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訪老年護理院:選擇如何老去 也當期許「花樣餘生」

2020-12-22 新華網客戶端

  2019年2月27日,南通市北護理院16樓的護士工作站,失智老人圍聚在一起。記者朱旭東攝

  88歲的張惠民倒退著攙扶85歲的老伴鮑曙明,在樓道裡亦步亦趨,小心翼翼地鍛鍊她的走路能力。

  看到護工一年前拍攝的這段視頻,記者同時感受到了溫馨和揮之不去的心酸——老伴老伴,老來有伴。別人看到的是溫馨,他們體會的則是心酸。

  國家統計局最新發布的人口統計數據:2018年年末,我國60周歲及以上人口24949萬人,佔總人口的17.9%,比2017年年末增加859萬;65周歲及以上人口16658萬人,佔總人口的11.9%,比2017年年末增加827萬。

  全國老齡辦預估的數據中,中國老齡人口到2050年將達到峰值4.87億,佔總人口的34.9%。選擇如何老去,是所有人都要面對的拷問。

  江蘇南通是有名的長壽之鄉,老齡化率已達29%,60歲以上老人有222萬人。位於南通市港閘區的市北護理院,收住160多位老人,60%是失智症患者,30%生活不能自理。

  老伴

  在張惠民的床頭,是一本厚厚的《唐宋詞鑑賞辭典》。「詞很短小,可以隨時翻看,也隨時放下。」看得出來,這是他目前唯一的業餘愛好了,「隨時放下」,則是因為老伴隨時需要他

  身材瘦小的張惠民滿臉老年斑,卻有濃黑的長壽眉。腿腳靈便的他不用別人照顧,他要照顧比他小三歲的老伴,因為老伴患有阿爾茲海默症(俗稱「老年痴呆」),不僅不記事,還容易走丟。兩個女兒也60多歲了,各有子女,無力照看。鮑曙明腿腳不靈、有時大小便失禁,張惠民實在撐不下去,在女兒的建議下,最終選擇到護理院生活。

  由於鮑曙明的病情加重,張惠民不得不開始限制她的行動。

  「她經常半夜醒來下床亂走,已經摔倒好幾次。」張惠民既無奈又心疼。現如今,他只能白天推著輪椅陪老伴在樓道裡散步。為防止老伴亂動,張惠民特意在她胸前和輪椅擋板之間加了一個大枕頭。這樣,老伴只能緊靠在輪椅上,避免了不必要的麻煩。

  他們倆曾經都是中學教師,女兒出嫁後,老人一直單獨居住。閒暇之餘,張惠民還在家養了100多盆花草,自得其樂。

  「退休後的生活,本來還是很自在的。大錢沒有,小錢不缺,我們倆到處走走、看看。現在我被她困住了,一點辦法也沒有。」張惠民深深地嘆了口氣。

  4年前,鮑曙明開始往外亂跑。「我都不知道她走丟過多少回了,好幾次是110送回來的。」慢慢地,張惠民發現老伴不僅失智,連吃飯也不會了,再後來,開始大小便失禁。「兩個女兒的孩子也大了,自顧不暇,根本無力照顧我們,建議我們到護理院來。」

  心急如焚的張惠民在女兒的陪同下,到處尋找合適的護理院。「我沒有其他高要求,只要能把老伴照顧好就行。」看中市北護理院的硬體以及醫養結合的護理模式後,張惠民第三天就與老伴一起搬了進來。

  「最難的時候,是訓練她走路。」剛開始,張惠民特別希望老伴重新站起來,陪他一起散步。由於護工人手少,無法專職訓練鮑曙明走路。每逢其他老人呼叫,護工就得放下鮑曙明去照看。於是,張惠民決定自己來,才有了那段溫馨又心酸的短視頻。

  為了照顧好老伴,張惠民一直堅持鍛鍊,只要天氣暖和,他早上就會在院子裡大步走,以舒展筋骨。在他的努力下,鮑曙明漸漸能夠自主走路,卻又帶來其他麻煩——半夜自己起床,已多次摔倒。

  張惠民意識到,老伴的病情已不可逆。他不再訓練她走路,而是堅持讓她說話,不斷刺激她的大腦。「每天我都會問她睡得好不好?吃得飽不飽?沒話也要找話說。她如果不說,我就不停地問,一定要她說,哪怕就一兩個字……」張惠民心酸地說,「如果把她一個人丟在護理院,在家我連個說話的人都沒有。」

  一個多小時的採訪,輪椅上的鮑曙明始終微笑看著張惠民,還時不時地用手拍拍他,似乎在讚許。「她現在還認識我,但名字常叫錯。女兒每周都會過來看望,她也認識,只是記不住名字了。」張惠民很渴望到外面走走,但已經很不現實,因為老伴需要他。「如果回家的話,我是沒法生活的。在這裡,還是比較安心的。」

  和老伴一起住進市北護理院內,也許是他目前最好的選擇了。在張惠民的床頭,是一本厚厚的《唐宋詞鑑賞辭典》。「詞很短小,可以隨時翻看,也隨時放下。」看得出來,這是他目前唯一的業餘愛好了,「隨時放下」,則是因為老伴隨時需要他。

  過往

  年輕不再,子女不在,他們只能選擇在護理院頤養天年。老眼昏花的他,硬是逼著自己成了「網購達人」

  86歲的王遂泉,退休前任港閘區財貿辦公室主任,曾是區裡顯耀之人。去年12月,他和愛人搬進了市北護理院的老年公寓。

  採訪前,護理院副院長杜燕一直和記者打招呼,「老人的獨子51歲時因鼻癌走了,儘量別和他談論子女的話題。」沒想到,王遂泉主動提及,「家門不幸,前幾年兒子去世了,兒媳婦帶著孫女在外地,我們只能到護理院來。」

  王遂泉的家境顯然比張惠民家強,曾經長期僱著保姆。「保姆每天下午4點要回家忙自家的事,一到晚上我們就忙不過來。」王遂泉有糖尿病,愛人有腰椎病,走路容易摔跤。「萬一有什麼情況,在家裡沒法處理。到這裡有個保障,只是支出大了。」

  王遂泉夫婦住在50平方米的公寓裡,一室一廳,冰箱、洗衣機、微波爐等一應俱全。和家庭生活不同的是,這裡的一日三餐,要比王遂泉多年養成的習慣提前一個小時,所以,他特地添置了微波爐。

  護理院普通床位人均收費在4000元左右,公寓的費用相對高些。對王遂泉而言,這裡的服務費只相當於請保姆的費用,夥食費和家裡的費用也差不多,每月4800元的床位費,算是多出來的。「費用不是大問題,在這裡,我和愛人都有安全感。」

  王遂泉喜歡攝影,曾是南通市第一屆攝影家協會的會員。現在,他不玩相機,開始玩手機。「護理院周圍沒什麼商場,我們不方便出門,很多東西,只能通過網購。」老眼昏花的他,硬是逼著自己成了「網購達人」。

  王遂泉的愛人盛玲英,有著比王遂泉更為「光鮮」的歷史。她從華東師範大學畢業後,成了北京市第十八中學的一名教師。和醫護人員聊天,她總是驕傲地回憶起年輕時在北京和上海的美好歲月,並再三強調,「她是被老伴『騙』到南通的。」

  「我20多歲的時候,是十八中的唯一代表,聆聽過周總理關於教育的報告會。晚上七點半準時開始,體育場裡都是人。總理來的時候,有好多人忙著照相。」臥床休息的盛玲英,依然記得那次盛況,她忍不住和記者強調:「我記不清是哪個體育館了,但我肯定是從6號門進去的。」

  入住時間不長,王遂泉夫婦都有點不適應護理院的生活。「市裡有家陽光公寓,就像住家一樣。關鍵是,那裡有很多志同道合的人,可以聊聊天。但是,那裡沒有房間了。」王遂泉為此有點失落,但他還得想辦法安撫好老伴,因為盛玲英喜歡熱鬧,嫌這裡太冷清,一直想回家。「如果真依照她回家了,我都不敢想像會亂成什麼樣子?」王遂泉嘆了口氣。「兒媳婦帶孫女在外地打拼也不容易,我是指望不上了。」

  年輕不再,子女不在,他們只能選擇在護理院頤養天年。

  失智

  護士工作站仿佛就是南京的新街口、上海的南京路、北京的王府井,人氣足、熱鬧。老人們只是貪圖這裡的「熱鬧」,在熱鬧處,也許更能體會到人間的煙火味

  相比較其他老人而言,張惠民和王遂泉還算幸福的。因為,即便老伴腿腳不便,即便老伴患了阿爾茲海默症甚至生活不能自理,他們還算是有個伴的。在市北護理院,更多的是失智老人、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

  護理院主樓有18層,其中15、16層收住的是失智老人,進出需要醫護人員的門禁卡,否則老人容易走丟。杜燕的舅舅印建平,就是其中一位。52歲的他,還是護理院收住的第一位「居民」。

  「我舅舅小時候不知道打了什麼疫苗,至今智力只有10歲左右。外公脾氣暴躁,動不動就打他,所以舅舅從小就沒有安全感。外婆去世後,舅舅更加自閉了,生活不能自理。外公去世後,我們給他請了保姆,保姆卻經常把舅舅反鎖在家裡,連飯都不給吃。」杜燕和母親為此沒少挨舅舅的鄰居閒話數落。

  杜燕說,舅舅只比她大14歲,她小時候經常去上海和舅舅一起玩耍,因此對舅舅的感情特別深,特別想照顧好他。「我母親是她們家的老大,外公外婆去世後,照顧舅舅的責任自然就落在母親肩膀上。」杜燕辭去上海的工作到南通市北護理院,很大程度就是為了照顧舅舅。她原來很擔心舅舅鄰居再說閒話,只是說接舅舅回家。「現在,鄰居們慢慢接受了這個現實,不再牴觸。」

  記者見到印建平時,他正蜷坐在醫生辦公室一角的凳子上,晃動著身體自娛自樂。平時若有陌生人走近,他都會緊張得大喊大叫。好在有杜燕陪同,他對記者的到訪並不緊張。負責該樓層的醫生苗應建說,印建平隨時需要人照顧。「隨便待在哪個角落,你如果一天不叫他,他一天也不會走動,連吃飯上廁所都不知道。」

  90歲高齡的李淑英是位重度失憶患者,近期記憶幾乎為零,甚至不認識自己的家人,卻時常記得自己年輕時的一些瑣事。在她的床頭,醫護人員張貼了幾張她入院前的照片,幫助老人增加對自己的認知。

  每次見到杜燕,李淑英都會熱情地上來打招呼,扯幾句不著調的閒話。「她不知道我是誰,只是覺得我面熟。隨便和她說幾句,她都會很開心。」杜燕說,和這些老人說什麼並不重要,關鍵是要和他們說話。他們會很熱情地與來人交流,卻都是自說自話,不在同一個頻道。

  更多的時候,十多位失智老人或站、或坐、或躺,三三兩兩分布在護士工作站的周圍。牆上的電視播放什麼,他們並不在意。護士工作站仿佛就是南京的新街口、上海的南京路、北京的王府井,人氣足、熱鬧。老人們只是貪圖這裡的「熱鬧」,在熱鬧處,也許更能體會到人間的煙火味。

  他們看似無所事事,卻都沉浸在自己的世界裡,一副滿足的樣子。

  「哄騙」

  「姐妹倆一直合計著送父親到護理院,老人死活不同意,且對女兒戒備心越來越強。「像防賊一樣防著我們,他把身份證、醫保卡、銀行存摺全都藏起來了,我們根本找不到。」李大姐委屈地說

  一個殘酷的現實是,每五個老人中,就有一個患有阿爾茨海默症。印建平很乖巧地跟著杜燕來了,李淑英在還算清醒的時候被女兒送來了,88歲的李根生(化名),前兩天才被女兒「哄騙」過來。記者在接待室,見到了李根生兩位疲憊不堪的女兒,她們剛剛把父親的生活用品送過來,正在辦理入院手續。

  迫於可能的社會輿論壓力,這裡姑且稱她們李大姐、李二姐。兩位都已60多歲,身體都不好。前些年,李根生一直在姐妹兩家輪著過,但姐妹倆發現,父親越來越健忘,經常走丟。「每次走丟,我們都會急得發瘋。被送回來時,父親渾身泥水,大小便失禁,身上臭烘烘的。」李二姐著急地說,不管是110警察還是其他好心人,將父親送回來的時候,都會埋怨她沒把老人照顧好,鄰居也會責怪她。

  「父親這種症狀已經3年多了,除了經常走丟,還喜歡將各種垃圾往家裡拿,家裡經常垃圾成堆……我們有什麼辦法?外人只知道責怪我們……」李二姐說著說著,眼淚下來了。「我都快神經質了,只要電話一響,我就緊張,擔心父親又發生什麼事……」

  姐妹倆一直合計著送父親到護理院,老人死活不同意,且對女兒戒備心越來越強。「像防賊一樣防著我們,他把身份證、醫保卡、銀行存摺全都藏起來了,我們根本找不到。」李大姐委屈地說。

  姐妹倆一直在物色理想的護理院。前兩天,她們陪李根生散步,老人突然說想去醫院看病,她們才乘機將老人哄到市北護理院。「家裡什麼證件都找不到,沒法辦入院手續。這幾天我們一直在忙著給他補辦醫保卡。」李大姐說,辦醫保卡期間,護理院幫父親洗澡、理髮、剪指甲,照顧得好好的。「這些,在家裡是根本做不好的。護理院替我們盡了孝心,幫我們解決了大問題。」

  李二姐見記者認真聆聽,猶豫了一下:「你別寫我們名字好嗎?這事情說出去很丟人的。我們對鄰居和親戚交代不過去。社會輿論會壓死人的!」得知記者不會寫她們的真名實姓時,李二姐長嘆一聲,「以後我們終於可以正常生活了。」說著,眼淚又下來了。

  和杜燕一樣,市北護理院辦公室副主任周百裡也是家庭原因而選擇到這裡工作的。他父親同樣患老年痴呆,曾經最長失蹤過40小時,被發現時已經在一百公裡之外的如東縣。把父親安排到護理院後,周百裡踏實了,79歲的母親也心安了。

  「年邁的母親在家根本照顧不了父親,相反會把自己累壞。現在,雙方都好多了。」他安慰有相同經歷的李家姐妹:「你們要有個適應過程,尤其是第一個星期,你們千萬別見老爺子。熬過七天,等他適應了,你們就真的解放了。」

  把一些老人「哄騙」到護理院,就像子女為他們精心設計的一個「局」。是好是壞,一言難盡!

  「愉色」

  張愛玲說,「生命是一襲華美的袍,上面爬滿了蝨子。」現實就是如此破敗不堪,譬如盡孝,譬如養老

  杜燕當天一直忙碌的,是接一位重症病人入院。「患者是糖尿病症候群、心臟肥大,已經無法躺著入睡……來這裡,基本就是臨終關懷了。」杜燕說,這些情況家屬都清楚,但對這類老人,她必須親自去接。

  自2016年12月運營以來,護理院累計入住400多人次,前後已有52位老人離世。一旦發現哪位老人情況不妙,護理院都會提前通知家屬,並把老人安排到一個固定的單間,避免給其他老人帶來心理衝擊。

  「誰都會有那麼一天,但誰都不願意面對。」周百裡說,只要有家屬過來參觀,護理院都儘量不安排去「失能區」,家屬也害怕去。「我們通常會安排家屬到『失智區』參觀,那裡的老人很快樂。他們生活在自己的世界裡,自娛自樂。」周百裡半開玩笑似地說:「如果我年紀大了,我寧願自己變傻,生活在自己的世界裡,無憂無慮。如果只能選擇失能或失智,我寧願失智。」

  只是,等我們老了,我們還有選擇的機會嗎?

  從採訪情況看,絕大多數老人都不是自願前來的,有被子女「哄騙」來的,有心疼子女無奈入住的,還有因失去自理能力而被「送」來的。周百裡分析說,這些老人都生活在「養兒防老」的傳統觀念中,認為只有五保戶、孤寡老人才會去養老院,有兒有女的老人去養老院,會被人笑話,子女也會被別人看不起。「我們這一輩人,慢慢開始接受養老院養老的理念,因為,子女實在忙不過來。」

  周百裡和記者都出生於提倡「只生一個好」的時代,身處典型的「倒金字塔」式的家庭結構——上面有4個甚至更多老人、中間是夫妻二人、下面是一個孩子,養老壓力可想而知。儘管目前國家提倡生二胎,中國的老齡化程度越來越高卻是不爭事實。養老產業近年來迅速發展、養老政策不斷完善,但離實際需求還有很大差距。

  市北護理院提倡「愉色而養」,這一理念,讓即將老去的我們,有了點憧憬。這一說法來自《江海晚報》總編輯宋捷6年前的一篇文章《孝敬父母該「愉色而養」》,文章倡導「千孝不如一順」,尊重父母意願,在感情上給予更多安慰。他對「愉色而養」的提煉,則來自《禮記·祭義》,「孝子之有深愛者,必有和氣;有和氣者,必有愉色;有愉色者,必有婉容。」

  宋捷說,他的妹妹是位醫生,每天在門診說得口乾舌燥,回到家常常癱坐在沙發上,和父母說話難免沒精打採甚至還帶點臉色。自己也因工作的緣故,疲憊不堪時和父母說話也比較生硬。「我經常叩問自己,才理解千孝不如一順,於是寫了那篇文章。」

  可是,當身患阿爾茲海默症的父親病情日益加劇,並任性地不肯吃飯,而年邁的母親堅持晝夜陪護,雙親日益憔悴,無數次和顏悅色循循善誘都沒有功效時,宋捷有點動搖了,「我還要堅守我的愉色嗎?為了老人的健康,是否可以適度給他們一點異樣的脈衝?」

  宋捷所言「異樣的脈衝」,是指子女為了讓年邁的父母生活得更好些,堅持自己的選擇而不是一味地「順從」。

  張愛玲說,「生命是一襲華美的袍,上面爬滿了蝨子。」現實就是如此破敗不堪,譬如盡孝,譬如養老。

  尊嚴

  「我們依然照顧不了他,他依然會走丟,親人之間再度相互折磨。」周百裡自我安慰道,「古人提倡『易子而教』,其實,現在,可以提倡『易子而養』。我們無法盡孝的時候,就找個機構,找一群人來替我們盡孝」

  宋捷的糾結在周百裡那裡似乎找到了一個答案。

  「父親原來是個孤傲的人,不屑與一般人交往,患病在家後,只與自己下棋。現在適應了護理院的生活,性格開朗多了,開始主動找人下棋,還會去唱卡拉OK。」周百裡輕鬆之餘又有點失落。「剛來的時候,父親也很想回家。現在,他已經忘了這回事,以為他就是這裡的一分子。」

  現如今,他的父親在護理院似乎忘記了自己的過往,在這裡充當起「世界警察」來,到處管閒事維持秩序並自得其樂。醫護人員只能對衝突方兩面打圓場,「你素質高,別跟其他人計較。」而對其他老人說,「那人脾氣古怪,你別理他。」

  「我們必須狠得下這個心。如果心軟把他接回家,只會陷入惡性循環,我們依然照顧不了他,他依然會走丟,親人之間再度相互折磨。」周百裡自我安慰道,「古人提倡『易子而教』,其實,現在,可以提倡『易子而養』。我們無法盡孝的時候,就找個機構,找一群人來替我們盡孝。」

  儘管如此,周百裡心裡還是有一道坎,他在努力邁過去,但這道坎還在。「老人病了,送到醫院治療,時間再長,還是有回家的預期,子女都會被誇孝順。但是,如果送到護理院,條件再好,子女同樣可能被數落不孝。」周百裡苦笑:「到底怎樣才算孝?」

  同樣,李根生的兩個女兒想方設法把父親「哄」到護理院,讓父親過上了有尊嚴的生活,姐妹倆認為盡了孝心,但她們仍可能被親戚或鄰居認定「不孝」。張惠民和王遂泉選擇到護理院,可能出於體諒晚輩的苦衷,與孝道無關。

  自始至終,記者始終無法問出「你們希望怎樣度過餘生」這樣的問題。搬進護理院,雖是不得已而為之,卻又是最現實的選擇。老齡化程度越來越高的中國,再憧憬子孫滿堂享天倫之樂的餘生,顯然已經不切實際。

  我們很難設想將來會如何老去。可是,總有那麼一天,我們將老糊塗、老態龍鍾。如果不願拖累子女,只能求助護理院。誠如所見,在這裡老人能夠吃飽穿暖,有專業人士護理,讓他們不至於悲慘離去……除此之外,現在的他們、未來的我們,還能奢求什麼?

  採訪完張惠民,記者禮節性地說「打擾了,耽誤您寶貴的時間。」沒想到,老人脫口而出,「沒事,我們的時間不寶貴。」無奈之中,還有平淡。

  儘管行動自如的張惠民等人對護理院的生活未必如意,他還是安心的,能夠日夜陪護老伴。杜燕的舅舅等失智老人,更是心無旁騖、無憂無慮。即便那些失能老人,依然有醫護人員的專業呵護,生命之花依然在努力開放。

  花樣人生,常來比喻年輕人的,所指必然是含露欲滴的鮮花。生命之花則貫穿人生始終,人老,只是枯萎,尚未凋落。如果花開豔麗之時就害怕凋零,這花就開得心驚膽戰而索然無味。開就盡情地開,何必問歸程?等我們老了,就用餘生來回味。只是這短暫又「不寶貴」的餘生,該給後人、給子女,留下怎樣的回味和寬慰呢?

  令人欣慰的是,中國的養老事業已經得到各級政府的重視。老齡化率高達29%的江蘇省南通市,以入選全國第二批居家和社區養老服務改革試點單位為契機,正加快推進居家和社區養老服務社會化、專業化發展,全面提升居家和社區養老綜合服務能力。

  雖然我國的養老事業面臨諸多難題與挑戰,整個社會一直在不懈努力中。這些努力,都是為了正在老去的我們,勾畫一個相對美好的未來。(記者朱旭東)

相關焦點

  • 老年康復護理院價格費用創新服務_悅年華頤養中心優點多
    老年康復護理院價格費用創新服務,悅年華頤養中心優點多,【入住攜帶】房間內我們提供了家電及床上用品,請攜帶換洗衣服、拖鞋、衣架、臉盆、洗漱用品、衛生用品等個人物品。 而護理院屬於系統,更強調長病、慢病與臨終關懷的功能。同樣是照顧老人,老年養護院偏護服務生活照料。
  • 春意盎然 愛心瀰漫 宿豫區安匯老年護理院組織豐富多彩的「愛老...
    這裡就是以讓老人「安享晚年,匯福添壽」為服務宗旨的,宿遷市宿豫區安匯老年護理院(原宿豫區老年公寓)。在這春光明媚,春暖花開的季節,宿豫區安匯老年公寓及社會各界志願者一起,多次開展愛老、敬老活動。首先是3月16日,宿遷市第三人民醫院的醫護人員來到安匯老年護理院為老人開展義診活動,奉獻她們的愛心。
  • 老年護理院「90後」護士團隊精心呵護高齡老人
    楊浦區滬東老年護理院內,真實的故事令人動容:一群「90後」護士以專業技術、誠摯真情,呵護著200位失能失智的老人。曾在護理院前前後後住了近兩年的李奶奶說,「一直覺得,『90後』就是一群還沒長大、責任心缺失的孩子,但這裡的護士,改變了我的固有想法。因為她們,住院的日子不再枯燥乏味,晚年生活更添一抹綺麗亮色。」
  • 養老名詞解釋、老年人分類及老年護理院標準
    04四、老年護理院標準是什麼?老年護理院是為患者提供長期醫療護理、康復促進、臨終關懷等服務的醫療機構,是醫療服務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護理院的主管單位是衛健委。老年護理院主要針對長期臥床患者、晚期姑息治療患者、慢性病患者、生活不能自理的老年人以及其他需要長期護理服務的患者。
  • 上海金城護理院:如何讓老人身心更加健康?
    在這裡上海金城護理院劉主任為大家推薦幾個小方法,可以輕鬆保持健康。上海金城護理院老年表演團1.經常參加社交活動人類是群居動物,老人更是需要在一個大家庭一般的環境中生活,經常與親朋好友交談互動的人更長壽。
  • 上海護理院排名-上海金城護理院,專注康復,再築健康!
    上海金城護理院是按照國家三級護理院標準設立的護理專科醫院(醫保定點單位)。上海金城護理院大樓服務內容金城護理院主要為患有各種常見病、多發病等需要住院治療人群,以及各種手術術後需要康復治療人群提供康復護理工作,還兼具為因年邁或疾病困擾而不能自理老年患者提供精心的生活照料和醫療
  • 2020年,全省每個地市 都將有老年護理院
    2020年,全省每個地市 都將有老年護理院 2017-05-19 09:16:51   來源:市場星報
  • 六安銀和老年護理院、中山美南華美容醫院六安門診等被查處!
    六安銀和老年護理院、中山美南華美容醫院六安門診等被查處! 近日,小編從金安區衛生健康委員會獲悉,涉及六安銀和老年護理院
  • 養老也有很多種,你了解過護理院嗎?
    人活著都有老的那麼一天,我想絕大部分人在老了以後,都希望能夠享受著「老有所養,老有所依」的生活,說白了也就是希望兒女能對自己好一點,晚年生活過得更幸福快樂一些。家庭護理有很大的局限性,因為它不能達到專業護理水平。尤其是臥床不起的老人,如果他們遇到緊急情況,他們的家人會不知所措,他們會被送往醫院,這往往會延誤救援時間。
  • 宿遷宿豫區,安匯護理院的「開心果」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一個人只有具備仁慈、寬厚、善良的胸懷,才能在生活中保持恆久的博愛心態,才能在工作中產生源源不斷的激情和動力,特別對於從事養老護理工作的這一特殊行業人來說,如果沒有這樣的善行理念,是很難長期從事這方面的工作,更不要說能夠做的出色優秀了!
  • 參觀優護家護理院 感受品質養老
    (原標題:參觀優護家護理院 感受品質養老) 9月22
  • 高新私營養老院一個月多少錢_光明老年護理院有價值的
    高新私營養老院一個月多少錢,光明老年護理院有價值的,院內設有老年電大、健身房、影視廳、KTV廳、閱覽室、書畫室、手工製作等休閒娛樂室。高新私營養老院一個月多少錢, 項目緊鄰濱河公園與翡翠公園,擁有清澈的水岸線生態景觀與豐富的植被環境,在供給大量新鮮氧氣的同時,還可以為入住的長者們帶來季皆景的良好體驗。
  • ​疫情期間,為何松江區這家護理院的300餘位老人都說「安全」
    說到位於辰花路上的「親清護理院」,如今的松江人幾乎無人不知。10年前,已剛過古稀的松江區全國勞模朱良才自籌資金,為家鄉父老們率先創辦了區內首家民營老年護理院。老齡化帶來的「看病難」、「養老難」等問題,在這一集養老、護理、醫療、康復和臨終關懷為一體的「老年家園」得到了不少緩解。
  • 開護理院需要什麼手續
    近幾年,養老行業已經悄然改變,前幾年流行的地產養老、旅居養老項目的溫度漸漸降低,養老行業開始關注如何為老人提供更多的醫療護理服務。從養老行業誕生之日起,就不得不面臨這樣一個現實:老人照護過程中,70%以上的需求和醫療健康相關,該如何滿足?護理院在各地逐漸流行起來,並有越來越多的趨勢。
  • 當我們終將老去,該如何安度餘生?(強烈推薦!)
    人生步入老年,該是可遇不可求的福氣。這個福,則是自然自在的衰老過程和形式,即所謂的仁者之壽。 然而,當你鄭重其事,以至孜孜以求地關注起長壽的時候,十有八九為時已晚。
  • 南通誕生首個醫養結合聯合體 南通六院「結盟」八家護理院
    南通誕生首個醫養結合聯合體 南通六院「結盟」八家護理院 來源: 南通發布 記者 馮啟榕 通訊員 蔣杏茂、張凌麗 編輯 張姮 發布時間:2019-09-27 字體:[ 大 中 小 ] 9月
  • 彭埠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鄰嘉康復護理院合作籤約儀式圓滿成功
    10 月 25 日,又是一年重陽節,在此敬老、愛老、為老的節日氛圍中,彭埠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鄰嘉康復護理院兩家單位正式籤約合作,通過探索構建公立社區衛生服務機構+社會辦醫醫療機構的醫養結合聯合體,將醫療服務與養老有機結合,滿足周邊社區長者多層次、多樣化健康養老需求。
  • 溫嶺振東怡欣醫養護理院:用心服務,關愛社會弱勢群體
    「老哥哥,我們一起去鍛鍊。」出門前,顏老伯敲響了隔壁江老伯的房間。江老伯來自箬橫鎮,今年也86歲,但是由於常年患有高血壓、糖尿病等,身體看著不太好。一旁,護工阿姨給他穿戴整齊,牽著他的手往外走。「這裡吃得好,睡得好,每天做做早鍛鍊、看看電視、嘮嘮嗑,日子過得很悠閒。」
  • 安徽計劃新增護士近6萬名 到2020年每個地市都將設有老年護理院
    鼓勵社區衛生服務機構開展多種形式的醫養結合,發展家庭病床,將社區護理服務延伸至家庭,為長期臥床患者、晚期姑息治療患者、老年患者等提供規範護理服務。鼓勵大型醫院和基層建立護理聯合體,引導護理優質資源下沉。此外,「十三五」期間,我省將大力發展老年護理服務事業,爭取支持每個地市設立一所護理院,完善老年護理相關設備設施。
  • 家庭周刊數字報-愛以德高平護理院開展「服務社區、健康行動」義診...
    近期,經市衛健委批准,上海市靜安區首家以「醫、養、康、護」為宗旨的一站式整體醫療服務機構——上海愛以德高平護理院正式開業,護理院以生活護理服務為基礎,醫療護理為重點,康復促進為目標,既為老人提供養老照護,又能解決護理服務的模式,體現了醫養融合的創新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