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月22日是周五,晚間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通報稱:中國政法大學原副校長於志剛涉嫌嚴重違紀違法,目前正接受紀律審查和監察調查。
這條新聞立即被朋友圈刷屏。
因為於志剛雖然只是名廳級幹部,但他在學界的影響力可不小。
1973年出生的於志剛先後獲法學學士(1995年,中國人民大學)、法學碩士(1998年,中國人民大學)、法學博士(2001年,中國人民大學)。
這樣的學業背景,自然是我一個小法學本科生難以望其項背的。
不只是學業優秀,步入職場的於志剛仍然在快車道上疾馳。
2001年他進入中國政法大學任教,次年破格晉升副教授,2005年破格晉升教授,2006年,年僅33歲的於志剛就被遴選為刑法學博士生導師。2012年5月他出任中國政法大學教務處處長。2015年5月,時年42歲的於志剛被任命為中國政法大學副校長。
儘管中央紀委通報中用的是中國政法大學原副校長,但事實上自2018年3月起,他任十三屆全國人大憲法和法律委員會委員。
也就在這同一天,於志剛被罷免全國人大代表職務,同時被撤銷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全國人大憲法和法律委員會委員職務。
2014年,中國共產黨十八屆四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中明確提出,增加有法治實踐經驗的「專職常委」比例。
或許於志剛就借著這樣的機會,憑著其法學背景,成了專職常委。「專職常委」主要是來自行政部門的司局級官員,以及學界的知名學者,不是退休了才過來人大,而是年富力強,且多具有法律、經濟等方面的專業背景。而且往往會升為副部級幹部。
這是何等榮耀的事。於志剛還獲得北京市五四青年獎章,第六屆全國十大傑出青年法學家等榮譽。
據《財經》記者獲悉,在中國人民大學求學期間,於志剛曾師從刑法學界知名教授、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趙秉志,是趙秉志的博士研究生。於志剛和趙秉志是河南老鄉。趙秉志後來離開中國人民大學,2018年7月,時任北京師範大學刑事法律科學研究院院長的趙秉志因生活作風等問題被處分。
看來,學過刑法、專門從事刑事犯罪研究的人也難免犯罪,這正是:學過法律不是擋箭牌。
這也不是中國政法第一次躺著中槍。
2020年5月8日,一則突兀而勁爆的消息迅速引爆首都法律圈:北京市檢察院副檢察長焦某涉嫌嚴重違紀違法,接受紀律審查和監察調查。作為廳級高官,焦不僅在首都的檢察系統打滾多年,還曾在隔壁的首都法院系統任職。他是中國政法大學1991級校友,曾於2017年法大建校65周年之際獲評中國政法大學年度「優秀校友」。
這件往事重新被人提起,是因為時任海澱法院院長的他風風光光地回到自己的母校,從校領導手中接過了「優秀校友」的榮譽證書,並作為「優秀校友」的代表發表了熱情洋溢的講話。他曾一再感謝母校的培養:法大在我們每位學生的心中播下了一顆「法治信仰」的種子,點亮一盞「追求真理」的明燈,使我們「敬畏法律,堅守良知,潛心學術,甘於平凡」。
據說在其他場合的一些致辭和講話中,他也經常將「理想」「乾淨的靈魂」等等掛在嘴上。
如今聽來,讓人百感交集。我曾經編過我自己母校的一個段子:
西北政法人在西北犯了罪不用怕,因為抓你的警察是西北政法的,提起公訴的檢察官也是西北的,審判的法官也是西北的,辯護律師還是咱西北的,實在不行到了監獄獄警也是咱們西北人!
這個段子流傳很廣,我們西北政法人就是這樣實在,連犯罪的事都說得這麼傲嬌!要知道這些優勢在30年後的今天幾乎都是大麻煩,因為要迴避!
事實上,由於校友們普遍在政法機關任職,政法大學向來被調侃是「一半校友在抓另一半校友」。熟悉我的人都知道,我是個愛國、愛家、更愛母校的人,經常以母校的那些令人驕傲的「師兄師弟師姐師妹們」自豪。那些各行各業的精英是母校的榮光,也是母校師生和我的學習榜樣。
但我又是一個理智的人,我經常想,如果有一天母校能夠把那些曾經輝煌過,後來因各種各樣的原因不幸折翼的校友名字寫入校史冊,或許他們的傳奇人生更能給校友們上一堂人生課:法律人的一生該怎麼樣走?這是每個學校都在迴避的話題,但不容迴避的是確實有一部分校友走上了這條路。
想到這裡,人整個都不好了。
上面的兩位雖然本科院校不同,但都是1991級,和王某人同級,2021年是我們入讀大學學習法律30周年,我也常常回味這30年給我的感悟和所思所想,我已經寫成了本《政法隨筆》,向入學30周年致敬!
30年過去,那些法治理想和法治情懷或許會慢慢隨風蕩去,但永遠不變的是我們的法治信仰和法治追求。
天不變,道亦不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