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周末的上海,趕集成為都市人的一種新流行。從浦東的聯洋社、嘉裡中心,到浦西的田子坊、麗園路,諸如上海農好農夫市集的有機市集零零散散,規模不大,但卻總吸引著一群對食物與自然的關聯有著特別追求的主婦與煮父。這還沒完,不少人並不滿足於提著籃子在市集裡買幾顆品相併不完美的菠菜或蘿蔔回家,還有越來越多的人選擇在周末或節假日驅車前往上海周邊,一頭扎進農場——當一回有機農場主成為健康生活的一種新時髦。
前些年,當中央一號文件把發展現代農業放至顯著位置,國內與農業相關或者不相關的紛紛相中有機農業這片處女地。一片創業浪潮裡,武漢有個大學生的點子屬於大膽中的大膽。小夥子魏曉明兩年前在湖北開出了一家有機「田間超市」:溫室大棚變「貨架」,掛在藤蔓上的瓜果蔬菜變「商品」,田埂築成水泥通道,遊客推著購物車穿行其中,既可觀賞又可採摘,最後到出口處「收銀」。
行業有句話說,做有機的都是「瘋子」。當然,魏曉明還不是最著名的瘋子。遠在英倫三島,王子查爾斯從1986年就開始建設他的有機農場公爵家庭農場。他用收集來的雨水灌溉土地,裝上太陽能電池板提供暖氣,種上一排排蘆葦形成有機的排汙系統,查爾斯在他的有機農場經營十年,並形成良好的示範作用。20多年過去了,英國的有機耕作面積增加100多倍,歐盟也大幅推廣和補貼有機農業,查爾斯的公爵家庭農場則成為有機農業的典範。
在國內有機行業發展10年,更多業內人的感覺是,混沌的有機市場,從業者大得多需要憑著良心做事。
有數據表明,全國目前已有8000多家企業做有機基地,而可供有機生產的土壤總面積2000萬公頃。在上海近郊的崇明島、松江,以及周邊近郊比如崑山等地,已有不少有機農場悄然興起,他們的主人有退伍軍人、科研人員,也有銀行高管、企業白領,不同於普通的農家樂,這些有機農場以會員制的形式給會員家庭和酒店等定期送蔬菜,滿足日常運轉。
對城市人來說,更有意思的是親自視察這塊地。想像一下,在農場張羅一次火鍋,蘿蔔、西紅柿、冬瓜、菠菜是少不了的火鍋蔬菜,而這些都是剛剛從地裡摘下來的,少了物流運輸冷凍的各種保存環節。
當然,有機農場的發展還是艱難的。成本是最大的問題。「因為大家不喜歡品相不好的菜品,於是許多需要剝掉,留下的很少,這是造成有機蔬菜價格偏高的原因之一。」一個有機農場主這樣告訴記者。
價格偏高,導致接受度有限。
其次,不信任是另一個軟肋,很多人不相信有機蔬菜真的不打農藥,真的是「人肉驅蟲」,追求自然的代價一定是不可預期的損耗。也因為這種不信任,導致人們對有機的接受度還在培養中。在業內看來,為了市場名聲的維護,消費者的有力監督是必須的。比如,在臺灣,擁有四萬多個家庭會員的「臺灣主婦聯盟生活消費合作社」是有效的監督團體。主婦聯盟社員為了讓家人吃得好,一直尋找他們認為安全的食材,其中60%-70%是有機食品,由社員親自到農場檢驗、挑選,合格者方購入,這樣的檢驗至少半年一次。
不管怎樣,一群執著的自然農法實踐者已經上路。他們將稻鴨耕作等富有中國智慧的農業實踐重新引入土地,一度引來《華盛頓郵報》這樣的外國媒體蹲點來上海採訪報導。這顯然是見慣了外國機械化、規模化的外國農場主所不能理解的,也算是特新鮮事,中國人正以自己的方式擁抱自然,親近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