,但是在此種教育方式的影響下,也漸漸形成了孩子內心世界的扭曲,正如在知乎中的討論,「從小被父母打擊的孩子,長大會變成什麼樣?」
  • 女兒啃老十年父母怒斥:別打壓孩子,來西瓜視頻學習用心理學教育
    父母一直很生氣她一事無成,但卻從不思考小範為什麼會走到如此地步。原來,小範從小就在父母的打壓下長大,不管她做什麼,都不曾得到父母的肯定。初中時,小範對科學有興趣,做了一個漂亮的手工送給父母,卻被父母批評了,理由是她沒有好好學習。在父母這裡,她得到的永遠只有諷刺和譏笑,大學畢業時父母甚至說出「你如果能成事那狗也能成事」這樣的刻薄話。
  • 「打壓式教育」真的有用嗎?父母要分清利弊,不然很可能害了孩子
    很多時候,大多數父母都會採用打壓式的教育方法,他們希望能給自己的孩子一個警告,讓自己的孩子更能記得教訓。尤其有些父母會希望指責自己的孩子,將自己的孩子貶得一文不值。但是打壓式教育真的有用嗎?事實證明,打壓式教育對孩子來說有害無益
  • 有話好好說,別濫用「打擊式教育」
    有人認為,這句話本質上沒錯,就是太打擊人,完全把孩子想對媽媽好的熱情給打壓下去了,所以會引起孩子激烈反彈。有人分析,這就是很多中國家長的做法,他們幾乎不會給予孩子讚揚和肯定,取而代之的卻是打擊、挖苦和諷刺。這種典型的「打擊式」教育在很多家庭都存在,的確非常傷害孩子的自信和存在感。  其實,在我們的生活裡,有太多這麼簡單粗暴打壓孩子的家長,還美其名曰自己是為孩子好。
  • 嚴師出高徒並不等於打壓式、挫敗式教育
    父母與孩子之間溝通的方式有很多種,有隨和的、搞笑的、嚴厲的…等等。但有一些父母明明很愛孩子,卻總是用打壓式的教育和孩子溝通!醫生看到後,表揚了孩子很用功,讀書的狀態看起來很棒!可話才剛說完,媽媽就接著說了一句,「他看書從來不認真,都是假用功。」一盆冷水,瞬間澆滅了孩子正面積極的能量。醫生氣呼呼的說:「你看你,又這樣說孩子了,叮囑你那麼多次了,還是改變不了,老是去否定孩子的表現,再這樣下去,孩子只會越來越嚴重!」
  • 中國式打壓教育:我都是為了你好啊
    之前朋友圈熱傳一篇文章,《媽媽不打你,社會也會打你的》,不得不說,一切將打壓式教育合理化的行為,都是耍流氓。中國父母的三大利器:「聽媽媽的話。」「你不應該這麼做。」「我都是為了你好。」之前,湖南衛視的一檔節目《少年說》。節目組走進了全國12所中小學,在每個學校搭建了一個特別的「勇氣臺」,鼓勵大家來「喊話」。
  • 33歲女大學生在家啃老10年:父母的打壓式教育,弊端終顯現
    每個孩子在出生時都很像是一團橡皮泥,長大之後怎樣都取決於父母將他放在怎樣的模具裡。不知道大家還記不記得很久前的那個新聞,33歲的女大學生範金成在家中啃老10年,在破舊的老屋中父母與孩子彼此爭吵怨懟,明明是特別的緣分才成為了一家人,走到今天這副田地實在是令人咋舌。女兒在鏡頭前對父母難掩抱怨,明明是你們剪掉我的翅膀,卻怪我不會飛翔。
  • 33歲女大學生在家啃老10年:父母的打壓式教育,弊端終顯現
    女兒在鏡頭前對父母難掩抱怨,明明是你們剪掉我的翅膀,卻怪我不會飛翔。 ,範金成在採訪中聊到母親,「經常用這個極端的話,你說她平常說啥好話?」。 父母畸形的家庭教育導致了她成人之後嚴重的性格缺陷,同時也帶來了女兒和父母之間不可跨越的情感鴻溝。 女兒怨恨父母沒能給自己一個健康的心理和性格,父母痛心女兒33歲還不肯成人,多年苦心教導終究白費。而這一出家庭悲劇的背後真兇,還是那畸形扭曲的打壓教育。
  • 打壓式教育真的可取嗎?父母需要掌握界限,否則這些後果很嚴重
    相信很多父母都明白,孩子在成長過程當中,內心是非常容易滿足的,往往一點小小的成就,就會打消他們之前所有的沮喪。因此很多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時候,總是擔心孩子因為那些成就而變得越來越自滿,希望孩子始終保持謙遜的心。這本身並沒有錯,錯的是父母採取了一些錯誤的方式。比如說在當下出現的一種挫折式教育,又或者是批評式教育,打壓式教育。
  • 別再說孩子笨了!父母的「打壓式」教育,毀了多少孩子的求知慾
    然後她母親緊接著說了句「用功,假用功」。言語裡那股子說反話,鄙夷嘲諷的味道真的太熟悉了,醫生急得跳腳:「又說了又說了……」無奈的,真的就是無奈,無論怎麼叮囑,他們還是用這種譏諷的語氣和孩子交流,醫生們辛辛苦苦修修補補把孩子的心理問題救回來了,家長一句話,前功盡棄。……許多人在評論裡說:沒錯,我就是從小被這麼嘲笑著罵大的。
  • 別讓"打壓式教育"毀了孩子的天性!看看你中招沒?
    什麼是打壓式教育?我特別疑惑,只聽見他爸爸開玩笑說,孩子現在老怕他媽媽了,被他媽媽收拾的老老實實的。其實這就是在咱們現在。我說的中國是哪些教育?總是有一些言語,比如不行,必須我讓你停聽見沒等詞語來威脅孩子。試想一下,孩子現在小你可以用語言或者行動去威脅他,可是等孩子長大了,他還會聽你的嗎?那麼咱們父母到底應該如何教育孩子才能不讓打壓式教育毀了孩子的天性呢?首先從孩子的角度出發,聽取孩子的意見。
  • 跟「打壓式教育」,說拜拜
    打壓式教育,顧名思義就是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之中,以批評為主的一種教育方式,這種現象在大多數家長的身上都有表現,而在學校老師師身上也多有體現。人,其實就像一幅畫,生而之初,是一張白紙,接觸的人事物,是水彩,其中構圖最大的影響因素,是父母。所以,在不夠完全平和的情況下,並且在放大鏡的情況之下,對孩子進行一定的學習以及人生之類的日常教育輔導,批評,會脫口而出。
  • 是批評打壓還是表揚鼓勵?用對方法,教育孩子少走彎路
    記得在一期《少年說》裡就有一個非常大的吐槽人們「別人家的孩子」,袁同學有個學霸女閨蜜,成績好到常常全校第一,所以她媽媽老是說,「你看你的成績這麼差,為什麼她會跟你做朋友」。她在天台上勇敢的向媽媽喊出,「孩子不是只有別人家的好,你自己的孩子也很努力,為什麼你不看一下呢?」當時媽媽面不改色,「有理有據」地反駁女兒沒有領悟到終點,用一大堆「事倍功半」的大道理,再次把女兒教育了一番。
  • 如何正確解決打壓式教育?
    用鼓勵和讚揚代替打壓英國著名教育家史賓塞說:「對孩子的一次喝彩,勝過百次訓斥。喝彩和鼓勵,可以讓自卑的孩子走出泥沼。」鼓勵孩子不僅可以激發孩子的動力,還可以激發孩子的創造力,孩子受到鼓勵,思維會更加活躍,因此更會願意探索新的事物。
  • 別總做一言堂父母,用體驗式教育代替灌輸式教育,孩子會更優秀
    很多父母都會面臨一個問題,孩子越髮長大的同時,越叛逆,越不聽話,你說東,他偏偏往西,你說不要,嘿!他偏愛,於是,天天都要與孩子鬥智鬥勇,有些"心思"比較好的父母,就會想盡辦法讓孩子"服從",讓孩子不知不覺中中招,而一些比較嚴厲的父母來講,通常是罵一頓或者打一頓,孩子就會變得"聽話"了,可是結果真的是這樣嗎?
  • 楊迪下跪感謝父母,暖哭千萬網友:「鼓勵式」教育到底有多重要?
    節目中楊迪對父母說: 「你們從來沒有阻礙過我想要做的任何事情。你們永遠都是鼓勵我。你們讓我覺得我真的很優秀。因為你們的支持,讓我完成了夢想。」 說到動情處,哽咽的楊迪向父母下跪,感謝父母一直以來對他的支持與肯定。
  • 多少孩子,被父母用挫折教育養「廢」了
    很多家長覺得,現在的孩子心理都太脆弱,受不得委屈、輸不起,於是想用挫折教育幫助孩子練就強大內心。父母開始重視起挫折教育,這一點很好。可是有些家長的做法,卻走入了誤區:人為地製造一些「挫折」,結果只會適得其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