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很多家長因為孩子不能在寫作業、上課、甚至玩耍遊戲的時候不能集中注意力而發火,但在發火之前可以想想,你們是否有在孩子小的時候這樣做過:
孩子玩遊戲到一半,被家長喊著去吃飯,只能把手裡的玩具放下;
孩子正在安安靜靜看書,家長在旁邊大聲說話,讓孩子不能靜下心來讀書。
上面這些行為就是我之前經常對大寶做的行為。我家大寶上小學後寫作業基本不用我操心,但孩子總是在房間裡安安靜靜的,我就想去看看。剛開始大寶並沒有什麼牴觸情緒,我沒事就給他送個水果、送杯水。
直到有一天我去她屋內次數多了,大寶實在忍無可忍地對我說:「媽!你能別再打斷我了嗎?我都沒辦法專心了!」我才意識到,我的行為影響了大寶。其實很多家長都有過跟我一樣的行為,殊不知這些行為正在破壞孩子的專注力。
1、在孩子認真做事的時候隨意打斷孩子
皮尤研究中心曾發表過關於兒童專注力的報告,報告稱家長頻繁打斷孩子是破壞其專注力的重要原因。
從生理學角度來講,專注力的好壞與大腦中頂葉皮層有關。
但頂葉皮層在孩子年紀較小的時候相對比較活潑,過度活躍會導致注意力的過度發散,從而導致神經系統的興奮和抑制過程的不平衡。
這也是低齡兒童自控力差、專注力弱的主要原因。如果家長在這時不能很好的引導孩子控制自己的思維和行為,就很有可能讓孩子陷入無法集中注意力的思維障礙裡。
2、不能給孩子提供安靜的環境
從上面的研究結論得出,除了孩子自身生理髮育的局限性,外界因素也會起到很大的影響。孩子本身就很難專心,也很難對同一件事物保持長期關注。如果在這時還用噪音等雜音擾亂孩子,就更容易讓孩子分心,甚至因為自己的事情做不好而感到焦慮,不利於孩子的性格發展。
3、過多參與孩子的事
家長想更多的和孩子接觸,融入孩子的世界,這本來無可厚非。但如果家長過度參與孩子的事,比如非要孩子按照你的意願擺弄玩具、不許在地上玩等等,這不但會限制孩子的創造力和活力,還會讓孩子漸漸喪失主權,也漸漸放棄自主思考。
反正什麼事都有爸爸媽媽說了算,我就不需要再動腦了,這對孩子的專注力無疑是毀滅性打擊。如果家長再打斷完孩子之後再繼續讓孩子玩,就有可能發現孩子沒法再次進入專注狀態了。
孩子3-6歲處於感知運動階段,大腦高速發展運轉,正是適合鍛鍊專注力的一段關鍵期。
1、舒爾特方格——檢測孩子的專注力
舒爾特方格可用於檢測孩子專注力,它以九宮格為基礎,在5*5的方格中不按照任何順序的填入數字1-25,然後讓孩子按照順序邊讀邊指出數字。可以通過計時孩子完成任務的時間來評估他的注意力程度,讓家長對孩子情況有更好的把握。
2、番茄工作法——解決拖延症的核心
這個方法是把工作時間劃分為多個番茄時間,一個番茄時間包含兩個部分:25分鐘的工作學習和5分鐘的休息。孩子自控力比較弱,家長可以幫助孩子控制時間,讓他保證能持續做一件事25分鐘,然後再給予他休息時間。
這樣可以有效提高孩子的效率,解決絕大部分拖延磨蹭的問題。但前提是家長需要嚴格執行,並且保證孩子在這25分鐘內是一直保持專注的。
3、專注力訓練遊戲
我認為遊戲是最好的教育工具,孩子從出生後不久就是在遊戲中獲取認知。遊戲不僅能給孩子提升認知,帶來樂趣,還能讓孩子從遊戲中獲取更多知識。為了讓大寶能保持專注,我除了不打擾他之外,還準備了一套專注力遊戲書,就是這套《德國好奇狗 專注力訓練》。
這套遊戲書有7類遊戲題,共有400道,類型多也很符合孩子專注力的發展特點,不用擔心孩子會玩膩,。在大寶寫完作業後,我就會叫她一起出來玩,孩子喜歡又能增進親子感情。在遊戲中,大寶很享受專注的感覺。
我是敏敏媽媽育兒師,也是擁有兩個寶寶的媽媽,愛孩子、愛生活,願與萬千媽媽分享育兒經驗、育兒乾貨。
希望我的一點經驗和建議,能幫助你解決帶娃過程中的困惑與煩惱,讓孩子能更好地成長!
更多育兒知識請關注我,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點讚或分享給更多的人!