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自清的《背影》騙了我們多年?文字背後的真相:父子8年水火不容

2020-12-10 小春說歷史

朱自清的《背影》騙了我們多年?文字背後的真相:父子8年水火不容

我說道,「爸爸,你走吧。」他望車外看了看,說,「我買幾個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動。」

……

他用兩手攀著上面,兩腳再向上縮;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傾,顯出努力的樣子。這時我看見他的背影,我的淚很快地流下來了。我趕緊拭乾了淚,怕他看見,也怕別人看見。

……

等他的背影混入來來往往的人裡,再找不著了,我便進來坐下,我的眼淚又來了。——節選自《背影》

讀朱自清的散文《背影》,我們總會為作者筆下的慈父形象所感動:兒子都20多歲了,北京也去過好幾回,可是當兒子又一次回京,父親還要從揚州趕到南京來送他,臨分別時,又撐著胖胖的身子為兒子買桔子。

文章中,作為兒子的朱自清也時時流露出對父親的感恩與牽掛,是一個孝順的兒子。

但是,人們也許沒有想到,寫作《背影》時,朱自清與父親朱鴻鈞正打著"冷戰",兩人已不相往8年之久,關係僵到了不能再僵的程度。

朱自清的父親叫朱鴻釣,是個讀書人,做過一些小官,曾在東海、高郵、揚州、徐州等地做官。朱鴻鈞1917年在徐州失業後,便仕途坎坷,生活逐漸困頓,老境頹唐。

朱家是書香門第,而作為家中長子的朱自清,自然而然被朱鴻鈞寄予厚望,希望他有朝一日能光宗耀祖,所以對少時的朱自清既格外疼愛又嚴加教育,在盡力保證兒子生活無憂的同時,對他管教甚嚴。

朱自清當時處在一個科舉初廢,新學剛興的時代,父親對新式學校的教學方法和讀書的效果很是懷疑,於是就把他送到秀才那裡學習古文和詩詞,接受舊式的教育。

每次放學回來,他總要過目朱自清的作文,這樣的嚴格督促,為朱自清的古詩文和在古詩文和經史方面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也為他以後成為散文大家作了鋪墊。

對於朱自清,朱鴻鉤既有嚴厲的一面又有慈愛的一面。

朱自清曾在散文《冬天》裡,回憶童年和父親在一起的幸福時光:

「冬天的夜晚特別的冷,父親便起了爐子,煮上白水豆腐。但『洋爐子』太高,父親得常常站起來,微微地仰著臉,覷著跟睛,從氤氳的熱氣裡伸進筷子夾起豆腐,一一地放進我們的醬油碟裡。我們都喜歡這白水豆腐,一上桌就眼巴巴望著那鍋,等著那熱氣,等著熱氣裡從父親筷子上掉下來的豆腐。」

寒冷的冬夜中,父子圍爐坐吃飯,父親為兒子夾白水豆腐,這是多麼溫暖的父子情啊!

不過,朱鴻鈞大半生都生活在清代,畢竟是封建式家長,信奉」父為子綱」——父親可以安排兒子的一切,兒子必須無條件服從父親,父子之間的尊卑關係是不可侵犯的。

他雖然愛兒子,但是卻並不過多表露,而且非常嚴厲,隨意操控兒子的生活。

小時候的朱自清沒辦法違逆大人的意志,加上傳統文化的薰陶,他對父母也是順從的,但是長大後,曾經的壓抑就一下子爆發出來。

1917年,朱自清家裡遭受了兩個大變故:

一是父親朱鴻鈞做徐州榷運局(菸酒公賣局)局長時,又娶了一房姨太太,這在當時本來算不上什麼,但是在老家的潘姓姨太太不幹,跑到徐州大吵大鬧,結果把朱鴻鉤的「差使」給鬧沒了。

二是朱自清的祖母恰恰在這個時候過世,家中為了辦理喪事花費了一大筆錢,也借了不少外債。

為了緩解家中的經濟負擔,朱自清不得不提前結束自己在北大的學業,轉而出去尋找工作。

1921年,朱自清奔赴揚州八中執教,當時,朱鴻鈞憑著自己與校長的私交,讓校長將兒子的薪水送到家裡。

朱自清對於父親的做法非常不滿意,他認為,家中的經濟狀況不佳,作為長子,自己肯定負有責任,何況自己的太太和孩子也住在家裡,但是父親不應該把他掙的薪水全都控制,畢竟,自己是一個成年人,有自己的支出。

但朱鴻鉤卻不這樣想,他認為兒子是自己生的,讀書也是自己供的,現在有了養家餬口的能力,在家庭經濟困難時期,將其薪水「統籌」一下也沒什麼不對。

父子倆爭來爭去沒有結果,在父親執意領走自己的薪水一個月之後,朱自清憤然辭職。

朱自清和父親朱鴻鈞之間的矛盾衝突,實質上是舊傳統與新觀念的矛盾,是舊思想和新思想的矛盾,是專制和自由解放的矛盾,是父親的封建家長專制與兒子個性自由思想解放要求的衝突。

這是20世紀初,中國知識分子的共同境遇,經濟衝突只不過是形式上的顯現而已。

朱自清也曾嘗試改善過父子關係。

1922年的暑假,朱自清帶著太太和兒子回過一次揚州,朱鴻鈞先是不讓他們進門,準許他們進門後,又不和他們說一句話。幾天後,朱自清只好帶著太太和孩子悻悻離去。

第二年的暑假,朱自清又回了一趟揚州,但是父親的態度依然沒有太大改變,這讓他非常痛苦。

其實,朱鴻鈞表面上對兒子冷若冰霜,也一直不肯向兒子認錯,但是心裡卻時時牽掛著兒子。朱自清不再回家後,他為了和兒子取得聯繫,便以問孫子消息的名義給兒子寫信。

1925年10月的一天,在清華大學任教的朱自清收到兩年多「不相見」的父親自揚州寄來的家信,信中寫道:「我身體平安,惟膀子疼痛厲害,舉箸提筆,諸多不便,大約大去之期不遠矣。」

父親的信讓朱自清深深的自責,他驀然回憶起8年前父親在南京浦口車站送自己上學的情景,心中產生無限感慨,於是提筆寫下《背影》一文。

朱鴻鉤當時並沒有看到兒子發表在報刊上的作品,直到1928年,朱自清的弟弟朱國華收到開明書局寄來的《背影》散文集,發現其中有這麼一篇文章,連忙將書拿給父親看。

朱鴻鈞那時已經有些行動不便,他慢慢挪到窗前,戴著老花眼鏡,一字一句地讀著《背影》,讀著讀著,不禁老淚縱橫,激動得雙手不住地抖動,父子倆從此和好如初。

其實,讓朱鴻鈞、朱自清父子化幹戈為玉帛的是兩個字:親情。

仔細想想,親情應該是世間最濃烈最真摯的感情,它可能撕裂、可能受傷、可能對你冷若冰霜,但是心裡永遠裝著你,會時時關注你。它不會被人為抹殺,也不會隨著時間衝淡,無論經歷過多少挫折,這種情感永遠都是可以回頭的。

相關焦點

  • 朱自清《背影》的真實背後:父子不和,多年不相見
    朱自清描寫父愛的散文,《背影》,感動了中國一代又一代的人,但是,很多人並不知道,朱自清和他的父親之間,也曾經有過矛盾和誤會,父子之間,甚至很長時間都沒有過任何交流,在感人文字的背後其實還藏著有另外一個辛酸故事。
  • 《背影》騙我們多少年?朱自清父子隔閡多年,背後代溝令人心酸!
    少年時在課本中讀朱自清的《背影》一文,被其中那如暖陽一般的父子溫情打動心弦,感動得很,覺得這是世間最好的父子情。但要了解一個作者的經歷,往往不是看他寫了什麼,而是看他沒寫什麼。現實往往比文學殘酷,《傅雷家書》背後是傅家三代人的噩夢,而朱自清《背影》的背後,是朱自清父子之間的多年心酸糾葛。
  • 朱自清《背影》感人肺腑,你知道他們父子不合長達8年嗎?
    提起朱自清,絕對是國人文學方面的一個驕傲,不論是散文《背影》還是《槳聲燈影裡的秦淮河》,那都是我們少年時代的一種文學形式。當然,他的著作約190萬字,包含散文、詩歌、學術研究等二十多種,可謂著書等身。但就是這樣一個大作家卻因一件事讓人質疑,那就是與自己父親的關係。那麼朱自清與父親的關係到底怎麼樣呢?其實是這樣的。
  • 朱自清的父親納妾丟官,氣死祖母,朱自清為何還寫《背影》讚美他
    朱自清為了這個不爭氣的父親,甚至跟其鬧到了決裂的地步。那麼是不是就說朱自清的《背影》是騙我們的?其實朱自清並沒有騙我們,只不過他沒有把更多的真相告訴我們。作為父親,疼兒子也是有的,朱自清就是抓住了某個瞬間才寫成了這篇文章。那麼朱自清的父親到底有什麼劣行?
  • 朱自清的《背影》,背後和父親之間的故事,遠比散文內容本身曲折
    1300多字的《背影》,文字優美,情節真實感人,尤其是描寫父親送「我」去火車站,叮囑茶房照應「我」,給「我」買橘子等細節,感動一代又一代學生。但是在《背影》的後面,掩藏著朱自清和他的父親朱鴻鈞交惡的辛酸往事。
  • 重讀朱自清《背影》,感受父子(女)親情
    時間如白馬過隙,明天又是一年一度的「父親節」了,忽然想起上學期間學過的朱自清的《背影》,雖然只有一千五百字,卻歷久傳誦。今日重讀《背影》,仍能體會其感人至深的力量。這篇散文是朱自清於1925年所寫的一篇回憶性散文。
  • 《背影》的背後:朱自清與父親的真實關係
    那文章背後的朱自清與父親的關係究竟是如何呢?真實的情況是朱自清與父親的關係一直都很緊張,因為父親是傳統的文化人,朱自清是接受新思想的北大高材生,兩人的時代觀和價值觀天差地別,更是大半輩子都在不斷的衝突中,誰也不服誰。就連《背影》這篇文章,都是在父子不斷爭吵中創作的。
  • 朱自清的《背影》與其妻子武鍾謙
    「我與父親不相見已二年餘了,我最不能忘記的是他的背影 。」朱自清先生的《背影》,感動著每個讀過這篇文章的我們,引得無數人淚流滿面。他們父子的感情看上去溫馨而感人,其實《背影》的背後有著另外的故事。《背影》寫於 1925年 10月,朱自清先生談這篇文章的寫作動機時曾說:「我寫《背影》就因為文中所引的父親的來信裡那句話。當時讀了父親的信,真的淚如泉湧,我父親待我的許多好處,特別是《背影》裡所敘的那一回。想起來跟在眼前一般無二,我這篇文只是寫實。」
  • 朱自清散文《背影》的背後,一個真實父親的背影
    於是,隨手重新讀了朱自清的散文「背影」,倒是一樣能緩合疫情的浮躁。人人熟知的那篇署名散文「背影」,不知觸動了多少人對奔波勞累的父親身影的沉思與感傷。不管是誰,不任是校長,還是組長,不管是首長,還是隊長,你年幼時的成長,都離不了父親那份厚重的滋長。
  • 《背影》中的父親,真的對朱自清那麼好嗎?他們父子數年互不往來
    平實的語言,已經描述了令人難以忘懷的慈父,然而事實的真相卻相當殘忍。朱鴻鈞,字小坡,本姓餘,因為年幼時過繼到朱家,這才改姓。此時是1917年,也就是這一年冬天,朱鴻鈞的母親即朱自清的祖母去世,這在《背影》中也有所提及: 祖母死了,父親的差使也交卸了,正是禍不單行的日子。 此時,朱自清剛剛進入北大哲學系讀了一年,就回來奔喪。散文《背影》也就是在這個背景之下,朱自清回北京讀書,朱鴻鈞送至火車站。
  • 透過朱自清的《背影》,讀懂中國式的父子關係
    時間過得很快,終於在第三節晚自習開始上的時候有了自己的教學思路:抓住文章中父子二人情感的「變與不變」來展開教學。接下來的時間是去翻閱《語文教師教學用書》,確保不劍走偏鋒,免得帶偏學生。值得欣喜的是,資料中有學者提出的觀點很好的支持了我的想法。接下來談談我是如何上《背影》這篇文章的。
  • 揚州教授朱自清的父子之戰,《背影》裡只是冰山一角
    朱自清01、濃濃父子情朱自清《背影》節選:我說道朱自清和妻子武仲謙02、兩個男人的戰爭朱自清(1898年11月22日—1948年8月12朱鴻鈞從政多年,最後做到徐州菸酒公賣局長,這是個專管鹽、煙、酒的肥差,所以朱家十分殷實。朱家是書香門第,家教甚嚴,朱鴻鈞對朱自清寄予厚望,學業上尤為嚴苛。1916年,朱自清自揚州八中畢業,考入北大預科。同一年,朱自清與武仲謙結婚。
  • 朱自清與父親:要不是因為《背影》,我們到死都不會諒解對方
    父子之間的關係在傳統的中國人心裡是個謎,如山般的父愛很多人卻難以感受到,朱自清的《背影》讓我們看到了傳統父親身上的那種愛,無論任何時候父子之間的感情深深地打動著我們,然而父子之間的感情會一直像書裡的那樣嗎?在現實生活中,有爭吵有冷戰,朱自清和他的父親也是如此。
  • 朱自清《背影》的秘密:與父親和解,與艾巖和好
    朱自清先生的父親朱鴻鈞不是理想的「完美爸爸」,他的家庭也不是人們想像的「和諧幸福之家」。朱自清先生與父親有過矛盾和爭吵,文章《背影》是朱自清「離家出走」多年後父子關係的作品。父子矛盾:我們兩年多沒見面的原因對朱鴻鈞家庭來說是個糟糕的一年。
  • 朱自清與其父的關係,當真有《背影》中的親暱?網友:實情很扎心
    這篇散文樸素縝密,文字清雋沉鬱,語言洗鍊,極其富有情感。它就是著名散文家朱自清先生筆下流傳得最廣的《背影》。然而很少有人知道,朱自清先生在寫這一篇《背影》之前,與他的父親朱鴻鈞老先生的關係並不和睦也不親暱,反而已是勢同水火,大有老死不相往來的形式了。眾多網友在了解到真實情況後紛紛笑稱:實情很扎心了,被騙這麼多年。
  • 朱自清的父愛之作《背影》記錄了父子矛盾的和解
    朱自清的代表作《背影》不僅描寫了父愛,而且描述了父子之間的衝突與和解。看到父親在站臺上為他移動著肥胖的身體買橘子,他的心裡充滿了複雜的感情。朱自清回家探親,但與父親的矛盾升級。朱自清覺得自己的工資由自己支配,而父親卻認為父親花了兒子的錢天經地義。父親還請朱自清做管教愛笑的好妻子。朱自清很生氣,他對父親直接從學校拿的薪水和對妻子的態度感到不滿。所以我離開家兩年沒聯繫父親。在後面1925。身體欠佳的朱自清寫信說自己的時間不多了,朱自清回憶起父子情深的細節,寫下背影,回憶父親給他的那一幕。
  • 朱自清《背影》故事背景發生的時間,正是父子產生隔閡的時候
    最近看到一件令人附睪發炎的新聞,北京外國語大學某副教授,建議將朱自清的《背影》從小學課本中刪除,其理由是,認為父親的行為違反交通規則,且跨欄動作又很不專業!教授覺得父親的行為觸犯他人的利益,造成火車無法正常行駛,破壞車站的秩序,影響他人旅行。
  • 朱自清與父親衝突與和解:妻子的笑為何成為父子斷絕關係的導火索
    1925年11月22日,民國著名刊物《文學周報》上刊登了朱自清的散文《背影》。隨即,這篇敘述父愛的文章引發強烈反響並在此後影響了一代又一代人。 今天,這篇散文還是中學課本中的必學課文。《背影》中的父愛感動了無數人,卻鮮少有人知道,朱自清這篇文章背後的辛酸故事。
  • 朱自清的《背影》感人至深,但是他和父親關係並非想像那樣
    我們都喜歡這白水豆腐,一上桌就眼巴巴望著那鍋,等著那熱氣,等著熱氣裡從父親筷子上掉下來的豆腐。」寒冷冬天,父子圍爐坐吃——多麼溫暖的父子情!然而,朱鴻鈞家長作風嚴重,認為「父為子綱」,兒子必須無條件服從父親,父子尊卑不可侵犯。因此,縱然他很喜歡兒子,也總板著臉,極少露出笑意,且隨意操作兒子的生活。
  • 退去光環再來看朱自清的《背影》
    朱自清的《背影》一直以來都是中學課堂的名篇,一般都認為文章表達了父親疼愛兒子的深情,表達了兒子對父親的想念,體現了中華民族「父慈子孝」的傳統美德。然而真相其實不是這樣的。朱自清的父親叫做朱鴻鈞(百度一下就知道了),是個讀書人,也是個官僚,娶過幾房姨太太。朱自清雖然對此不滿,但也只能隱忍。1917年,朱鴻鈞在徐州當上了榷運局長——俗稱「菸酒公賣局長」,又續娶了一房姨太太。老家寶應的潘姓姨太太得知此事後,跑到徐州大鬧,結果把朱鴻鈞的「差事」給鬧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