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寧波市各小學結束了期末考試,但海曙區一些家長卻因為一張語文試卷在某論壇上,吵翻了天。
事情的起因是這樣的——
在海曙區小學六年級的語文期末考試卷中,閱讀理解題給的材料之一是「網紅」李子柒的故事,核心是展示中國傳統田園文化,卻添加了李子柒各平臺粉絲數的介紹,這點讓有些家長無法接受,直指「出卷老師知識淺薄」。
在這道閱讀理解題中,提供了袁隆平、李子柒、雷海三人的材料,讓學生任選其一,為「心中的風雲人物」寫推薦表。
「會不會帶偏孩子的價值觀?」對於這樣非常規的考題,一位家長列出了七大質疑。
但他同時也承認不知道李子柒「何許人也,只是偶有耳聞。」
對於這位家長的顧慮,其他網友和家長分成了兩派意見。
有一些人贊同
也有持反對意見,支持這種出題方式
「李子柒是何許人也?」
她的身份不只是兩個字「網紅」可以概括的。
今年5月,李子柒與袁隆平、申紀蘭等6人,受聘為首批「中國農民豐收節推廣大使」。
有人說:「她拍出了令人嚮往的田園生活,讓外國人深度感知了中國傳統文化和美食的魅力。」
共青團發文:因為李子柒,數百萬外國人愛上中國!
李子柒在YouTube上有1110萬訂閱者,每期視頻播放量數百萬至千餘萬不等。
她也被央視點名:「沒有一個字誇中國好,但她講好了中國故事。」
白巖松也為「李子柒現象」鼓掌,稱:她這樣的網紅太少了。
這也是出題人把李子柒放入考卷的原因,出題人楊老師解釋稱:
三個人物都是為理想不畏艱難、克服重重困難圓夢的典型,對孩子來說,是正能量的鼓勵。
去年夏天,我第一次知道李子柒,是被我女兒沙沙種草的。
她知道我喜歡侍花弄草,便叫我過來一起看她的視頻,當時看的正好是做年夜飯。
她不善言語,看似身材弱小,但能看出來是常年幹農活的結果,能舉起很重的器皿,胳膊上的肌肉紋理清晰可見。
一雙巧手將簡單的食材變成色香味俱全的佳餚,每道菜都成為了一句新年祝福。
還有那句幾乎每個視頻裡都會有的:「婆婆,吃飯嘍。」
都會讓人覺得,這中國式審美的詩情畫意,其實就在我們的生活中,提醒人們發現生活中的最質樸的美,就是一蔬一飯,一草一木。
助理在微博上曬出李子柒的工作照。
凌晨3點還在忙著導視頻,而凌晨5點又要起床開始新一天的工作,趕在太陽日曬之前就來到田間地頭,一直幹活到太陽高照。
拍視頻時,需要砍柴、做飯、劈竹條、釘釘子,竹條崩臉上、釘到手指,傷口冒血,手上大大小小的傷口,掛彩也是常事。
有人懷疑李子柒幹活的真實性,每天幹活皮膚還那麼好。上鏡需要稍加粉黛,但是李子柒的素顏,已經被太陽曬的發黑,助理表示沒眼看,求推薦靠譜美白產品。
為了拍雪山日出那短短幾秒鐘雲霧翻滾的鏡頭,她爬了9個小時的雪山,期間害怕被凍死,一晚都不敢睡。
拍《蜀繡》那期,她埋頭鑽研相關紀錄片,又聯繫了蜀繡國家級非遺大師孟德芝學習了半年。
拍《桃花醉》時,突降大雨,她硬是淋著雨拍完了視頻。衣服、頭髮全部溼完,身上混著汗水和雨水,鏡頭裡看著卻是嬌豔的桃花和清冽醉人的美酒。
那期讓她大火的蘭州拉麵,她拜了一位師父學了一個月,每天拉麵拉到胳膊酸痛抬不起來。
2分鐘的拉麵鏡頭,她整整拍了3天,每天只吃一頓飯。拍了足足200個鏡頭,最後用上的不到50個。
看李子柒,不僅是看她的「田園牧歌」,看她的「詩情畫意」,你更能看到一個女孩子的堅韌,對細節的極致追求,對作品的認真態度,這些也是非常值得孩子學習的。
在微博搜了一圈,喜歡李子柒的小孩還真不少。
她的作品不僅可以當做心靈的放鬆之選,也可以當做一種對生命的紀錄。
新科教版三年級的科學課本,有一個篇章是蠶的一生。李子柒養蠶的那期視頻,正好生動地給孩子們講述了從養蠶到蠶絲的整個真實過程,老師們強烈推薦給學生,孩子們也迷上了這期視頻。
工人日報這樣評價李子柒入試卷一事:
孩子應該去了解周邊的世界,包括各種新聞熱點和社會問題,這道爭議題的一大妙處,恰恰是把不同活法的人放在一起,啟發孩子思考人生價值。
現在的孩子一出生即活在網絡時代,時代的現狀決定了孩子們擁有更多的好奇心,擁有更多了解世界的途徑。
有一些網紅確實是用盡博眼球之能,做一些出位、口出狂言甚至色情的舉動,這確認不免讓人擔心「會帶偏孩子價值觀」.
於是,「網紅」在某種程度上便成了來錢快、膚淺、沒內涵、成人元素的貶義詞,而事實上「網紅」只是紅於網絡後人們用以概括的稱謂,他們這些人真正的職業應該是「自媒體人」。
李子柒所傳達出來的田園慢生活,和中國式詩意緩解了現代人的焦慮情緒,也將中國之美在世界平臺上展現,她幹活勤快,而且懂得孝順長輩,認真對待每一件事。
和時下流行的「懶」和「喪」相比,有積極生活的能量傳遞,這也是大家喜愛李子柒的原因。
李子柒的成就誠然不能與袁隆平爺爺相比,她只是個熱愛生活、努力生活的普通人,但是小小的人生會有巨大的能量。
這樣的能量可以讓像李子柒、外賣小哥雷海(中國詩詞大會冠軍)能和袁隆平爺爺站在一起,不正是我們平凡人對平凡生活的追逐嗎?
從事小學語文教育的王悅微老師稱:語文是一門包羅萬象的學科,社會熱點、時事新聞都可以作為納入對象。
「網絡紅人」走進試卷,正是時代教育的一個縮影。生活在網絡年代,一心只讀聖賢書,而屏蔽網絡的影響,幾乎是不可能的。
與其把網絡當成豺狼虎豹,倒不如像大禹治水「堵不如疏」,引導孩子們去了解什麼信息、什麼網紅是好的,好在哪裡?哪些又是不好的,為什麼不好。
當孩子能獨立掌握分辨網絡世界信息的能力時,他的價值觀也不會被帶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