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僅家長希望孩子成功,整個教育體系也包含了這個思想。目前,大多數發展中國家的現代教育都起源於殖民時期,最初殖民者的目標就是培養出當地的精英,與之聯合管理殖民地。
不知道你有沒有發現,現在教師的主要作用就是保障學生順利進入到下一個學習階段,直至進入大學,放任自由。
很多教師不願意去偏遠落後的山區教學,一方面是因為現實原因,另一個常見原因則是他們認為自己沒辦法教化那裡的學生,再結合現在教師應付檢查的種種形式主義的行為,我們不得不承認教育中長時間存在著一種精英偏見。
學者們進行了一項實驗,參加的教師們需要為一組不認識的學生評分,在開始之前,隨機一半的教師會被告知孩子的名字以及種姓階級。結果顯示,那些知道孩子種姓的教師會更傾向於給底層學生低分,有意思的是,這樣做的教師也不乏底層出身,他們一般會認為這些學生是拿不到好成績的。
一方面是家長過高的期望,一方面是老師的偏見,面對著雙重阻力,底層學生必須更加努力,一旦有所鬆懈,家長會放棄,老師會忽視,學生的信心很容易會消失,即使這些學生真的有才能天賦,也註定不會被發掘。
精英家庭的孩子從不缺乏信心。老師一般都會有所優待,而家長也會大力投入,直到與自己的期望相符。值得一提的是,富人可以強行讓期望與現實相符,而窮人則有心無力。
舉個例子,阿布吉特家境優越,在他上一年級的時候,成績落後,可是大家都認為他是因為學得太快了,所以厭惡了學習,於是,沒過多久,父母便把他轉到了二年級,可是他的成績依舊慘不忍睹,老師甚至藏起了他的作業,擔心別的學生看到會質疑他跳級的問題。如果阿布吉特的父母不是學者,而是普通工人或者窮人,那他早就被警告勒令退學或者送去接受救助性教育了。
絕對不是,私立學校在普通學生教育方面表現平平,甚至不如公立學校。他們的重點在於精英,在於最優秀的孩子,因為那是通往成功的踏腳石。
在加爾各答的學校存在一種開放性的政策,就是每年都會開除一個班裡學習成績最差的學生,這樣到了最終畢業考試的時候,該班便會實現一個完美的通過率。
中國沒有這樣的制度,可是卻有這種傾向,學習差的學生一般都會被老師放棄,家長對此也略有所知。
但是家長們絕不會去反對,因為他們和學校一樣期待精英,以至於從不會去想,孩子是否真的能從中受益。
大家普遍認為,成績好的,家裡有錢的應該去上教學質量好的學校,如果你兩者都不佔,那就註定要去差的學校。
家長放棄得太早,老師也不去真正教育,孩子缺乏信心。這就導致一些人本可能成為教授或者大企業家,最後卻默默無聞,成為勞工或者小店主。他們真正的位置被一些平庸的孩子佔據,只是因為那些孩子的父母有錢。
教育有兩大目的,一是給予每個人一套基本的技能,二是發掘人才。很明顯現存教育並沒有實現這個目標。
不知道什麼時候,大家開始潛移默化地認為公立學校的學生就是被私立學校淘汰下來的。
教育什麼時候才能實現兩大目的?
或許要等到整個社會達成一種共識,即學校是為所有學生服務的,並不是少數,每個學生接受教育的權利都是一樣的,沒有人有權利去分配教育資源,因為這個權利在學生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