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上方藍色字 → 關注跑步指南針 → 分享你精彩運動瞬間
最近我的朋友圈被一則150秒的短片再次刷屏。
三位堅持奔跑的跑者,一句「跑者不孤」燃爆了那個冬天。在知乎上看到一個熱門問答:
「跑步真的是一項孤獨的運動嗎?」
很喜歡網友@UuAaNn的回答:
「不是,我和我自己在跑步啊。」
的確,能夠有一項自己最喜歡的運動陪伴,怎麼能說是一種孤獨呢?
正如視頻中三位堅持奔跑的跑者那樣,雖然每個人的跑步初衷不盡相同,但是當他們堅持跑步超過5年、10年,甚至20年,那麼奇蹟也就誕生了。
但是更讓我驚訝的是,這位年僅23歲的彝族小夥兒,在那一年跑出了四川馬拉松大眾選手的最好成績,被很多人叫做「四川一哥」。
而從他開始跑馬拉松到那時,剛剛四年。
別看這個年輕人風光無限,最初卻是一個性格內向的大男孩,他不擅長於他人交流,所以也很難融入到新的環境中。直到2015年,阿提考上大學,開始接觸到馬拉松運動。
在堅持奔跑的路途中,他漸漸他發現身邊有了越來越多的夥伴,眼裡看到了越來越美的風景。
於是,一個新世界的大門向他敞開了。
在大學的日子裡,隨著阿提的長跑成績越來越好,他的影響力也越來越大,逐漸成為校園裡的風雲人物。
「青春榜樣-十佳青年學生」,2018廣州國際馬拉松國內第三、2018年雙流馬拉松第一.
這些榮譽不僅是對阿提堅持跑步的最好褒獎,也是他通過跑步戰勝孤獨、開拓新世界的最好見證。
阿提說,一路走來他收穫的不僅是成績,更多的是關心和幫助。
前一年他參加跑者世界的活動,很多親戚和朋友,不僅熱情地幫他投票,還大張旗鼓的號召身邊的人一起支持他。
在學校裡,不少學生還將他視為偶像,作為自己學習的榜樣。
從前阿提感覺自己是一個人在奔跑,現在他已經在引領著一群人前進。
在他的身上,我們已經看不到曾經那個孤僻少年的身影。
美國作家蘇珊·凱恩曾經說過:
「找到自己所熱愛的東西,就可以超越自己的性格限制,從而完成令自己都感到驚嘆的事情。」
在堅持跑步的路上,陽光會穿過內心的陰霾,讓沿途繁花似錦。
當碾者阿提將跑步當做自己的熱愛,並將其堅持下去的那一刻開始,他就已經突破了性格的桎梏,找到了屬於自己的一片海闊天空。
短片裡的這句臺詞,讓很多人心有戚戚然的同時,不禁淚目。
但是在以28歲「高齡」成為上海體院馬拉松學員的周其祥身上,我卻看到了孤獨陰影另一面的璀璨。
周其祥來自安徽,18歲就隨親人一起來上海打工賺錢。「記得第一次拿到工資,沒有寄回家裡給父母,而是拿去健身俱樂部辦了一張會員卡、之後還在大姐那裡拿了幾千塊錢!請教練學健美。」
就是這個小小的決定卻改變了周其祥往後的人生軌道。
為了保持體型,他開始堅持跑步。
後來慢慢轉變成為對馬拉松跑這項運動的熱愛,直到成為一位全職跑者。
如今已經將近而立之年的周其祥,也有被生活壓到喘不過氣的時候,但是深埋在心中那顆關於夢想的種子卻在不斷地奔跑中,早已長成了蒼天大樹。
他說:
「堅持到現在的真正原因是因為他只會跑步,這輩子只想把這件事做好。」
「我本來就一無所有、談不上什麼放棄。人生能夠為自己的夢想而奮鬥,這輩子值了。」
從2009年參加第一個馬拉松開始,周其祥每年都在持續刷新自己的記錄,先後獲得多個馬拉松賽國人冠軍。
憑藉著跑步,他也一度從靠朋友和家人接濟,成長為馬拉松賽場上大神級人物,被同行尊稱為「周大師」。
「我可以接受失敗,但絕對不能接受自己都未曾奮鬥過。」
夢想的絕配不是才華,而是持久的激情。
如果你感覺實現夢想的過程異常孤獨,那麼一定是你還沒有找到那個值得你為之付出全部的目標。
我想這才是周其祥被稱作「大師」的真正原因。
周其祥說他最欣賞的跑者是馬拉松運動員川內優輝。
川內代表了日本馬拉松運動員的刻苦堅韌、不問出身的品質。
周其祥也憑著同樣的信念奔跑著:
天賦或許有限,努力是無限的。
因為堅持,夢想的道路永不孤獨。
「難道就那麼盼望長命百歲?」
很喜歡村上春樹的一句回答:
「我以為,因為希冀長命百歲而跑步的人,大概不太多。懷著『不能長命百歲不打緊,至少想在有生之年過得完美』這種心情跑步的人,只怕多得多。」
比如短片裡的另一位主人公:遊培泉。
初二暑假那年,遊培泉得了一場大病,久治不愈。
到最後醫院也沒完全查清楚病因,以至於身體虛弱,整個人每天昏昏沉沉的,到了大學期間都沒有改善。
那段時間,家長還因此質疑他裝病逃避學習。
遊培泉說,比起病痛,「那種不被理解、無人能求助的心理的痛,更折磨人」。
他說他的初心很簡單:
「想做一些運動,爭取長高一點;隨後是擺脫大病的影響和心裡的委屈。」
但是沒想到,跑著跑著他不僅改善了自己的身體素質,還在馬拉松的賽場上一次又一次地取得優異的成績。
2014年無錫馬拉松,遊培泉以2小時33分的成績跑到國家一級運動員水準。
同年也體驗了第一次國外賽法國安納西湖比越野賽,並擊敗了實力遠超自己的對手奪得國內冠軍,實現了他「平凡生活中的夢想」。
甚至,在馬拉松的賽道上收穫了一份讓人豔羨的愛情。
村上春樹在《當我跑步時我談些什麼》中寫道:
當受到某人無緣無故(至少我看來是如此)的非難時,抑或覺得能得到某人的接受卻未必如此時,我總是比平日跑得更遠一些。並且,跑的距離長於平日,便是強化了自己的肉體,哪怕是一點點。唯有身體健康,心向陽光,我們才能找到屬於自己幸福的人生。至於曾經那些不被理解的孤獨,也早在遊培泉奔跑的路途中煙消雲散。
前不久,在一次朋友聚會的時候,有一位朋友談及自己參加了業餘馬拉松比賽,現在還經常一個人夜跑。有人問他:「你一個人跑步,不會感到孤獨嗎?」
他笑了笑不答反問:
「你見過馬拉松比賽萬人洶湧的出發嗎?
你見過各種主題跑的歡樂人群嗎?
你見過各種跑團其樂融融的集體拉練嗎?
或者你有體驗過那種大汗淋漓的酣暢嗎?」
其他人搖搖頭,他說:「如果有,你就不會問我這樣的問題了。」
的確,正如短片中華潤怡寶提倡的那種「跑者獨而不孤」的人生態度。
跑步和不跑步的人生,真得不一樣。
2017年,怡寶集結多位「草根跑者」,組建成「怡寶夢之隊」,不僅幫助了很多優秀的跑者實現了自己徵戰馬拉松賽場的夢想,還讓更多人體驗到了堅持跑步給予人生的強大動力。
碾者阿提、遊培泉、周其祥都是怡寶夢之隊的隊員,他們在怡寶的支持下,已經多次在馬拉松的賽場上取得了不俗的成績。
不過比起成績,更讓他們慶幸的是,在怡寶組織的團隊集訓中,他們結識了越來越多志同道合的朋友。原來,在這個世界上,真得有和我們擁有同一個夢想的人,為此不斷努力、不斷奮鬥著。
怡路相伴,跑者不孤。
作為國內支持跑步活動最早的企業,早在2012年,華潤怡寶便投身於馬拉松運動領域。通過堅持對專業的賽事補給及服務,支持著每一名跑者。
同時,也在默默陪伴著每一個在人生道路上砥礪前行的人。
人生就是一場馬拉松,我們竭盡全力奔向終點的時候,而沿途的風景,經歷的悲歡離合,都讓我們無悔與這段人生。
喜歡這篇文章請轉發分享免責聲明:所載內容來源網際網路、微信公眾號等公開渠道,我們對文中觀點保持中立,僅分享跑友參考、交流之目的。轉載的稿件版權歸原作者和機構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繫我們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