丨本文由小陳茶事原創
丨首發於百家號:小陳茶事
丨作者:村姑陳
《1》
田家少閒月,五月人倍忙。
到了5月底,春白茶全體成員都已粉墨登場。最早採摘的白毫銀針,最晚採摘的春壽眉,逐個亮相,讓人拍手叫絕。
部分茶友,早已沉浸在春白茶的鮮爽與芬芳當中,感受著春白茶那馥鬱而的香氣。
不醉亦沉迷。
不過有的茶友,卻多了幾分煩惱。
林姓茶友,最近想到附近的茶城選購一些春白茶,但看到店家標註的名稱,卻讓人無從下手。
眾所周知,春白茶可分三大類。
同一年份,有白毫銀針、白牡丹、春壽眉。這是常見的分類項。但掌柜卻不按照套路出牌,標榜上「明前茶」、「雨前茶」。
茶友一看,難免迷糊。
白茶裡的「明前茶」、「雨前茶」到底指的是什麼茶,它們有什麼區別,該如何辨別?我適合喝什麼樣的白茶?
細聊後,從掌柜嘴裡又蹦出了些許陌生的稱呼。
「春茶」、「夏茶」、「秋茶」……都屬於白茶的它們,又該怎麼區分?
要區分這些概念,也不難,從它們的特色入手即可。
搞懂定義,自然能讓喝茶更加明朗,要區分它們,自然是水到渠成。
《2》
明前茶
何為「明前」?
即清明之前。
春分後十五日,鬥指丁,為清明,時萬物皆潔齊而清明,蓋時當氣清景明,萬物皆顯,因此得名。
而明前茶,指的就是清明節前採摘的白茶。
為何要稱之為明前茶?這與二十四節氣密切關聯。
即便是在機器化的社會裡,許多機器早已替代了人工勞力,提高了產量。
但二十四節氣的智慧,卻無法取代。
這是數千年來,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並且經得起時代的考驗。
而清明節,對於農耕而言,是一大重要的節氣。
清明一到,氣溫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故有「清明前後,種瓜點豆」、「植樹造林,莫過清明」的農諺。
而在白茶採制方面,清明節亦是以重要的風水嶺。
在我國大部分的產茶區,清明節前氣溫普遍較低,在太姥山高山地區,清明節前還要穿輕羽絨才能禦寒。
春寒料峭,清明節前氣溫低,回溫慢,茶樹生長速度較慢,發芽數量有限,能達到採摘標準的產量很少。
在六大茶類中,明前茶無一例外有「明前茶,貴如油」的說法。
物以稀為貴,採摘量少,自然彰顯出價格不菲。
綠茶中的明前茶,更是老茶餮味蕾所追崇的那抹鮮爽。
白茶之中,若按採摘時間劃分,清明節前,採摘的是白毫銀針、等級較高的白牡丹等。
《3》
雨前茶
雨前茶,與二十四節氣相對應,是春季裡最後一個節氣——穀雨。
據載,清明後十五日,鬥指辰,為穀雨。
「清明斷雪,穀雨斷霜」,穀雨是春季最後一個節氣,穀雨節氣的到來意味著寒潮天氣基本結束,氣溫回升加快,大大有利於穀類農作物的生長。
正好清明連穀雨,水潤萬物,雨生百穀,春和景明,清淨明潔。
與清明節前的低溫相比,穀雨時節,氣溫有所攀升。隨著穀雨節氣到來的,還有較多的降水。
氣溫回升的穀雨節,茶樹的生長時間更為充足。
並且,充沛的降水,高山地區的雲霧,都能滋潤茶樹,給予茶樹生長所需的水分。
春雨貴如油。
浸潤在霧氣中的茶樹,從葉到莖再到根部,都能補充水分,確保細胞內液的豐富,從而讓白茶擁有瑩潤的湯感。
在清明後到穀雨前,太姥山高山地區,主要是採摘白牡丹以及等級較高的春壽眉。
並且在穀雨節這天,還會根據天氣狀況,定製穀雨茶。
如2019年的穀雨節,天氣格外給力。
晨起時分,山間霧氣繚繞。到了接近正午是否,陽光普照。趁著天氣晴朗,S師傅號召採茶工們,抓緊時間,採下了穀雨茶。
今年的穀雨茶,也未曾讓人失望。
在剛收到成品茶時,喝的時候,就感受到了馥鬱的花香。
從第一衝,到第三衝,感受到的每種香型,都不一樣。從廣玉蘭的清甜香氣,到槐花的馥鬱甜香,再到晚玉蘭中正平和的花香……
可見穀雨前的好天氣,沒有白費。
《4》
春茶
所謂春茶,是整個春茶季所產白茶的總稱。
此處,就包含明前茶、雨前茶的概念。
春茶,就像是一個大宅院,裡面有大房、二房、三房。派系清晰,但又不可分割。
了解春茶,我們可從幾個方面入手。
1.產茶品類
春季,是白茶產出最豐富的一個季節,它涵蓋了國標內所規定的所有品種。
以芽頭為原料製作的白毫銀針。
一芽一二葉特徵突出的白牡丹。
一芽三四葉,芽葉連枝的春壽眉。
它們都是春季的常駐嘉賓。
2.白茶特色
既然是春季裡所產的白茶,這三類茶,都擁有春茶的共性。
其一,顏色以綠色為主。
從外觀入手,三種春白茶,都是綠色系。只是因為採摘時氣溫高度不一,茶葉中的葉綠素含量高低有所差別,故而顯示出的綠色,有深淺變化。
白毫銀針,是翠綠色,多了幾分鮮嫩。
白牡丹,綠色更深一些。似初夏時節的竹葉,嫩綠之中,多了幾分深綠。
春壽眉,顏色更深沉,多數是墨綠色。
其二,花香馥鬱。
花香,是春季賜予春白茶的最大特色。
三種春白茶,香型都不一樣。白毫銀針的花香,清雅。白牡丹的花香,馥鬱。春壽眉的花香,清甜。
總有一種花香,能滿足你的喝茶需求。
其三,是鮮爽。
這是豐富茶氨酸的能力,它的存在,可為春茶提供最為豐富的鮮爽感。這類鮮爽感,在三類白茶中,最為突出。
從白毫銀針開始,到春壽眉結束,一經沸水衝泡後,湯水裡的鮮爽感,分分鐘炸裂。
知曉這些特點,方便我們選購。
《4》
夏茶
通常我們所定義的夏茶,指的是夏季採摘的白茶。
但到了夏季,一般並不採摘夏茶。
原因有三。
其一,夏季高溫下,白茶品質並不好。
民間素有「茶到立夏一夜粗」的說法。
意思是說,夏茶新梢生長迅速,但很容易老化。茶葉中的胺基酸、維生素的含量明顯減少,花青素、咖啡鹼、茶多酚含量明顯增加,味顯苦澀。
相比春茶的鮮爽,秋茶的香甜,夏茶可以說是沒有絲毫的競爭優勢。
在風味方面,並不能得到茶友的青睞。
久而久之,夏茶就淡出採摘舞臺。
其二,夏季高溫天氣,制茶人工成本高。
在四季農耕中,夏季怕是最讓人苦惱的一個季節。
高溫天氣下,勞作成本高。正午時分,只能找個地方避暑。
辛苦了一個春茶季的制茶師、採茶工們,多會選擇在夏季休息,恢復體力,靜待秋茶的到來。
在外界綜合條件,以及白茶自身條件欠佳的情況下,夏季的茶園,無人採摘。
而夏茶,在市面上可謂難覓蹤影。
《5》
秋茶
秋茶,是白茶中做容易遭受誤解的一類。
而誤解的原因,也很簡單。
一是秋壽眉產量高。
產量高,自然在價格方面,就無法像白毫銀針一樣,能賣出個好價錢。
而人們又深信「一分錢一分貨」的理論,自然會誤解秋壽眉,它的品質不好。
有一個福大的老師,來村姑陳家做客。
泡了白茶給他喝。
他抿了一口就不喝了,給他介紹白茶的香氣口感,他說,白茶我家裡很多的,茶農都一麻袋一麻袋地送到我家裡來。
言下之意,大家懂的。
二是秋壽眉外觀粗獷。
相較於春茶的精製,秋壽眉儼然一派大老粗,五大三粗的模樣,多數人會覺得這茶,不咋地。
在這一外觀的誤導下,秋壽眉就少了幾分陽春白雪的味道。
張愛玲說:「人生三恨:一恨海棠無香,二恨鰣魚多刺,三恨紅樓夢未完。」
而村姑陳,則恨秋壽眉外觀,太過粗獷。
但這並不影響秋茶的江湖地位,並且秋茶,它還有不可替代的優勢。
秋壽眉的特點之一就是:平價。它是一款誰都能收得起的茶。
秋壽眉擁有大多數人都能接受的口感。
秋壽眉適合不會使用蓋碗的群體們,秋壽眉它任勞任怨任折騰,你坐杯,它也不會苦澀。
秋壽眉,它壓餅後,容易轉化出果香。
這四個優勢,讓人再也無法忽視它的存在。
要辨別秋壽眉,並不難。它有著和春白茶截然不同的外觀。
秋壽眉外觀,有兩大特色。
1.梗粗葉大
不論是立秋壽眉、白露壽眉,還是寒露壽眉,它的外觀,和春茶相比,無一例外有著葉片大、茶梗長的特點。
2.顏色五彩
秋茶的另一特色,就是它的葉片顏色豐富。迷彩色,是秋茶的標配。
與春茶的綠白二色相比,秋茶顏色更具戲劇性。
抓住這兩大特色,可輕鬆區分秋茶與春茶。
《6》
白茶怎麼區分明前茶、雨前茶、春茶,夏茶,秋茶?
我們可從定義入手。
明前茶,指的是清明節前採摘的白茶,主要採摘白毫銀針,等級較高的白牡丹。
雨前茶,則是清明節後,穀雨節前採摘的白茶,以白牡丹和等級較高的春壽眉居多。
至於春茶、夏茶、秋茶,則是季節的劃分。
夏茶,因品質本身的短板,逐步淡出採摘大幕。在白茶舞臺下,留下春茶與秋茶平分秋色。
了解定義後,更重要的是要知曉不同階段的白茶特色。
如此一來,自然能輕鬆區分這五個概念。
雪沫乳花浮午盞,蓼茸蒿筍試春盤。人間有味是清歡。
歡迎關注【小陳茶事】,了解更多白茶,巖茶的知識!
版權聲明:本文歸小陳茶事村姑陳原創撰寫,任何媒體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歡迎茶友們轉發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