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特:為「法律就是法律」的辯護

2021-01-08 中國社會科學網
哈特:為「法律就是法律」的辯護

2019年05月09日 10:01 來源:人民法院報 作者:陳皓

字號

內容摘要:

關鍵詞:

作者簡介:

  從規則理解法治的三個面向

  世界上人口眾多,思想家卻是「少數人中的少數」;那些少數人的著述稱為「經典」,它們被重複,也經得起重複。後人對經典的態度、對思想家的態度,更多是把它們作為一種「源泉」,努力地去理解,不斷地去解讀,讓其中的智慧成為自己的智慧;而僅有少數的人能夠在智慧的內化過程中不被徵服,既把握住其中的力量,又看到了其中的弱點,提出自己的創見而為世人認同,英國著名法理學家H.L.A 哈特就是其中之一。

  當我們進入哈特,試圖從他的理論中剝離有關法治論說的時候,會感到不同於韋伯和拉德布魯赫,因為此時,我們面對的不單單是哈特,還有他批判並發展其法學思想的英國前輩法學家奧斯丁,以及更早的分析法學的鼻祖邊沁。事實上,理解任何一個法學家都不能夠割裂他所存在的學術傳統。哈特尤其是這樣。

  哈特從「法律規則」的角度描述現代法律體系,這個理論建立在奧斯丁「法律命令說」的基礎上。哈特認為,奧斯丁的「法律命令說」,即法律是主權者的普遍的命令,並不能描述現代法律國家的全部。

  現代法體系由兩種規則構成,第一種,類似奧斯丁的「命令說」,科以義務的規則,即要求人們做或者不做某些行為的規則;第二種,授予權力的規則,包括授予公共權力,立法、行政、司法組織及其運行的規則,也包括授予私人權力,有關訂立契約、遺囑、轉讓財物等等活動的規則。

  通過對比奧斯丁的「命令說」所描述的「前」法律國家,哈特的「規則說」道出了現代法律國家的三個面向——

  「命令說」與現代法律國家的第一個落差,「即使是與脅迫命令最為接近的刑法,適用範圍也與他者之命令有所不同,因為這樣的法律可能同時科予制定者」。從「命令說」轉向「規則說」,現代法律國家的第一個面向,即制定規則者從「命令背後」轉向「規則內部」,主權者本身受到規則的約束。

  「命令說」與現代法律國家的第二個落差,「其他成文法與命令也不相同,他們並非要求人們去做某事,而是授予權力給他們,為法律之權利義務的自由創設提供便利條件」。授權規則對「命令說」的補充,產生現代法律國家的第二個面向:民眾從制裁後盾下對法的「被動接受」轉向「自由創設」。

  「命令說」與現代法律國家的第三個落差,「雖然成文法的制定在某些方面類似於命令的下達,但是某些法律規則源於習慣,並非因為任何有意識的法律創設行為」。「規則說」對於「命令說」中法律權威來源,人的因素,即主權者權威的否定,產生現代法律國家的第三個面向:民眾所服從的對象由「主權者」轉變為「規則本身」。

  從「義務規則」和「授權規則」兩種規則的結合去描述現代法律體系和制度,相比簡單的「主權者的普遍命令」,它確實具有簡潔、準確和全面的解釋力,這種觀察和解釋不是站在任何法律體系的「外部」,而是延續了邊沁、奧斯丁的視角,在法律的「內部」描述法律,根據法律本身理解法律。

  如果說奧斯丁的「命令說」,在法律之外尚有「主權者」這一外物,而在哈特的「規則說」中,識別法律的只有法律規則本身,法律所遵從的標準只有法律規則本身。

作者簡介

姓名:陳皓 工作單位:首都經濟貿易大學法學院

相關焦點

  • 《法律的概念》與哈特的觀點,以及哈特眼中法律與道德的關聯
    哈特的讀者是這樣一個人:他對作為主要的政治制度之一的法律的性質,以及法律和道德,強制力之間的關係有在哲學上進行探究的興趣。但哈特的讀者並不都是這樣的人。一些讀者閱讀法理學,目的是為了獲得實務上的幫助,比如他們想知道該如何解釋憲法,抑或遴選什麼樣的人應該為法官。
  • 回到H.L.A.哈特——為描述性法概念界定辯護(上)
    ,與後者相比,前者作為祈使句沒有為行為人設定任何義務,故而也沒有暗示任何規範的存在,所以「被要求如此這般」甚至也不能解釋刑法規則的適用過程;第二是將違法等同於惡而以與之對應的惡(暴力性強制)作為懲罰,故而極端地將授權性行為中的行為無效(nullity)也視為懲罰的形式,這種錯覺與自然法學將法律義務等同於道德義務的錯覺一樣,都在為祈使句中權威的缺位尋找功能上的替代品;第三是積極地追求法律在形式上的統一
  • 對法律規範本質的探析——以哈特和後期維根斯坦的思想為基礎
    我們將會看到,從外部視角對法律本身的哲學審查將會為哈特所強調的內部視角分析,包括官員何以能將某些規則「承認」為法律,公民為何「遵從」這些法律等問題提供學理依據;最終,本文提出關於法律規範的表達主義立場,認為法律規範是對內隱於社會實踐中規則的表達與承認。
  • 【讀書筆記】哈特《法律的概念》理論框架梳理
    他要做的是:分離出並掌握一組核心要素的特徵,這組要素構成對三個問題回答的共同部分。這三個問題分別是:1、法律與以威脅為後盾的命令有何區別和關聯?2、法律義務和道德義務有何區別和關聯?3、什麼是規則,在何種程度上法律是屬於規則的問題?第二章至第四章,討論第一個問題;第五章和第七章,討論第三個問題;第八章和第九章,討論第二個問題。
  • 「書摘」哈特|《法律的概念》-自然法和法律實證主義
    出現這種局面,是因為正確行為的真實原則(理性上可以發現)是存在的這種主張還沒有生成為一種獨立學說,而最初只是作為(無生機和有生機的)一般自然概念的一部分提出來,並在長時期內如此加以辯護這一世界觀在許多方面,與構成現代世俗思想框架的一般自然觀是對立的。
  • 《法律的概念》—新分析實證主義法學派—哈特
    選擇了這本《法律的概念》,讀後獲益匪淺。哈特作為新分析實證主義法學派的代表人物,《法律的概念》是其代表作,同時也是新分析主義法學形成的標誌。哈特的思想是對奧斯丁(英國的法學家奧斯丁被認為是分析實證主義法學的奠基人)分析法學的近一步批判繼承和創新發展。
  • 法律概念的強制之維:從奧斯丁到哈特
    是故,若將強制視為法律的核心屬性似乎與普遍日常生活經驗相悖,從而欠缺實踐契合度(lack of fit)。此後,哈特(H. L. A. Hart)對奧斯丁的法律命令說予以了批判,並藉助語言分析哲學的智識資源,淡化了法律概念中的國家、命令以及強制色彩,使得法律理論對於法概念的闡釋進一步精緻化。
  • 法律規定律師為殺人犯辯護的意義是什麼?
    很多人疑惑,在公安機關偵查證據充分的情形下,為何在法庭上還要允許律師為殺人犯辯護,律師是在為殺人犯開罪嗎?事實上不止法庭審判階段,在公安機關偵查和檢察院審查起訴階段,律師同樣也要為犯罪嫌疑人辯護,法律為何會有辯護權這一規定呢?一、法律規定律師為殺人犯辯護的意義是什麼?
  • 法律是什麼?——讀法律的概念 我讀
    第三,什麼是規則以及規則達到何種程度才成為法律?本書的論證分析過程即是圍繞這三個問題展開。在回答第一個問題時,哈特從分析奧斯丁的理論為切入點,在批判奧斯丁法律命令說的基礎上形成了法律規則說。奧斯丁界定的「法」的含義是一種命令 。
  • 「法律是什麼:法律實證主義」展示講稿
    (三)哈特的新分析實證主義    有關凱爾森的理論我們就簡單介紹這些,接下來是哈特的規則理論,也是當今實證主義的理論源頭。    首先,哈特認為法律都表現為某種規則,而在我們的法律實踐中存在著兩種不同的規則。
  • 刑事辯護只是「出庭」?企業法律顧問就是「審合同打官司」?錯
    今天想談談這個聽取意見的問題:刑事辯護不能只停留在審判階段,律師在案件偵查起訴階段的介入,至關重要!法律顧問就是審合同打官司?律師和企業家,應一個善提(出問題),一個善(聽取意見)!很多年前,跟著師傅辦案的時候,他曾說過一個現象:大部分刑事律師在偵查起訴階段是不會介入的,大部分刑事案件辯護只停留在審判階段,沒有太大意義。這句話意思我是理解的,但是我有點質疑,但後來隨著辦理刑事案件數量增多,在行業裡見的多了,才驗證了師傅說法是對的,到現在都是對的。這個現象其實是一個歷史原因,歸根結底在於刑事訴訟法關於刑事案件辦理中辯護權的擴大和完善。
  • 好書推薦 |《法律的概念》
    哈特的《法律的概念》一書內容上十分豐富,他從反駁奧斯丁的「法律命令說」著手,分別從內容、適用範圍、起源模式這三個方面,分析了法律與以威脅為後盾的命令的不同。這些是哈特的《法律的概念》一書中內容的簡介,在結構上除了前言、後記外共有十章,按照其內容的不同可以簡單概括為四個部分:  第一部分  對奧斯丁法律命令說的批判  主要包括第一章到第四章,這是從三個方面對奧斯丁的法律命令說進行批判的,即從法律、號令、命令的區別,法律的多樣性,主權者與臣民這三個方面論述的,說明了法律與威脅為後盾的命令三個方面的不同之處:
  • 天人交戰的審判:哈特與富勒之爭的再解讀
    因此德國法律家特別願意把冠以『法律』之稱的任何東西接受為法律。這些東西是政府出錢印刷的,而且看起來是『從上面下來的』」。富勒認為,這是以「冠冕堂皇的法律形式」來違背法律的內在道德,實現納粹法律的罪惡目的。所以接下來富勒便提出了針對實證法論者的核心批判:一方面,對法律實證主義的強調會因為信奉「法律就是法律」而認可不道德的、邪惡的法律,從而為「舊秩序」辯護,成為邪惡的化身和裝潢。
  • 經典精讀:《法律的概念》
    哈特強調自己將以搶匪情境(gunman situation)中的命令,也就是無關或不涉權威的強制命令或威脅支持的命令,作為構建法律認識的起點(to build up the idea of law)。通過分析「指示(address)」這一語詞說明搶匪情境中的「指示」與法律適用中的「指示」的不同,也即制定法律與具體命令人們做某些事情是不同的。2.3 持續性,搶匪情境需要補充的第二個特徵。持續性區別於短暫的或臨時的支配,而法律的典型特徵之一就是持續性。因此需要分析的是持續性命令,而非臨時命令。2.4 對持續性的進一步解析。
  • 每周一書|《法律的概念》
    既然如此,哈特所建立的典型語境是有所選擇的。他並不否認規則在社會群體某些成員的生活中發生作用的方式是外在方面的,但他認為多數人是依靠內在觀點接受規則和自願合作的。他進一步指出「在特定時間,依據規則(法律規則和非法律規則)為生的任何會的生活都可能存在於兩種人之間的張力之中」(92頁)。可是,事實並不僅於此,對規則還存在著豐富的社會情境和態度。
  • 刑事辯護法律文書的撰寫講座成功舉辦
    法律文書是司法行政機關及當事人、律師等在解決訴訟和非訟案件時使用的文書,也包括司法機關的非規範性文件。隨著市場經濟的深入發展和司法體制的不斷完善,法律文書在人們的日常生活及司法機關的辦案過程中顯得越來越重要。
  • Vol.701 支振鋒:從社會事實到法律規範 ——作為社會實踐的法律 | 社會事實命題
    因此,它的一個理論任務就是論證如何從社會事實推出法律規範。邊沁、奧斯丁與哈特都分別進行了努力,但都各有缺陷。而如果以承認規則作為理論工具,以社會成規論與共擔合作性行動理論作為運思資源,就可以很好地論證出社會實踐如何產生法律規則,從而為這個法哲學的元命題提供一個具有解釋力的說明。
  • 陳曉薇律師團隊 | 詐騙案無罪辯護成功案例分享(內附法律意見書)
    陳曉薇律師團隊 | 詐騙案無罪辯護成功案例分享(內附法律意見書)2019年,陳曉薇律師團隊代理的張大柱(化名)涉嫌詐騙案,經過團隊律師的專業辯護,最終由檢察院決定不予逮捕。」,律師行動越晚越被動;第三,在不了解案情的基礎上,我們不會對家屬作出張大柱是否構罪的判斷,但是如果委託我們辦理本案,會第一時間去會見了解情況,如果確實構罪,會依法為其爭取罪輕減刑,如果不構成犯罪,即使面對輿論壓力,也會堅持為其無罪辯護!
  • 孫海波:法律能強制執行道德嗎?
    內容提要:能否通過法律強制執行道德,在自由主義與法律道德主義者之間曾產生過激烈的爭辯。以德弗林為代表的傳統法律道德主義以至善主義核心傳統為理論基礎,倡導國家對公民不道德行為的立法幹預。自由主義者站在國家中立性的立場上,強調個人自治性的重要意義,以此對法律道德主義提出了諸多批評。
  • 法律經濟學經典讀物推薦
    《法律的概念》作者:哈特 譯者:張文顯《法律的概念》一書作為哈特最為經典的法律著作,批評了神學、自然法學、實證主義法學等法律流派,讀罷會對法律的認識更為深刻。打好法理學的基礎對於法律經濟學的學習尤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