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法專家於志剛被調查,法律人並不天然具有免疫力

2021-02-18 法律學堂

2021年1月22日是周五,晚間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通報稱:中國政法大學原副校長於志剛涉嫌嚴重違紀違法,目前正接受紀律審查和監察調查。

這條新聞立即被朋友圈刷屏。

因為於志剛雖然只是名廳級幹部,但他在學界的影響力可不小。

1973年出生的於志剛先後獲法學學士(1995年,中國人民大學)、法學碩士(1998年,中國人民大學)、法學博士(2001年,中國人民大學)。

這樣的學業背景,自然是我一個小法學本科生難以望其項背的。

不只是學業優秀,步入職場的於志剛仍然在快車道上疾馳。

2001年他進入中國政法大學任教,次年破格晉升副教授,2005年破格晉升教授,2006年,年僅33歲的於志剛就被遴選為刑法學博士生導師。2012年5月他出任中國政法大學教務處處長。2015年5月,時年42歲的於志剛被任命為中國政法大學副校長。

儘管中央紀委通報中用的是中國政法大學原副校長,但事實上自2018年3月起,他任十三屆全國人大憲法和法律委員會委員。

也就在這同一天,於志剛被罷免全國人大代表職務,同時被撤銷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全國人大憲法和法律委員會委員職務。

2014年,中國共產黨十八屆四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中明確提出,增加有法治實踐經驗的「專職常委」比例。

或許於志剛就借著這樣的機會,憑著其法學背景,成了專職常委。「專職常委」主要是來自行政部門的司局級官員,以及學界的知名學者,不是退休了才過來人大,而是年富力強,且多具有法律、經濟等方面的專業背景。而且往往會升為副部級幹部。

這是何等榮耀的事。於志剛還獲得北京市五四青年獎章,第六屆全國十大傑出青年法學家等榮譽。

據《財經》記者獲悉,在中國人民大學求學期間,於志剛曾師從刑法學界知名教授、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趙秉志,是趙秉志的博士研究生。於志剛和趙秉志是河南老鄉。趙秉志後來離開中國人民大學,2018年7月,時任北京師範大學刑事法律科學研究院院長的趙秉志因生活作風等問題被處分

看來,學過刑法、專門從事刑事犯罪研究的人也難免犯罪,這正是:學過法律不是擋箭牌。

這也不是中國政法第一次躺著中槍。

2020年5月8日,一則突兀而勁爆的消息迅速引爆首都法律圈:北京市檢察院副檢察長焦某涉嫌嚴重違紀違法,接受紀律審查和監察調查。作為廳級高官,焦不僅在首都的檢察系統打滾多年,還曾在隔壁的首都法院系統任職。他是中國政法大學1991級校友,曾於2017年法大建校65周年之際獲評中國政法大學年度「優秀校友」。

這件往事重新被人提起,是因為時任海澱法院院長的他風風光光地回到自己的母校,從校領導手中接過了「優秀校友」的榮譽證書,並作為「優秀校友」的代表發表了熱情洋溢的講話。他曾一再感謝母校的培養:法大在我們每位學生的心中播下了一顆「法治信仰」的種子,點亮一盞「追求真理」的明燈,使我們「敬畏法律,堅守良知,潛心學術,甘於平凡」。

據說在其他場合的一些致辭和講話中,他也經常將「理想」「乾淨的靈魂」等等掛在嘴上。

如今聽來,讓人百感交集。我曾經編過我自己母校的一個段子:

西北政法人在西北犯了罪不用怕,因為抓你的警察是西北政法的,提起公訴的檢察官也是西北的,審判的法官也是西北的,辯護律師還是咱西北的,實在不行到了監獄獄警也是咱們西北人!

這個段子流傳很廣,我們西北政法人就是這樣實在,連犯罪的事都說得這麼傲嬌!要知道這些優勢在30年後的今天幾乎都是大麻煩,因為要迴避!

事實上,由於校友們普遍在政法機關任職,政法大學向來被調侃是「一半校友在抓另一半校友」。熟悉我的人都知道,我是個愛國、愛家、更愛母校的人,經常以母校的那些令人驕傲的「師兄師弟師姐師妹們」自豪。那些各行各業的精英是母校的榮光,也是母校師生和我的學習榜樣。

但我又是一個理智的人,我經常想,如果有一天母校能夠把那些曾經輝煌過,後來因各種各樣的原因不幸折翼的校友名字寫入校史冊,或許他們的傳奇人生更能給校友們上一堂人生課:法律人的一生該怎麼樣走?這是每個學校都在迴避的話題,但不容迴避的是確實有一部分校友走上了這條路。

想到這裡,人整個都不好了。

上面的兩位雖然本科院校不同,但都是1991級,和王某人同級,2021年是我們入讀大學學習法律30周年,我也常常回味這30年給我的感悟和所思所想,我已經寫成了本《政法隨筆》,向入學30周年致敬!

30年過去,那些法治理想和法治情懷或許會慢慢隨風蕩去,但永遠不變的是我們的法治信仰和法治追求。

天不變,道亦不變!

相關焦點

  • 中國政法大學原副校長於志剛因何被查?
    1月22日晚9時,中央紀委國家監委官網發布消息:中國政法大學原副校長於志剛涉嫌嚴重違紀違法,目前正接受紀律審查和監察調查。同一天,全國人大常委會官網發布公告:北京市人大常委會決定罷免於志剛的第十三屆全國人大代表職務,同時,撤銷其第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全國人大憲法和法律委員會委員職務。於志剛於2018年卸任中國政法大學副校長,當選為全國人大憲法和法律委員會委員。
  • 「於志剛衝擊波」 第一階段接近尾聲
    他還希望青年學子能夠具有寬廣的國際化視野。「這一代人如果沒有國際化視野並為之而努力具備國際化經歷,那麼可能既無法滿足自身發展的需要,也無法為學校、為國家做出應有的貢獻。」於志剛說,年輕人必須具有橫向的拓展通道,如果沒有跨國的經歷和意識,進而培養出相應能力,很容易遇到發展瓶頸。「不管到基層工作,還是在機關工作,一定要具備動手能力,要克服眼高手低的毛病。
  • 專家:尋找刑法與倫理道德「靈魂溝通」的聯繫
    首先,運用「實然」到「應然」的邏輯,從倫理道德對刑法維護的需要到其在刑法上正當化基礎進行闡述,論證了二者作為人類生活共同的需要具有共同的價值基礎,以及在行為規範上同樣重要的意義。其次,從刑法教義學中與「法益保護」相對應的「秩序維持」進一步分析,在該部分以「法律為最低限度的道德」為基礎,論證刑法規範與倫理道德規範具有相通性和連接點。
  • 中國海洋大學校長於志剛:要做有智慧的「人」—新聞—科學網
    學校黨委書記鞠傳進,校長於志剛,黨委常務副書記張靜,副校長李巍然、閆菊,總會計師王劍敏,黨委副書記、副校長陳銳,黨委常委、組織部部長丁林,黨委常委、校長助理吳強明等出席典禮。 在研究生開學典禮上,於志剛校長在講話中對校訓「海納百川,取則行遠」中「取則行遠」的內涵做了闡釋。
  • 解讀監察法:有關被調查人規定與刑法刑訴法等既有一致又有區別
    中華人民共和國監察法摘錄:第五條 國家監察工作嚴格遵照憲法和法律,以事實為根據,以法律為準繩;在適用法律上一律平等,保障當事人的合法權益;權責對等,嚴格監督;懲戒與教育相結合,寬嚴相濟。第二十條 在調查過程中,對涉嫌職務違法的被調查人,監察機關可以要求其就涉嫌違法行為作出陳述,必要時向被調查人出具書面通知。
  • 法律移植與和諧刑法的構建
    (二)在刑法功能層面,和諧刑法應體現為社會保護與人權保障功能兩者並重,相得益彰。  在我國,法律歷來被認為是階級統治的工具,刑法更是被看作是人民民主專政的「刀把子」。在這種刑法「工具論」的背後,凸顯的是對刑法社會保護機能的強調和對其人權保障機能的嚴重漠視。而和諧社會是以人為本的社會,它對刑法的功能觀提出了新的要求。
  • 論刑法中的法律認識錯誤
    況且,我們的法學理論基本秉承了大陸法系重視理論自身建設的傳統,不能因為實踐中無疑問就放棄理論上的研究;第二,如前所述,刑法上的錯誤是行為人對自己實施的行為的法律意義或情況的認識錯誤,對刑罰輕重的錯誤雖不影響行為人的刑事責任,但仍是具有法律意義的錯誤。因為,刑罰是最嚴厲的法律制裁方式,關係受刑人的切身權益,特別是人身自由權等權利的行使,怎能說在理論和實踐上沒有意義。
  • 網際網路法律專家:對精日,刑法沒理由視而不見!
    在有些人觀念中,穿衣打扮、照相擺拍等,是個人表達喜歡日本文化的一種方式,是言論表達自由,屬於道德判斷的範圍。但是,在任何國家,言論表達都不是無限制的,都不能侵犯他人或公共利益。美國法學家霍姆斯曾一針見血地指出,言論自由不是給你在坐滿人的劇院裡大喊「著火了」的權利。一旦言論進入公共場所,就要從公共秩序的角度考量言論的社會影響性。
  • 面對網絡有害信息,刑法如何「亮劍」
    【摘要】網絡有害信息相關違法犯罪行為有其自身特點,其往往藉助網絡空間而具有更強的擴散能力,同時具有傳播便捷性、主體隱蔽性、形式多樣性等特徵,相關部門必須主動出擊,積極應對,在堅守刑法基本原則的基礎上拓展思路,勇於創新,提高網絡有害信息刑法規制的科學性、全面性,務求做到有法可依。
  • 天然「抗生素」被找到,隔三差五吃點,免疫力強,七八月吃正當時
    其中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細菌的侵襲,導致人的身體出現各種炎症,比如鼻炎、肺炎、肝炎等!人發明了抗生素後,就用抗生素來對抗這些炎症。但是,隨著抗生素的濫用,我們的身體抵抗力越來越不好!怎麼辦呢?只有減少藥物抗生素的濫用,提高自己的抵抗力是好的方法。
  • 刑法中的「可以」具有三重含義
    來源:檢察日報同一刑法用語可能具有不同含義,在刑法適用時應作不同解釋。作為刑法用語,「可以」自身語義的模糊性,直接制約刑法規範的準確理解和正確適用。筆者基於刑法解釋學的立場和方法,探究刑法用語「可以」的規範含義,對於準確理解相關刑法規範、統一法律適用標準、實現司法公正,具有重要實踐價值。第一,基於規範目的,將「可以」解釋為「一般應當」。首先,原則上將「可以」解釋為「一般應當」。
  • 專家學者一起談!聚焦刑法修正案(十一)
    編者按 2020年12月26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修正案(十一)》正式通過。刑法修正案(十一)修改內容涉及多個領域的刑事法律問題。本期「觀點·專題」邀請專家學者針對刑法修正案(十一)有關金融犯罪、藥品安全、高空拋擲物品、智慧財產權保護等新規定的適用展開深入探討,敬請關注。
  • 法律惟解釋方能適用 ——讀《刑法的私塾》有感
    [3]也即在我們面對某種嶄新的生活事實時,如果根據正義理念認為有必要對之進行刑法規制,那麼對事實進行歸納時,就要善於運用各種解釋方法將這種生活事實經由妥當的解釋而成為一個與刑法規範相對應的事實,由此可見,活生生的生活事實促使我們反覆斟酌刑法用語真實含義。所以,我們應當正視法律文本的開放性,懂得生活事實會不斷地填充法律的含義,從而使法律具有生命力。
  • 刑法學人曹子丹
    離休後,擔任中國老教授協會理事並任政法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中國法學會刑法學研究會顧問、中國行為法學專家委員會委員等職。在多年的教學和研究工作中,曹子丹教授進行了一系列的科研活動。自1979年以來,他主持和參與主持編撰的著作、教材、辭書共13部,與人合作或參與編撰的著作、教材、辭書共10部,翻譯和校訂的著作4部,撰寫的論文約30餘篇。
  • 免疫力就是好醫生 螺旋藻多元營養助力增強免疫力
    雖然每一個人的免疫能力和特性會受到遺傳的影響,但我們依然可以通過一些健康的生活方式來平衡和強化免疫系統,主要包括充足均衡的營養膳食、適量的運動、充分的睡眠休息以及良好的心理狀態等因素。  在所有的方法中,營養是提升免疫力的有效途徑和基礎。
  • 【學習園地】專家學者一起談!聚焦刑法修正案(十一)
    編者按 2020年12月26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修正案(十一)》正式通過。刑法修正案(十一)修改內容涉及多個領域的刑事法律問題。本期「觀點·專題」邀請專家學者針對刑法修正案(十一)有關金融犯罪、藥品安全、高空拋擲物品、智慧財產權保護等新規定的適用展開深入探討,敬請關注。
  • 不當得利與侵佔、欺詐與詐騙——兼談刑法的謙抑性與最後性
    比如,拾得人他人遺忘的一副價值人民幣20萬的畫作(不同於遺失物,民法對於遺忘物和遺失物的規則不同)的行為,屬於不當得利,具有返還義務。同時,使得遺忘物佔為己有、拒不歸還的行為也符合刑法上侵佔罪的構成要件。那麼,到底是要提起不當得利、返還原物的民訴訴訟呢,還是侵佔罪的刑事自訴呢?從目前我國的法律框架看,都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