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郭洪欽的甘蔗林
石蟆鎮中壩島是長江入渝第一島,島上的村民利用獨特的氣候條件及資源優勢造就了千畝青紗帳甘蔗林。然而酒香也怕巷子深,成熟的甘蔗不能變「現」,島上村民就無收入,島上貧困戶郭洪欽尤其如此,今年2月他望著地裡20餘噸甘蔗無人問津,心裡干著急。
圖為幫扶幹部李小林為郭洪欽謀劃脫貧措施
脫貧苦思致富路
「跟以前相比現在變化大喲,之前我要想辦法將甘蔗運出去賣,費時又耗力,現在變成別人直接到我家來訂了,安逸得很哦。」6月10日,中壩島村民郭洪欽抑制不住內心的激動,一下子打開了話匣子。
據了解,由於郭洪欽的父親體弱多病,家裡又要供兩個女兒讀書,唯一的收入來源就是家裡的一畝三分地,生活很是拮据。2013年,當地政府了解到相關情況後,將郭洪欽一家納入建卡貧困戶。通過相關扶貧惠民政策,減輕了孩子學費及老人醫療費的負擔,郭洪欽鬆了口氣。
但是想要不返貧,穩定的增收渠道必不可少。沒有什麼手藝,一直靠種莊稼維持生計的郭洪欽陷入了沉思。正當郭洪欽一籌莫展之時,幫扶人的一席話讓他有了幹勁。「幫扶人對我說,要種甘蔗就要種出名堂來。」據郭洪欽介紹,鎮上扶貧幫扶對接的責任人正好是石蟆鎮農業服務中心主任李小林。
郭洪欽最開始對幫扶責任人的建議半信半疑,因為島上家家戶戶都種了甘蔗,由於運輸成本較大也沒見哪戶發了財。但聽了前景分析,郭洪欽照著做了。結合幫扶人的建議,堅持島上100多年流傳下來的使用菜子餅作為肥料的方式,堅持不使用化肥,再加上本人的精耕細作,引來了大量遊客和中間商登門購買。嘗到甜頭的郭洪欽又利用島上的閒置土地擴大規模,2016年從之前的1畝地擴大到現在的6畝多地,甘蔗種植的年收入達到了3萬餘元。
圖為幫扶幹部李小林的幫扶手冊記錄
傾情幫扶擴銷路
好景不長,從2018年底開始,受全國甘蔗價格下降的影響,中壩島甘蔗的批發價也從前兩年的0.5元/斤下降到了0.2元/斤左右,且很少有中間商上島收購,中壩島甘蔗嚴重滯銷,截至今年2月底,郭洪欽6畝多地近30噸甘蔗銷售不到10噸,還有20餘噸甘蔗無人問津。眼看銷售季節將過,李小林是看在眼裡,急在心裡。
為了幫助郭洪欽銷售甘蔗,李小林利用自己的微信朋友圈打廣告,動員親朋好友購買郭洪欽的甘蔗,並聯繫《重慶日報》進行報導,通過媒體進一步擴大中壩島甘蔗的知名度。同時,李小林又利用 「抖音」強大的宣傳作用,自己親自到郭洪欽的甘蔗地裡拍視頻,放到抖音平臺上。
這樣一來,郭洪欽的甘蔗逐漸被人知曉,很多「微友」「抖友」上門購買,也吸引來了中間商上門收購,至3月底,郭洪欽30餘噸甘蔗被「洗劫一空」。「本以為幫扶人指條路就完事了,沒想到他要幫到底,為了增加我的收入,他用各種各樣的辦法幫忙銷甘蔗,真是太感謝了!」郭洪欽按捺不住內心的激動,嘴角上揚,喜上眉梢。
圖為在抖音上平臺發布甘蔗促銷視頻
鼓足信心奔小康
為了幫助郭洪欽真正實現產業脫貧,降低甘蔗價格波動帶來的市場風險,今年,李小林又指導郭洪欽將6畝的甘蔗種植規模調整到了4畝,將其餘2畝地用於種植玉米和紅苕,再餵2頭生豬,生豬長大後賣給島上的農家樂增加收入。
為了進一步鞏固脫貧成效,今年該鎮還將其納入到了社區保潔員隊伍,每月有600元固定收入。「現在趕上了好時候啊,有這麼好的政策,有這麼好的幹部,以前想的是怎麼走出島,現在打算就在島上好好幹!」郭洪欽一家對接下來的生活充滿了信心,有了幹勁,一直以來體弱多病的妻子精神頭也足了,甘蔗、玉米、紅苕、黃豆、花生等莊稼地打理得都不賴,一家人的生活有了奔頭。
(通訊員 王豪)
總編輯:塗普健 值班副總編輯:賀寶勝 編輯部主任:李皓 責任編輯: 傅婧 2019-06-10 1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