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時報綜合報導】編者的話:「噴子」,說到這個詞,很多人早已不陌生,在網絡媒體、社交媒體上比較活躍的人,對該詞的含義更有感受。有些人還喜歡在「噴子」前加一個前綴「中國」,意即這是中國網絡上的一個特色。其實,「網絡噴子」並非中國獨有,其對應的英文是「Internet troll」,該詞相當流行。「川普會怎樣嘗試像一個網絡噴子一樣治理美國」,美國《滾石》雜誌網站幾天前的一篇報導以此為題;《我是噴子》,這是印度記者斯瓦蒂·查圖維迪的新書名,書中爆料稱莫迪在推特上訂閱了幾個著名的網絡噴子。網絡世界的虛擬性造就了噴子的活躍,讓他人飽受聒噪之苦,甚至遭遇語言暴力之害,但噴子現象遠非看上去的那麼簡單。
美國推特噴子從邊緣擠向中心
去年美國大選期間,俄羅斯外長拉夫羅夫曾說過一句名言:「這次大選的競選雙方牽扯太多『淫穢之事』」。這句話堪稱這屆大選混亂現象的一個註腳,而這場選舉不僅讓美國社會分裂,也使得一批噴子「功成名就」。
美國《連線》雜誌在大選投票前一天總結了「噴子現象」。文章稱,推特噴子原本長期游離在邊緣地帶,但川普獲得總統候選人資格後,他們開始擠向輿論中心,肆意騷擾不支持川普的人。希拉蕊曾用「爛貨」形容他們,他們不無自豪地採納了這個詞。噴子不只存在於川普支持者中。初選期間,民主黨參選人桑德斯的「鐵粉」對批評桑德斯者和支持希拉蕊者,同樣大放厥詞,表現出厭惡女性的傾向。
噴子指的是什麼?美國有一部電影《Trolls》,反映的是一幫生活中的憤青對一切事物都持否定態度,但他們自以為是的膚淺卻是大家嘲笑的對象。在美國人的生活中,不少人拿「Trolls」開玩笑。美國《滾石》雜誌23日的一篇文章稱,「Troll」原指以刺激、挑釁別人為樂的人,如今已演變為「網絡上的爛人」。
美國《時代》雜誌對大選期間出現的網絡噴子進行分析後發現,凡是在網絡上蓄意針對某一個人、組織、觀點進行惡意評論或謾罵的噴子,大都是宅男,其中不乏精神抑鬱者、自戀者、受虐狂以及神經不正常者。他們的言論讓一些本來在網絡上很有號召力的名人對社交媒體望而卻步。
去年6月,《紐約時報》華盛頓分部的副主編喬納森·維斯曼退出了他的推特帳戶,原因在於他收到大量反猶太人評論,而這些言論一點也不理性和公正。7月,女權主義作家傑西卡·瓦倫蒂在發表宣揚女權的言論後,有人揚言要強姦她的5歲女兒,她憤而退出社交媒體。
記者還聽說過一個讓人哭笑不得的例子。美國大選期間,有人在社交媒體上盜用國會議員史蒂夫·史密斯的名義,發表各種極端言論,引誘另外兩名參議員辯論。搞這個惡作劇的人叫傑弗瑞·瑪特,做過律師。他對共和黨精英憤怒,對希拉蕊不滿,對黑人不滿。他的社交主頁創下過28天1500萬點擊量的紀錄,他整日沉醉於受別人關注的網絡中,以致妻子同他離婚。
也有「名人」甘願做噴子,比如一直高調支持川普的美國極右網站布賴特巴特新聞網前編輯雅諾波魯斯,他就自我標榜為「網絡噴子」。去年他領導了一次針對主演電影《捉鬼敢死隊》的非裔女演員萊絲莉·瓊斯的騷擾活動,隨後被推特封號。本月初,他原本要在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演講,因遭學生激烈抗議而被取消。但川普挺他:「如果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不允許言論自由……或許他們從此會失去聯邦經費?」
美國是一個崇尚言論自由的國家,極端言論如果沒有導致人身攻擊、觸犯法律,不會招來刑事訴訟。但是,對言論自由難以有一個非常明確的界定。一些政客和學者呼籲社交媒體業者對噴子現象進行控制,但言論自由的理念使這項工作做起來左右為難。儘管有人站出來舉起法律武器,比如一名叫布蘭德裡·科恩的地產投資商,耗時4年、花費300萬美元讓一名毀謗他名聲的噴子被法辦,可是,能這樣做的畢竟是少數。
對於噴子現象,美國Buzzfeed的一篇文章稱,推特倡導言論自由高於一切,而它的產品又有一種滋生噴子的特性。在推特上,噴人不是一個漏洞,而是一個基本功能。《連線》的一則評論也值得回味:「我們最隱秘的通信在心懷私怨的人面前不堪一擊……而我們大家都是有所隱藏的。」
樂觀的是,一些科技公司已經在嘗試對付噴子。本月23日,谷歌旗下的Jigsaw推出一個「噴子過濾器」,是一款人工智慧工具,能學習檢測網絡上的騷擾和辱罵內容。據稱,一些美英主流媒體正在測試這一新技術。
韓國明星深陷被噴重災區
根據韓國警察廳的統計,韓國人因在網絡上遭名譽損毀或受到侮辱憤而告發的案例逐年增加,2011年為5712件,2013年增加到6320件,2015年則猛增到1.5萬多件。但韓國並無「網絡噴子」一說,凡是在網上惡意留言、故意進行人身攻擊的行為都歸於網絡暴力。
雖然沒有「噴子」一說,很多韓國網民的做法與噴子無異,而且他們非常活躍。比如韓國藝術體操女神孫妍在曾遭噴子攻擊:「關注藝術體操的都知道孫妍在的綽號『孫水貨』」「快退役吧」;遊泳名將樸泰桓也被噴過:「需要吃禁藥才能獲得好成績」。
更明顯的例子是在娛樂圈。2007年1月,演員出身的韓國歌手U-Nee在家自殺身亡,震驚娛樂圈。據U-Nee的家人透露,U-Nee一直被網民的惡意評論所困擾,顯現過一些憂鬱症的症狀。U-Nee的死,推倒了韓國娛樂圈因網絡暴力而自殺身亡的多米諾骨牌。一個月後,27歲的女演員鄭多彬在男友住處的浴室上吊自殺。2008年,36歲的電視節目主持人兼演員安在煥的屍首在一輛轎車內被發現。一個月後,一線女星崔真實自殺,原因是網絡上有人造謠她是害死安在煥的兇手,從而導致網民對她群起而攻之。不到24小時,號稱「河莉秀第二」的變性藝人張彩苑自殺,原因是她因變性經歷而在網上飽受惡意言論攻擊。
網絡暴力,特別是語言暴力的受害者還有一個重要群體——學生。根據韓國放送通信委員會與韓國網際網路振興院發布的《2015網絡暴力實態調查報告書》,近兩成小學、初中、高中生在過去一年遭受過網絡暴力,曾實施過網絡暴力的學生比例大體相當。從實施方式看,語言暴力佔比最大。
韓國成均館大學博士生葛小輝向《環球時報》記者提到,在一些重大事件上,比如去年10月下旬拉開帷幕的「親信幹政」事件,韓國網絡上的語言暴力和毀謗中傷等現象也比較突出。發表這些言論的人以十幾歲到三十幾歲的年輕人為主,他們的一大特點就是在意識形態、政治立場和很多經濟、社會問題上左右對立。這種對立往往無法調和,很多時候是為對立而對立。雙方的一些極端者還各有聚集網站,比如左翼網絡社區「地獄朝鮮」和右翼的「日間最佳」。
據了解,因語言暴力、中傷毀謗等問題顯著而嚴重,韓國曾在2007年引入網絡實名制,但2012年韓國憲法裁判所以侵犯言論自由等為由裁定實名制違憲。2015年憲法裁判所又裁定公職人員選舉期間,實施網絡實名制合憲。但反對者認為這一裁決有違言論自由,且限制了公民的政治參與。
德國每月刪除十多萬「仇恨帖」
「德國要懲罰社交媒體上的仇恨言論!」德國《明鏡》周刊近日報導稱,德國政府計劃立法對抗社交網絡上的仇恨言論。德國司法部部長馬斯要求,臉譜和推特等社交媒體必須在24小時之內對仇恨言論做出反應,否則將受到每條最高50萬歐元的處罰。
許多德國媒體指出,德國這項立法主要針對網絡噴子。「網絡噴子已經成為德國的一大社會公害。」德國柏林社會學者馬塞爾向《環球時報》記者表示,僅臉譜每月在德國就刪除10萬條「仇恨帖」。
在馬塞爾看來,德國的噴子主要是三類人。一類是所謂社會失意者,他們把自己人生遭遇的挫折表現在網絡仇恨上。他們專門罵人和找罵,別人越罵他,他越開心,不講理專門攪渾水;另一類是右翼勢力。他們罵的人更有針對性,比如德國政客和記者等;第三類是國外政治勢力。德國聯邦情報局去年11月曾警告說,俄羅斯黑客和網絡噴子侵襲德國社交網絡,進行反民主宣傳。
「網絡噴子把評論、圖片、視頻當做武器,把人當做靶子。」馬塞爾說,由於其言論往往具有針對性,且語言犀利獨具風格,往往引起較大反響,有時甚至轉化為假新聞流傳。
德國總理默克爾是被網絡噴子攻擊的人之一。自難民危機以來,默克爾在臉譜個人主頁上的每一條帖文,都會引來噴子的「青睞」:「現在對我們國家最大的幸運就是您辭職,少給我們帶來不幸」「默克爾女士,您到底知不知道誰才是您的人民?或許再讀讀基本法第56條吧」「默克爾女士,您在幾天之內毀掉了德國人的未來」。
去年,一名來自德國西部波鴻市的28歲網絡噴子,因在臉譜上懟默克爾,被當地法院以挑唆犯罪開出高達2000歐元的罰單。處罰標準是按照他日薪25歐元的標準來定的。他在網頁上寫道,「默克爾應該被石頭砸死」。在法庭上,他辯解說自己是因生活失意而發表此類言論。
德國消費者權威組織「商品測試基金會」日前公布一份清單,告訴讀者網絡噴子會因哪些言論被罰款。比如,一些諷刺他人的髒話和豎中指等圖標,會被處以數百至數千歐元罰款。帶有種族主義和反猶色彩的言論,罰款更高,像「二戰中對猶太人的大屠殺是猶太人咎由自取……」會被罰5000歐元。
該基金會稱,遇到網絡噴子,網民可以直接上網舉報。目前德國巴符州、柏林等16個聯邦州都有網上舉報服務。「一個進步的社會需要客觀的討論,但不允許被那些蓄意煽動仇恨的人濫用。」
「實際上,不僅網絡噴子應該擔負責任,社交媒體也有義務。」馬塞爾說,如果社交媒體未能在24小時之內刪除網絡噴子的言論及虛假新聞,德國將按照每條50萬歐元處以罰款。
德國司法部長馬斯表示,網民舉報的違法內容,推特僅刪了1%,Youtube只刪了10%,臉譜刪了46%。網絡用戶的檢舉太不受重視。由於涉嫌教唆及協助他人刊登煽動性文字,去年11月德國檢察機關展開對臉譜執行長扎克伯格的調查。
近年來,德國自1991年發起的「年度惡詞」評選也「盯」上了網絡噴子的言論,以提高民眾對語言的意識和敏感性,進行批判性反思。比如,2016年「年度惡詞」為「人民叛徒」。默克爾曾多次被右翼民粹主義者辱罵為「人民叛徒」。2015年的「年度惡詞」為「好人」,專指那些自願幫助難民的德國人,以暗指「幼稚、愚蠢、不諳世事」。
「各國有必要立法打擊網絡噴子。」社會學者馬塞爾說,網民也應該拿起法律武器,防範網絡仇恨言論。
專家點評:
復旦大學副教授沈逸26日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網際網路天然有讓人宣洩情緒的功能,基於這樣的原因,「噴子」這種現象必然會存在,不會因為國籍的不同而在「噴子」這個問題上產生本質差異。「噴子」這個概念本身並不科學,有情緒和指向性,具有貶義。「噴子」現象比看上去的要複雜,不能簡單一刀切,貼上一個標籤。「噴子」的存在,某種程度上具有一定合理性,可以對其進行邊界管控,設定「紅線」。只能界定什麼是網絡空間的「人身攻擊」,在受到「人身攻擊」時,如何進行應對。要求「噴子」在網上不許噴,這不太可能。
沈逸說,「噴子」是否屬於網絡暴力,要看程度,如果像校園霸凌一樣,針對某一個人,那當然可以被定義為語言暴力的一種。但這不是充分必要的,一部分「噴子」可能進入到語言暴力的範疇,但有些可能不是,也可能有交叉。沈逸認為,「噴子」並不是因網絡產生才有的,在網絡產生之前,現實生活中也存在噴子,社交媒體即便推行實名制,這種現象也還會存在。【環球時報駐美國、韓國、德國特約記者 赫景秀 王偉 青木 環球時報記者 李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