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是否情願,生活總在催促我們邁步向前,人們整裝,啟程,跋涉,落腳,停在哪裡,哪裡就會燃起灶火。從個體生命的遷徙,到食材的交流運輸,從烹調方法的改變,到人生命運的流轉,人和食物的匆匆腳步,從來不曾停歇。 ——《舌尖上的中國》
無論冬涼夏暖,無論南來北往,火鍋總是能夠熱情似火,喚起高樓林立間的斑駁煙火,點亮青磚瓦牆上的盎然生機。在城市間穿梭一天,傍晚就著餘霞吃上一口滑嫩多汁的肥牛,一天的疲憊仿佛都在此刻消失殆盡,火鍋就是這麼一種魅力的存在。
我國南北約跨緯度五十多度,東西橫跨經度六十多度,總佔地約九百六十萬平方公裡,共有二十三個省四個直轄市,包含了五十六個民族,火鍋的種類有數十種之多。而神奇的是,不論你在哪火鍋都是最受當地人喜愛的一種食物。火鍋作為人們最喜歡的食物,也可謂是文化底蘊深厚了,那麼最早人們是如何發現的這種美食呢?
火鍋在古時候被稱為「古董羹」,取名源自於火鍋沸騰時發出的「咕咚咕咚」聲,它是一種中國獨創的美食。不過關於火鍋的起源,有些不同的說法。
我曾聽聞老北京火鍋的起源。據說成吉思汗常年率將士在外徵戰,他不忍心看著將士們只能吃冷冰冰的肉乾。古時戰士們打仗都是身穿盔甲,於是成吉思汗靈機一動,便讓將士們將頭盔摘下盛滿清水,支在火上。為了能讓肉快速煮熟方便將士們分食,便用刀將宰殺的羊肉一片片剃下,放入煮沸的水中。這樣一來將士們不僅可以吃上熱乎的肉,還不會因為煮肉而耽誤行軍。之後這種吃法逐漸流傳下來就成了我們今天吃的老北京火鍋。
但是根據史料記載,早在戰國時期就已經出現了火鍋,甚至細細追究還可追溯到商代。《韓詩外傳》中記載,古代在舉行祭祀或慶典時,擊鐘「列鼎而食」,就是說貴族們將食物放入鼎中,圍坐在鼎的周圍等待食物在鼎中煮熟後取食。鐘鳴鼎食一詞便是出自此處,這大概是火鍋最原始的吃法了。
到了漢代,出土的文物中有「鬥」這種陶製器具,在其底部能發現有燒過的痕跡,由此推測這或許就是早期的火鍋。而相關史料記載,秦漢時期有一種特殊的烹飪方法,叫做「濯」,是指將豬肉、雞肉等放進沸水裡稍微煮一下的意思。
到了三國時期曹丕時,已經有銅製的火鍋出現了叫做「五熟釜」,名字源自於銅器的形制,五熟釜是將一隻銅鍋分為五格,為的是可以在不同的格子裡放入不同味道的湯料,與現在的鴛鴦鍋有異曲同工之妙。
南北朝時期人們使用火鍋的頻率逐漸頻繁起來,用火鍋煮食的食物種類也豐富了起來。出現了一種「大口寬腹,即薄且輕,易於熟食」的銅爨(cuan,讀四聲)。
到了唐代這種銅爨逐漸演變成了銅製的「暖鍋」,起初這種火鍋只是流行於北方的寒冷地區,隨著烹飪技術的發展,火鍋逐漸在全國流行起來。
直至到了宋代的汴京,火鍋已經常見到可以在酒樓裡見到了,每逢到了冬日,汴京的酒樓就會應季推出火鍋。元代時,火鍋已經非常興盛,史料中記載的「生爨羊」就是涮羊肉的前身。同時還有《宋氏養生部》中記載「生爨羊」、「熟爨牛」等火鍋菜式。
火鍋到了清代更是十分受歡迎,而且清代的皇帝尤其喜歡吃火鍋,在清代的宮廷菜譜上就有「野味火鍋」這道菜。據史料記載乾隆皇帝尤其喜愛吃火鍋,他不僅自己喜歡吃火鍋,還喜歡讓別人陪自己一起吃火鍋。乾隆四十八年正月初十,乾隆設宴總共辦了五百三十桌火鍋席來宴請宗室。
嘉慶皇帝登基時更是誇張,曾辦「千叟宴」,相傳這次宴會一次性就動用了火鍋一千五百個,應邀前來品嘗的人達到五千餘人,也因此這次宴會成為了歷史上最大的一次火鍋宴。
連古人都抵擋不了火鍋的誘惑,難怪火鍋能夠流傳至今仍舊如此受歡迎,果然唯有愛與美食不可辜負,好吃的食物是會被人永遠記住的。
喜歡更多歷史知識,歡迎點擊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