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龍鄉
《紅樓夢》第四十一回「櫳翠庵茶品梅花雪」中,作書人在妙玉招待眾人的五件茶具中,隱藏了這樣一段歷史:截止隆武元年(1645)十二月,滿清在黃河以南地區佔領了十個布政司(省)的大約一百二十個州府。其間,妙玉對黛玉冷笑道:「你這麼個人,竟是大俗人,連水也嘗不出來。這是五年前我在玄墓蟠香寺住著,收的梅花上的雪,共得了那一鬼臉青的花甕一甕,總不捨得吃,埋在地下,今年夏天才開了,我只吃過一回,這是第二回了,你怎麼嘗不出來?隔年蠲的雨水那有這樣輕浮,如何吃得!」
這番生冷得給人一點面子也不留的話,第一句是:「你這麼個人,竟是大俗人,連水也嘗不出來。」看似在說黛玉,實是告訴讀者,下面的話非常重要,切莫以為是通常的文字而等閒視之,一定要仔細地反覆地去品味,才可能理解其中豐富的喻意和涵義。那麼應該怎樣去解讀妙玉的這番言語呢?首先需要從「玄墓蟠香寺」說起。
一、假語村言之玄墓蟠香寺
玄墓山位於蘇州市吳中區、光福鎮西南部,與鄧尉山實為一山,亦俗稱光福山,習慣上把北峰稱為鄧尉山,南峰稱為玄墓山。
唐《吳地記》:「光福山,山本名鄧尉山,屬光福裡,因名。……其玄墓山,亦名萬峰山。」因萬峰和尚曾居此山,故名萬峰山。明《姑蘇志》:「玄墓山,相傳鬱泰玄葬此,故名。」鬱泰玄在東晉時期曾做過青州刺史,相傳,他性仁恕,墓葬之日,有數千隻燕子(玄鳥)銜土來堆其墓,因此玄墓既是指鬱泰玄之墓,又是指玄鳥銜土而葬的墓,山由此而得名。
作為鄧尉山南峰的玄墓山,南北走向,長二公裡餘,由石英砂巖構成,海拔231米。有聖恩寺,全稱天壽聖恩禪寺,坐落在玄墓山東南部,柴莊嶺下,面朝太湖。唐天寶年間創天壽寺,南宋寶祜年間又建「聖恩禪庵」,寺庵並列,曾被闢為上下道場。元天順元年(1328)幼主阿速吉八敕賜「聖恩禪寺」匾額。至正初年天壽寺毀於火災,聖恩禪庵倖存。作為佛教南宗的發祥地,清康熙、乾隆到鄧尉探梅,多次駐足於此。
明天順元年(1457),於聖恩寺後山腰,有石灰巖露出,扣之錚錚,將它剔洗潔淨後,石形嶙峋,巉巖突兀,崢嶸迭出,玲瓏透剔,與山體相連,雖然天成,卻又似人工雕鑿,若是一座天然的假山,故名「真假山」。那麼《紅樓夢》中的「假作真時真亦假」對聯是否受此啟發呢?既然玄墓山只有這一座聖恩寺,而妙玉口中卻言「玄墓蟠香寺」,那麼書中的「無為有處有還無」,對此是否有所指呢?
關於「玄墓蟠香寺」的「玄」字,是否應該避康熙之名玄燁之諱;玄墓山是否曾改名「元墓山」;因此而能不能否定曹寅後人「曹雪芹」著書說,紅學專家對此已經作過許多論述和爭論,本文對此不作贅述。值得我們思考的是,「玄墓蟠香寺」既然能引起那麼多紅學家和紅學愛好者的關注,如果說不是作者有意而為之,那是說不過去的。必須正視的是,康熙帝玄燁的確與鄧尉山聖恩寺有著莫大的關聯。換言之,「玄墓蟠香寺」與玄燁的聯繫不可迴避。
這種聯繫在《聖恩寺志》,《光福鎮志》和《鄧尉聖恩寺志》中都有記載:康熙二十八年(1689)早春,第二次南巡的康熙途經蘇州時,於二月初五,慕名前往玄墓山聖恩寺。84歲的住持濟石大師率眾僧出寺迎候。康熙「溫語慰勞」下與眾僧問訊交流後,不顧勞頓,上鄧尉吾家山觀賞梅花,當時「夕陽在山,花光掩映,上情歡甚,至酉刻方回」。寺中四宜堂陳設御榻,內侍進膳畢,傳諭「取紙筆入內」。初六日,卯刻,和尚朝見,面賜御書「松風水月」四字,帑金二百兩,和尚與眾僧謝。恩進《山寺》一部,上翻閱數頁,命侍衛收貯。另外,康熙還為聖恩寺賜詩一首:
鄧尉知名久,看梅及早春。
豈因耽勝賞,本是重時巡。
野藹朝來散,山容雨後新。
繽紛開萬樹,相對愜佳辰。
對於江南一個地處偏僻的寺廟,第二次南巡的康熙為什麼給予如此隆重的恩賜呢?這個問題在其之前的第一次南巡,與其之後的第三次南巡中,是可以看出端倪和找到答案的。
康熙的第一次南巡是在康熙二十三年(1684),其時,三藩之亂剛平定三年,統一臺灣剛剛一年。在他南巡來到南京時,帶領文武大臣謁明孝陵,行三跪九叩之禮。在康熙三十八年(1699)的第三次南巡中,康熙親筆題寫「治隆唐宋」碑文,讚頌明太祖朱元璋的文治武功超越了唐宗宋祖。並命自己的少年伴讀,當時的江寧織造郎中曹寅刻石制碑,豎立於孝陵碑殿大門之中。顯而易見,康熙的這些行為,就是為了收拾民心的政治作秀,以達到平復江南反清情緒之目的。那麼他第二次南巡中的鄧尉聖恩寺之行,與此也應該是一脈相承。
二、真事隱去之天壽聖恩寺
玄墓山唯一的寺廟天壽聖恩禪寺,為玄墓蟠香寺之真實原型,是別無選擇的。聖恩寺屬禪宗,與臨濟正宗中楊岐派為一脈。因開山始祖萬峰時蔚(1303一1381),玄墓山曾被稱為萬峰山,聖恩寺曾被稱為萬峰寺。
萬峰是浙江樂清人,俗姓金,名時蔚。11歲便能誦《法華經》,是年在浙江永慶寺出家,先後拜臨濟宗無見先睹與千巖元長為師。萬峰曾於蘭溪嵩山結庵九年,千巖對他說:「你的佛緣應該在浙西,你可前往化導,大振吾宗。」萬峰問到底在浙西的何處呢?千巖回答:「汝逢汝名所止。」意思是說,你是到與你名字相同的地方,也就是你振興佛法之處。於是萬峰辭別師傅,從杭州一路西行,走到太湖之濱光福鎮,見鄧尉山中的「尉」字,與自己的「蔚」字相近,於是化得一塊土地,開宗立教,建寺設壇,構築伽藍,並創建萬峰道場,開山說法,佛徒大集,盛況空前。
傳說,萬峰從小就有佛緣,在襁褓中時「見僧輒微笑,作合掌態」。11歲正式出家,「深造物締,詞翰奇古」。萬峰時蔚純粹不俗,其行為與人迥異。雖然身穿袈裟,卻不剃鬚發,自稱「束髮辦頭陀,留須表丈夫。」他在臨終前告誡其徒道:「汝等須向山間林下钁頭邊,接引一個半個,闡揚吾道,報佛恩德。不可攀高接貴,輕慢下流,逐利追名,迷真惑道。」
《紅樓夢》中,妙玉第一次出現,來自於林之孝家的口述:「……外有一個帶髮修行的,本是蘇州人氏,祖上也是讀書仕宦之家,因生了這位姑娘自小多病,買了許多替身不中用,到底這姑娘親自入了空門,方才好了。所以帶髮修行。今年才十八歲,法名妙玉,如今父母俱已亡故,身邊只有兩個老嬤嬤,一個小丫頭伏侍,文墨也極通,經文也不用學了,模樣兒又極好。因聽見長安都中有觀音遺蹟,並貝葉遺文,去歲隨了師父上京,現在西門外牟尼院住著。他師傅極精演先天神數,於去冬圓寂了。妙玉本欲扶靈回鄉的。他師父臨寂遺言,說他衣食起居,不宜回鄉,在此靜居,後來自然有你的結果。所以他競未回鄉。」下面又說:「請他,他說『侯門公府,必以貴勢壓人,我再不去的。』」
在這裡,我們拿林之孝家的所言的妙玉和萬峰時蔚和尚來作一些對比:萬峰幼時雖不像妙玉多病,買了許多替身也不中用,但他「見僧輒微笑,作合掌態」,卻都是表示有很深佛緣、將會身入空門的必然,而且皆為自幼出家;萬峰「深造物諦,詞翰奇古」,妙玉「文墨也極通,經文也不用學了」;萬峰身穿袈裟,卻不剃鬚發,妙玉是帶髮修行;萬峰「其行為與人迥異」,妙玉「是官宦小姐,自然驕傲些」;萬峰的師傅讓他「汝逢汝名所止」,妙玉的師傅讓他「在此靜居,後來自有你的結果」;萬峰在鄧尉山開宗立教因「尉」與「蔚」字同聲,妙玉出家玄墓蟠香寺之鄧尉山北峰「妙高峰」,「妙」「妙」同字;萬峰告訴徒弟:不可攀高接貴,輕慢下流……,妙玉對請他的人說:「侯門公府,必以貴勢壓人」……等等,從這些對比中,可以看出妙玉的經歷,就是對萬峰時蔚一生的縮寫和演繹。此意在於:聖恩寺曾因萬峰而名萬峰寺,以妙玉之經歷等同萬峰之經歷,也就是在表明妙玉即代表著天壽聖恩禪寺這座廟宇,而事實上「妙玉」這個名字也正是因此而來。
那麼為什麼要讓妙玉來代表聖恩寺呢?這就需要從萬峰和尚與明太祖朱元璋說起:
明洪武十四年(1381)正月,明太祖朱元璋派人到鄧尉聖恩寺召萬峰和尚入京,但在詔書到達寺院時,萬峰和尚已經於七天前,即正月二十九日圓寂。據《聖恩寺志》記載:洪武十四年正月二十九,萬峰禪師圓寂聖恩寺,享年七十九歲。是年初,皇帝召萬峰入京,旨至,萬峰前七日逝。」又《天壽聖恩寺記》記載了聖恩寺在明初,受明太祖朱元璋聖恩的情況,寺僧住持面見大明皇帝,「薦召奉天殿賜坐」,並「仰瞻應對」,「上大悅,欲授以僧錄,綱領法門」。在聖恩寺住持「稽首懇請」下,「詔許之」。其後又「爰灑宸翰,遣中貴齋」……明太祖其後又「屢荷龍章、寵賜彌厚」,足見洪武帝對聖恩寺賜予了怎樣的隆恩。《聖恩寺志》還記載了朱元璋為聖恩寺寫的《懷僧無念,特賜松實詩並序》和幾首詩,且於此處節錄兩首:
其一、《賜僧無念詩用前松實詩韻》:
談空幽隱入煙蘿,路合蒼苔歲月多。
問道無門明五教,進離何處受三訶。
殘經對月從容誦,補納朝陽自在歌。
侶影山間真寂寞,儔燈松下任坡陀。
其二、《聖恩寺高僧及禮塔寺題僧無念九歲出家》:
從師童子問清玄,世事茫然學坐禪。
幼出漸知心是佛,老來悟得性通天。
朱門不謁藏金賜,茆屋無幹飲碧泉。
召至九重談妙法,向伊落魄幾經年。
這一切都淋漓盡致地表現了早年為僧的朱元璋,賜予這一寺廟的厚重「聖恩」。而到了明正統八年(1443),該寺得到了明英宗朱祁鎮所賜的「天壽聖恩禪寺」匾額;景泰六年(1453)明代宗朱祁鈺下詔,在天壽聖恩寺建「保國道場」,並敕諭道宗禪師碑;天順三年(1459),復闢後的英宗又再書「敕賜聖恩禪寺」額。一座江南臨濟宗寺廟,竟然得到明朝四任皇帝(英宗兩任)的詔請垂問,賜額敕封,如此聖恩沐露,是極其罕見的,這也使天壽聖恩寺事實上成為了明朝的皇室寺廟。《紅樓夢》中趙嬤嬤所說的「江南的甄家」獨「接駕四次」,隱喻的就是鄧尉聖恩禪寺曾經得明朝皇帝的四次「聖恩」,而與胡適紅學認為的所謂江寧織造曹寅接駕四次沒有任何關係。同時康熙南巡共有六次,每次都在蘇州停留,其中曾三次駐蹕聖恩寺,住持和尚亦參與了對康熙的六次迎駕。因此這個「接駕四次」也不是指康熙與聖恩寺之間發生的事情。然而,了解了上述的一切,就應該十分清楚了康熙第二次南巡駐蹕聖恩寺的真實目的究竟是什麼:
明太祖向聖恩寺「爰灑宸翰」,康熙帝就「面賜御書」;明太祖對聖恩寺住持「詔請垂問」,康熙帝亦「溫語慰勞」;明太祖對聖恩寺「屢荷龍章,寵賜彌厚」,康熙帝亦「帑金二百兩」;明太祖為聖恩寺寫詩作序,康熙帝亦即興賦詩。這種時隔三百年時空的模仿與對話,既是為了平復化解江南僧俗對滿清的牴觸情緒,也為了證明滿清不但取代了朱明的江山,即便是屬於朱明的皇室寺廟滿清也要取而代之。作書人正是看透了康熙的政治目的,才取了「玄墓蟠香寺」這個名字,表明在作書人的心目中屬於朱明的叫「天壽聖恩寺」,屬於滿清的就叫「玄墓蟠香寺」。
而講到此處,就應該對書中鳳姐說的當年「太祖皇帝仿舜巡」,作出正確的解讀了:首先這句話非常隱晦,不能作一句通順的話去理解,「太祖」和「皇帝」要分開,「太祖」指的是明太祖朱元璋,「皇帝」指的是清世祖康熙皇帝,「仿」是模仿或東施效顰,「舜巡」是指南巡化解對滿清的牴觸情緒。全句的真正意思是:康熙在南巡中對明太祖進行模仿去收拾江南民心。
三、假語村言之「鬼臉青的花瓷」
我們再來把妙玉的那番言語熟悉一遍:「這是五年前我在玄墓蟠香寺住著,收的梅花上的雪,共得了那一鬼臉青的花甕一甕,總不捨得吃,埋在地下,今年夏天才開了。」
實事求是地講,無論怎樣的高人雅士,去收梅花上的雪埋在地下五年後再打開來煮茶吃,是證明不了其如何高雅的。這段話最重要的是「鬼臉青的花甕」隱喻著什麼,是聖恩寺觀音殿東北一百多米處山腰上的那座「真假山」,因其嶙峋怪異,亦被稱作「骷髏石」。這使「真假山」除了本身這個名字之外,又有如同「風月寶鑑」一樣天然的兩面性,而作書人又將「骷髏石」引申為」鬼臉青的花甕」,就更加具有了特殊的意義:「青」與「清」同音,說明作書人要利用「骷髏石」即「鬼臉青的花甕」這一面,把講述的故事指向了滿清。已經知道的是,「真假山」初次從土中露出,是在明朝天順元年(1457)。第二次由於山洪衝洗從淹沒的泥土中露出,是在清朝康熙十七年(1678)夏天。妙玉說的「今年夏天才開了」,指的就是這一年。而妙玉口中的「五年前」指的便是康熙十二年(1673)。
那麼在這兩個年份裡,發生了什麼事情呢?
原來,在康熙十二年春,康熙作出了撤藩的決定,引起了平西王吳三桂聯合平南王尚可喜,靖南王耿精忠起兵。吳三桂首先於這年11月殺雲南巡撫朱國治,自稱天下都招討兵馬大元帥,提出「興明討虜」,將矛頭指向滿清朝廷。吳三桂軍由雲、貴而開進湖南,幾乎佔據湖南全省。進而佔據四川,四川官員紛紛投降。福建、廣東、廣西、陝西、湖北、河南還有臺灣的明鄭等地都有漢官,漢兵和少數民族上層人士,一些地區的農民,奴僕都迅速響應。這就歷史上的「三藩之亂」。
而到了五年後的康熙十七年,吳三桂在衡州宣布稱帝,立國號「周」,建元昭武,大封諸將。其實,這時的吳三桂已到了窮途末路,時至秋天積鬱而死。其孫子吳世璠繼承了所謂的「帝位」。康熙二十年(1681)冬,清軍進入雲南昆明,吳世璠自殺,歷時八年的「三藩之亂」結束。作書人用「鬼臉青的花甕」影射「三藩之亂」及吳三桂之死,其諷刺、嘲笑和責罵之意,顯而易見。
至此才恍然大悟,妙玉跟黛玉講這番話時的冷笑,原來非是對準黛玉,而是向吳三桂與康熙發出的冷笑。
———————————————————
校對:王華東 至真齋主 編輯:瀟湘夜雨
深度解讀,高屋建瓴。吳氏紅學,高端學術。 知識的盛宴,智慧的光芒。
新觀點、新視角,同一部紅樓夢,不一樣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