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津這個扶貧幹部狠下了一番苦工 把甘蔗林成為致富林

2020-12-17 江津網

圖為郭洪欽的甘蔗林

石蟆鎮中壩島是長江入渝第一島,島上的村民利用獨特的氣候條件及資源優勢造就了千畝青紗帳甘蔗林。然而酒香也怕巷子深,成熟的甘蔗不能變「現」,島上村民就無收入,島上貧困戶郭洪欽尤其如此,今年2月他望著地裡20餘噸甘蔗無人問津,心裡干著急。

圖為幫扶幹部李小林為郭洪欽謀劃脫貧措施

脫貧苦思致富路

「跟以前相比現在變化大喲,之前我要想辦法將甘蔗運出去賣,費時又耗力,現在變成別人直接到我家來訂了,安逸得很哦。」6月10日,中壩島村民郭洪欽抑制不住內心的激動,一下子打開了話匣子。

據了解,由於郭洪欽的父親體弱多病,家裡又要供兩個女兒讀書,唯一的收入來源就是家裡的一畝三分地,生活很是拮据。2013年,當地政府了解到相關情況後,將郭洪欽一家納入建卡貧困戶。通過相關扶貧惠民政策,減輕了孩子學費及老人醫療費的負擔,郭洪欽鬆了口氣。

但是想要不返貧,穩定的增收渠道必不可少。沒有什麼手藝,一直靠種莊稼維持生計的郭洪欽陷入了沉思。正當郭洪欽一籌莫展之時,幫扶人的一席話讓他有了幹勁。「幫扶人對我說,要種甘蔗就要種出名堂來。」據郭洪欽介紹,鎮上扶貧幫扶對接的責任人正好是石蟆鎮農業服務中心主任李小林。

郭洪欽最開始對幫扶責任人的建議半信半疑,因為島上家家戶戶都種了甘蔗,由於運輸成本較大也沒見哪戶發了財。但聽了前景分析,郭洪欽照著做了。結合幫扶人的建議,堅持島上100多年流傳下來的使用菜子餅作為肥料的方式,堅持不使用化肥,再加上本人的精耕細作,引來了大量遊客和中間商登門購買。嘗到甜頭的郭洪欽又利用島上的閒置土地擴大規模,2016年從之前的1畝地擴大到現在的6畝多地,甘蔗種植的年收入達到了3萬餘元。

圖為幫扶幹部李小林的幫扶手冊記錄

傾情幫扶擴銷路

好景不長,從2018年底開始,受全國甘蔗價格下降的影響,中壩島甘蔗的批發價也從前兩年的0.5元/斤下降到了0.2元/斤左右,且很少有中間商上島收購,中壩島甘蔗嚴重滯銷,截至今年2月底,郭洪欽6畝多地近30噸甘蔗銷售不到10噸,還有20餘噸甘蔗無人問津。眼看銷售季節將過,李小林是看在眼裡,急在心裡。

為了幫助郭洪欽銷售甘蔗,李小林利用自己的微信朋友圈打廣告,動員親朋好友購買郭洪欽的甘蔗,並聯繫《重慶日報》進行報導,通過媒體進一步擴大中壩島甘蔗的知名度。同時,李小林又利用 「抖音」強大的宣傳作用,自己親自到郭洪欽的甘蔗地裡拍視頻,放到抖音平臺上。

這樣一來,郭洪欽的甘蔗逐漸被人知曉,很多「微友」「抖友」上門購買,也吸引來了中間商上門收購,至3月底,郭洪欽30餘噸甘蔗被「洗劫一空」。「本以為幫扶人指條路就完事了,沒想到他要幫到底,為了增加我的收入,他用各種各樣的辦法幫忙銷甘蔗,真是太感謝了!」郭洪欽按捺不住內心的激動,嘴角上揚,喜上眉梢。

圖為在抖音上平臺發布甘蔗促銷視頻

鼓足信心奔小康

為了幫助郭洪欽真正實現產業脫貧,降低甘蔗價格波動帶來的市場風險,今年,李小林又指導郭洪欽將6畝的甘蔗種植規模調整到了4畝,將其餘2畝地用於種植玉米和紅苕,再餵2頭生豬,生豬長大後賣給島上的農家樂增加收入。

為了進一步鞏固脫貧成效,今年該鎮還將其納入到了社區保潔員隊伍,每月有600元固定收入。「現在趕上了好時候啊,有這麼好的政策,有這麼好的幹部,以前想的是怎麼走出島,現在打算就在島上好好幹!」郭洪欽一家對接下來的生活充滿了信心,有了幹勁,一直以來體弱多病的妻子精神頭也足了,甘蔗、玉米、紅苕、黃豆、花生等莊稼地打理得都不賴,一家人的生活有了奔頭。

(通訊員 王豪)


 


總編輯:塗普健  值班副總編輯:賀寶勝  編輯部主任:李皓  責任編輯: 傅婧   2019-06-10 14:26 

相關焦點

  • 這傢伙下腳太狠了!--江津手上縫了6針自嘆命苦
    原來三分鐘前江津撲對方的一個傳中球脫手,馬上倒地撲向第二點,可就在他把這球撲在手中的時候,對方上來爭搶的球員卻一腳踢在江津的右手無名指這一腳肯定讓江津印象深刻,事後他很氣憤地說:「這傢伙下腳太狠了,我戴著手套都被他踢破了手指。「但是江津沒有馬上向教練組示意,他本來是想忍一下,但卻越來越感到疼痛難忍,無法再繼續比賽,終於要求下場。當然,範志毅的第二個進球也使江津可以放心地下場處理。
  • 雙峰縣20餘萬畝楠竹變身床墊 「低產林」變「致富林」
    楠竹變身床墊,老百姓的「低產林」變「致富林」。   紅網時刻記者 李慧 實習生 羅翠 婁底報導   過去,竹子全身都是寶,竹子可用來生產竹製品,竹筍可用來賣錢,老百姓對屋後的竹林有著特殊的情感。而過去的幾年,隨著市場上產品的推陳出新,勞動力成本上升,在婁底雙峰縣,這裡的22.9萬畝竹林,一度成為老百姓的「無用地」,楠竹資源價值幾乎為零。   而當企業的進駐,市場大門的打開,楠竹低改實現了轉型發展,這一片片竹林在婁底市海人科技開發有限公司的帶動下,成就了村民的「致富林」。
  • 甘蔗林
    甘蔗林,香甜甜,  蔗葉划過,嗖嗖疼;  你在哪?看不見,  一準進了甘蔗林!  這支歌謠是屬於我和小弟的,還有那一片屬於我們的甘蔗林。說它是甘蔗林,其實它不過是只佔了兩彎不超過五十米長的地塊兒。可它對於當時我們兩個小孩兒來說,已經足夠讓我們感到滿足。
  • 甘蔗林——青紗帳
    時光象泉水一般湧啊,生活象海浪一般推進,  那遙遠的青紗帳喲,哪曾有甘蔗林的芳芬!  我年輕時代的戰友啊,青紗帳裡的親人!  讓我們到甘蔗林集合吧,重新會會昔日的風雲;  我戰爭中的夥伴啊,一起在北方長大的弟兄們!  讓我們到青紗帳去吧,喝令時間退回我們的青春。  可記得?
  • 種下希望樹,長成致富林: 芭蕉村300畝青花椒熟了
    種下希望樹,長成致富林。上周開始,300餘畝花椒迎來成熟期,畝產量在350到400公斤,產值達到120萬元。「兩天前,才運了一車到成都!估計明後天又有車來拉。」村支部書記王金應有些興奮。經過檢測,該村產的花椒麻度達到了29,比一般的花椒高出約5個度,可用於調味、醫用。
  • 永興鎮扶貧幹部陳英勇的一天:忙碌而充實
    從企業負責人到扶貧幹部,永興鎮艾家村扶貧專幹陳英勇的身份發生了跨越式轉變。500多個日夜,他為扶貧工作竭盡全力。用他的話說,「每一天都很平凡,但忙碌充實」。
  • 探尋鄉村振興的「江津密碼」
    ,鄉村正逐漸成為人人嚮往的幸福家園。潔淨環保的文明鄉風與田園風光相互交融,正和著「鄉村振興」的號角聲,在江津美麗鄉村這片沃土上鋪展開來。 塘河鎮硐寨村:下足「繡花功夫」合力脫貧攻堅 脫貧攻堅蹚出「路子」,鄉村振興才能立起「柱子」。
  • 穿梭在甘蔗林的影子
    而我,卻陡然間想起了著名詩人郭小川半個世紀前寫下的《甘蔗林——青紗帳》:南方的甘蔗林哪,南方的甘蔗林!你為什麼這樣香甜,又為什麼那樣嚴峻?……我所在的部隊,在南海湛江岸邊,那裡是盛產甘蔗林的地方,紅土地上,成片成片的甘蔗林把部隊圍裹著,整天滋潤著我們的眼睛。
  • 甘蔗林的快樂精靈
    我除了去杏樹下找蔭涼之外,最喜歡去的還有隊裡的甘蔗地了。它在村外不遠的地裡,所以家裡的人也放心我的野跑。我們在甘蔗地裡躲貓貓玩。等甘蔗長高但還未成熟的時候,喜歡和大孩子拔,拔不動就用腳踢,用身體頂,想辦法要弄倒一根。甘蔗林子裡的空間很大,能藏起我們小小的身影。守甘蔗地的老頭總是大呼小叫地氣衝衝的趕來,罵著這些鱉孫兔熊的趕跑我們。我們跟他打著遊擊戰,左右突圍。
  • 扶貧政策好扶貧幹部好
    「為了能讓我脫貧致富,扶貧幹部可沒少為我出主意,經過多方對比和考慮,我下定決心養羊。」李保現說。    說幹就幹,東拼西湊攢了近2萬元,親手搭建羊圈,又買來10多隻小羊羔,李保現開始了他的養殖事業。    因為沒有經驗,本錢又是全部身家,初次養羊的李保現自然有些慌,一會兒擔心飼養方法不對,一會兒又怕哪天來個傳染病。
  • 內江這個700餘畝甘蔗林,帶你回味兒時的甜蜜味道
    內江這個700餘畝甘蔗林,帶你回味兒時的甜蜜味道 2019-01-06 12:5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幹部扶貧要先闖「語言關」
    (據6月8日中國紀檢監察報) 幹部下村扶貧,首先面臨的就是和群眾打交道,這意味著幹部必須要和貧困群眾進行充分地溝通交流,以共謀發展,共話脫貧。可是,如果扶貧幹部和貧困群眾不在一個「話語體系」,彼此聽不懂對方的語言,只怕溝通交流的效果會不盡如人意。因此,扶貧幹部要融入基層,走進貧困群眾,必須要闖過「語言關」。 入鄉隨俗,學好土話。
  • 扶貧幹部巧賣「扶貧瓜」
    新湖南客戶端7月23日訊(新零陵記者 楊坤)這幾天,零陵區扶貧幹部陳宇順幫貧困戶推銷西瓜的照片在微信朋友圈走紅。記者在陳宇順的朋友圈看到:「各位兄弟姐妹:明天10點,就可以吃到正宗的大慶坪大甜西瓜了!」一條條賣瓜的消息得到朋友圈大量的點讚,許多人還在朋友圈留言預定西瓜。
  • 《最美扶貧幹部》(二十五)——謝先樟:扶貧情灑山嶺間
    前言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實現之年、是脫貧攻堅收官之年、也是安陸市脫貧攻堅成果鞏固年,為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一手抓防控一手抓脫貧的重大戰略部署,打贏打好精準脫貧收官戰,在市脫貧攻堅指揮部、市委宣傳部統籌安排下,市融媒體中心推出腳印農家·尋找「安陸最美扶貧幹部」專題採訪活動
  • 鄧明禮:成為一名扶貧幹部 是我這輩子最有意義的事
    曾經是國家扶貧開發重點縣和貴州省16個深度貧困縣之一,2018年建檔立卡貧困人口11.66萬人,貧困發生率15.95%。從城市到農村,從「象牙塔」到最基層,初次參與脫貧攻堅的我,滿懷一腔熱血,深感任務不輕、責任很重。按照工作組工作職責,我開始了奔跑忙碌的扶貧之路,跑基層、搞摸底,進村入戶見人,用腳步丈量民情,用真心傾聽民聲。
  • 【新春走基層】扶貧掛職幹部袁聖凱下鄉報到記
    開車的人,有扶貧掛職幹部,有市派第一書記,到區委組織部集中報到後,他們將分赴各自掛職單位和任職所在鎮村對接工作。最終目的地雖不同,但扛著同樣的責任———抓黨建促脫貧攻堅。    「我生在農村,但並不了解農村。」途中,袁聖凱說起掛職扶貧的初衷。精準脫貧,是我們黨自上而下打響的一場攻堅戰。
  • 扶貧幹部楊明:不負好時光
    在位於秦嶺山區的陝西省洛南縣,有這樣一位扶貧幹部,參與組織了數十場推介洛南農副產品的網絡帶貨直播,銷售額達百萬餘元。他就是中國郵政扶貧幹部、洛南縣副縣長楊明。走下直播間,辣椒田、核桃林、豆腐坊和農民家的院落是這位扶貧幹部常出現的地方。
  • 劉樂:「90後」扶貧幹部青春綻放在扶貧一線
    這是2017年劉樂駐村第一天,平輿縣高楊店鎮王莊村幹部對他的第一印象。現年28歲的劉樂是2017年鎮黨委指派,到王莊村開展駐村幫扶工作。自此,劉樂就暗暗下決心:要做好扶貧工作,不負韶華,努力奔跑,爭當一名扶貧領域「90後」的稱職代表。
  • 吃紅糖的你,了解過甘蔗林嗎?
    大部分人或許只見過水果店的甘蔗,沒有見過長在地裡的甘蔗林吧~小編機緣巧合之下,在今年甘蔗收成的時候,去玉溪新平遊玩,在當地人的帶領下看到了甘蔗林!雲南新平地處紅河熱河谷,是雲南三大優質甘蔗種植地之一。新平縣境內地形、氣候覆雜。
  • 山西1農民「破天荒」,在黃土高原種出4畝甘蔗林,能掙了4萬元
    事情的原委是,我的一個攝影朋友邀請我到他的家鄉採風,他說,我們這裡有一件稀罕事,一個農民在黃土高坡上種出了一片甘蔗林,甘蔗的口味還不錯,據說還是「水果甘蔗哩!」我懷著好奇心,就應邀來到山西河津市一個叫西光德村的附近,此時已處於深秋季節,小麥已經開始長出了幼苗,在一片麥田的相鄰處看到還是綠蔥蔥的甘蔗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